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文学创作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2 19:19:59
《遇见她》
遇见她——“南湖少儿文苑”(后来改名南湖少年文学创作),我与她就开启了这份相互关注喜欢的不解之缘。那会儿我小学三年级。
那次语文张老师把我和另外几个同学的文章挑选出来,然后告诉我们有个“南湖少儿文苑”是专门为少年儿童搭建的习作交流的平台,可以发表习作,可以欣赏其他小作者的文章,她的创编人是老师的老师是何老师,张老师要把我们的文章投到这个平台,我们几个同学高兴得合不拢嘴。
我回家后让妈妈在微信里关注了“南湖少儿文苑文苑”,也迫不及待地欣赏起一篇篇佳作,每天都看,也盼星星盼月亮地盼望自己的文章的发表。
终于四天后2020年5月19日,我的《猫的心情》发表了,我高兴得不得了,自己读自己的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爸爸妈妈也夸赞我写得好,同学老师都替我们高兴,这是我的第一次,第一次发表文章。
更高兴的事还再后头呢!何老师还把我的这篇《猫的心情》推荐到投到了中宣部的学习强国平台,没想到居然也发表了,那可是一个更大更高的的平台啊!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我,很多家长也都知道了这件事,见到我就夸我,我的心里美滋滋的,整天沉静在快乐里,特别高兴特别自豪,我更热爱上了阅读和写作,我从此也就拥有一个作家梦,我阅读写作的热情好似燃烧的火焰,一有空我就会读书,每天都会记录心情、有趣的人和事……它们都成了我生活中重要的事,并把自己认为好的文章向“南湖少儿文苑”投稿。
一直以来我都坚持做这件事---写作,从未间断,我们张老师夸我是个勤奋长情的小作家,我都有18篇文章发表获奖了,感谢我的老师和“南湖少儿文苑”的老师们给我机会,给我肯定,我会一如既往地奋斗在我的作家梦的路上。
【家长感想】曾经我们也经常为那个在“流水账”上徘徊的男孩所苦恼,为何写一篇作文如此困难。更谈不上让他喜欢写作,甚至是有些抵触。但如今的他有时能写出让我们家长也惊叹的文章了。作为“前浪”的我们甚至开始对比自己小时候,扪心自问自愧不如...... 自从接触了“南湖少儿文苑”,他变得善于观察生活,在阅读上也养成了很好的习惯。看着他不断的进步,心中自是欢喜。希望他能一直坚持下去,继续突破自我!(曹逸陽家长)
《手脑配合》
今天,我来到儿童文学创作基地,上了一节游戏作文课,这一个游戏名是手脑配合。
游戏规则是:一个同学拿着2支笔,左手一支右手一支,左手画圆,右手画正方形。(注意:正方形必须有四个直角,圆形必须像一个球,而且要两只手一起画。每一个同学有2次机会,第一次先试着画,第二次正式开始)
开始了,我是第一个出场画图形的,心想:这么简单呀!我一下子就可以画出来。可现实没那么简单,我拿起笔,开始画,我直接就把一个圆形和正方形画了出来,可我画的圆形不像圆形,正方形不像正方形,像在鬼画符一样,可我没有放弃,在同学画的时候我在下面练习。
第二局开始了,我再一次拿起笔,在心里想:这一次一定要成功,这一次一定要成功。我反复着念着,慢慢的把圆形和正方形画了出来,果然,我的努力得到了结果,圆形画得像一个球,正方形像一块砖头,四个角都是直角,我很开心,因为我画的图形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这一节作文课,是测验我们左脑和右脑的灵活程度,我在家里要多练习,下一次我要画的比这一次还好。
《数蔬菜》
今天下午,我来到儿童文学创作基地,这节课是游戏作文课,我们玩的游戏是数蔬菜。
首先,我们先说蔬菜的名称有多少种,有包菜、白菜、空心菜、菜心等等。我们七个人一共说了30多种蔬菜的名称;随后,我们就开始玩游戏,老师教我们怎样玩数蔬菜这种游戏。先把两只手抬起来,再大力把两只手放下去,一共要做两次,再把手抬起来鼓掌,这样是想的时间,等鼓掌结束,就要说出一种蔬菜名称,游戏规则就是这样子。
