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在门口挂菖蒲和艾叶,有些地方还要举行划龙舟比赛呢……
今年的端午节,我早早地起了床,吃完早饭,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彭州市九尺镇昌衡村,参加端午节活动。阳光明媚,一阵微风吹过,带动树叶沙沙作响,身处在昌衡村,让人浸润在鸟语花香的诗意悠然中。
一共20组家庭前来参加活动,我们被分成了4个小组,每组5个小朋友。第一步,我们参观了昌衡故居,听着讲解员阿姨讲了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比如尹母“断指赋诗”“杖打大都督”等经典家风家训故事,同时体会到了尹昌衡的爱国情怀。第二步,我随机抽取了一张题单,内容为“每年的几月几日是端午节”,我迅速地回答了一句“五月初五”,工作人员在我的通关卡上面盖上了第一个鲜红的印章。第三步,我在小广场的桌子上面选择了一种白色花瓣状的药材,我急忙回答“百合”,通关卡上面又多了个鲜红的印章。第四步,我选了一碗银耳汤,和妈妈一起把它喝完了,轻而易举得到第三个印章。第五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包粽子啦!我首先把清洗干净的粽叶折叠,围城一个锥形窝,然后将调配好的糯米放进锥形窝中,折叠起来包出棱角,做成三角形的形状,最后在粽叶的外面缠上线,终于把一个粽子包好了,就这样我们连续包了10个粽子。通过努力,我们得到了第四个印章。第六步就是拍照留念,我和妈妈一起摆了一个pose,工作人员给我们拍了照。最后,我们开开心心地回家了。
回到了家,我们开始煮粽子。不久,我就闻到了从锅中飘出的香气,馋得我直流口水。过了一会儿,“吃粽子咯!”妈妈大声地喊道,我急忙剥开粽叶,一下子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今年的端午节,我学会了包粽子,品尝到了自己的劳动果实,那感觉不是一般的甜啊!
有关这传统的节日,有很多种说法。在此我只想说我家乡的端午节。
自从我能跟在哥哥,姐姐后面跑开始到离家工作几乎每个端午节都是在村子西北的最高的沙丘上过的。
有很多年,我爷爷都黎明前就挑过来无根水,又上山采回艾蒿草放在窗台上,夹在门把后,还夹在我们姐弟几个的耳朵上。这过节的气氛就是在这艾草的淡淡清香中弥漫开来。无需任何华丽的语言,满是对儿孙健康,幸福的祝福。
有时我爷一给我夹上我就能醒过来,而有时却是闻到那艾蒿的阵阵清香后慢慢才从睡梦里醒来。不管咋醒这天早晨没喝无根水以前是不能说话的。平时叽叽喳喳闹个不停的我们几个这天都很乖的,喝完无根水,象征性的用无根水洗洗脸,下一个程序该分鸡蛋了。鸡蛋是我妈或我姑起早煮好的,但得分好。那时鸡蛋不是天天有,不是想要多少就有多少。大哥是男孩,爷爷奶奶总分给他s十个,而我们姐妹几个能分到六道八个。每每这时看我撅嘴奶奶也能偷偷的多给我一两个,还不忘在我后脑勺上轻轻拍一下。
我们揣好分得的鸡蛋,叫上左邻右舍的小朋友很早就出发。必须在日出前爬到北沙丘的最顶端,然后回头再看日出。五月末六月初的家乡已绿成一片,每家每户的孩子,还有邻村的都从四面八方往这赶。
男孩们领着小狗,吹着口哨从我们身边呼啸而过,看谁能第一个爬到最高呢。往上爬时不穿鞋的,网上裤腿就上,有时还倒滚回去。每爬上一个小山丘拿出鸡蛋相互磕一下谁的现碎现吃她的鸡蛋,所以分鸡蛋时都挑红皮儿的小一些的。
登上最高处的都很自豪的跟下面的挥手,喊叫,就这样边吃鸡蛋边上。四五个人扯着手唱着歌上,春风伴着欢笑飞舞,春日迎着我们升起。北沙丘的每一粒沙子也都欢快地在震动。
等疯累了,玩够后,满身是沙子的我们回到家时,香喷喷的韭菜卧鸡蛋,还有我妈烙的荞面饼已经摆好了。
“五月五,是端阳,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把买来的艾叶挂在门上,人们还会吃五黄。
一大早,我和妈妈准备了一些粽叶、蜜枣、五色线和糯米要包粽子。妈妈在做包粽子前的准备工作,她把干粽叶放进锅里煮了一会儿,又焖了十几分钟,我好奇地问妈妈:“为什么要把粽叶煮一下呢?”妈妈对我说:“这样可以使粽叶很快变软。”然后又把粽叶捞出来,放在清水里一张一张地洗干净待用,接着又把糯米淘干净。准备工作做好了,就开始包粽子了,我也跟着妈妈一起学学包粽子。
妈妈最拿手的是包长粽,她包的粽子个个大小均匀样子好看。妈妈先拿了三张粽叶头尾相向重叠在一起折成一个漏斗型,再舀一勺米放进漏斗里,然后塞进去一颗大大的蜜枣,又在上面用米填满,接着只见妈妈左折折右折折三两下就把粽子包得严严实实,最后用线把粽子紧紧地缠绕起来,一个漂亮的粽子就包好了。我看妈妈包起来很容易似的,也拿了几片粽叶有模有样地包了起来。一开始还是蛮顺利的,当我把漏斗做好,米和蜜枣都放好准备包起来的时候,米就从两边不停地往下掉,怎么都弄不好。妈妈对我说:“包粽子也是有技巧的。”说完,就手把手地一步一步教我做,可是我包的不是米会漏出来,就是松松垮垮的,不像粽子,一绑线就全散架了,看来包粽子真的是一个技术活呀!最后我以失败告终,想着还是等着吃现成的吧!很快,妈妈把粽子全包完了,然后把包好的粽子放到锅里煮,大约过了三四个小时,粽子熟了,满屋子的粽子香味一串串都带着水汽,香喷喷的,我迫不及待地就抓起一个粽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端午节,吃着美味的粽子,听着妈妈讲这些习俗背后的故事,我觉得特别快乐!
