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雾霭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9-09 16:09:26
《山瘾,水瘾,琴瘾》
晨雾霭霭,大地苍茫。我愿如此背着琴,畅游在天地山水之中。
我走呵走,走遍了中原的名山大川。巍峨的黄山不是我的容身之所;奔腾的黄河也不是我所欲求;秀丽的桂林我不留恋;源远的长江只是一瞬间。
我要寻找我那真正的山水,我的山水。
就像没有人懂得我的琴,我的心一样,我的山水,我的知音,我从未寻到。
我一直走啊走,走到天上下起了细雨,走到一个不知名的小山里。
那山没甚名气,却显出与众不同的灵气。连绵蜿蜒,郁郁葱葱,曲折的小路被雨惹得泥泞,又平添了些许田园气息。空气中,是清新的伐木声“丁丁”,一下一下,清脆欢快。
眼前墨色的山水使我情不自禁地拨动琴弦,孰不知,我的心弦也在微微颤动。我顾不上这许多了,快步走到一座岩石下,席地而坐,将背上的琴小心地取下。我轻轻地拭去满身的风尘与疲惫,将心中对这隔世山水的喜爱融进了琴曲中。
我的双手在琴弦上跳动着,七弦的瑶琴发出了沉重而巨大的乐声,好似千军万马,但又透着几丝柔情。指尖的节奏渐渐缓了下来,如父亲的低语,如车轮从青石板上碾过的声音,我看着眼前的景,心旷神怡,手下丝毫不停地奏着乐曲。这首曲,是为这山所作。
不经意地一瞥间,见一个中年樵夫杵在一旁,脸上全是陶醉的神色。我心中一喜,几个尾音蹦出,一曲弹罢。他似乎才缓过神,道:“真美呼,巍巍乎,如同高山!”我心中一惊,又恐是巧合,没有停下,又拂出一首《流水》,不料他竟也猜了出来。我惊喜交加,不禁道:“你真是我的知音!”他笑而不语。
雨停了,天空更明净了。
我还是要继续我的旅途,寻找新的琴曲灵感。尽管,我已经找到了属于我的山水。我与他约定,一年后再到此相见。他不知道,这一年所有的山在我眼中都不再青翠,所有的水在我心里都不再清澈,除了他所在的那个山和那里的水。
我心心念念都想回去,但再踏进那山,迎接我的,只是一抔黄土。在他的墓前,我悲痛地忘记了怎么流泪,哭也只是嘶哑的单音符。我后悔着当年的离开,但无济于事。我怔怔地望着碑前的枯萎的花儿,小心地取下背上的古琴,在他墓前奏了那让我们相知的《高山》与《流水》。
琴还是一年前的琴。人却不是一年前的人了。
日后,这琴弹给谁听呢?我轻轻地拂琴,却又猛地紧闭双眼,双手高举瑶琴,再重重地使它跌落。与大地相吻的那一刻,它就那样安详地跳起了舞——碎片之舞。琴弦在一瞬间断裂,袅袅的余音在空寂的山谷中回荡。
好琴可再有,但知音难求。
从此,我戒了那琴瘾,孤身游历于山水之中。可我再也体会不出观赏它们的快乐,心中像有一个巨大的空洞。
再也没有人懂我,懂我的琴,懂我的山水。
我叫俞伯牙,他是钟子期。
难道,我的山瘾与水瘾,早已随着他的离去而和我的琴瘾一并消逝了吗?