游戏开始了,我好开心!我是第一个开始的,我说完就到我旁边的人说,就这样一直轮流着。等到我前面的人发言说是西蓝花时,我就一时语快,也跟着说西兰花。老师和我说,要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菜名,不能跟着人家说,我说:“老师,我知道了”。随后,我们就继续玩这个游戏。
这节游戏作文课不仅让我收获很多蔬菜知识,而且很好玩,我非常喜欢。玩完游戏后,我就开开心心去写作文了。
《文学创作的根本条件》
文学是一种庄严、神圣的事业,、它是我们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应该成为我们的作家和一切有志子文学的青年的实践目标和根本宗旨。我们文学的伍务是以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人,作家的这种职责‘,和个人主义与低级趣味是不相一容的。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有高尚的灵魂。文学青年动笔之初,就要考虑为什么而写作,同时正确处理做人与作文的关系。不要把文学当作敲门砖”,当作捞取个人“名利”的手段,不能津津子蝇头小利,真正作家的胸怀是包容整个人类和世界的。创作需要学习和掌握艺术技巧,但加强思想品质的修养,却是第一位的。“人与文一”,作家的成功,除才华外,说到底是人格的成功,作品的“美的光辉·…那就是从艺术作品所放射的人的性格的光辉”。(爱默生)文学是藏不得假的,一个思想感情卑俗的人,是写不出真正以“神圣的美的精神”鼓舞人的作品的。至于那些为了一点稿费,不肯自己劳动,而去抄袭和剽窃别人作品的做法,更是连最起码的“文德”都没有,应该为广大文学青年所不齿。
文学创作是一项复杂的、艰苦的、创造性的精神劳动,需要多方面的积累和修养,从生活经验、思想、一直到艺术技巧。而且,创作本身是一个高度紧张和艰苦的过程。把创作看得轻而易举,是不切实际的幼稚想法,浅薄与无知同文学创作是根本无缘的。有些初学写作者,自己的基础很差,不肯在学习和实践中下苦功夫,却到处打听写作的“诀窍”,以为得了这一论法”就可以毫不费力地“一举成名夭下知”。一个青年骑自行车跑三百里访间一位作家,结果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因为这位作家并没有告诉他写作的“诀窍”,却指着他文理不通、错字连篇的稿子,要他补习初中文化知识。写作是一种技能和技巧,也有它的规律,但是规律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只能靠自己的刻苦实践,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创作没有“诀窍”的原因也正在于此。还有些青年习作者,写了一两篇作品后,就不再安心业余创作,把创作和搞好本职工作对立起来,一心想当作家,这里也包含着相当的糊涂观念。且不说该不该把作家看作高人一等,就是为文学而文学也绝非文学的成功之路。文学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作家个人经历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是他从事文学创作的根本条件。
《《聊斋志异》情爱模式中的深层意识》
文学创作是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它不仅是自觉的理性活动,而且还受到作家深层意识的潜在制约。蒲松龄在(聊斋自劫中说:“自鸣天籁,不择好音,有由然矣。”可见《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发自胸臆之作,是他用来寄“磊块愁”的“孤愤之书”。这样一部书,必然是蒲松龄生活经验、人生理想的折射,其中当然包含着他被压抑在意识深处的某些欲望、动机和理想。
