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雾霭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2 12:58:56
《高三作文《渡》》
高三作文《渡》
雾霭缭绕于灰蒙的江上,因为邈远,因为朦胧,所以更加想要明白此方与彼端的不同,于是,就有了敢于横渡的人。
他们,被目送,被祈望,被感受心灵的迷茫,继而向往——即使有再大的心路波折,也不会顿挫不适,因为他们明白,这,便是征途——一条有退路没有绝路的征途。
这象极了人生,象极了我们对于自身认知的过程。
最了解自己的是自己,而最不了解自己的也正是自己,在这似乎无法解脱的矛盾中,自己的心仿佛置于烟波浩渺江面上的小船中,然后便产生了一个不自觉的想法——去寻找真正的自我。
从出生起,自己就开始经历“渡”,只不过那时还太小,连到达小小的渡口都需要父母的搀扶,一旦父母的手松开,自己便会不顾场合地号啕大哭,仅仅是因为少了一个温暖而令人心安的感觉,便会止步不前。所以“渡”对于小时的我而言算是一种可怕的象征,象是要分别,自己还是很眷恋安逸舒适的平原,对于其它,并无多大的感想。
年岁开始慢慢累积,渐渐步入童稚时期的我已经有足够的`勇气独自走向那个渡口,不知是不是心理上的缘故,从前那个开阔的渡口怎么此时变得那么浅窄?心情蓦地平静了,远观着驶着航船离去的人们,一天一天,没有停歇,渐渐地,我也学会了目送。可是,让我依旧不解的是,口岸上的人们为保悲喜交加——那些之前离去的人们,有的不是回来了吗?事情的发展速度愈来愈走出人们本身的想象,自己已然需要掌控小船,驶向有无数种可能的对岸。早已知晓这路途是未知的,每一个人的航线都是不一样的,虽然留恋着家的温暖,但自己仍是要向着父母的目光深处的帆起航。
可我终究是没能坚持下去,凭着记忆,找寻回路,象是找寻最初的自己,可是,当自己到过原本的路上,却看到了一个陌生的我,仿佛回不去的昨天一般。原来,自己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在渡那长河时,自己已在进步——这过程未必顺利,或许会为迷茫,或许会怅惘,但到达了下一个渡口之时,便会若有所思,略有所获。
有时候会想一个人的渡是否太寂寞了,偌大个船上,一个人掌舵,瞭望远方,可能会南辕北辙,可能会遇上波涛汹涌,自己会经历焦躁、不安的心理过程,然而,自己仍要相信,在下一个渡口,有人踮脚张望,有人向你祝福,有人希望与自己一同去向远方。
这时候的短暂停歇是被允许的,心中的小小阴翳便消逝了,取而代之的是欣喜。从船上走下来,履上软软的土地,一种熟悉的感觉就从脚部开始向上漫延,岸上有小孩子绯红的脸,溢着多多少少的好奇;岸上有老人苍老的面容,老泪纵横。抬头仰望这岸上的天空,看一看它是否比在航行中的洒脱,好象并没有在船上看到的在韵味。“渡”过之后,心境总会有些不一样的地方——以前自己别扭的不愿意去改变,最后大都是乐于去接受的——这是“渡”赋予我的,是我所拥有的独一无二的瑰丽宝藏。
一段调整之后,即将奔赴另一次“渡”,压抑着内心的眷恋与不舍,与新的伙伴开始了新的征途。
回望一点一点变小的口岸,才明白自己原来经过千辛万苦的“渡”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已。这时候,有种名为思念的东西不断涌起,象是水流,剪不断——那个口岸,真象最初的那一个,我所起航的地方。
