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2月6日,那时的北京,并没有破晓天气,寒风凛冽,刺骨生冷。
一位84岁高龄的老人,用着颤抖的双手,拧开收音机的旋钮,倾听着天气预报。他慢慢从病床上艰难地坐起戴上眼睛,借着台灯的微光在笔记本上写下一行字:“气温最高1°c,最低零下7°c,东面风为一级至二级,晴转多云。”写完这些,老人正想把笔记合上时,但忽然又想起一件要紧的事,又连忙重新戴上眼睛,在刚才那一行小字下写了两个字“局报”。这是老人最后的科学记录,没过多久,老人便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这位伟大的老人是谁?对的,他就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想必你们也对竺可桢的作为有点迷惑吧!为什么又在后面写上“局报”两个字?原来这“局报”的意思是气象预报局,在平日里他并不记录天气预报。他每天总是带着一个温度计,每天大清晨,他总是把温度计放在院子里测量温度,然后再把量好的温度一笔一笔记下来,他就这样日复一日,几十年如同一日,不管风雨雷电,从不间断。只有他在生病卧床不起时,才根据天气预报做记录。
竺可桢就像一位大自然的保安,每天巡逻,时时刻刻精心地观察着大自然,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蛙叫、第一次降霜、第一次……竺可桢一丝不苟地做着记录,认真记录着大自然的变化,他的笔记仿佛就是大自然的日记。
竺可桢在他和宛敏渭合著的《物候学》一书中,绘制出了1950-1972年间各种各样的物候变化的曲线,每条曲线,不知凝聚多少日日月月才有的观察数据,不知又凝聚着他多少心血汗水。
竺可桢还为了工农生产付出了伟大的贡献,为祖国获得荣誉,而他的成就,是几十年的精心观察,是踏踏实实的科学态度。他这一生,贯穿着“求事”这俩字,而他最后的“局报”正是他严格的治学精神在别离人世前的又一次闪光!
标签:天气那时北京破晓科学家并没有2月6日1974年物候竺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