与“ 罗生门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03:17:31
《罗生门观后感》
罗生门观后感范文
在老师介绍《罗生门》这部电影之前,说实话,我只听过罗志祥的那张同名专辑《罗生门》,当时大致知道"罗生门"就是每个人都有可能在说谎的意思。今天在课上观看了这部电影之后,对于"罗生门"的理解更深刻了。
黑泽明的《罗生门》,1950年的片子。黑白,粗糙,淳朴。赤裸裸地将人性中的软弱和谎言展示在人们面前。
强盗、武士、女人、樵夫因为各自出发点的不同,将本来简单的一个事件解释的十分复杂。对于四个人在同一件事情上作出的各自不同的表述我就不多加赘述了,影片结束后我就一直在思考:导致四个人各执一词的原因是什么?他们为什么都要撒谎?
"人们太脆弱了所以才撒谎……在大多数时间里我们甚至不能对自己诚实"路人和行僧说的话句句在理。各执一词的真正原因,就是那句"有软弱的地方就有谎言。"
强盗想要表现自己即使杀人也要有的磊落气概,女人企图掩饰自己并不贞烈的事实和挑唆两个男人决斗致使自己丈夫死于非命的真相,武士即使是借巫婆的口也意图掩盖自己的懦弱和无能,而樵夫迟迟不愿说出真相,只是想隐瞒自己偷偷拿走了短刀。人性就是这样阴暗而赤裸地呈现出来,各执一词不如说是各取所"需"——各自所需要掩饰的软弱。
回过头来,有软弱的地方就有欺骗固然是对。然而,软弱从何而来?再追溯回去,强盗在第一次讲述他所编排的说词时,便说了这样一句话:"仅仅是一阵微风。如果没有那阵微风,也许那个男人就不会死".是的,就是那阵风。撩起了马背上女人的.面纱,吹起了她轻柔的裙摆。随即他看见了她洁白的脚踝,她面纱下纯美的容颜。于是一切发生。仅仅是一阵微风,吹起了他内心最根本最原始的欲望。
武士有贪欲。如果不是有贪欲,即使强盗骗称有很多有价值的剑和镜子,武士也应该不为所动才对,但是他没有,因为贪,他被设计绑起来。而后面对被奸污的妻子,他自觉没有脸面继续活下去,从而选择自杀。这在日本传统文化当中也是可以理解的,这就是所谓的"士可杀,不可辱".而强盗被抓后完全交代了他杀死武士的过程,没有一点忏悔,几乎是出于一种炫耀的神情,这是征服所带来的快感。本应该是局外人的樵夫,更有其完全的私欲。他完整看到了事件的经过,但是他报官时的说法与作证时的说法完全偏离了事件的本来面目,这是为什么呢,还是因为私欲,因为他拿了那把镶着珍珠的匕首,为了让自己逃脱谴责,他选择了说谎。于是就有了在狂风暴雨的破败的罗生门下,行僧感叹这种不信任和谎言,比疾病、饥饿、战争等更为可怕,以至于让他几乎丧失了对人类的希望。行僧是宗教的代表,宗教应该教人相善,如果说连宗教都无力维护人性善恶,那这个世界会有多么可怕?路人说人性本来就是恶的,这让行僧和樵夫不能接受,但是在他们对往事的追叙中,似乎隐约印证了这个观点。
纯然是欲望,造就了每个人内心的软弱,并且构筑了每个人利用谎言企图展现的幻像。人心最深的地方,埋藏了多少阴暗而不可告人的秘密。幽暗破旧的罗生门下,鬼魂都觉得害怕的地方,却在柔和的阳光下真相大白。
故事的结尾,罗生门下被遗弃的小孩,哭声惨烈。路人抢夺了孩子的包裹,完全表现了恶的一面,樵夫出于善心予以制止,却被路人恶言相责,在路人说出匕首被樵夫偷拿的猜想后,樵夫完全呆了,不敢再出面制止,这就是私欲造成的软弱。不过影片的结尾还是值得我们高兴的,最终樵夫还是良心发现,决定收养弃婴,此刻雨停了,太阳出来了,这说明在经历挣扎后,世界还是出现了美好的一面,是非善恶一线之隔,人性还是有可能弃恶从善的,这是一种新生,一种希望。
【罗生门观后感范文】
《黑暗中的谎言评《罗生门》900字》
这几天,我深入了解了 《罗生门》, 感慨颇深。小说用每个角色的自述来描述整个故事情节,真实中穿插着谎言,谎言中穿插着真实,真真假假,让读者陷入迷茫之中。
小说中樵夫,云游僧人,捕快,老妪,多襄丸,女人乃至亡灵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讲述看到和想象的事实,并且是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这就导致了所有人的描述都南辕北辙,越发离奇。叙述者越多,我们离真实越远。 这使得读者已经完全不知道站在什么角度思考事件之真伪。
相比之下小说写得更绝望,最后写道“一只看不见的手,偷偷拔掉我胸口的短刀,我再次口吐鲜血。之后,我永远的陷入这黑暗的深渊之中……”。小说戛然而止,人性之丑恶造就的黑暗世界笼罩在茫茫人生之中,让人看了觉得正如鲁迅先生说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罗生门,实在不只是一个残败的佛寺山门,而是小说中的命运之门,引导人走进黑暗的灵魂之门。
而黑泽明的电影相比于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可能要柔和一些,因为在电影结尾我们看到“杂工走了,深受触动的樵夫收养了婴儿,行脚僧感动地说:“亏得你,我还是可以相信人了。”谈论完毕,雨过天晴。影片结尾,樵夫抱着婴孩往夕阳深处走去。”这就是黑泽明给予我们的希望,乌云背后的一丝金边,他叫我们还有向前看的希望,希望不灭,人生才有走下去的可能。
无论电影也好小说也好,其实都体现的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坏人和绝对的好人,只有自私的站在自己立场的人。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看世界的,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比如有的人在公交车上会让座,可是在高速上堵车时会占用应急车道;有的人高呼爱国的口号,可是只敢打砸自己国人的私家车……你能说他们是坏人吗?亦或是好人?
