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人民出版社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2 19:55:37
《读《唐诗三百首》有感》
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著名语文教育专家顾振彪主编的《唐诗三百首》是教育部语文课标准编写,青少年必读的100部中外名著。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唐诗三百首》作为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总集,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的缩影和见证。唐诗取材丰富,体式多样,格调高雅,所以我很喜欢读唐诗。
《唐诗三百首》有几首诗令我念念不忘。
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意思是说“慈母用干枯的手拿着针线,颤抖地为将远行的儿子缝补着冬衣。母亲一针一线仔细地缝补着,心想着孩儿这次远行将迟迟不会回来。正像小草难以报答阳光一样,儿子又怎能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游子吟》是一首歌颂母爱的诗,诗中真切地赞美了伟大的母爱。诗篇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牵挂不舍之情。虽无言语,虽无泪水,却表现出浓浓的母子情深,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内心对母爱的感激。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其外,讽喻诗《古从军行》、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田园风光诗《过故人庄》也是我爱读的诗篇。
《唐诗三百首》真是一本好书。
《李白和李商隐的诗》
在拙著《京门剧谈》(已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序言里,我还曾说过,自己在故乡万寿宫的评书场上,“受了古典小说的‘启蒙,.教育”。其实,在这方面给我以深刻影喻的,还有我的父亲和他的特殊的教学方法。在我的故乡,妇女.包括上了年纪的,都是不进说书场的。可是,我毋亲的:外袒家是住在通县北城门下,操织席业,那里是四通八达之地,这使她从小就养成了喜听评书的爱好。年纪大了虽不进说书场,却仍对“听书”有强烈兴趣。父亲想了个好主意,每晚,妈妈在灯一F做针线活时,就要我这小学二年级学生给她读一回《三国演义》。父亲则在屋里喝茶、吸烟、踱步,随时纠正我的错别字。至于从此而培养起我对古典小说的爱好,却恐非父亲的原意。
在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父亲失业,家中经济情况恶化,我只得辍学而进了父亲的私塾。父亲在当时人们的眼里,是个半新半旧的知识分子。他自学英语,并做过北洋大学校长的英文秘书,而他自己又是读“日学”出身,所以他的课程选材,也与真正的私塾不同。除通读《论语》外,《孟子》只选了几章。也选读过若千篇古代散文,如《滕王阁序》、《吊古战场文》、《祭十二郎文》、《讨武要檄》等,
李白和李商隐的诗,是他素日反复吟诵的.自然也要成为我们必读的课程。最可怪者,是他还选了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若干篇,要我们默写。那“默写”的方法也很特别,他先把原文用白话说给我们听,却让我们译成文言来回答,把答卷写在漆牌上给他看。答对了,_他点头,再说下一句,答不对,他摇头,我们再回桌上去想。午前如多数人答不出,他就把这一段念出来让大家记下,下午自已去阅读、推敲、解释。全文默写毕,他再讲解一番。往往需要十天,才能默写一篇。这样,《聊斋志异》的文字以至风格,给我们的印象很深,逐渐也能抓住它的特点了,以后的默写就容易些了。或许也是这种奇特的默写结出的果实,《聊斋志异》中的一些名篇,如《婴宁》、《陆判》、《小翠》和《狐嫁女》,直到今关、我对其中的某些段落,还能倒背如流。但也正是这幼年的“学业”,把对古典小说的热烈爱好深深埋在我的志趣里,使我在十五岁以前,就已搜导到包括《水浒》、《西游记》、《红楼梦》,以至《镜花缘》、《说唐》、《封神演义》等小说,读得人迷了。
《阎妮妈妈的话》
广东人民出版社打算给阎妮出一本诗集,我知道后很高兴。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写的小诗,得到大人的赞赏,能不令人欣喜!同时,我也担心,她毕竟年幼,不定型,将来怎样,很难,我不喜欢社会上宣扬“神童”、“小天才”,更何况这孩子极普通,她很淘气,常常在放学的路上捡石子、采野花、捉小虫,玩得忘了回家;她很好动,刚上小学时,老师说:“阎妮,你凳子上长了钉子吗?为什么坐不住?!”她常常马马虎虎,做错算术题,写错字,就图快,完成了作业,好去玩!她爱漂亮,但一件新衣服穿在身上,一会就忘了,弄得小手、小脸、衣服都黑乎乎的;她取得成绩时,还骄傲自大,忘记了一个中队干部应当起的模范作用。她是个孩子,还在成长中。
有人会认为,既然孩子不是天才,一定是家长精心培养的结果。其实情况完全相反,我们给予孩子的时间和精力太少太少了。我和阎妮的爸爸都是中年人,每个人都有极重的业务负担,没有工夫顾及孩子。
阎妮生于1972年10月26日,是在1976年祖国新生后才开始懂事的。她和许多孩子一样,受到了良好的幼儿园、小学和社会教育。党的关怀,老师们的教诲,少先队和班级集体的影响,使她成为天真、诚实、正直、善良的孩子,这是她成长道路上的关键。