有许多同向的船只,旁边有航船驶过,留下白色的尾迹。我看见有人在哭泣,有人在强颜欢笑,有人在歌唱……我知道,虽然每个人呈现出不同的表情,但是需要“渡”过的距离不会因心情而改变。漫漫征程,理想是舵执着是桨,前方即使惊涛骇浪,只要充满希望,就当且行且歌,风既能阻挡我“渡”之路,也定当可助我一臂之力。
依依作别从前的我,毅然转身,我仿佛看到在“渡”的彼岸,岸上树木葱葱郁郁,锦簇的繁花七彩斑斓,倒映在邻近的水面,天空如洗。我无意间穿越时光的罅隙,以莫名的勇气渡过别人从未渡过的航道,新的景致会令我眼前一亮——人生各有各的路,也各有各的风景,人生本来只是一次又一次“渡”,一次次的渡是一声声生命的鼓点,生命不止,鼓点不息。
精彩才开始,“渡”当然应继续。
【高三作文《渡》】
《春》
昨天还有阴沉的雾霭笼罩着天空,今天却忽然间的春暖花开了。
春天总是这样突然而悄无声息的来到人间。推开窗户来看,春天便毫无征兆地热情地涌进我的窗台,我用力嗅着捕捉空气中的一丝泥土的气息。
风也是温暖的,像那“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太阳更是带来了春天的热情,眯眼看去,只是一个巨大的白色光圈,源源不断的散出热量。即使只是背光看向远处天空下的楼房,也只一会儿就感到刺眼的光芒无法直视。
远处的金黄的油菜花,粉红的桃花,以及稀稀疏疏刚开放的杏花,都似乎在热情欢迎着我,而我却简直不能等待了,真想立即奔下楼去,抚弄那些为迎接北方春天而开放的花朵。
春天的声音似乎也融化在空气里了,我听见啾啾的鸟鸣,远处农人挥锄耕地的声音,风与叶片摩挲的微微轻响;我听见草木生长的无限生机,云朵的微卷,天与地之间的辽阔苍茫,古老的欢乐与热情……都一同沿着这蔚蓝的天幕流淌。
风悄悄流淌,我闭上眼睛用心体会这份美好,享受着这大自然带来的乐趣。春真是个温柔的季节,我爱春!
《雾霭谈读《名人传》有感2300字》
你能懂我吗?当你以同情的目光凝视我虚弱地抬起头的时候,我的朋友!你能懂我吗?当我深情地抚摸最后一个琴键的时候,我的听众!你到底在想什么呢?在空旷而辽远的掌声中,我几度陷入迷糊的状态。我多希望你能懂我,多希望在未来当某个人因痛苦而仰望群星时,他能想起我,然后笑着擦干泪水。多希望!
在罗曼罗兰的书中,我仿佛总是听见血液激奋流淌的声音,听见某种意志的声音在山谷里咆哮。如同上诉划线句。
贝多芬渴望改变什么。是那股发自内心渴望的洪流膨胀着他的血管。
年轻时贝多芬知道自己的意志所在,相信自己的力量。那么他的意志究竟是什么呢?最终是否达成?原因何在?然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已经走远,我们再不能得到可靠的答案,只能去品味他们拂袖间留下的一抹夕阳。
于是我在字里行间寻找线索。
第一个问题似乎容易解答,那就是给予人以快乐。书中说“在此悲苦的深渊里,贝多芬从事于讴歌欢乐”是贝多芬毕生的计划。这似乎是一个圆满的答案:以贝多芬悲惨的童年出发,他一定希望每一位少年都能拥有一个愉快而值得骄傲的童年。这一点从他对共和的拥护也能清晰流露。于是他用深沉的音乐勇敢地触击听众的心灵,渴望在那些光滑的意识表层上留下一个不可磨灭的美好回忆。
然而他似乎没有达到目的,因为他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不仅依旧没有看淡生死,反而变得更加痛苦。
所以我认为,贝多芬真正渴望人们理解的,并不是单纯的欢乐,而是自己的这份心意,即我希望你快乐,而你知道我希望你快乐。然而他误以为传达了欢乐的讯息就等同于传达了美好的心意,致使人们在聆听音乐的欢乐中,往往不曾思索他的初衷。