《聊斋志异》有大量的爱情婚姻故事,而这类故事中的绝大部分爱情都是产生于男性与女妖、女鬼或女神之间的。在人与花鬼狐魅的恋情之中,蒲松龄自由地流露出对人性的热烈追求和对各种礼教的轻视。蒲松龄为他笔下的男性营造了一个特定的典型环境:荒山孤庙、凄冷旷野。例如《连琐》中的杨于畏“斋临旷野,墙外多古墓”;《聂小倩》中的宁采臣温小倩是在“蓬蔺没人,似绝行踪的兰若”之中。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之中,倾国倾城的异类女子前来,主动向男子求爱,双方在一见钟情的情况下超越了互相了解的阶段直接达到结合的程度。他们通常是在“极尽欢恋”之后才开始互相了解,建立感情的。在人妖恋之中,蒲松龄采用这样一种过激的方式来表达他对人欲的肯定,而当恋情发生在两个生活在现实中的凡人之间时,情况就截然不同了。《连城》中的连城只能在死后委身于乔生;《阿宝》中,孙子楚只有在离魂之时才能一亲阿宝的芳泽。这绝不是巧合,而是因为蒲松龄始终格守着“生有拘束,死无禁忌”((聊斋志异·鲁公女))这一规范,让两个相爱的人“发乎情止乎礼”,从不敢越雷池一步。他在人妖恋与凡人之间的恋爱中划出了明显的界线:现实中的女性必须受传统道德所束缚,要有父母之命、媒灼之言才能与意中人结为夫妻;而作为超现实的异类女子,她不用顾及任何条件,只要两情相悦,便可随心所欲。正是蒲松龄在这两种爱情之间划的界线,显露了他意识深处的矛盾。
明代中叶崛起的王学使许多人从理学的禁欲栓a中觉醒过来,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方面的日益动荡又使王学更加广泛流行,并且涌现了汤显祖“临川四梦”、冯梦龙和凌像初“三言二拍”等一批具有“真性情”的优秀作品。肯定人性、欲的这股思潮同样也波及了蒲松龄的思想,他借郎玉柱之口明确指出:“天伦之乐,人所皆有,何讳焉?”((聊斋志异·书痴))从这可以看出,蒲松龄认为人应具有真情,同时也肯定有理的人欲。然而蒲松龄又是生活在一个比明代禁锢更严的封建王朝之中,所受的是儒家传统的教育,社会环境和自身的心理因素制约着他,限制着他真情的流露和表现。在蒲松龄的思想中,肯定人欲与禁锢人欲是一对无法解决的矛盾,因而他只能借助虚幻的形式,也即是把情爱中的女性处理为异类,用一种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方式去调和心灵深处的冲突,让它们达到某种程度的和谐。同时,让男性处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也是要藉此避开世俗,让某些在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事情成为真实。在(巧娘)篇中,生前的巧娘因丈夫“病阉”、“不能人”而邑邑不杨,可见她生前是循规蹈矩的;而死后的巧娘却变得风骚起来,她强邀素未谋面的傅廉与她共赴巫山,在傅廉拒绝的情况下,还要采取主动挑逗的方式。这就可以看出,蒲松龄并不敢让“邑邑不畅”的巧娘生前便另嫁他人或者偷期云雨,只能让她把现实中的痛苦带到幻想的世界之中,让它得到自由的发泄。
在蒲松龄采用虚幻的形式来营造情爱模式时,花妖狐魅这一异类形象经常只定位在女性身上,男人与女妖的结合才是美满幸男妖被描写为妖祟,使用妖法屈使女人就范,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在《申氏》篇中,迷惑亢女的巨龟被“育割于庭”;《五通》中,蕴藉伟岸的驴精四郎也逃脱不了,被万生一刀斩死之后,还成为桌上佳肴。显然,蒲松龄是反对男妖女人这一情爱模式的。