《暴饮暴食的苦果》
今年大年初六日,雾霭茫茫,下着毛毛细雨,心里很郁闷。十点多钟,姐夫、姐姐和他的儿子一家三口到我家拜年。我急着飞上二楼客厅与他们一起看电视、玩玩具。忽然,我发现桌面上有一盒巧克力,口水咽了一下又一下,嘴馋得很,我马上拿一颗往嘴里塞进去尝一尝,又香又甜,味道真是好极了。这时已经吃了十多颗了,妈妈从楼下传上声音:“钊飞,你们别多吃巧克力。”可是,我哪里把妈妈的话听进去,吃了一粒又一粒,越吃越想吃。
过了一个多小时,爸爸、妈妈在楼下做好了午饭,妈妈叫:“吃饭了。”我一个箭步地往一楼厨房走去。桌面上摆着两盘香茹炆乡下鸡;一盘焦盐虾;一盘蒜苗清蒸家乡熏猪肉……满桌子都是我最爱吃的美味佳肴,恨不得马上吃个饱饱的。我一坐下来就拿起筷子往盘子里伸,爸爸就提醒我说:“香菇鸡和熏猪肉都是热气重的,少吃一点,饮料更要少喝。由于菜是热的,饮料是冻的,很容易引起肠胃不适。”我哪里听进了爸爸说的话,大块大块地吃肉,“咕嘟咕嘟”地喝饮料,“圪喽”吃得鼓鼓的,真是大饱肚福。
到了晚上,谁知我的肚子向我告状了,肚子“咕噜咕噜”地响个不停。过了一个小时,我的肚子有一点疼,接着像是吃了泄药一样,屎“叭”一声直喷而下,我哪里来得及到卫生间去,结果裤子被弄脏了,换上了一条干净的裤子。不到十分钟,又有拉屎的感觉,我又忍着飞去卫生间,刚要蹲下,又把裤子弄脏了。就这样拉了十几次,我整夜没睡觉,弄脏了八条裤子,浑身无力,肛门疼痛得要命。
唉,这天真糟糕!这都怪自己不听爸爸、妈妈的劝告,暴饮暴食的苦果。
《清晨的雾》
清晨,山野间的绿被笼在薄薄的雾霭之中。在一缕依稀的晨光中,晶莹圆润的小露珠,在碧绿的草梢叶尖折射出柔和的光。微风拂过,它轻轻滚动,宛如滑落的珍珠。
太阳升起来了。叶上露珠愈发光芒闪烁。它怀着对绿叶的眷恋,带着吸取的夭地之灵气,用全身心去滋润它深爱的绿叶。
它的身躯—那圆润高贵的珍珠—却在不断地变小、变小。而它那闪亮的光却照人心目。啊,那是它的生命之光呵! 太阳很高了,轻雾散去,叶上小露珠圆圆的身影不见了,它已与它所爱的一切融为一体!
《初中写景作文1000字》
在氤氲弥漫的雾霭中穿行,周围的雾时隐时现,变幻莫测。你进它退,你退它进,伸手总抓不住它,这时,感觉雾是多么淘气,有一种撩人的美,惹人爱怜。雾遮住了天,铺满了地,围绕着山,盖住了水,一切都是一片灰蒙蒙的景象。雾还在不停地增加着,袅袅上升的雾气最终汇成了一片厚厚的雾海……
早上起来推开窗,天方微亮,发现整个大地万物都笼罩在无边无际的乳白色的浓雾里,真可谓“水雾一边起,风林两岸秋”“风光转蕙百余里,暖雾驱云扑天地”。
在氤氲弥漫的雾霭中穿行,周围的雾时隐时现,变幻莫测。你进它退,你退它进,伸手总抓不住它,这时,感觉雾是多么淘气,有一种撩人的美,惹人爱怜。雾遮住了天,铺满了地,围绕着山,盖住了水,一切都是一片灰蒙蒙的景象。雾还在不停地增加着,袅袅上升的雾气最终汇成了一片厚厚的雾海。
举目远望,房屋、树木都沉浸在厚厚的雾中,若隐若现,它们的全身仿佛披着一层薄薄的纱,浓浓的雾,绵延在天边,又好像和天相接,形成一道漫无边际的白色的幕墙,让人感觉进入仙境一般,不由浮想联翩:呵,想象自己飘飘欲仙,腾云驾雾----在空中做了倒立,随即自由落体运动,稳稳地又降落在人世间,真的好惬意呀。