最致命的是,连他自己也误解了这一初衷。
他本身善于奉献,而渴望他人理解。所以他真正希望讴歌的是勇于奉献的善良品质,但他只是以奉献的态度,给予他人快乐。
他希望每个人都心怀善意,希望每个人都知道他希望每个人都心怀善意。然而他没有说破,而只是传递出源源无尽的爱与力量。
其实给予他人欢乐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让他人理解自己这种希望他人快乐的初衷是一种高级的趣味。然而贝多芬将它作为一生的意志。用铆足了劲的血液去成就趣味的理想,本身是一件矛盾的事。
我不知道自己诠释得是否准确,但至少从这一角度能得到启示:人很难跳出自己。只要能时刻意识到这一点,你就能看淡许多。恰恰此时,人进入最愉悦的境界。
人很难跳出自己。用这句话形容托尔斯泰似乎更贴切。通过阅读罗曼罗兰的传记,我发现列夫托尔斯泰是一名受争议较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有人不看好他,有人很肯定他。
我是很喜欢托尔斯泰的文字的,但当我读完传记,我惊讶地发现自己竟倾向于前者。我对托尔斯泰,是感到不屑的。而这种不屑的情绪在阅读时就有所显现。
为什么托尔斯泰的情绪如此不稳定,不断地转换着观点立场?我自以为是有明确答案的。
托尔斯泰是一个对何事都抱持怀疑的人。只要是普遍认可的,他普遍都怀疑。年轻的托尔斯泰其实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来往的书信中他也明确提到过。但他后来似乎忘了,因为书中再也没有提到。他只是怀疑一切,与世界对着干。
接下来,我举几个托尔斯泰无厘头爱恨的例子,也许你会有同感。
“他恨博爱主义”,纯粹是因为歌德在他面前讲得欢。既然如此,他为什么在第一次真切地看到大都市的惨状时嚎啕?“因为他怀有博爱。”
托尔斯泰看不起文坛上的明星,他看他们都是罪恶的。可是单纯的心灵看事物是不全面的,而悟的心灵必需罪恶的一面。人都是不一样的,不能强求每个人都表演得像个演员。纵然对方的谈吐多么令你不自在,你要意识到,对方至少是中肯的。不能通过表面否定人的性质。
托尔斯泰对女权运动是反感的。其实他没有什么事是不反感的。他总是在批判,总是瞧不起人家也瞧不起自己。
托尔斯泰深深地研究神。在人性崛起,思想大爆炸的时代,唯独托尔斯泰还深深地嵌在神学里。唯一原因,是他“反对一切”的性格在作祟。他瞧不起人性,它们都是罪恶的。
可既然他把神学当作“无理的,且是有意识的,有作用的谎言”,为什么又相信基督主义?为什么又将尘世悲痛的身心寄托于神?
更可笑的是,既然他“连自己也不能相信”,是不是意味着他不相信这句话?也就是他极其信任自己?
所以这是无解的,我认为,甚至是无意义的。纯逻辑的攀谈如果放在茶余饭后,也许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但把天才的生命卷入这样的混沌中是可惜的。
至少从此得到启示:有些性格上的弱点我们并不是没有注意到,而是渐渐地忘了。
在我看来,处在生活中的人就是有意义的。当农民流着豆大的汗珠,抡起锄头;当科学家将每个日夜奉献给一项研究,他们不是罪恶的,恰恰相反,他们是美的。
以东方人的视角看待西方的神学自然是这般客观。对神的畏惧我是丝毫没有的。因此,在托尔斯泰对神明的声声呼喊中,我的思绪飘得很远。我想到,我们对于死亡的恐惧是否就像西方人对神的恐惧,只是限于一种文明无法解释的精神束缚?
可是既然受到了束缚,我又怎么能意识到呢?
