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回顾自己的一生时,我的心情是忐忑不安的。”
这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开始,也是海伦凯勒将童年生活叙述给世人的开始。
马克·吐温曾说过:“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海伦以她独特的方式震撼了世界,自己生活在黑暗却用心灵的光辉照亮了整个人类”。海伦凯勒在出生十九个月后,被一场大病夺走光明和声音,在这黑暗的时候,她遇到了她的天使——莎莉文老师,她教会她认字、单词,带她走上拉德克利夫学院的殿堂。在此间,海伦凯勒经历了很多困难,可她凭借坚强的意志力,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最终一一克服,最终成为了美国现代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我,一个盲人,给你们能看见东西的人一个建议,给那些善于利用视觉天赋的人们以忠告:善用你的眼睛吧,就仿佛明天你将遭遇到失明的灾难一般。”在书中,海伦凯勒很坚强、她热爱生活,勇于探索,在她自己和莎莉文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一个个常人都很难完成的目标。我们需要学习她的精神,在学习上,要有坚韧不拔、勇于探索,举一反三的精神;在生活中,要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大自然的美,生机勃勃的春天,烈日炎炎的夏天,橙黄橘绿的秋天,银装素裹的冬天;去发现生活的美,如拾金不昧、尊老爱幼、勇于牺牲……
“我的身体不自由,但我的心是自由的。我的心将超脱肉身,引领我去追求最美好的人生!” 那么什么是最美的人生呢?我想最美的人生应该是坦然接受生活中的挫折,用坚强不息的勇气去发现身边的美好,更需要我们每一天不断去挑战自己,提升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吧。
这周,张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我要做个好孩子》。捧起这本书,我走进了一个六年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我也是六年级的学生,与书中的主人公有太多的共同语言了。
《我要做个好孩子》这本书是著名作家黄蓓佳写的。书中讲述了一位叫金铃的孩子在中考前,努力学习,从一个成绩一般般的学生变成了学霸的故事。作者在前言里写道,这是自己女儿快中考时写的,告诉了我们在中考前遇到的“难题”要怎么解决。
这本书有很多的章节,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章是——《猫和老鼠》。刚开始看这一章节的时候,我还在想:我要做个好孩子怎么就讲到猫和老鼠了?而且《猫和老鼠》不是一个卡通片吗?难道是金铃在看《猫和老鼠》的故事?当我读完这个章节时,才知道我原来的推测是错的。
《猫和老鼠》这一章讲述了金铃很想要一只宠物。一天,她妈妈带回家一只白猫,金铃开心极了,她高兴地问妈妈是不是决定养猫了?但是,妈妈却告诉金铃,这只猫只能在自己的家待两三天,而且也不是为了成全金铃养猫的心愿,而仅仅为了抓老鼠。妈妈认为老鼠是坏家伙,不应该生活在家里。金铃听后很伤心,她在房间里哭了好久。但金铃不是因为不能养猫,是因为她从小老鼠身上看见了自己的影子,猫像是优等生,让老师看好,让家长看好,每次表扬都有他们;而自己像只小老鼠,遭人嫌弃,考差了只会被骂,连一句关心的话都没有。
是啊,金铃的内心想法又何尝不是大多数人的想法呢?大人们(包括父母,包括老师)眼里,当学生就应该成绩好,每次见面先问的总是学习如何?要是告诉他们自己的成绩不是很理想时,他们总会流露出一种别样的神情;要是告诉他们自己的成绩是班级的前几名时,他们就会竖大拇指,对你大加赞赏。谁不想成绩好呢?可是,谁又能保证成绩总是优秀的呢?反正我是不能的。
在这个章节里,我除了有以上的感触外,还想到了在这一章节中作者运用了张老师平时给我们说的侧面描写的方法。作者并不是只有直接写金铃的内心委屈,而是还写了妈妈的语言、动作及神态,将金铃的委屈突显出来,让我们认识到一个成绩一般的学生有多可怜,从而让我们明白每个人都需要爱,让爱转化成动力,这样才能让成绩越来越好。
是的,我们要努力要做个好孩子,但好孩子的标准并不是只有学习成绩。这也是我从《我要做个好孩子》这本好书中得到的启示。