喜欢黑夜的深幽静谧、星光灿烂;喜欢早晨的清爽宜人、旭日东升;喜欢黄昏的夕阳遍地、彩霞满天。但我也十分钟爱徉徜在迷雾里惆怅的感觉,欣赏雾中那另一个朦胧的、扑朔迷离的世界;透着大自然特有的魅力,这才是我心目中人与自然最完美的结合。
朦胧也是一种美,她向往超凡脱俗而憧憬未来。闯入一个与思想相融的世界中去,那儿的一切,亲近而不清晰,遥远而不模糊,令人有可怨可猜可想可悟的机会,有着丰富的想像空间。有些事情,确实是朦胧点好,没有必要去寻求谜底。留着一份悬念,不更美吗?世间的一切,并不是我们这些俗人能够看得真真切切,透透彻彻的,谁又能保证谜底比谜更精彩?或许不知比可知更愉快,模糊比清晰更可意……不过哭也罢,笑也罢,悲也罢,喜也罢,清晰的世界不会容纳我们思想的暂时朦胧。朦胧的世界因你的泪,你的声,你的痛——更朦胧,在这样的境界,人却渐渐的清醒了,思想抛离了一切世俗,悟得更深更真。
我爱读雾,难以诠释这种微妙的感觉,毕竟,那是朦胧的。我之所以追求雾中世界朦胧的美,就在于她那份可怨,可猜,可想,可悟……有其深蕴的道理在。
慢慢地远处的建筑就变得清晰了,太阳被雾托出来,又大又圆,像一个红色的圆盘,发着柔和的光泽。
太阳渐渐越升越高,而那越来越稀薄的晨雾,像烟雾一般,一丝一缕慢慢地升高升高,最后,不见了。蓝蓝的天空中飘着淡淡的云,树是这么的绿,楼房是这么的高,公园里老人和孩子的笑容也显得格外灿烂,一切都是那么的亮丽迷人,使人倍感秋高气爽,心旷神怡。
“风来闻肃肃,雾罢见苍苍”,晨雾在慢慢地变薄,升高。路边的树,像穿着白色长裙的舞女,显得更加美丽;田野里一片白茫茫的像铺了一地洁白的棉絮;大地在阳光的轻唤下缓缓苏醒。
看那鸢飞鱼跃、百鸟齐鸣,万物都在和煦的暖阳下生气盎然,给了我无穷的希望,给了我向上的信心,造物者是何等的伟大!身为万物之灵的我们,有何理由能不珍惜每一天呢?
《水乡,月下的幽静》
水乡三月夜,到处是缀着的露珠,到处是浮着的雾霭,一弯银自的月牙儿,恍若一个没有封严的酒坛口,正泊泊流淌着不尽的清幽。人夜以来就全然潜形的远山,此时又醉态般地显出浓黛盈盈的轮廓。眼前,平畴茫茫,水系淡淡,只有悠然的大江,犹如舒展美妙的飘带,遗迄在一派氮氢之中。而那流动着的、在白天看去滑腻如脂的水波,一经月色浸染,已变得绿绿醉醉的,酷似极醇极浓的春醒,撩人心动,又惹人心醉。
风,早已收起翅膀憩息了。温馨的夜色中,沉淀着一片幽静。偶尔,听得见鱼跃的声响,啪啦一声,或者听见水鸟重人近岸树篱的响声,嗤然一阵,又归于阅寂。当这一切过去,幽静又添几分。诱人的月光!美妙的幽境!此刻,随着每一口清醇气息的吸人,我觉得,我的灵魂仿佛已经超出躯壳,正和这月下的景物亲切地韵合着,并且很快融为一体了……
正当我沉寂在这梦幻般的幽静中时,忽然江上飘来了一阵遥远而又熟悉的声音。我不禁耳尖一抖,头也微倾了过去。
果然不出所料,从远处的江上摇来了一条小船,它的声音竟是如此的轻柔。船摇到了近处,从船上跳下来一个人,借着月光,我看清来人,那不是我的邻居—童年伙伴阿喜吗?
“哎哟,是你呀!这么迟还没睡?"阿喜一边利索地从堆着竹篓的船上搬下一副桨来一边向我问着话。
“这夜景太迷人了!”我兴致勃勃地答道。俄顷,又想到了什么,忽然诧异起来:“阿喜,你船上机器坏了?”
“机器?……没有啊。”阿喜显得莫名其妙。
“那你怎么划船回来呢?”
“哦,哈哈!”阿喜笑了,憨憨地向我解释,“我那船上的机器,开起来可响呐!你想想,夜深人静的,要不把沿途人家吵醒了才怪。哦,原来是这样!