不想了,我快成为托尔斯泰了。
与列夫托尔斯泰相反的,米开朗琪罗的思考更接近真实的生活与艺术。因此他的痛苦大多是真实的。
他只是用一腔对艺术无比崇拜的热血,创造了一些作品,遇到了一些坎坷,经历了一些不公,犯下了一些错误。
他没有贝多芬崇高的理想,高级的渴望,没有列夫托尔斯泰辩证的思维,无止境的自我颠覆。他有的是坚持,是恒心。
这种执着艺术的毅力是异于前二者的。
不可否认的,他愚昧,他隐忍,他生病了不肯请医生。他自大,艺术上他看不起任何人,每项任务都由他亲手完成……
他有常人所有的缺点,但毅力足以弥补这一切。因此在三位名人中,米开朗琪罗是我最喜爱的人物。
我所谈的都是个人极其主观的想法,像雾霭,是玄乎不定的。也许你完全不认可。但我喜欢这么做。我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伟大的人。
读完一个传,我仿佛就隐约看到,夕阳下,雾霭中,那个人乘着酒兴,从远方的公路上蹒跚走来。
《春笋600字》
小雨雾霭静静地弥散在街道上,“春雨贵如油”只在嫩绿的新芽上敷了薄薄的一层。远处薄雾中隐隐绰绰有一人影,那铿锵的叫卖声如同被陡然间击碎的水珠,朝着四面散开。
“春笋,新鲜的春笋”又是那个熟悉的字眼“春笋”。心中的思绪瞬间就汇入这声响中……
橘在南方是甘甜的,但到了北方就只能结成青绿色的小果实,苦涩而不可食。笋也是一样的,南方的笋可一夜间猛长,是农人的下饭菜,但到了北方就长成了竹。因而小时对于我来说,可谓是“宁可无肉,不可无竹(笋)”。
记得,儿时每次回老家时,总能看到路边的春景。四五农舍掩映在浓绿间,鸟鸣蛙响,一弯清波潋滟的水池蜿蜒前行,真有一番“斗折蛇行”之趣。但是今我渴望还是那开的满地的笋。每次这时只要一到村口,就必能看见奶奶那佝偻的身躯,手里还正在剥笋皮。双手先将那笋须一拽而起,随后一手托在笋下,另一手紧紧抓住笋皮,瞬间脱皮。露出那青白肥嫩、温润如玉的果肉。爷爷就在旁边不时往炉中加上玉米芯子给火助燃,顿时长途之旅的劳累烟消云散,只记得那竹笋的清脆肥嫩。
春笋在奶奶的厨艺下变幻多端,并且春笋在后院早已长成了一片竹林,自然竹笋源源不断。用笋做汤是很好的,再添些野菜,自然是回味无穷的了。其他的也记不得太真切了,只记得奶奶做笋前总要用纸把上面的水吸一下,炒成后的笋片也就不那么油腻了,而且还能享受原汁美味,真是一举两得。
通常剩下的笋奶奶会储存在泡菜缸里,再放上一些酒、盐、油、辣椒,到夏天时,分给村里人,无人不称赞奶奶手艺高超,并将自家的手打豆腐、苹果、蔗糖也给奶奶一份,因而爸爸总是说:“笋养活我长大!”不管在那里,爸爸从来都有从村里带来的笋,把他与家乡、亲人连在了一起……
雨渐渐停了,我想何时还能再见这家乡的笋啊?
《山瘾,水瘾,琴瘾》
晨雾霭霭,大地苍茫。我愿如此背着琴,畅游在天地山水之中。
我走呵走,走遍了中原的名山大川。巍峨的黄山不是我的容身之所;奔腾的黄河也不是我所欲求;秀丽的桂林我不留恋;源远的长江只是一瞬间。
我要寻找我那真正的山水,我的山水。
就像没有人懂得我的琴,我的心一样,我的山水,我的知音,我从未寻到。
我一直走啊走,走到天上下起了细雨,走到一个不知名的小山里。
那山没甚名气,却显出与众不同的灵气。连绵蜿蜒,郁郁葱葱,曲折的小路被雨惹得泥泞,又平添了些许田园气息。空气中,是清新的伐木声“丁丁”,一下一下,清脆欢快。
眼前墨色的山水使我情不自禁地拨动琴弦,孰不知,我的心弦也在微微颤动。我顾不上这许多了,快步走到一座岩石下,席地而坐,将背上的琴小心地取下。我轻轻地拭去满身的风尘与疲惫,将心中对这隔世山水的喜爱融进了琴曲中。
