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求美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18 07:29:38
《求美更求和谐谈议论文章的开头介绍》
求美更求和谐谈议论文章的开头介绍
古人讲究“凤头、猪肚、豹尾”,意思是文章的开头要引起人们的审美感受,感到引人入胜,愿意读下去。所以在中学生作文中,开头求美已蔚成风气,目的是用精采的开篇艺术来吸引老师的眼球。我们在评改学生作文或审阅学生投来的稿件中,确也发现不少文章,开篇文采蜚然,令人拍案叫绝,但再读下去,就会发现内容空泛,“底气不足”,给人一种失落感。其实,文章是一个整体,开头和结尾只是这个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和整体和谐的开头,才是好的开头。如果是“猪肚”,配上“猪头”、“猪尾”未尝不是最合适的。开头艺术主要是与其内容相谐适,为内容的展开创造一种“机势”。尤其是议论文章,开篇应该写得生动、精警,如异峰突起,令人耳目一新,但这样做只是为论点的阐发和说理层次的展开创造一种机势,使下面的层段写起来更顺畅,离开了这一宗旨,美丽的开头就变成了“哗众取宠”,令人生厌。
下面让我们看看题目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作文开头:
生活如酒,或馥郁或清冽,它需要有心人去品尝;生活如画,或多彩或灰暗,它需要一颗蕙质兰心去体察;生活如风,或凛冽或和暖,需要一双手去感知;生活如歌,或轻快或低靡,需要一只用心的耳朵去聆听。酒有清冽,画有灰暗,风有寒冷,歌有低沉,一如生活,不会一路坦途,面对风雨,面对挫折的乐观与旷达,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文章的开头用了四个比喻,构成排比句,确实增色添彩,作者运用比喻的目的,旨在论证生活的“两面性”,它有顺境,亦有逆境,有坦途,亦有挫折,面对挫折怎么办,文章顺理成章地推论出结论:应当乐观而旷达,而且要将其做为一生的追求,意思是要形成一种性格:笑看风雨,笑对人生。
论点树立之后,围绕论点进行阐发:先用例证法:“形容枯槁的屈原一声长吟,‘路漫漫其修远兮',无惧无畏继续上下求索;乌江畔血染征袍、极度疲惫的.项羽,一声断喝,力拔山兮气盖世,但苍天不佐,任鲜血点染乌江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一声轻叹,放达而飘逸,临清流而赋诗;侠气与才气纵横的李白一声长啸,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然后再用引证法:“《易经》中有句话: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然后得出结论:“生活中,坦然而执着,顺境中,居安思危,逆境中,自强不息,是我们面对生活亘古不变的准则。只有如此,才可以去留无意,宠辱不惊。坐看庭前花开花落,笑望天间云卷云舒;岂不惬意哉!”
刘勰说:“论如析薪,贵能破理”,劈木柴要顺纹理,要寻找到最好的切入口,使之迅速破裂。写文章也如此,切入口选得好,说理就顺畅。切入口不止一个,议论文可以迂回入题,你可以从这边迂回,我可以从那边迂回。
再看一篇题目为《收藏阳光》的开头:
人只有一生,我手只握一个筹码,手起处,转骰间已报出点数,属于我的搏戏已告结束。盘古一辨清浊,便过三万六千载;李白蜀道不通的岁月,“忽忽竟有四万八千岁”,神话中的樵夫一驻足观棋,便已柯烂斧锈、沧桑几度。
是啊,人生如此短暂,为何拒绝阳光射入潮湿的心扉呢?为何让悲观失望甚至主观臆想的阴影笼罩在你那本应是“雄姿英发”的面庞呢?
