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担重任的孔子

2024-09-11 00:14:55 文题网 阅读:

勇担重任的孔子

名人档案

孔子,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任鲁国司寇,后周游列国。晚年收徒讲学,相传弟子有三千人。其学说以“仁”为核心,而“仁”的执行又要以“礼”为规范。在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张,提倡德治和教化。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还创办私学。自汉以后,经过不断补充和改造,他的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影响极大。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论语》

名人故事

“娘,你怎么了?”孔子和哥哥放学后一进家门,就看到母亲直挺挺地躺在灶台边。父亲死了,外公也死了,母亲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办?

孔子的心被揪得生疼,恐惧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孔子兄弟二人急切的呼喊声引来了邻居大娘。大娘指挥着两个孩子把母亲扶到床上,利落地帮她盖上被子,又叫孔子煮了姜汤喂他的母亲,足足一个时辰后,孔母才慢慢醒来。

看到孩子们惊恐的面庞,孔母顾不得身体虚弱,起身想给他们准备饭菜,谁知刚一起身就又晕了过去。其实,家里能有什么吃的呢?外面冰天雪地,草鞋卖不出去,野菜也挖不到……平日里帮邻居拆洗衣物挣的钱怎么能填饱两个孩子的肚子?

孔子看着病床上的母亲,决心不再去上学了,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母亲为他和哥哥这么受罪。身为男儿身,父亲和外公都去世了,哥哥又有残疾,照顾母亲的责任理应由他来承担,决不能让母亲再过这种食不果腹的日子。

他知道母亲一直非常希望他和哥哥能够学有所成,成为像父亲一样的勇士,能够光耀门楣。然而现实是,他必须得让一家人活命。接下来的几天,孔子在照料母亲吃饭和服药后,像往常一样背着书包出门,但他没有和哥哥一起去上学,而是去给村里的孙家放牛。

他还央求哥哥不要告诉母亲,他安慰哥哥说:"我功课好,少上几天课没关系,这事要是让母亲知道可不得了,你可千万不能说。"忠厚老实的哥哥虽然也不想让弟弟退学养家,可他更担心母亲的身体,况且自己又是跛足,能干什么呢?!

就这样,孔子偷偷跑去放牛了,他可不是盲目找活儿干。孙家是当地有名的诗书世家,他在给孙家干活儿前就先谈好了条件,每天放牛时他要借孙家的书来看。孙老爷很喜欢这个爱学习的孩子,很爽快地就答应了。

这样,孔子每天边放牛边看书,野外的空气好,又安静,孔子读书读得很用心。他常常边读边想,还将自己看到、经历的事去验证书里的内容,一旦有不理解的,就抓住机会向人请教。一个问题他往往会求教多个人,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他总能抓住要点,博采众长。这样一来,他的学业一点也没落下。

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不久,母亲知道了孔子没有去上学。一天晚上,恨铁不成钢的母亲把孔子叫到跟前,从箱子里取出了一个小木匣,又从木匣里取出一个红色小包裹。她郑重地把包裹打开——里面是一个精致的小铜鼎。母亲双手捧着铜鼎递给了孔子,说:“你,读一下上面的铭文。”

孔子不知道家里还有这么一件宝贝,他把铜鼎拿到灯下仔细观瞧,上面还真有几行小字:“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敢余侮。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

孔子刚念完,母亲就说:“孔家世代贵族,虽然现在没落了,但谁敢小瞧我们?如今你忘记自己高贵的出身,去给孙家放牛,难道你就这样自甘堕落,不思进取吗?我无论多辛苦,总盼望你们能够光宗耀祖,可现在你太让我失望了。你看着这鼎,如同看到你的先人,你对得起自己的祖先吗?”

孔子跪在地上不敢起来,他深知母亲的痛苦,一直以来他也从不敢忘记自己的使命和母亲的期望,但是,现实生活让他觉得应该活得更务实一些,眼界也应该更宽广一些,而不是仅仅用贵族身份束缚住自己去死读书。

此外,他觉得劳动并不低贱,他从劳动中获得的知识比书本里的更鲜活、更实用。但是,他没有反驳母亲,只是坚定地告诉母亲,这个鼎他会一直带在身边,鼎上的铭文也会鞭策他一直走下去。

孔子就这样勇敢地承担起了家庭给他的重任,用自己的独特思维主宰着自己的道路,所以一生才会有那么多的收获,才会走得那么从容、坚定。

阅读心得

孔子小时候家境贫寒,以至于他不得不辍学帮人放牛来养家。但是无论条件怎样艰苦,他从未放弃学习。他的坚强、好学、努力,应该让学习条件非常好的我们深思。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