我的双手在琴弦上跳动着,七弦的瑶琴发出了沉重而巨大的乐声,好似千军万马,但又透着几丝柔情。指尖的节奏渐渐缓了下来,如父亲的低语,如车轮从青石板上碾过的声音,我看着眼前的景,心旷神怡,手下丝毫不停地奏着乐曲。这首曲,是为这山所作。
不经意地一瞥间,见一个中年樵夫杵在一旁,脸上全是陶醉的神色。我心中一喜,几个尾音蹦出,一曲弹罢。他似乎才缓过神,道:“真美呼,巍巍乎,如同高山!”我心中一惊,又恐是巧合,没有停下,又拂出一首《流水》,不料他竟也猜了出来。我惊喜交加,不禁道:“你真是我的知音!”他笑而不语。
雨停了,天空更明净了。
我还是要继续我的旅途,寻找新的琴曲灵感。尽管,我已经找到了属于我的山水。我与他约定,一年后再到此相见。他不知道,这一年所有的山在我眼中都不再青翠,所有的水在我心里都不再清澈,除了他所在的那个山和那里的水。
我心心念念都想回去,但再踏进那山,迎接我的,只是一抔黄土。在他的墓前,我悲痛地忘记了怎么流泪,哭也只是嘶哑的单音符。我后悔着当年的离开,但无济于事。我怔怔地望着碑前的枯萎的花儿,小心地取下背上的古琴,在他墓前奏了那让我们相知的《高山》与《流水》。
琴还是一年前的琴。人却不是一年前的人了。
日后,这琴弹给谁听呢?我轻轻地拂琴,却又猛地紧闭双眼,双手高举瑶琴,再重重地使它跌落。与大地相吻的那一刻,它就那样安详地跳起了舞——碎片之舞。琴弦在一瞬间断裂,袅袅的余音在空寂的山谷中回荡。
好琴可再有,但知音难求。
从此,我戒了那琴瘾,孤身游历于山水之中。可我再也体会不出观赏它们的快乐,心中像有一个巨大的空洞。
再也没有人懂我,懂我的琴,懂我的山水。
我叫俞伯牙,他是钟子期。
难道,我的山瘾与水瘾,早已随着他的离去而和我的琴瘾一并消逝了吗?
《暴饮暴食的苦果》
今年大年初六日,雾霭茫茫,下着毛毛细雨,心里很郁闷。十点多钟,姐夫、姐姐和他的儿子一家三口到我家拜年。我急着飞上二楼客厅与他们一起看电视、玩玩具。忽然,我发现桌面上有一盒巧克力,口水咽了一下又一下,嘴馋得很,我马上拿一颗往嘴里塞进去尝一尝,又香又甜,味道真是好极了。这时已经吃了十多颗了,妈妈从楼下传上声音:“钊飞,你们别多吃巧克力。”可是,我哪里把妈妈的话听进去,吃了一粒又一粒,越吃越想吃。
过了一个多小时,爸爸、妈妈在楼下做好了午饭,妈妈叫:“吃饭了。”我一个箭步地往一楼厨房走去。桌面上摆着两盘香茹炆乡下鸡;一盘焦盐虾;一盘蒜苗清蒸家乡熏猪肉……满桌子都是我最爱吃的美味佳肴,恨不得马上吃个饱饱的。我一坐下来就拿起筷子往盘子里伸,爸爸就提醒我说:“香菇鸡和熏猪肉都是热气重的,少吃一点,饮料更要少喝。由于菜是热的,饮料是冻的,很容易引起肠胃不适。”我哪里听进了爸爸说的话,大块大块地吃肉,“咕嘟咕嘟”地喝饮料,“圪喽”吃得鼓鼓的,真是大饱肚福。
到了晚上,谁知我的肚子向我告状了,肚子“咕噜咕噜”地响个不停。过了一个小时,我的肚子有一点疼,接着像是吃了泄药一样,屎“叭”一声直喷而下,我哪里来得及到卫生间去,结果裤子被弄脏了,换上了一条干净的裤子。不到十分钟,又有拉屎的感觉,我又忍着飞去卫生间,刚要蹲下,又把裤子弄脏了。就这样拉了十几次,我整夜没睡觉,弄脏了八条裤子,浑身无力,肛门疼痛得要命。
唉,这天真糟糕!这都怪自己不听爸爸、妈妈的劝告,暴饮暴食的苦果。
《清晨的雾》
清晨,山野间的绿被笼在薄薄的雾霭之中。在一缕依稀的晨光中,晶莹圆润的小露珠,在碧绿的草梢叶尖折射出柔和的光。微风拂过,它轻轻滚动,宛如滑落的珍珠。
太阳升起来了。叶上露珠愈发光芒闪烁。它怀着对绿叶的眷恋,带着吸取的夭地之灵气,用全身心去滋润它深爱的绿叶。
它的身躯—那圆润高贵的珍珠—却在不断地变小、变小。而它那闪亮的光却照人心目。啊,那是它的生命之光呵! 太阳很高了,轻雾散去,叶上小露珠圆圆的身影不见了,它已与它所爱的一切融为一体!
