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墨家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4 11:01:39
《儒家思想与墨家思想之别读书笔记2000字》
被看作显学的儒家思想与墨家思想都曾风云一时,引起的反响巨大,至今仍不断地吸引人去关注这二者的思想是什么,何以在当时可以受到如此多的关注。儒家的主要思想内容可以简述为“仁义礼智信”,墨家的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当然,这只是极为简单的说明,墨家与儒家的细微内容还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任何事物,能得到极高关注及接受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我认为是这个事物迎合了时代人们的心理诉求。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已经慢慢普遍地关注人,从奴隶社会的“神”中逐渐解放出来,儒墨两大家在关注人与社会这方面皆闪射出耀眼的光芒,从以上粗略点出的主要思想内容便可看出。二者投放的目光相同,但也有差异,这里就浅谈儒家思想与墨家思想之别。
首先,“入仕”的区别。儒家提出了一整套的“入仕”方法:意诚心正、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套方法由微及宏,由细及广,修个人,而达天下,从个人出发,推己及人,注重的是由自身内界的善而先,从而推动外界的善,基点是自己。儒家同时也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虽然他强调人要有兼济天下的胸怀,但同时又将隐与仕的选择权交给了人的本身。可以说,儒家的“进取论”更多地是要靠自身的努力奋斗,提升自身,从而被君识,再而一展宏图。而墨家在“入仕”的方面就显得特殊一些,他也强调了人格的重要性,如“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等,更值得关注的是,墨家也曾说“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尚贤者,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也”,他主张统治阶级识人、任人。不同于儒家的依靠士人自身奋斗进入仕途,墨家更多强调统治阶级“尚贤”,将基点压在了对方的身上。在“入仕”的这一点上,儒家看到的是君君臣臣,臣必须为君主奔波的阶级意识,而墨家的思想似乎已经超越了阶级的存在,甚至是超越了时代的阶级局限,将君与臣相持平,更是提出了君臣共治的想法。因本文主要论述儒墨二者的差异,所以不深入探讨二者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下文皆是如此。
其次,爱人的差异。这个在上文也有所提及。儒墨二者这一方面的差异也体现在了阶级这二字上。儒家的“爱人”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纲常下的爱——“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言亲疏尊卑之异也”,这句话表明了在儒家的人心中,世界上的人是有等级差别的,有亲有疏,有君臣、上下与长幼的区分,这也就带来了爱人的差别。最为明显的一句话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这里,体现了血缘亲疏的爱。而墨家的爱不同,墨家的爱是“兼而爱之”:“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种爱,完全将个人与集体混融,不给任何一丝缝隙,看不见等级差异,是众生平等的爱,是大爱,当然也是忽略了人性、脱离了现实的理想的爱。儒家思想关注到了人性特点,懂得亲疏之别,贵贱之分,贴近当时人的心理感受,墨家的爱人忽略了人欲所在,更是脱离了当时社会存在的实际情况。
再有,法仪的不同。儒墨二者都注重“法”,这里的法自然不是指法家的“法”,而是指可以约束人的行为、协调社会的一套社会公约。儒家的“法”一方面依靠的是个人自律,另一方面依靠礼乐制度。自律是各种道德观念的“软法仪”的束缚,儒家特别强调慎独、仁义,而且将德上升到重要的位置,不止君主要以德治人,君子也要以德服人,这实际是从文化意识层面约束人的行为。而礼乐制度是社会制度层面的“硬法仪”的束缚,儒家是很重视音乐的感染和教化作用的,认为通过乐的熏陶,可使人得其所,因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位置,不同的人应该受到的教化程度与内容也应该有所不同,比如统治阶级应学治国之学、士应学为人为君之学、农民应学耕种之学,每一种身份不同,便带来了学习内容的差异性,这种不同的阶级划分自然引起了所听音乐的不同,什么样的身份听什么样的音乐,否则,人不得其所,混杂乱嵌,社会又怎会有秩序可言?处何位,行何事,这种认知在儒家思想里是非常固执且固定的。而墨家的法仪看起来与儒家的却不太一样。墨家提出“以天为法”的思想,他们认为“天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而这种想法的基础是“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他们承认每一个个体都是不同的,“义”自然也是千种万种,而统一的方法便是贤良之人选为天子,一同天下之义。这个“义”出自贤人,虽“贤人之法”想来应该闪烁着道德与仁慈的光辉,但究其根本,也不过是一人之法、一家之法。
还有,便是仪式的区别。如果要用现在的话来说的话,儒家是有生活仪式感的,不管是祭祀、葬礼、行军还是鼓乐,都有严格的要求,像祭祀的牺牲品类、叩拜礼节分很多种,每一种所代表的含义都会不同,什么的场合用就用什么样的仪式,再比如葬礼,也包含着从服装、饮食到守丧等各种繁杂的仪式内容。反观墨家,在生活仪式上他们的观点与儒家的大相径庭,他们主张节葬、非乐、节用,认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节俭不止关乎个人,更是与国家的命运挂钩。可能相对于墨家而言,儒家各种礼节显得铺张浪费,但却不得不提出,儒家的这一种“铺张”是在社会上普遍认同的大事上,如葬礼、祭祀等,而在生活的其他小事方面提倡勤俭,而墨家的“节”,则是在方方面面都要节约。
以上便是粗略整理出来的儒家与墨家思想的异处,虽儒墨两家很多地方关注点相同,但主张却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出现得较多的便是“阶级”二字,阶级的不同,所带来的观察视角自然也不同,除了这一点当然还有其他原因,这里不作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