在中国几千年的社会中,男性始终是主宰。男性的自私心理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给女性加上了许多限制行动的框框。在他们直接干预下形成的社会意识、道德规范、法律制度乃至文化传统都限制着女性行为和思想的自由,让她们成为男性的附属品。这种文化传统一旦形成,又制约着后世的文人,使他们对自己的自私心理有一个更合理的解释。蒲松龄同样具有这样的男性心理: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人欲,却只是肯定男性的情欲,让他笔下的男性获得完全的解放,既可三妻四妾,又可接纳一个甚至几个异类女子;但他并没有给女性以相同的待遇。在《泥书生》一篇中,陈代蠢陋,却娶了个颇有姿色的妻子,自叹所适非人的陈妇终日饱泡不乐,蒲松龄却没有给她安排一位伟丈夫来慰藉她的失意,反而把夜夜来与他同宿的泥书生视为妖崇,最终由她鑫陋的丈夫“操杖以伺”,将他逐走了事。可以看出,蒲松龄并没有意识到女性与男性同样具有性爱的权利和需要。有人说蒲松龄在他的爱情婚姻作品中,倾注着对妇女命运的普追关怀和深切同情。但光从这一点看,蒲松龄就并不是一个妇女解放者,相反地,他的意识深处依然是男性文化的领地,令他不能容忍女子与丈夫以外的男性特别是异类男性苟且。他通过男人与男妖、女人与女妖的这一对比,显示出人间男子的至尊地位。
穷困潦倒而具文才灵气的书生邂逅一个甚至几个丽绝人寰的异类女子,两情欢好之后,异类女子不仅让书生享受到“红袖添香夜读书”的乐趣,还任劳任怨地帮书生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助书生渡过难关,给他带来财富、功名,或是千脆与他共登仙界。这就是《聊斋志异》中最为典型的情爱模式。
这种情爱模式其实是明清之际大量出现的才子佳人小说的延续,但又不是完全的才子佳人小说模式。才子佳人小说的固定模式是“一见倾心、诗简酬和、偷期幽会、金榜题名’、奉旨成婚”。才子不仅要才高貌美,风流调悦,还要家势显赫,纵使出身寒门,最后也要以高中状元或成为某达官贵人的义子来改变其门第;佳人则要貌德俱佳,同样也要出身豪门;而才子佳人结合的过程往往带有重重阻力,解决的方法就是才子高中状元,于是百事消散。能否中举,是才子佳人结合的关键。而在《聊斋志异》中的这种情爱模式中,男性不再被强调成十全十美的才子,而是有某一方面的优点,如王生“风标修沽”;孔雪笠“为人蕴藉”;王鼎“慷慨有力”;粗恒“聪惠绝人”。他们出身寒门,有的才高八斗,埋头苦读却不能中举:如贾奉堆“才名冠一时,而试辄不售”;郎玉柱“昼夜研读,无间寒署”,“而苦不得售”。有的干脆不事科举:如陈明允“从副将贾缤作记室”;徐继长“业儒未成,去而为吏”。这里的才子只是普通的中下层知识分子,佳人也非名门闺秀,多是美丽娇媚的异类。与才子佳人小说有最大区别的是男女之间的结合不再以男性高中状元为条件,而是让士子在得到异类美人的眷顾之后,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以家世兴旺,多子多孙为结局。在这一模式中,功名富贵被排斥在外,或者是说,不成为士子自身条件的一部分,而往往是因为异类女子的介人,才使士子能够中举出仕,功名富贵在此成为佳人对士子的馈赠。从表面上说,蒲松龄改变了原先才子佳人小说所体现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生追求的最终归宿—即是仕途成功和情爱幸的统一:把情爱幸福放在首位,让仕途成功成为情爱幸福的一个可有可无的陪衬。但事实上蒲松龄是完全摒弃了才子佳人小说的那一套观念了吗?回答是否定的。