应该说文章的开头有文采,连用三个神话和传说,旨在说明人生苦短,日月如梭,正因如此,我们就应该让有限的岁月过得愉快而充实,让生活充满阳光。
但是,神话毕竟是虚妄的,用来作为论据来证明时光短暂本来就勉强,再用以证明应笑对人生就更加牵强了。另外,把乐观地面对生活的理由归之于人生只不过是一场搏戏,也缺乏说服力。对赌博者来说,赢不足喜,输不足悲,“胜败乃兵家常事”,这种“乐观”带有“麻木不仁”的味道,它和面对生活逆境的达观和奋斗不息精神是两回事。仔细分析,这篇文章的开头并没有起到为下文张本的作用,反而有“卖弄”之嫌。
“万事开头难”,文章如何开头,必须从整体构思、全文布局来考虑,开头是凤是鸦,也必须从整体效果来衡量。
【求美更求和谐谈议论文章的开头介绍】
《勿平勿巧 求美求思读后感300字》
梁衡是一位惨淡经营的散文大家,是一位有家国情怀的散文名家,他的散文形神兼备,写出“境界”。品读梁衡散文,是一段美的历程,更是智的启迪。“勿平勿巧,求美求新”是梁衡为文所追求的目标。
游山赏水悟文化
山水与文化自古有着不解之缘。山水孕育文化,文化滋润山水。山水因文化而灵动,文化因山水而厚重。山水游记是梁衡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年的记者生涯让他能够和自然山水亲密接触,涓涓文字里流淌出山水之美,如临其境,让人心向之往之,即使不能亲身前往,亦能饱尝神游之福。足不出户,思之千里万里,不出国门,亦能周游世界。天下美景尽收眼底,文化之思却在笔端激荡。梁衡笔下的每一处山水,都是一种风景,亦是一种文化思索。
《泰山:人向天的倾诉》,通过题目就可知晓,文章以“天人对话”为主线,抛开一般游记“移步换景”的手法,一步直上岱顶,或俯视或仰观,与天对话,与泰山文化对话。泰山成了人向天倾诉的绝妙场所:“这岱顶的确是一个与天对话的好地方。各种各样的人在尘世间活久了,总想摆脱地心的吸力向天而去。于是他们便选中了这东海之滨、齐鲁平原上拔地而起的泰山。”游岱庙,想到岱岳之神:“它是我们民族文化之神,是充盈于天地间的数千年的民族之魂。”让我们不禁想起杜甫《望岳》那首荡气回肠,气魄胸襟的诗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九华山悟佛》,对九华山名景“老鹰爬壁”的描写,尽现其妙:“壁上则有松八九棵,抓石而生,枝叶如盖。登台俯望山下,只见松涛竹海,风起云涌。偶有杜鹃花盛开于万绿丛中如火炽燃。遥望山峰连绵弯成一弧,如长臂一伸,将这万千秀色揽在怀中。远处林海间不时闪出一座座白色的或黄色的房子,是些和尚庙或者尼姑庵。我心中默念好一湾山水,好一湾竹树。”作者醉情于山水,却又不满足于此,看山看水悟佛性,在文章结尾写道:“从庙里出来继续下山,车子弯过一弯又一弯,峰峦叠翠,竹影绵绵。我想佛教到底是高深莫测,处处随缘,可以是立见现钱的摇钱树,也可以是一本悟不透的哲学书。你可以马上掏钱换一个安慰,换一个虔诚;也可以无限追求,以情以性去悟那四大皆空、永无止境的佛理佛心。”
《桥那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作者笔下的天星桥,让你步步惊心,顾盼频频,回味无穷。“整个景区前半部以山石之奇为主,后半部以水秀之美为主,而渗透在全过程的是绿色的树,绿色的风。”最后水与石都作了树的铺垫。树,抱石而濯清流,展青枝而吐绿云,作者之所以对天星桥的树极尽赞美,是因为,树尽显生命之热烈。“这种生命的力量和美感充盈在这条不大的山谷之中,令你流连忘返,回肠荡气。”写石、写水、写尽生命。
梁衡说:“呜呼,真正的名山尽有其灵,自有其魂,怎么用文字描述呢?”梁衡的散文,往往有意识的描写山水之美,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极度热爱,又与文化巧妙结合,深度思考,天衣无缝,无雕琢痕迹。大自然给予他人杰地灵,他奉献给读者美的陶冶和文化的启迪。
穿越千年品人格
梁衡把人物散文的目标设定为:发现并挖掘人的价值。“想写出一种人格的力量和做人的道理。与大自然雄浑博大、深奥无穷一样,人也是永远探究不完的课题。人的精神世界其广阔、博大、复杂,决不亚于自然世界。人是另外一个宇宙。”——《我写<觅渡>》
《觅渡》中,瞿秋白以一介书生之躯,担负领导党进行军事斗争的重任;以病弱之躯慷慨就义;临死之前又抢着写了一篇《多余的话》。在梁衡笔下,瞿秋白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可是秋白没有这样做。就像一个美女偏不肯去演戏,像一个高个儿男子偏不肯去打球。他另有所求,但又求而无获,甚至被人误会。一个人无才也就罢了,或者有一分才干成了一件事也罢了。最可惜的是他有十分才只干成了一件事,甚而一件也没有干成,这才叫后人惋惜。”秋白的不朽,在于他不断的思考、怀疑、彷徨和追求,在于他在即将英名流芳时,却举起了一把解剖刀,把他仅仅36岁生命的价值又推上一层。
