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疫情期间的一则看似不起眼的消息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由日本捐献给我国的防疫物资上写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样的独特留言。有网友戏称:“国内媒体‘武汉加油’式的标语,在这些留言面前可真算‘没文化’了。”而联想到几年前被人大肆宣扬的“辞藻不过‘嘴皮子功夫’”的观点,我不禁想说:“嘴皮子功夫”未必难登大雅之堂。这里说的“嘴皮子功夫”应指的是语言素养与能力,而作为一个人的人格内涵的外在体现,我想它不应被我们轻易忽视。
从“草根”到皇帝的朱元璋曾有过这样一段轶事,有一天,他儿时的一位穷伙伴来京求见,那人一进大殿即说:“当年微臣随驾,打破罐州城,红孩子当兵,多亏菜将军!”朱元璋听他说得动听含蓄,回想起当年大家饥寒交迫时患难与共的情形,心情很激动,立即重重封赏了这个老朋友。而另一位效仿此举的老朋友则因此吃了大亏,他一见皇帝,就把当年他打破瓦罐、被草卡喉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结果可想而知。
这样的一个故事,正阐释了我们应重视语言能力的原因之一:人的思维只有通过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时,才能使人受益。正如刘向在《说苑》中感叹的那样:“夫辞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国、全性者也。”语言能力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巨大作用,正所谓“话如其人”,有时哪怕使用一点语言小技巧,也能取得很好的交际效果,给人留下不错的印象。而那些不善于运用语言的人,在交际中往往难以清晰、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往往导致希望的结果未能达成。
另一个重视语言素养的重要原因,我想便是提升语言能力可以强化人的自信心。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曾经做过主题为“你最怕什么”的街头随机采访,有三百人参与了这场采访,而结果显示,有超过82%的人承认自己“最怕在众人面前讲话,因为不知道说什么”。我想,在我们身边的绝大多数人中,也能获得同样的答案。难道真的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或者缺乏各种知识吗?并不是这样的。事实上,“说不出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认为自己语言能力欠佳或是对语言能力缺乏信心,从而逐渐失去了自信力。由此不难看出,提升语言能力对人自信心的强化、综合素质的展现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除了作为表达工具、能提高自信心之外,不应忽视语言素养的理由还有它的文化意义。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需要人们提升对其的掌握能力、水平,从而避免文化的衰落乃至于消失。都德所创作的小说《最后一课》便深深地反映了这一道理,占领了法国部分地区的普鲁士,要求沦陷区的学校禁止再教授法语。老师在最后一堂课中,不断告诫学生“不要忘记自己的母语”。老师们发出这样的号召,原因也正是语言与文化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正是有足够可靠的语言能力,我们才有办法去交流、传承、传播文化。
其实提升语言能力的作用远不仅此,我在这里也只是举了三个例子来论述它的重要性。在网络亚文化蓬勃发展的今天,提升语言能力仍不能被轻易忽视。相反,我们面临着解读和使用网络语言等新要求,可以设想,一个人如果缺乏这样的语言能力,将很难融入当代社会、赢得更大发展。因此,语言素养的提高应与时俱进、终生不辍。
标签:嘴皮子功夫难登大雅之堂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