先让我们看看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历代士子们的最佳人生道路,他们孜孜不倦追求的无非是这个目标,其中又以治国和平天下为重点。要达到这个目标,唯一的途径就是出仕。所以他们追求的无非是“学而优则仕”,把读书作为晋身官阶的一种手段,正如杜甫所说的“名岂文章者,’官应老病休”,文章是要用来求官出仕的,不是用来流传千古的。然而科举制度的腐败,现实的残酷常常把众多有才有志的士子排斥于官场之外,使他们一生落拓。“金榜题名时”与“洞房花烛夜”既然共为人生的赏心乐事,那么名落孙山的士子们转而追求爱情就是必然的事了。但是出身寒门的士子在仕途艰难之后跟着而来的就是一生落拓,求得佳偶的欲望自然也难以成真。当这两个目标都无法实现的时候,士子们所受的心理压抑就转移到文学创作方面了。无花藏主人在《四才子书序》中说“欲人致其身而既不能,欲自短其气而又不忍,计无所之,不得以借乌有先生以发泄其黄粱事业。……凡纸上之可惊可喜,皆胸中之欲歌欲哭。”士子们在落拓之后,只能借一支秃笔,为自己营造一个虚幻的世界,把由于仕途坎坷而造成的压抑情绪转移到才子身上,把由于谋求佳偶不成的失意寄托在佳人身上,让书中的才子既高中状元,又娶得贤妻美妾,以此慰藉自己的苦闷,寄托人生理想。这就形成了才子佳人小说这一模式。
其次再看看蒲松龄的创作心态。他生活在明清之际,这个时期中国的科举制度达到高峰,士子们除考取功名外别无他业,这种社会风尚奠定了他专心科举的思想基础。蒲松龄出身于世代有功名的书香门第,父亲精研诗书经史却屡试不第,最终弃儒经商。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蒲松龄身上,要由他来光宗嫩祖,洗脱耻辱。蒲松龄少年时就颇有才名,在十九岁那一年便在县、府、道试中连得三个第一。这样的家世出身和社会环境,再加上他少年自负的个性,使他比一般士子便热衷于功名,也更承受不起落第的打击。然而从康熙三年那次乡试落第后,一直到他七十二岁谢世,蒲松龄参加过无数次考试,但每次都是满情希望而去,伤心失意而归。他的家庭由于他无法出仕而日益贫穷,但他热切功名之心却从来没有冷却过.就算是到了晚年,他还是要寄望于子孙:“实望继世业,幕首登云路。”《示儿跳、孙立德》蒲松龄一直到死,都没能从科举这一恶梦中清醒过来,尽管他深深意识到科举制度至少对他来说是不公平,正如他诗中写道:“良马非不骏,盐阪徒悲鸣。美玉非不贵,抱璞为世轻。”(《咏史》但他却执着于仕途,无法自拔。在《聊斋志异》情爱故事中,潦倒落拓无法凭文字晋身的男主人公形象与蒲松龄本身不无想似之处,代表着象他这样不能发迹展志的落魄文人。蒲松龄不再让这些落魄文人们热心于科举功名,而是竭力追求一种另外的生活:所谓“我有佳儿,不羡贵官;我有佳妇,不羡绮纹(《聊斋志异·翩翩》;“闭门相对,君读妾织,暇则诗酒可遣,千户候不足贵也”(《聊斋志异·细候》)。表面上看蒲松龄是让他笔下的士子置身于功名之外,但其实他所做的只是无奈的自宽自解乃至自欺欺人的精神安慰。现实的打击虽然没有使他超越致力功名这一心态.但文人的孤芳自赏却令他潜愈识里对科举制度有深切的愤恨,这从他的诸多抨击科举的篇章中都可以看出。蒲松龄要他笔下的士子不屠于,而不是象他一样不能科举致仕。事实上,他永远都不能够忘却科举对他的致命打击,所以在让士子们超脱世俗之余,他常常会用某些情节来证明这一点。《聊斋志异·云萝公主》中安大业考中举人之后,认为这是无意中得来的东西,不足以表明人的荣辱,“止折人寿耳”,“由是不复进取”;《聊斋志异·雷曹》中乐云鹤“潦倒场屋,战辄北”,终于弃儒业商,在他家业旺盛之时,儿子星儿十六岁便“及进士第。(聊斋志异·白于王)中吴表庵“少知名”,因有奇遇后无志于功名,人山修仙,他遗下的儿子“十四岁以神童领乡荐,十五人翰林”。这些情节,确确实实证明了蒲龄潜意识里对科举的不能释怀,他如叶生一般沉溺科举无法自救,纵使自己不能出仕,也要让子孙为之扬眉吐气,一洗自己的耻辱。只不过他这种心态是以一种更为隐晦的方式表达出来,表面超脱,但实际上是对科举制度更深的沉迷。假若蒲松龄真的超脱了,那他就无法写出《聊斋志异》这样的作品来。但话又说回来,蒲松龄作为一个古代的文人,他所受的教育已经注定了他的执迷,科举致仕这一观念已经成为他心灵的一部分。他屡试屡败,屡败屡试,却从没完全放弃过。正如他在《聊斋志异·王子安》一篇中说的:“初失志,心灰意败,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势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炬之不已,而踏碎之;踏之不已,而投之烛流。从此披发人山,面向石壁,再有以“且夫”、‘尝谓’之文进我者,定当操戈逐之。无何。日渐远,气渐平,技又渐痒;逐以破卵之鸿,只得衔木营巢“从新另抱矣。”这条科举之路是他避不开的,纵使理智促使他回头,但骨子里却始终有科举这一阴影的存在。
