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梅雨时节,淅淅沥沥的雨拍打在身上,发出沉闷的响声。朦胧的水汽弥漫成网,笼罩了整个世界。我在家门口伫立,手中用来遮雨而湿透的狼狈的外套,就像我此刻凌乱的心情。伸出还在滴水的凉手,我迟迟不敢敲门,我知道,母亲又要唠叨了。
【开篇景物描写颇见功底,既写出了梅雨水汽朦胧的特点,又营造了阴冷沉闷的氛围。“狼狈的外套”和“凌乱的心情”,组合成新颖而又贴切的比喻。“我迟迟不敢敲门”“母亲又要唠叨了”,成功地制造了悬念。】
“咚咚咚”,经过一番心理斗争,我还是叩响了家门。门迅速被打开,屋内的灯光闪射到脸上,我下意识抬手遮挡,很快地,就有一道熟悉的身影出现,为我挡住了那刺眼的光线。灯光变得柔和而温暖,一如母亲脸上的笑容,令浑身湿透的我感觉心底变得松爽。
【作者笔下的景和物,都随着人和情变化,牢牢地抓住了读者注意力。】
“你回来……呀!怎么了这是?快进来!”母亲脸上的神态瞬间变得焦急,她担忧得手足无措。与之相反的,我慢悠悠地换着鞋子,故作镇定,毕竟自己也不是小孩子了,淋个雨还不至于生病。可母亲的唠叨就像这三月的梅雨,绵绵不绝。从进门的那一刻起,直到我脱下湿衣服,母亲一直在念念叨叨地说个不停。
【“母亲的唠叨就像这三月的梅雨”,看似随手取材而成的比喻,形神兼备。它呼应了开头的景物描写,放大了读者心中的疑惑。】
没办法,母亲她就是这样,一说起来便没完没了的。我小的时候总会为这件事抱怨,觉得她太过啰嗦。可如今,岁月悄然在我身上留下成长的印记,我知道,曾经让我厌烦的唠叨与责骂,都源自于母亲对我那无微不至的爱,——因为有爱,所以总是担忧。
我尽量不让母亲担忧,但我今早出门匆忙忘带伞,淋湿成这样,母亲怎会不忧心。也许让她对我念叨那些下雨天要注意的老生常谈,能释放些她的自责吧。
【终于解开了悬念,原来“我”淋湿一身却迟迟不敢敲门,是怕母亲看到后担忧,这何尝不是一种对爱的“无声回应”?】
不知何时,窗外的雨已经停了,只有水滴偶尔从树梢滑落,发出清脆的声响。“妈,你知道《游子吟》吗?”我看着母亲在厨房忙碌、略显失措的背影,突然问道。母亲听到这话愣了一下,转过头来用疑惑的眼神看向我。看到她的反应,我不由得笑了出来:“以前我不理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含义,现在,我好像懂了。”
【淅淅沥沥的雨中“沉闷的响声”,变成了雨停后“清脆的声响”,细微的变化里透露出情感的变化,为后文“大声回应爱”蓄势。】
我看着母亲那略显粗糙的手,那为我操劳多年的手,缓缓说道:“妈,你照顾我够用心的了,辛苦啦!以后下雨天我会照顾好自己,出门前一定听你的话带上伞。要是回来晚了,我会提前给你打电话,不让你在家里干着急。我会努力不让你为我这么操心!”说着说着,我的声音不自觉带上了一丝哽咽。 母亲的眼眶红了,她抬手擦着泪水,嘴角微微上扬,露出欣慰的笑容。在这笑容里,有她对我满心的爱,有我大声回应她的爱带给她的满足。
【“我”大声回应母亲的爱的一番话语,贴合人物形象和文中情境,充满真情实感。从这番话中,读者读到了“我”的真诚,也读出了文章主旨。正是这番话,“因为有爱,所以总是担忧”,“在这笑容里,有她对我满心的爱,有我大声回应她的爱带给她的满足。”这样的点睛之句,就显得浑然天成,不事雕琢,却又匠心独具。】
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家人,在岁月的侵袭中,渐渐老去。而我们,有家人的庇护,安然长大,在他们琐碎的念叨里渐行渐远。他们的爱,也因此被牵引得更为绵长。请给这份爱以大声的回应吧,让爱在真诚的回应里,更安心,更暖心,更贴心。
【上一段“扣题”,可顺势结尾。这段似乎是多余的。但正是这“画外音”式的一段,使文章升格了。“让爱在真诚的回应里,更安心,更暖心,更贴心。”这样由表及里的解读,深化了文题的意蕴,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回响。】
(指导老师: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