“圣地亚哥,手上的伤好些了吗?”男孩拿着一罐咖啡走到床边,看着老人那双永远欢快的眼睛。刹那间,他感觉到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好些了,”老人稍稍仰起身子,“你不用担心。”
男孩抹去头上的汗。“别起身,”他说,“想喝点咖啡吗?老爹,过几天把身子养好,我们到马丁那儿买些鱼饵,顺便给他一块鱼腩肉。”
老人看着男孩熟练地倒着咖啡,有些欣慰。他闭了一会儿眼。
“佩德里科呢?”他问。
男孩将咖啡递给他,“他在照看小船和船上的东西,和往常一样。”
“代我和他说声谢谢,再给他一个沙丁鱼鱼饵吧!”老人微微笑了,“在大海上自言自语是多么孤单啊,幸好有你在。”
男孩看向老人,也会心一笑。他了解老人。
【简评】
小作者讲述了老人与男孩之间互动的一个片段。片段中主要以对话的方式展开,老人与男孩之间看似平常的对话却满含着真情。小作者还通过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描绘了老人与男孩相处的温馨场景。文章语言细腻,用词精巧,令人印象深刻!(施民贵)
当我看见这本书的封面的书名时,我惊讶极了,《妈妈使用手册》?这到底是给妈妈看的还是给孩子看的?书名真有意思。
我带着疑惑走进这本书,才发现它是引导我们怎样跟自己的妈妈相处的。主人公折哉他一开始觉得妈妈唠里唠叨,对自己不够好。在一次洗澡时就跟爸爸抱怨,爸爸听了后说:“电脑,电视机,影碟机都有说明书,如果你使用方法不对,他们就会罢工,一不小心还会出故障呢!妈妈看你没按她的要求做事情,就会说你,这跟机器罢工是同样一个道理。”听了爸爸的话,折哉跟妈妈的关系越来越好了……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妈妈。我的妈妈也是天天催我:“洪晨,洪晨……你能不能快点,天天磨磨蹭蹭、拖拖拉拉……”我有时候也好烦她,动不动就发脾气,还爱吼人,就像母老虎、变色龙一样,一不小心就着火,而被烧着的一定是我。
看完《妈妈使用手册》后,我觉得我能理解妈妈了,也能平和有爱地与她相处了。我还想,我们应该多体谅妈妈,不要嫌弃她的唠叨。我想天下爱唠叨的妈妈大多数都一样,并不是对我们不好,而是用自己的方式爱着我们,为我们好。只要我们掌握好方法,跟妈妈相处其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我喜欢这本《妈妈使用手册 》,它让我明白了该如何与妈妈相处才能获得更多的快乐。
我爱我的妈妈,所以我要根据书中的方法,巧妙地与妈妈相处。
读罢《永别了,武器》,感想颇多。我看到了主人公亨利作为一个战士的笑与泪,也看到了亨利的理性与果敢,为了挣脱不义之战的枷锁所付出的一切努力。
作为战争文学,它颇有些“另类”,其他的作品在描绘战争时,都在歌颂那些冲锋陷阵的英雄。而这本书写的却是一位一战时期逃兵的故事。主人公亨利,在经历了腥风血雨,理性的思考,激烈的思想斗争过后毅然选择逃离战场,选择追求和平安宁的生活。做出这样的决定,是正确的吗?事实证明是正确的。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亨利经受着死亡的威胁。战争的枷锁束缚着他的身心。他没有钢铁之躯,却有着爱好和平的坚定信念信念。一战是帝国主义的争霸。同盟国和协约国为了一己之利,将本过无数年轻的生命绑上了他们的战车,让无数祖国的未来,葬身在他们共同制造的战争——这个巨大的“绞肉机”里。他们开动宣传机器,企图将军国主义的毒素灌输到青年的头脑中。在他们的鼓动下,许多懵懂无知的男儿开赴前线,在这场非正义的战争中化为炮灰,死得毫无意义。
但人终归是人,不是机器。在本书中多次表现了战士们强烈的厌战情绪。在战争的末期,许许多多的士兵哗变,天天喊着“我不要在这里,我要回家!”。甚至有士兵绑架了自己的长官,不顾宪兵的追捕,逃离前线。 许许多多人清醒的青年人看清了这场战争的本质。他们为帝国主义感到失望,为自己的人生感到彷徨和失落。“在战争中我观察了好久,并没有看到所谓神圣,光荣的事物。所谓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场。只不过这里屠宰好的肉不是装进罐头,而是就地掩埋。”战争给他们所带来的,不是所谓的功名利禄,而是悲伤,死亡,无家可归和痛失亲人的痛苦。他们不想成为无谓的牺牲品。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捍卫和平,不为侵略战争白白流血是对的,给帝国主义当炮灰是不值得的。他用逃离战场的实际行动向帝国主义抗议,这也是一种宣战!