《乱世中的美神》是梁衡又一人物散文名篇,作者笔下的李清照是一个优美凄凉的美神,李清照美穿越千年的孤寂,特立独行而又登峰造极于文学史。作者对李清照一生的概括,引用《声声慢》中“怎一个愁字了得”。为写其众多的愁情,而先写其早期太多的欢乐,以乐衬哀,倍增其哀。梁衡先生用《浣溪沙》表现李清照少女时期的天真无邪,引用《减字木兰花》,传递出她婚后的甜蜜,《一剪梅》是其对丈夫浓浓的思念,相思是一种闲愁,闲愁最美。“如果只让她轻松地写一点闺怨闲愁,中国文学史将会从她的身边白白走过。但上天发现了李清照更博大的艺术才华,于是宇宙爆炸,时空激荡,国难家愁,人格考验,一时间推到了李清照面前。”于是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悲凉,更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长叹,梁衡先生给了李清照这样的评价:“她偏偏以心抗世,以笔唤天。他凭借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的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她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李清照之美,恰恰在于她的孤独,穿越时空的百年孤独。
《跨越百年的美丽》,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理性的伟人——居里夫人。当她还是一个小学生时候,就已显示出她是上帝的优宠,漂亮的外貌使她尽得周围人的喜欢。在法国留学期间,走廊里站满了喜欢她的追求者,她本可以和其他女孩一样,凭借外表活个痛快,但是她没有,居里夫人之所以成为世界瞩目,在于她有美好的人格:穷根究底的精神,让她对事物的本源充满了探求欲望;生命中坚定、刚毅的信念,对远大目标的执著追求,让她能够精修细研;看淡浮名,明了价值,让她能够不为伟绩所带来的盛名所累。“她让我们明白,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有的人止于形,以售其貌;有的人止于勇,而呈其力;有的人止于心,而有其技;有的人达于理,而用其智。”
梁衡的人物散文,写的大多是名垂宇宙的杰出人物。他的叙述描写,使这些人物些跨越时空而面目鲜活,以评带传又让他所写的人物,展现出一种崇高的人格,给人以启迪和鼓舞。梁衡散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能与我们思接千载,每一个人物都是人格至上的一尺标竿。
先方后圆知哲理
梁衡先生提出著名的“三层五诀”说,即文章之美有三个层次:形境美、情境美和理境美。“哲理散文”是梁衡先生一贯的追求。万物即有其理,合理则通、则顺、则美。梁衡散文由景及理,由人及理,由事及理,文章总能上升到理的高度,同时又给你以美的享受。梁先生的散文总能透出一种哲理之美,隽永之美。这也是梁衡先生多篇文章入选小学、中学和大学语文课本的重要原因。
《青山不老》中,八十一岁的老人高富,用十五年的时间来种树,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老人将自己的生命注入一种事业,于是生与死不再有界限,他与山川流不息共存,与日月同辉,青山永远不会老。
《桑氏老人》,这个不断为自己的申冤的老人,喊冤喊到身心交瘁,住进医院,以手指心。这位可歌可敬的抗争老人,用生命向我们阐释:“人之于世,诚搏一气也,气壮则身存事成,气馁则人亡事败。”
《人生没有返程票》一文,美国航天公司计划造一大飞船,将人送到外星球,要飞到20光年远处的星体,需要整整一万年时间。而这场星际旅行只需要单程票。梁衡先生根据这篇报导,返观人类,得出人生没有返程票。并且强调,人生只有一次,这样才会更珍贵,才有更特殊的意义。
梁衡哲理散文给人一种惊人的美,而“真正惊人的美,会有一颗期求极高的心灵。”美与理的高度契合,恰恰又是散文的最高境界。
《觅渡》散文集,在山水人物事件背后,传达出的是对人生社会和文化的感悟,更是一份责任与情怀。觅渡,觅渡,渡何处?人生就像从此岸到彼岸的旅程,何处过渡,怎样过渡?梁衡的散文,是静夜里的一盏明灯,为平淡而迷茫的人生指引方向;梁衡的散文,是和风中的莆苇,柔美却尽显生命的韧性与张力。品读梁衡散文,体味一种人生,感悟一种哲思,品味一种崇高,留存内心一份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