《初中写景作文1000字》
在氤氲弥漫的雾霭中穿行,周围的雾时隐时现,变幻莫测。你进它退,你退它进,伸手总抓不住它,这时,感觉雾是多么淘气,有一种撩人的美,惹人爱怜。雾遮住了天,铺满了地,围绕着山,盖住了水,一切都是一片灰蒙蒙的景象。雾还在不停地增加着,袅袅上升的雾气最终汇成了一片厚厚的雾海……
早上起来推开窗,天方微亮,发现整个大地万物都笼罩在无边无际的乳白色的浓雾里,真可谓“水雾一边起,风林两岸秋”“风光转蕙百余里,暖雾驱云扑天地”。
在氤氲弥漫的雾霭中穿行,周围的雾时隐时现,变幻莫测。你进它退,你退它进,伸手总抓不住它,这时,感觉雾是多么淘气,有一种撩人的美,惹人爱怜。雾遮住了天,铺满了地,围绕着山,盖住了水,一切都是一片灰蒙蒙的景象。雾还在不停地增加着,袅袅上升的雾气最终汇成了一片厚厚的雾海。
举目远望,房屋、树木都沉浸在厚厚的雾中,若隐若现,它们的全身仿佛披着一层薄薄的纱,浓浓的雾,绵延在天边,又好像和天相接,形成一道漫无边际的白色的幕墙,让人感觉进入仙境一般,不由浮想联翩:呵,想象自己飘飘欲仙,腾云驾雾----在空中做了倒立,随即自由落体运动,稳稳地又降落在人世间,真的好惬意呀。
喜欢黑夜的深幽静谧、星光灿烂;喜欢早晨的清爽宜人、旭日东升;喜欢黄昏的夕阳遍地、彩霞满天。但我也十分钟爱徉徜在迷雾里惆怅的感觉,欣赏雾中那另一个朦胧的、扑朔迷离的世界;透着大自然特有的魅力,这才是我心目中人与自然最完美的结合。
朦胧也是一种美,她向往超凡脱俗而憧憬未来。闯入一个与思想相融的世界中去,那儿的一切,亲近而不清晰,遥远而不模糊,令人有可怨可猜可想可悟的机会,有着丰富的想像空间。有些事情,确实是朦胧点好,没有必要去寻求谜底。留着一份悬念,不更美吗?世间的一切,并不是我们这些俗人能够看得真真切切,透透彻彻的,谁又能保证谜底比谜更精彩?或许不知比可知更愉快,模糊比清晰更可意……不过哭也罢,笑也罢,悲也罢,喜也罢,清晰的世界不会容纳我们思想的暂时朦胧。朦胧的世界因你的泪,你的声,你的痛——更朦胧,在这样的境界,人却渐渐的清醒了,思想抛离了一切世俗,悟得更深更真。
我爱读雾,难以诠释这种微妙的感觉,毕竟,那是朦胧的。我之所以追求雾中世界朦胧的美,就在于她那份可怨,可猜,可想,可悟……有其深蕴的道理在。
慢慢地远处的建筑就变得清晰了,太阳被雾托出来,又大又圆,像一个红色的圆盘,发着柔和的光泽。
太阳渐渐越升越高,而那越来越稀薄的晨雾,像烟雾一般,一丝一缕慢慢地升高升高,最后,不见了。蓝蓝的天空中飘着淡淡的云,树是这么的绿,楼房是这么的高,公园里老人和孩子的笑容也显得格外灿烂,一切都是那么的亮丽迷人,使人倍感秋高气爽,心旷神怡。
“风来闻肃肃,雾罢见苍苍”,晨雾在慢慢地变薄,升高。路边的树,像穿着白色长裙的舞女,显得更加美丽;田野里一片白茫茫的像铺了一地洁白的棉絮;大地在阳光的轻唤下缓缓苏醒。
看那鸢飞鱼跃、百鸟齐鸣,万物都在和煦的暖阳下生气盎然,给了我无穷的希望,给了我向上的信心,造物者是何等的伟大!身为万物之灵的我们,有何理由能不珍惜每一天呢?