这部作品用一种消极的情绪,表现了一种对和平的向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又是积极的。
亨利所代表的,就是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不是帝国主义驯良的奴才,他们有血有肉,他们厌恶战争,他们爱好和平。他们没有被帝国主义的糖衣炮弹蒙住双眼。他们选择了冷静,远离武器。在那个战争的晕笼罩着人们的年代,他们的精神是那一束穿破黑暗的耀眼的阳光。他们是战场上的逃兵,但这恰恰证明了他们不是生活中的逃兵。他们选择远离战场,远离杀戮,是为家庭负责,为自己负责。亨利在挣脱精神枷锁的过程中,自己也成长起来,对自己,对感情,对这个社会有了更透彻的认识。“一个国家里有个统治阶级,愚蠢,什么都不懂,并且永远不会懂得。战争就是这样打起来的。”亨利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对战争,对帝国主义,产生了这样一种认识,一种清醒的认识,一种真正属于年轻人自己的声音。
亨利是理性的,果断的。而他对待自己的爱人则充满了温情。守护自己的爱人是一个男人的本分,在血与火的历练中,男儿本色得到彻底显现。“你一有爱,你就会想为对方做些什么。你想牺牲自己,你想服务。”为了爱,亨利甘愿当一名战场上的逃兵,和爱人追求平静自由的生活。亨利想尽办法躲开宪兵的追捕,只为了给自己的小家找一个温暖的爱巢,只为了与未婚妻巴克利享受在瑞士湖畔泛舟的惬意,只为了追求心灵的解放和自由,去寻觅他们渴求的阳光。亨利带着未婚妻逃离了战场。只有追求心灵的解放,拥有自由的环境,才能把爱守护好。
现在的我们,没有战争的摧残。可年轻的我们,面对未来,却总会迷惘和不知所措。这种青春期的心理状态是跨越国界,普遍存在的。亨利作为一个摆战争枷锁的自我救赎成功者,他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他挣脱了精神的枷锁,拥抱了属于自己的自由。当今社会各种思潮不断的激荡着,面对纷繁复杂的声音,我们要像亨利一样保持清醒,明辨是非,勇于做出理性的抉择。
宗白华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荣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是哲学家,美学家,诗人。每天捧读《美学散步》如灯下,就如同黄昏时与宗老在安静的湖畔闲游散步,一边欣赏着波光潋影,湖光山色,一边聆听着宗老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西洋的艺术娓娓道来,无论是视觉的,还是听觉的,都是一种唯美的感受。也好比走进了时光机,在时光的隧道里,在宗老的指点下,慢慢欣赏,细细琢磨,那些古今中外的绝世雕塑、书法绘画、诗词歌赋、园林建筑、音乐舞蹈,都历历在目,渐渐鲜活,并熠熠生辉,让我感受到人间的诗意和对生命的憧憬,帮助我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欣赏美,理解美,以及创造美。
尤其是读到晋人的美时,晋人超脱的精神世界和高雅的生活方式令我神往。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这个时代造就了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之和陆探微的画,戴逵和戴颙的雕塑,嵇康的广陵散,曹植、阮籍、陶潜、谢灵运等人的诗,郦道元的文,云冈、龙门壮伟的造像等,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晋人的美,是这全时代的高峰。
晋人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束缚,欣赏个格个性之美,尊重个性价值。他们赞美人格美“濯濯如春月柳”“轩轩如朝霞举”“清风朗月”“玉山”“玉树”,他们追慕光明鲜洁,晶莹发亮的理想人格。晋人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会体会自然,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建立最高的晶莹的美的意境。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谢灵运的“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晋人的行草艺术也是如天马行空,游行自在,是优美自由的心灵所现。晋人无论对于自然,对于探求哲理,对于友谊,都是“一往情深”。晋人的精神是最哲学的,因为是最解放的,最自由的。晋人以新鲜活泼自由自在的心灵领悟宇宙和人生的全景,了解它的意义,体会它的深沉的境地,使触着的一切呈露新的灵魂、新的生命。他们培养了一种高级社交文化,如“竹林之游,兰亭禊集”,玄理的辩论和人物的品藻是这社交的主要内容,寄兴趣于生活过程的本身价值而不拘泥于目的,是晋人唯美生活的典型。
在我看来,晋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完全可以用“纯”、“静”、“真”、“美”来形容,他们潇洒脱俗、清明澄澈,他们真诚率性、自由奔放,他们创造的艺术美,美到了不可企及的高度。反观我们现代人,却被各种世俗的东西所束缚,每天戚戚于富贵,汲汲于名利,永远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甚至连同无辜的孩子也被卷入这个漩涡中,不得消停。为了升学,每个孩子也似乎都在拼命,睡眠不足、节假日不休是常态,走进大自然成为奢望,小小年纪便少年老成,功利心重,全然没有孩童的稚气与活泼,一副生活无趣的情态。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古希腊哲学家拍拉图提出的哲学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想这应该是个永恒的命题,无论哪朝哪代,都会有人苦苦思索而无所得。
我也在思考:晋人在那个最混乱最苦难的时代,是如何超脱世俗,活出自我的?相比晋人,我们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化了?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我们应该怎样权衡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怎样在这个熙攘的大环境中活出自己的一片净土,在心田里开出一朵白莲来?……
空想无益,还是去生活中寻找答案吧!
标签:读后感550字我的自己的生时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