作为中国古老文化节日之一,端午节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过去,我对端午节的知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寒假里,我读了《我们的节日》这本书,才知道原来端午节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这本书当中得知,端午节是在中国这么多的节日中,名称最多的:端午节、端阳、重五节、夏节、天中节、五月节、诗人节等。端午节的来源也有很多种,有纪念屈原说、龙说、纪念伍员说等20多种。
其中,最流行的是纪念屈原说。据说,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含恨抱石头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每年这一天纷纷涌到江边去凭吊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悬艾草的风俗。其中赛龙舟最有特色,那争先恐后的激烈场面就像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一样,几千年来一直激励着我们。
因为这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端午节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今天她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我们德清,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的门上,都会挂上菖蒲、艾草,据说可以辟邪消灾。各家各户自然也少不了包粽子,那透着浓浓竹叶清香的粽子,是我们孩子们的最爱,枣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个个引人垂涎三尺呢!有的地方,人们还会佩带着香袋,姑娘们以这五彩缤纷的香袋做饰物,既香味袅袅,又让自己变得更美丽动人,走在大街上自然引来了不少小伙们留连的目光。
偶然间,我从网上看到去年,韩国打算向联合国申报端午节为他们国家的遗产,我非常惊奇,觉得这是对我们中国人的羞辱,端午节是中国人的,怎么可以让给别的国家去申报呢!这可能跟有些人喜欢过洋人的节日有关吧!我想,颐怯ω眯卸?鹄矗??;ず暄镂颐侵泄?约旱拇?澄幕??∽约旱囊环萘π桑?
看了《我们的节日》,那一个个传统、有趣的节日,正款款地向我们走来,《我们的节日》一书,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门,让我们通过另一个角度,去审视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们更有理由为中华文化而自豪!
农历五月初五谓之“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原汉人南徙开发八闽,带来了中原纪念屈原的端午风俗,与闽越族的“龙子节”糅合成八闽传统的端午趣俗。
端午节“出生”在中国,习俗由来与传说甚多。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名篇,已广泛深入人心。但总体而言,福建和台湾的端午节庆同出一源,民间沿袭习俗亦大致相若,足见台海两岸人民一脉相承、鱼水相依。
福建泉州地区端午节庆更具独特的风格。明清以来,每逢五月初五都会出现“泉州总口,与台湾鹿仔港对渡”的盛况。两地人民身披节日盛装,同江竞舟泼水,交融情谊。一九九九年六月十八日古镇蚶江和台湾彰化县和美镇镇平里联袂举办“海峡龙舟竞渡邀请赛”系列活动,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海峡情”民俗画卷,令海峡两岸同胞流连忘返,期待着“三通”实现日,神龙飞架两岸来。
福建和台湾各地,民间在过端午节时,一般家庭都要吃粽子、挂艾蒲、饮雄黄、佩香囊等作“避邪”保健用。同时在自家门楣间插上艾叶、菖蒲,兼插禾稗茎以及榕树枝,象征老而弥坚。台湾民众采艾插榕的习俗,实际上也是一种思念乡里故土的寄托。
又是一年端午时!