《水乡,月下的幽静》
水乡三月夜,到处是缀着的露珠,到处是浮着的雾霭,一弯银自的月牙儿,恍若一个没有封严的酒坛口,正泊泊流淌着不尽的清幽。人夜以来就全然潜形的远山,此时又醉态般地显出浓黛盈盈的轮廓。眼前,平畴茫茫,水系淡淡,只有悠然的大江,犹如舒展美妙的飘带,遗迄在一派氮氢之中。而那流动着的、在白天看去滑腻如脂的水波,一经月色浸染,已变得绿绿醉醉的,酷似极醇极浓的春醒,撩人心动,又惹人心醉。
风,早已收起翅膀憩息了。温馨的夜色中,沉淀着一片幽静。偶尔,听得见鱼跃的声响,啪啦一声,或者听见水鸟重人近岸树篱的响声,嗤然一阵,又归于阅寂。当这一切过去,幽静又添几分。诱人的月光!美妙的幽境!此刻,随着每一口清醇气息的吸人,我觉得,我的灵魂仿佛已经超出躯壳,正和这月下的景物亲切地韵合着,并且很快融为一体了……
正当我沉寂在这梦幻般的幽静中时,忽然江上飘来了一阵遥远而又熟悉的声音。我不禁耳尖一抖,头也微倾了过去。
果然不出所料,从远处的江上摇来了一条小船,它的声音竟是如此的轻柔。船摇到了近处,从船上跳下来一个人,借着月光,我看清来人,那不是我的邻居—童年伙伴阿喜吗?
“哎哟,是你呀!这么迟还没睡?"阿喜一边利索地从堆着竹篓的船上搬下一副桨来一边向我问着话。
“这夜景太迷人了!”我兴致勃勃地答道。俄顷,又想到了什么,忽然诧异起来:“阿喜,你船上机器坏了?”
“机器?……没有啊。”阿喜显得莫名其妙。
“那你怎么划船回来呢?”
“哦,哈哈!”阿喜笑了,憨憨地向我解释,“我那船上的机器,开起来可响呐!你想想,夜深人静的,要不把沿途人家吵醒了才怪。哦,原来是这样!
阿喜见我不说话,把扛在肩上的桨片抖了几抖,说:“不早了,回去吧。”可我不知怎的,只是点了点头,却依然站着未动,这使他很有点迷惑不解。他刚前往跨了几步,又回过头来,叮叶道:“当心,会着凉的!”说完,这才向闪着灯光的村子走去了。
望着阿喜逐渐远去的模糊了的身影,我终于骤然感啃起来:原来,今夜给了我至高赏费的一片幽静,竟潜隐着我的童年伙伴的一种纯朴率真的美质!这时,一个疑问袭上心头:是谁,与这水乡月下的幽静,韵合得更合谐、更亲切、更自然呢?
