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18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著名作家龙应台以书信的方式打破与儿子之间的时代隔阂,也为中西文化的碰撞提供了一个生动范例。我读了此书,颇有收获。
《亲爱的安德烈》是作者与儿子安德烈互通书信的信集,作者龙应台因工作原因被迫离开欧洲,年仅14岁的儿子与母亲分隔多年。在见面时,安德烈已经是18岁青年大学生,母子之间不仅有30岁的年龄代沟,还有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就像文中所说“虽然心中有爱,但是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好像藏着一个疼痛的伤口,没有纱布可绑。”四年的分离让作者已经失去了曾经那个小男孩,但她坚持用三年的时间用书信与儿子敞开心扉。眼前的青年也上早没有了可爱的婴儿肥,线条棱角分明,眼睛宁静深沉,互相陌生又熟悉的两人,用书信,就像朋友一样,交流友情,亲情,政治,理想。作者把自己的18岁告诉安德烈,安德烈把自己的21岁告诉母亲。他们不同的价值观,时而争辩,时而和解。
安德烈认为香港人一直在为工作而工作,为生活而生活,缺乏一种生活情趣,赶时间,争分夺秒似乎是他们的代名词。德国人通常会抽出时间,即便再忙,闲暇的下午茶时光,咖啡与欢笑必不可少。人的一生终有尽头,为什么要把自己陷入一个机器循环。母亲面对儿子这样的困惑,以香港独特的文化,多个方面回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再一次碰撞。
从这本书里,我感受到了安德烈的自由,他对生活的乐趣。回想自己小学,初中,高中生活,或许都是在补习班与学校之前徘徊。安德烈追求自由,但并不想某些青年人一样整日沉迷在无所事事中,这或许又是对我们一个启示,学习为重,兴趣为辅。但我想说的是,我们确实不能像西方孩子一样,但人生苦短,活的洒脱奔放而不留遗憾,才不枉世间走一趟。
但我从这本书感受最多的是一个母亲对自己成年孩子认识的渴望,安德烈追求自由,作者反对他抽烟。但在隔阂中,显然这对母子的交流是成功的,他们认识了彼此。将思绪放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与家人的交谈是不是逐渐变少甚至没有。或许我们没有发现,但“你烦不烦”,“不要管我”的句型不断出现,我们反而与身边的朋友更加愿意了解,逐渐从父母的世界离去,但没有一丝改变的想法吗,爱是相互的,父母是我们的依靠,我们也是父母的依靠。
这本书传达的不仅仅是母子之间的交流,更是教会我们用爱感化一切,隔阂是可以越过,有时约束也是一种关心,我们该做的是,牵着父母的手,说“我可以!”
标签:读后感认识900字亲爱的安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