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打工人”一词已然成为了网络热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称自己为打工人。这样的戏称自然在一方面可以作为年轻人宣泄压力的方式。但在另一方面,若是真的接受了这样的称呼,而非仅作为戏称的话,于己,于社会恐怕都是不利的。(从辩证的角度,找到核心观点)
年轻人将自己戏称为打工人的,表面上的原因,是如今工作的繁重与脱离这样的生活的无望。如今,在快节奏的生活和效率的要求下,那些普通年轻人的生活事实上与那些从事体力劳动的底层人民别无二致,同样需要十分辛勤的付出,同样难以保证基本的休息,同样获得的是微薄的回报。同时,基于契约的工作关系中,年轻人由于缺少储蓄又有较大的日常支出。因而,天然地处于劣势的一方,因而根本无法脱离这样的生活。由此看来,也无怪乎年轻人会生出自己在打工之感了。用“打工人”一词聊以自慰,也是无可厚非的。(总分结构,照应首段,进行WHY1分析)
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那些年轻人已然失去了继续向上努力的勇气。试想,若是有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迈之情,我们可能会生出我们在打工的感受吗?不可能。也许我们会用奋斗者,追梦人取而代之,也绝不会以为我们仅是在打工——因为,打工一词所隐含着的是劳动所取得的成就都是与我无关的。而正如梁启超所言:“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若是连年轻人都丧失了这样的勇气,中国又有何未来可言。从这个角度来看,年轻人自然是不能理所应当地将自己视作打工人的。(从表象到深层析因,立意升华)
但与此同时又产生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年轻人会丧失努力的勇气呢?答案似乎又要回到现代社会对效率的追求和对个体的忽视了。这样的情况看似是一种恶性循环,一个不断重复的莫比乌斯环。(主客观原因的结合,使得多因分析成为闭环)
而要想打破它,首先对于社会而言,就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从而不再盲目的追求利益,让年轻人能够从沉重的工作压力中解脱出来。(HOW1)
更为重要的,则在于我们每一个人。如萨特所说:“他(道德主体)就是各种价值赖以实存的那个存在。”也就是说在创造自身价值的过程中,我们也成为了对与错、善与恶的普遍立法者。“因此,我们的责任比我们所想象的重大很多,因为它牵涉到全人类。”因此,我们至少应该在心中将自己从打工人的身份中脱离出去,而将自己定义一个为了自己而劳动的人。这样一来,也能促使社会做出改变,打工人也将不复存在。(HOW2)
“打工人”作为一种特定时期的文化现象,它所反映的是年轻人对当下生活的不满却又无可奈何。这并非一个健康的状态。至少在我看来,世上不应当存在打工人:“人人皆可为国王”,皆可为当家作主之人。(联系现状,引梁衡之语,升华主旨)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要实现这个目标,可谓任重而道远,但请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吧!
标签:打工人工人当今一词1100字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