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杜甫传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4 13:35:14
《《杜甫传》读后感读后感作文700字》
他是杜甫,大笔一挥,满纸都是岁月的伤痕。
——题记
人生于他,竟只如一场秋凉。
他伴着开元盛世诞生,正是因为经历过繁华,才会在落寞时叹息。在人们心中,他一直都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杜甫的夙愿,从来不是独善其身,他想要的,他向往的,第一盖世才华,辅弼天下,赈济苍生。
为此,他苦苦寻觅,却无奈落得萧索。
只是,长大后才发现,原来大唐的故事,并不如想象中的那般平稳。
如果说,李白的诗是以梦为马,那杜甫就必定是以笔为刀。越是到后来,他看得越清晰,社会的动荡,时局的动荡,朝廷的昏暗,百姓的疾苦,都曾在他的笔下出现。只可惜,他一介布衣,自是人微言轻,下笔再用力,也挽救不了一个时代的暗淡。
就像,孤灯一盏,照不亮万张乾坤。
报国无门,济世无路,诗中之词再犀利,也阻挡不了奸佞小人在庙堂之中翻云覆日。
那份赤诚之心,终究没能被那个王朝真诚安放。
为了走入庙堂,他投诗干谒,却只落得个“野无遗贤”。
奸佞之词,还真是讽刺。
长安,繁华是别人的,喧嚷是别人的,欢颜是别人的,他像个局外人,望着宫阙楼台,默然叹息。
那段日子,杜甫在命运的轮盘上,彷徨无措。
长安月冷,一纸凉薄。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在逃亡过程中不幸与家人走散,可即使是这样,他也不忘为国效力。
只可惜,统治者从盛世的梦中惊醒时,却至万千苍生于不顾。车辕乱撞,那是他们逃跑时的不堪。
至德二年,杜甫被肃宗授为左拾遗。
正是那年,杜甫走进了宦海,可是,身为官员的他,做不到左右逢源,学不会虚与委蛇。他没有敏锐的政治嗅觉,这是杜甫很难在这个刀光剑影,尸横遍野的地方立足。
等待他的,是不久后的贬官。
正是应了那句话——乱世之中,人如秋草。
杜甫历尽了萧瑟飘零,却依旧不知何处落脚。
生活这盘棋,并非我们落子。
五十九年的岁月,杜甫过得足够厚重,虽不艳丽,却足以惊艳世人。
他是杜甫,记挂苍生,已被苍生记挂。
他是杜甫,千年岁月,他的名字与故事不曾被磨灭。
大唐盛世,那个跳出来冷眼旁观的人,叫做杜甫。
《读《杜甫传》有感读后感作文1500字》
《杜甫传》书毕,心敬万绪起。
常听人言,一代“诗圣”杜甫何以了得,其心爱国何以赤城,其诗文笔何以优美……今日一见,果不负此般美誉,此外余于《杜甫传》一书所观,粗明杜甫生平,对其更为了解,对往日所闻杜甫之评更有感触,同时,也新多了几分对杜甫的看法。
读杜甫的一生,似是读一个朝代的兴衰、一曲盛世文化的哀奏。杜甫一生漂泊不定,开元时,他几乎游遍祖国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巅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年壮时也同盛唐文人一般应试求取功名。后来,他困守长安达十年之久,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堪回首的岁月。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开始,长安沦陷。不幸的是,忧国忧民的杜甫被叛军所俘,因他不肯为叛军卖命,受尽了非人的折磨。一个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从牢中逃了出来,他几乎是历尽艰辛,才逃到凤翔。然而“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五月拜左拾遗,因上书营救好朋友房琯,而触怒了肃宗,被贬于四川。公元789年,他前往四川依附节度使严武,寄居在成都西郊的一个破旧的草堂里,曾经一度在严武的幕下任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所以后来人们称他为杜工部。 他长期沉沦于下层,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他亲身体验了安史之乱之时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凶残,以及亲人的悲欢离合,他把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诗中,杜甫最为著名描写民间疾苦的作品,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三吏”、“三别”,他对自己贫困潦倒的哀叹和对国家的深刻思考结合在一起。
古代读书人的理想,大抵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换种说法,即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杜甫亦不能免俗,不仅如此,杜甫出身官宦世家,从小家中的教育以及祖辈的影响,令他对致仕一途执念深刻,所以杜甫一生的沉浮也与着他的仕途升降相关。可怜杜甫半生的努力与漂浮,他的仕途可谓崎岖坎坷。早年杜甫到洛阳考取进士,却因李林甫编导的“野无遗贤”的闹剧,当时所有考生全部落选,后来杜甫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方得一小官。又因安史之乱,他几经沉浮,后投靠唐肃宗,终得小许重用,却因直谏为房绾求情,杜甫逐渐被冷落。后关辅饥荒,杜甫弃官,几经漂流,最后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杜甫的仕途便如此“碌碌无为”。
对于杜甫的仕途,我看出他的许多矛盾。一方面,他与李白携手同游归后,因他对致仕耀祖这一思想的根深蒂固,他选择求官。一方面,他又十分怀念当初与李白游乐的日子,闲暇时常追忆,他也羡慕和向往像李白那样的生活,并曾多次作诗赞美怀念李白,无奈杜甫自己的心,唉……
从小读杜甫的诗,听着崇高的解读,加之老师、些许文章等对杜甫的高评,我一直将其认为是一位如圣人般的诗人,但《杜甫传》却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杜甫,他,亦是一位普通人,也有缺陷。杜甫并非就真十分正直。他是嫉恶如仇,但基本上只能表现在他的诗歌里;他也会阿谀奉承,为求得一官半职作出违心之诗;他也说自己“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他性格也有偏激,他在成都依靠严武期间,曾指着严武大骂;除去作诗之外,我个人感觉,杜甫是有几分无能,每遇生活窘境,他总想着依靠别人的帮助施舍,而不靠自己尝试从其他方式去克服……以上这些看法,或许有些片面,或许少了对当时时代背景的考虑而有几分欠妥,又或许有对杜甫太过苛求而使我钻了牛角尖,但这确实是我真实的观后感受。
看《杜甫传》,或许我的感受千万,但那最深刻且从未动摇的,是对杜甫爱国忧民的忱心的敬佩。与李白携手漫游祖国大好河山,他拳拳爱国之心感受到了山河壮丽;十年长安的仕途之旅,他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官场黑暗;四处流浪的痛苦经历,他深深体会到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杜甫的内心埋下了“热爱祖国”“关心百姓”的种子。因为这颗种子,在杜甫以后的日子里,无论是当官还是漫游,抑或是流浪、逃命,他不曾失一分对祖国的热爱,不曾少一毫对百姓的忧愁,因此,他的诗亦从着他的心,衬着他的见闻,和着他的感受,堆砌了其诗“诗史”美誉,基奠了他的“诗圣”雅颂!这就是杜甫,站立泰山之巅,观壮丽之景,能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志;安史之乱,从东都流浪到华州,目睹了百姓的百般凄苦,悲痛而咏出了“三吏”“三别”;晚年孤苦伶仃,穷困潦倒,甚至连自己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仍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就是杜甫,一个自身难保仍在忧国忧民的杜甫,一个对着爱国爱民至死不渝的杜甫!
杜甫,如此的古圣人之心,实无愧于他那名流千古的诗圣之称,带着他赤诚之心的诗篇,为中华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合上《杜甫传》,心潮一阵起伏,在因台风雨而略显清冷的天气里,我的赤心跳动得更为火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