《大学的文学创作》
从整体上而言,大学里文学创作的不景气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校里的文学爱好者及“校园文人”依然数目庞大。
西安建大学生的文学创作在陕西高校中颇具影响力,现有近二十年社龄的“夏”文学社也曾于1995年至1996年进人了“黄金时期”,除在《诗刊》、《中国大学生》等重量级刊物上陆续发表了一批作品外,当时的负责人在校内也曾推出过作品展览。然而,那两年所达到的“高度”至今却没人逾越。当然,一个文学社团在发展中出现起伏是正常现象,未必就能精确地反映出一所高校文学创作的整体态势;反过来说,一所高校整体的文学创作态势也难以仅由一个文学社团所能承载。
整体上的不景气,是否就可想当然地归结为“走向没落”了呢?简单回答“是”却有失偏颇。西安建大近年来发生了以下事实:唐华诗词社、晨曦文学社在该校陆续注册成立;2002年5月份,在首届省大学生“我的大学”征文大赛中,该校共有五名同学获奖,其中应届毕业生周春芳的小说《归去来兮》以优美的笔触、真挚而淳朴的感情和浓郁的神话色彩荣获一等奖;10月初试运行的“夜流吟”校园文学网的注册ID在短短不到40天里就已逾百;此外,文学类作品仍占据了各院系刊的相当比重……
例子无需一一枚举,这些事实至少说明:不断有新面孔出现,文学创作市场仍具很大潜力。同时也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些事实的背后,还有着众多的问题值得人们长期思考。譬如,终究是人们远离了文学,还是文学远离了人们?
不妨来分析一下“不景气”的成因,成因虽然众多,但归结起来不外乎两大方面:
其一,学生的文学作品中感性偏多、表现张力势衰、对个性化写作的热衷及对纯文学的留恋等,对受众已很难构成持续的吸引力(文学“发烧友”另当别论),这是主要原因。
其二,大环境的不断流失是重要原因,主要表现有两点:第一,当以科技进步为标志的社会发展为人们的精神需求的多元化选择提供了诸多可能性后,文学饱受冲击。传媒界几年前的重新“洗牌”,也使众多口碑不错的文学类刊物陆续退出,发表园地迅速减缩。而在就业竞争激烈的校园里,学生们已更多地专注于自然科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着对社会科学的认知有所忽视。同时,众多以大学生为主要受众的刊物逐渐消减甚或撤掉了文学类栏目;第二,高校支持环境略显“乏力”。由学生负责的文学刊物,如今大多数面临着经费短缺的突出问题。每次临近出刊,学生所申请到的经费时常人不敷出,最终即使付梓,也往往有赖于拉到赞助甚至“自费”。
这两大原因导致“校园文人”们更多地转向了散兵游勇式的个人写作,从而弱化了整体气候的延续。这个转向无论对于高校校园文化的推动还是对于写作者本人而言,都是弊大于利。
从如上所述事实及成因分析中不难预见,若得以加强引导与适度提供更好的支持环境,文学创作这块“蛋糕”就可以做得更大、吏好。
笔者几年以来与多届“校园文人”们有过多次座谈,在他们青春洋溢的脸上及娓娓的言谈中,笔者强烈地感到了这群人对于文学的热爱与执著,他们仍在为校园里文学创作的继续繁荣而竭力奔走。
《创作类—丰富多彩》
从来都把搞文学创作的人尊称为“作家”。其实,咱自己完全有可能当个地地道道的“小作家”!你去浏览一下阅览室里那些纷繁多彩的儿童报刊,去细读一下自己学校、自己班级选辑的那些以《小星星》、《绿草地》等为题名的作文汇编,你一定会惊讶地发现,其中不少出于同龄人笔下的寓言、童话、故事、儿童诗,竟会令你痴迷、爱不释手!