如果说,孩子取得一点点成绩,一定与家长有关系的话,我们只有一句话: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特长,发展孩子的个性。两、三岁时,有个沟,她不敢跳,我不抱她过去,一定让她自己跳过去;摔破了脸,哭起来,我装作役看见;从幼儿园回来,她跳上跳下,围着大人要求讲故事。我就给她几张纸,让她画画,画来画去,画进去了;上了小学,我们不鼓励她单纯追求分数,但鼓励她考少年宫的琵琶班,要求她刻苦练琴;她学游泳,第一次下水,就独自从岸上往水里跳,我赞扬她这种勇敢精神;学滑冰、骑车、打乒乓,从没大人陪同,完全自己学会;她喜欢看书,我们为她买许多杂志和书,书能代替大人对她的教育,但大人代替不了包罗万象的书;她热爱大自然,一颗石子、一片树叶、一朵花、一只小虫都是她的朋友;她羡慕人家养的小猫、小免,自己也养了一只小耗子;她没有一些女孩子斤斤计较的毛病,人情世故一点也不懂,但对文学、历史、天文的兴趣极浓。一年又一年,这孩子形成了好动、好奇、好幻想、大胆、稚气十足的特性。
她的文学“创作”与她的性格不无关系。她从开始认字,就开始写文,嘴里怎么说,纸上就怎样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学校生活、好人好事,写自己身边的事情当然好,“胡编乱造”也役有关系,因为这里有她的感情,她的寄托。她和星星对话,给布娃娃讲故事,跟好猫咪咪漫游世界。她写诗、写短文、编故事、童话、寓言,自己还配画插图,甚至以两个小猫为主人公编起“系列小说”来了,一口气写了20多篇,没完没了。她写了与别人雷同的文字,我们批评她;但有独创精神的,哪怕是荒唐的想象,也会受到表扬。我们没有时间,几乎不给她批作文,再加上她大大咧咧的毛病,常常掉字,写错字,这倒是家长应当注意的。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这孩子写了三大本日记,150几首诗,她不觉得是负担,反而觉得快乐,因为她不是为了完成什么任务,更不懂要拿出去发表。读书、写文成了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玩耍补弹琴、读书、“写作”,占去了她许多时间,但却给正课学匀以更宽广的基础,因而她的学习成绩一直保持优秀。
这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仅仅10年,今后的路还长。长大后,也许会成为一名科学工作者,也许成为一名工人、农民,无论做什么,我们都希望她成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有文学修养的人。
《追本溯源话改革》
最近,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工人读物编辑室编辑出版的《中国古代改革家》一书,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兴趣.由于历史的偏见,往往给人们造成了这样的心理阴影—改革者没有好下场.究竟应该怎样认识这个问题,该书繁简适当地作了回答。它沿着先人改革的足迹.追本溯源地向读者展示了大量史实,说明历史上的改革有成功、也有失败,但从根本上讲,成功是历史的必然.因为改革是适应新的政治、经疥形势的需f,对社会诸方面关系起了调节作用,代表着社会进步的要求,由于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所以必然成功,而失败只是暂时的、偶然的。
不是吗?请看功成名就的幸运改革家,不仅在帝王中大有人在,而且在宰相、卿大夫中也不乏其人。赢政、李世民、赵匡胤、忽必烈、努尔哈赤、玄烨等是帝王中有作为的改革家;而管仲、子产、姚崇等则是宰相、卿大夫中建功立业后“寿终正寝”的改革家。不过,由于过去宣传甚少,鲜为人知而已,该书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
书中不仅介绍了我国历史上各种不同类型的改革家的个人活动,并进一步统观全局,总结出我国古代社会一次接一次的社会变革中所应吸取的经验教训,这对于今夭的改革大有裨益。从中看出先人改革的成功有个共同规律:首要一点是最高领导层的支持,改革家本人有职有权,才能保证改革方案的实施。从历史上看,凡是帝王亲自主持或全力支持的改革,基本上都是成功的。如唐太宗李世民、清圣祖玄烨等开明君主所主持的改革,无一不是成功的。可见“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的出现,也决非偶然。其次,改革家本身坚定不移的奋斗精神,则是成功的关键因素。改革既是新旧势力的斗争,遇到强大的阻力是必然的.如果改革者稍有犹豫,就会在反对势力面前败下阵来,宋朝的王安石变法就是如此,而与之同时代的,向以古代科学家著称的沈括,却是一位虽遇挫折却不颓唐的改革家。他不仅改革天文历法,改革盐政,还在外交和军事指挥方面显示了不凡的才能。再次.整顿吏治是改革必不可少的内容。三朝宰相姚崇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李唐王朝,历任武则天、李旦、李隆基的宰相兼兵部尚书,每次辅政,都从整肃吏治革除旧弊人手,因而出现了诗人杜甫所怀念的河清海宴的“开元全盛日”,姚崇便被时人誉为“救时宰相”。
该书也不讳言,改革既是一场尖锐激烈的新旧斗争,在旧势力的猖狂反扑下,改革家献出生命,使改革暂告失败的史实。为人们熟知的商v,虽遭车裂,但他的精神不死,业绩永存。他所实行的耕战政策、承认土地私有等措施,为秦朝统一全国后所沿用,直到宋朝,改革家王安石还赞赏地说:“今人未可非商鞍,商鞍能令政必行。”可见其影响之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