《天目山游记》
一个微寒的秋日,我和同学们踏着雾霭满怀欣喜地去游天目山。一路上,汽车被浓雾包围着,似乎穿梭在云层中。八点刚过,阳光刺破云层,将万道金光直射大地。迷雾敌不过太阳,只好一溜烟跑了,转眼间不见了踪影。这时,远方的天目山,以其独有的挺拔秀硕的美丽姿态矗立在我们眼前,放眼远望,它犹如一位恬静安详的得道高僧,又如一尊大慈大悲的神佛,看透了尘世的风云,参悟了宇宙的奥秘,以洞察一切又容纳一切的襟怀和目光俯视着芸芸众生。我们的汽车就在他的注视中缓缓融进这个著名森林公园的怀抱。
大约一个半小时后,我们到达了目的地。一下车,“禅源寺”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映入我们的眼帘。举目望去,一座座巍巍青山如一道屏障隔绝了外面复杂的世界,又如张开的双臂将禅源寺拥在了怀中。
我们沿着石级信步而上,不久,高大的柳杉出现在眼前:一株株昂然挺立,高入云霄,树顶上横着绿绸似的枝条,像一把把张开的凉伞。踏着小径往里走,又见到了各色各样的树:香枫、三角枫、八角枫、小蜡、夫妻树……欣然观景,不经意间我与大地来了个热吻,虽然碰到了石级,但我并没有感觉到痛意,因为石级上的黄叶铺了厚厚一层,如同一条镶满花纹的毛毯。
踏着石径,我们穿过一里亭,来到了七里亭。坐下休息时,不时听到潺潺的水声,循声望去,只见绿山中嵌着一条充满灵气的溪流。我想这灵气是山林赋予它的。远望,小溪似躲在大山的怀抱,有些羞涩;又似乎在为匆匆的游客送上无声的问候,想为他们冲洗一路风尘。周围的小草儿在溪水和大树的呵护下长得格外茂盛,几丛野草葛特别有意趣,它那红宝石似的果实又嫩又水灵,十分惹人喜爱。
片刻之后,起身登山。沿着蜿蜓石级往上攀,无疑是一种乐趣。银杏那金灿灿的黄扇合着似火的枫叶给天目山披上了节日的盛装,真可谓“森林披彩衣,江山美如画”。无意间,我走到了“伏虎瀑”。远远望去,一挂溪水从高凸的岩石上落下来,柔软而轻盈,似姑娘的纱裙,随风起舞。瀑旁深绿的老枝和夹着点幽绿苔鲜的树皮,经过这瀑水的飞溅,绿得更深,幽得更奇了。瀑旁竹林深处,还飘游着薄薄雾气,更为这古老的山野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稍过片刻,又往前走,不久来到了“大树王”的身旁。只见历经千年风霜的“大树王”树皮开裂,枝条残损,但茎干粗大,我和同伴们牵手合抱,上了七位同学才把它给环住。我们不由发出了惊叹之声。相传乾隆年间,乾隆帝游玩到天目山,见到此树便封其为“王”。此后,凡到“大树王”游览的游客为了留作纪念,或因听信了“皇帝御封的树皮可以医治百病”的谣言,纷纷挖走树皮,硬是把这棵“御树”剥得体无完肤,就这样,“大树王”死了,但至今仍屹立不倒。这时,我才知晓,山脚下的高大柳杉只是些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树。
走到半山腰上的开山老殿,我们已足足用去两个半小时。此时我竟怀疑天目山是否有顶了。揉揉酸胀的双腿,看看白云环绕的山顶,问问寺中的老僧,老僧眯着眼睛,瞧瞧我们这批“俗世”中的顽童,告诉我们爬上山顶起码得要两个小时,以致老师说什么也不让我们上去了。至今让我们感到遗憾的是,没有登上天下奇观—仙人顶。
天边,不知何时抹上了红色的晕圈,我们沿着“倒挂莲花”而下,只见“倒挂莲花”景色绮丽,险美兼备,如同一个被斧劈开的莲苞,倒垂的阶梯让人望而生畏。然而,那莲花石给人一种自然生就的美—绮丽、险峻。
下山了,我不由得思绪万千,“幽幽夭目寄深情,名山能有几回登”的诗句概括了我的心思。我庆幸有机会登临天目山,欣赏到了如此秀丽神奇的美景。一路下来,辨读路两旁的那些摩崖石刻,我真切地感悟到:古今名人也有同我一般的这种心情。此时,我算真正领悟到了毛泽东的词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