别奇怪,道理挺简单:模仿,是儿童学语言的规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咱读了不止“三百”的儿童文学作品,当然也“不会写作也会学”了;而创造,又是儿童思维的天性,咱想像的翅膀怎耐得住只在窝边扑腾?谁都愿成为一只不怕嗤笑、不怕失败的展翅雏鹰!这模仿与创造的结合,可是咱学写创作类作品的基石呀!更何况,咱经过扎扎实实的常规作文训练,在运用语言文字上有了些小小的“本钱”,完全可以在“创新精神”、“素质教育”、“主动学习”的旗帜下,给自己的写作活动多搭几个舞台了。—这“创作”,可够让人纵情、够让人向往的!
有人问,写“创作类”的作品跟写“记实类”的作品有什么区别?恐怕,最主要的一点在这“创”字上。记实的文章要求写真实的生活,来不得半点虚假;而搞创作,只要符合生活的真实就行了,情节、人物、环境,都可以任你创造,说白一点,就是写个你编出来的故事,塑造个你想像中的人物,只要别人读了以后会说“嗯,真可能会有那么回事儿”就行。
也有人问:写“创作类”的作品跟写“虚拟类”的作品有什么不同?尽管两者都不以记真人真事为要求,但“虚拟类”仍以你自已作主人公,虚拟了角色、时间、空间、事件、环境,用第一人称展开记叙和描写;而搞创作,你就完全可以隐蔽在幕后作编导,只让你设计一的人物充当演员在台上活动。而且,在体裁.上、篇幅上有了更大的自由,比如儿童诗,是韵文;寓言,几十字也成篇。
再一个问题就是:学写“创作类”的作品,难么?
先说:当然难。你想,要凭自己的想像去“无中生有”地“编”出一篇别人爱读的作品来,没真本实力行么!不然,天下那些识几个字的人不都戴上“作家”的桂冠了?更何况,咱才读了那么几年小学,才在人生的万里征途中跨出了最初的几步!再说:也不难。刚才咱不是从学语言的规律、思维的规律、我们已有的写作基础等几方面作了番说明么?只要你树信心、敢尝试.你完全可以通过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尝到甜头,获得成功!
《文学创作领域》
话如果要说得比较全面和周到些,那么,首先,我们就得说:有许多人想进入文学创作领域,是件可喜的事。在旧时代,出版社、报纸、刊物,都不可能有这么多的自发来稿。正是广大群众的经济、文化生活状况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出版物的读者人数不断增加,也才有这么多的投稿者。
我们还应该说:没有被采用的稿子当中,也可能有很好的作品,也就是说,会有“遗珠”。十分出色的作品,某些编辑却没有看出它们真正的价值来,这完全可能。在中、外文学界、出版界,都曾经出现过好些这一类事例。我国已经出版的各种文学作品,有一些,就是在甲出版社受到拒绝,拿到乙出版社去,却被选中出版,并受到读者热烈的欢迎的。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类事情就更多了,十分著名的法国科学幻想小说家凡尔纳,一生写了一百多部小说,是大家所熟知的。但是当他的第一部科学幻想小说《乘气球五周记》写成时,寄到各个出版社,却曾经先后被拒绝了十四次。直到第十五次,才被人接受出版,凡尔纳并从此顺利走上了创作的道路。
我们还应该说,初学写作者,开头写了幼稚、粗糙的作品,并没有什么好笑,正象大家都穿过开档裤一样,人人得经过一定的成长的历程,谁也不可能一开始就成熟。不要说初学写作者,就是已经发表过一些作品的人,以至于老作家,有时写出较差以至颇差的作品,也并不奇怪,这正象曾经跳过某一高度的跳高选手,有时连搁在较低高度的横竿也跳不过的道理一样。人们写作,总不能够每一天,每一次,都保持同样的水平。如果写作者不是漫不经心,粗制滥造的话,这也是没有什么可笑的。
《文学生活》
文学创作是复杂的、艰巨的创造性劳动,但也并不是什么神秘的、莫测高深的东西。和各行各业、各项工作有它的基本功一样,文学创作也有自己的基本功。自然,这种基本功比起其他行业其他工作来,要更复杂一些,内容更丰富、要求更高一些,因此掌握起来自然也就更困难更艰苦一些。这是从文学作品的性质和文学创作的任务所决定的。
什么是文学?文学是生活的反映,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高尔基曾这样说过:“文学家的工作究竟是什么呢?他想象自己的观察、印象、思想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把它们放进形象、画面、性格里去。意思就是说,文学创作就是作家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印象,把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一定的艺术形象的塑造、典型环境的描写和人物性格的刻划,把它表现出来,同时也就溶进了作家自己的思想,即作家对生活的看法和态度。