樵夫虽然是好人,他说的话有百分之九十九是可信的,但是还有百分之一呢?那就是在武士死后樵夫把武士的刀偷走了,而樵夫说的时候把自己偷了小刀的事情省略了 ,就像黑泽明自己说的一样:“人对于自己的事不会实话实说,说自己的事的时候,不可能不加虚饰。……甚至可以这么说:人就算死了也不会放弃虚饰,可见人的罪孽如何之深。”
当我们孩子做某件事情没有达到家长预期的目的的时候,我们也会根据事情的轻重程度编造谎言,目的是为了在父母的心里营造我们优秀的形象,从而逃避父母的责难和对我们失去希望。比如考试分数没有达到均分,我会说高分的没几个人,不及格的还有很多;比如说参加比赛没有拿到名次,我会说我们班全军覆没……有时候说着说着就好像真的一样了,慢慢就改变了事实。
真相是,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事实,没有真实。人人面前竖立着“罗生门”,关键看你能不能走出去!
《罗生门读后感800字》
人人各有一词,真相却只有一个。
几米曾说:“小孩闭上眼,看见花,看见梦,看见希望;大人闭上眼睛,睡着了。”长大后的成人们,无法想象像小王子中蛇吞象的漫画,可他们却忘了自己也曾是个孩子。先从最早发现尸体的樵夫讲起,他其实是了解真实案发经过的人,也是杀人事件最重要的证人,但他却为了掩盖自己偷走匕首的行为而隐瞒真相,谎称自己在场没有见过任何凶器,也没有看到完整的作案过程。
再说多襄丸,他是臭名远扬的盗贼,一头乱糟糟的头发,苍蝇和蚊子在他身旁肆虐,在森林的树底下睡觉的他遇到了真砂与武弘两夫妻,由于真砂的美貌,他故意引走武弘并将他五花大绑,真砂见此情形便让丈夫跟多襄丸一战,其实只是为了自保罢。在要求作证时,多襄丸也是大方承认自己杀害武弘的真相。
但荒唐的话再次发生,真砂辩解自己杀害丈夫,而其本人又说自己是自杀。此时的真相扑朔迷离,人人都为了自己利益,各执一词,又自圆其说。正应了那句撒谎是人之本性,在大多数的时间里我们甚至都不能对自己诚实。“绝对理性”是当今利已主义的代名词,若生活上和陌生人交流,给陌生人帮助都不复存在,那么理性教给我的最终唯有苍白。这不仅仅是个人的冷漠,还是时代的悲哀。
就像不久前真实发生的案例中讲的,一位独自生活的老人依靠楼下水果铺店的帮助度过余生,并给了店主自己的家产。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陌生人”能走到一起便只是同情心使然。店主完全没有想到老人会将他的家产交给自己,两人之间丝毫没有利益的争夺,也许这便是性之善。
在影片的结尾,樵夫从僧人手中接过婴儿,告诉别人自己家中已有六娃时,偷人匕首也似乎变得合情合理,恶也转变成了善。人性的毁灭源于人生的困境,人生的困境又饱含人性的无奈。他们被繁重的生活所压垮,梦中再无诗和远方,只是无力地为维持生计所日夜奔波。成年人也许并不是想放弃梦想,而是在一次次现实血淋淋的教训后,迫不得已的放弃已然是最后的希望。
真相只有一个,人人各有一词,这就是现实所带来的悲哀与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