阿喜见我不说话,把扛在肩上的桨片抖了几抖,说:“不早了,回去吧。”可我不知怎的,只是点了点头,却依然站着未动,这使他很有点迷惑不解。他刚前往跨了几步,又回过头来,叮叶道:“当心,会着凉的!”说完,这才向闪着灯光的村子走去了。
望着阿喜逐渐远去的模糊了的身影,我终于骤然感啃起来:原来,今夜给了我至高赏费的一片幽静,竟潜隐着我的童年伙伴的一种纯朴率真的美质!这时,一个疑问袭上心头:是谁,与这水乡月下的幽静,韵合得更合谐、更亲切、更自然呢?
《 天目山游记》
一个微寒的秋日,我和同学们踏着雾霭满怀欣喜地去游天目山。一路上,汽车被浓雾包围着,似乎穿梭在云层中。八点刚过,阳光刺破云层,将万道金光直射大地。迷雾敌不过太阳,只好一溜烟跑了,转眼间不见了踪影。这时,远方的天目山,以其独有的挺拔秀硕的美丽姿态矗立在我们眼前,放眼远望,它犹如一位恬静安详的得道高僧,又如一尊大慈大悲的神佛,看透了尘世的风云,参悟了宇宙的奥秘,以洞察一切又容纳一切的襟怀和目光俯视着芸芸众生。我们的汽车就在他的注视中缓缓融进这个著名森林公园的怀抱。
大约一个半小时后,我们到达了目的地。一下车,“禅源寺”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映入我们的眼帘。举目望去,一座座巍巍青山如一道屏障隔绝了外面复杂的世界,又如张开的双臂将禅源寺拥在了怀中。
我们沿着石级信步而上,不久,高大的柳杉出现在眼前:一株株昂然挺立,高入云霄,树顶上横着绿绸似的枝条,像一把把张开的凉伞。踏着小径往里走,又见到了各色各样的树:香枫、三角枫、八角枫、小蜡、夫妻树……欣然观景,不经意间我与大地来了个热吻,虽然碰到了石级,但我并没有感觉到痛意,因为石级上的黄叶铺了厚厚一层,如同一条镶满花纹的毛毯。
踏着石径,我们穿过一里亭,来到了七里亭。坐下休息时,不时听到潺潺的水声,循声望去,只见绿山中嵌着一条充满灵气的溪流。我想这灵气是山林赋予它的。远望,小溪似躲在大山的怀抱,有些羞涩;又似乎在为匆匆的游客送上无声的问候,想为他们冲洗一路风尘。周围的小草儿在溪水和大树的呵护下长得格外茂盛,几丛野草葛特别有意趣,它那红宝石似的果实又嫩又水灵,十分惹人喜爱。
片刻之后,起身登山。沿着蜿蜓石级往上攀,无疑是一种乐趣。银杏那金灿灿的黄扇合着似火的枫叶给天目山披上了节日的盛装,真可谓“森林披彩衣,江山美如画”。无意间,我走到了“伏虎瀑”。远远望去,一挂溪水从高凸的岩石上落下来,柔软而轻盈,似姑娘的纱裙,随风起舞。瀑旁深绿的老枝和夹着点幽绿苔鲜的树皮,经过这瀑水的飞溅,绿得更深,幽得更奇了。瀑旁竹林深处,还飘游着薄薄雾气,更为这古老的山野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稍过片刻,又往前走,不久来到了“大树王”的身旁。只见历经千年风霜的“大树王”树皮开裂,枝条残损,但茎干粗大,我和同伴们牵手合抱,上了七位同学才把它给环住。我们不由发出了惊叹之声。相传乾隆年间,乾隆帝游玩到天目山,见到此树便封其为“王”。此后,凡到“大树王”游览的游客为了留作纪念,或因听信了“皇帝御封的树皮可以医治百病”的谣言,纷纷挖走树皮,硬是把这棵“御树”剥得体无完肤,就这样,“大树王”死了,但至今仍屹立不倒。这时,我才知晓,山脚下的高大柳杉只是些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树。
走到半山腰上的开山老殿,我们已足足用去两个半小时。此时我竟怀疑天目山是否有顶了。揉揉酸胀的双腿,看看白云环绕的山顶,问问寺中的老僧,老僧眯着眼睛,瞧瞧我们这批“俗世”中的顽童,告诉我们爬上山顶起码得要两个小时,以致老师说什么也不让我们上去了。至今让我们感到遗憾的是,没有登上天下奇观—仙人顶。