这样,进行创作就不能不关系到这些方面:作家要表现生活、反映生活,首先要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了解生活,而要正确认识生活、理解生活,就要求作家具有正确的思想、立场和世界观。其次,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就象外科医生能熟练地掌握手术刀,画家能巧妙地使用画笔和色彩一样。生活、思想、技巧,三者缺一不可,都是进行文学创作必须其备的基本功。
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人民群众生活中存在的大量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是创造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原料和矿藏。古今中外一切文艺作品,都是彼时彼地的作家艺术家根据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矿藏和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因此,深入生活,掌握丰富的生活素材,具有深厚的生活积累和广博的生活知识,这是一个有成就的作家所不能缺少的基本功。古今中外的文学家艺术家,对此都是深有体会的。我国古人所说的,“行万里路,破万卷书”,就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间题:只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博的书本知识(书本也就是生活矿藏的精制品),才能写出一手好文章。十九世纪德国伟大作家歌德对生活与诗歌创作的关系说过下面一段话:“世界是那样广阔丰富,生活是那样丰富多采,你不会缺乏做诗的动因。但是写出来的必须全是应景即兴的诗,也就是说,现实生活必须提供诗的机缘,又提供诗的材料。一个特殊具体的情境通过诗人的处理,就变成带有普遍性和诗意的东西。我的全部诗篇都是应景即兴的诗,来自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获得坚实的基础。我一向瞧不起空中楼阁的诗。”
《文学创作》
许多初学写作者和爱好文艺的青年朋友,常常提出类似这样一些问题:搞文学创作要具备什么条件?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基本功,创作有没有基本功?怎样才能掌握好创作的基本功?能不能推荐一些指导怎样进行创作的书籍,例如《创作入月》、《小说作法》、《怎样写散文》、《怎样作诗》之类……
对提出这些问题的青年朋友来说,自然是急切希望得到回答的新问题。但是,它们同时也是个老问题了。可以说,自有文学创作以来,就有许多热爱这项工作和事业的青年人,自然也就常常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来。
是的,各行各业,各项工作,都有自己的基本功。一个外科医生,必须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熟悉人体结构,还要熟练地掌握手术刀和各种外科手术器械。一个教师,除具备本学科丰富而系统的知识外,还要掌握好一套教学方法,才能保证把书本上的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生。就是市场上的售货员,也有自己的一套基本功,那就是熟悉有关商品的性能、使用、保管等等知识,还有从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在出售商品时“一刀准”、“一称足”之类的技能。各行各业彼此业务不同,基本功自然也不相同,但是概括起来,它们的共同点无非就是知识和技巧两个方面,也就是对本行业本工作的丰富知识,以及驾驭、运用这些知识使它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的熟练的技巧和技能。
文学创作是复杂的、艰巨的创造性劳动,但也并不是什么神秘的、莫测高深的东西。和各行各业、各项工作有它的基本功一样,文学创作也有自己的基本功。自然,这种基本功比起其他行业其他工作来,要更复杂一些,内容更丰富、要求更高一些,因此掌握起来自然也就更困难更艰苦一些。这是从文学作品的性质和文学创作的任务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