天边,不知何时抹上了红色的晕圈,我们沿着“倒挂莲花”而下,只见“倒挂莲花”景色绮丽,险美兼备,如同一个被斧劈开的莲苞,倒垂的阶梯让人望而生畏。然而,那莲花石给人一种自然生就的美—绮丽、险峻。
下山了,我不由得思绪万千,“幽幽夭目寄深情,名山能有几回登”的诗句概括了我的心思。我庆幸有机会登临天目山,欣赏到了如此秀丽神奇的美景。一路下来,辨读路两旁的那些摩崖石刻,我真切地感悟到:古今名人也有同我一般的这种心情。此时,我算真正领悟到了毛泽东的词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意境。
《黄石老人》
济水北面城山下,每逢晨两点,在缥缥缈缈的雾霭之中,便有一位白眉白须的道袍老人坐在一块黄石上闭目神游。此人正是黄石老人。
这几天,黄石老人观察天象,发觉东南方向的吴越之地霞光艳艳,瑞气腾腾,定睛一看,原来是一颗名日张良的文曲星悄悄下了凡。
天上一日,人间十年。文曲星下凡才两天,人间恍然已过二十年。
那天,黄石老人身穿粗布短衣,脚踏草鞋,走上了下邢桥,迎面走来的正是张良,只见他头戴青布方巾,身着青布长袍,印堂发亮,气宇轩昂。黄石老人心想,这位后生腹有诗书气,又看张良气韵不凡,心想必是才华横溢。于是想到要考考这位后生德行怎样。
寻思间,老人松了草鞋的绑带。只听“璞”的一声,黄石老人故意撞在张良的身上,那草鞋也就“扑通”一声掉到了下9桥下。黄石老人先发制人,大声呵斥:“小后生,走路长不长眼睛?快下去!把鞋子给我捡来!”张良明眸含威,正待发怒,抬头忽见气势汹汹斥责他的竟是一位老人,老人头发全白,牙齿稀疏,满脸皱纹,俨然已呈老态龙钟之相。张良心中顿觉不忍,于是转怒容为微笑,拎起长袍,下桥为老人捡鞋。
回到桥上,张良忽见老人伸出一只皮肤龟裂、青筋突出的老脚,并对他说:“小后生,还不快给我穿上鞋!”张良直身而跪,默默地为老人穿鞋。老人一待穿上鞋,就拔脚而走。走了一里路光景,黄石老人又返回来,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五天后天亮在这儿见面!”张良心中暗暗称奇,口中连连答应。
黄石老人来到济水北面的0城山下,拿出自己修炼五百年后才得到的军事著作《太公兵法》,决定把它送予张良,以顺应天意。
五天后,天未亮,老人故意先到。天一亮,张良也来了。黄石老人故作生气:“没有礼貌的小后生,你有没有把老人放在眼里?五天后再来吧。”老人佯怒而去,张良唱诺作揖。
五天后,鸡未叫,老人先到。鸡叫时,张良也到了。黄石老人再次大发雷霆,张良再次道歉,双方约定五天后再见面。
五天后,子时未到,黄石老人前来赴约。没想到,这次张良先到了。黄石老人高兴地对张良说:“小后生,你尊老守约的德行不错啊,老夫今日送你一本书,你须认真读它,稳熟于心,更须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十三年后,你定能成为帝王的师傅。那时,你把书还给我,我就是济北毅城山下的那块黄石头。”张良心中的疑团顿时解开了。他连称黄石老人为“恩师”,并伏身而拜。这一次,老人没有回头就随风而去了。
回到家中,张良打开包袱一看,原来是相传为周初吕尚所作的《太公兵法》,觉得十分神奇。于是,在以后的十三年里,张良认真苦读,真正做到了书不离手、诵不离口、思不离心。可谓功夫不负有心人,张良后来成了刘邦的重要谋士,以后又被封为留侯。
至于黄石老人,因为顺应天意,他也得到了上天八百年道行的赏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