每逢端午节前后,空气中总散发着一种挥之不去的粽叶清香和艾的芳香,一些关于儿时端午的幻影便立现出来。
记忆中,端午时节总是农忙的时节,对于农家的儿女来说,我们都会穿着千层底布鞋踏在雨后松软的田间小路上,不是收麦,就是插秧。可即便再忙,能干的母亲总是能在端午前一天的晚上,变戏法似地变出各种各样的粽子。它们形状各异,极其香甜,每个粽子都能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孩子们的笑声从艾的香气里飘散出来,美丽了当晚的星空。
在儿时的我看来,看母亲和乡邻包粽子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一般提前一两天,我就跟着母亲及村里的阿姨们到离家不远的芦苇丛中打粽叶,打粽叶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大人们专心致志地打粽叶,我们则喜欢隐身于高高的芦苇之中,玩起捉迷藏的游戏。玩乐中,每当我们看到艳阳下片片的粽叶迎风招展,便能想象出它们变成一个个可口的粽子,笑意便显现在每个人的脸上。直到天色暗淡下来,如果不是母亲们来寻我们,我们常常忘记了回家……
打完粽叶回家,母亲就开始起大灶煮粽叶,等粽叶煮好了,母亲便把粽叶放进盛满冷水的大盆里,然后一片片洗净,之后便带领我们开始包裹粽子了。包裹之前,母亲把粽叶、糯米、红豆、枣子还有系粽子的一截截塑料红绳准备好,我们就在一旁帮忙做点力所能及的小事,有时还有隔壁的阿姨来帮忙。她们有说有笑,各自述说着家长里短,笑声夹杂着粽叶的清香飘荡得很远很远……
到了端午节的清晨,辛劳的母亲们都会起早起灶,把一锅带有满满诚意的粽子煮好,一五或一十地扎成一捆,吊在灶屋里。如果自家比别人家做得早,母亲便会打发我们挨家挨户地送过去。别人家有什么好吃的东西也会送过来。
当然,最美好的还是吃粽子的感觉。刚出锅的粽子总是清香扑鼻,非常烫手,我们总会小心翼翼地褪去红绳子和粽叶,那中间点缀着红豆和红枣,挤在一起成形的糯米饭上,再蘸上一些白糖吃,真是吃得我们满口生香,果然是难得的美味。
端午时节另一件重要的事情便是栽艾。我们本地的习俗是在农历五月初一的早上,家家户户都会把房前屋后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带上挖撬去池边草丛中扯几株菖蒲,再从地头上挖来艾蒿,把它们植于一盆中。有些人家还在叶子上粘上折成粽子状的红纸,具体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到现在也不得而知。
民间有俗:“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端午时节,家家在门口挂艾草、菖蒲,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艾草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体健康。艾叶是一味芳香化浊的中药,有较强的驱毒除瘟作用,悬挂艾叶及燃烧艾叶可以杀菌消毒、预防瘟疫流行。一直到现在,我仍然记得这两种植物那奇特的气味。
等到了端午节的中午,家家都要郑重地放鞭炮,把盆子里的艾蒿和菖蒲割倒,割过以后的桩子仍放在盆子里。据说,在原桩子上冒出的新芽寓示着家业兴旺。我们小孩子在这种暗示下,都会自觉地保护这些新芽免遭牲口的践害。大人们则会把割倒的植株折断,捆成团,放在阴凉处风干,以便能够长久使用。
我怀念儿时的端午节,怀念那种至美至亲的乡村风俗。物是人非,孩提时代盼望端午节的心情早已不再,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过节的味道也在逐渐的发生变化,但那淡淡的粽叶和艾蒿的清香,依然是我记忆长河里永远鲜活亮丽的一道风景。
(作者是安徽省芜湖市石硊中心学校教师)
薇言微语
我自幼就居于城市,小时候,端午节爸妈单位还会发粽子、咸蛋、黄鱼,发的都吃不完,谁还自己动手做呢。又因为城市楼房的门口并不适合挂艾草,连这项习俗亦免去了。粽子平时也可以买来吃,咸蛋、黄鱼我本就不爱,对我来说,端午也就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期待之处了。所以我读俞老师的《粽情艾香话端午》是很羡慕的,似乎只有这样隆重地过,才是对一个节日应有的敬重。
每一片不一样的乡土长大的人笔下都有着不太一样的端午节,如汪曾祺笔下的“十二红”,沈从文笔下热闹的赛龙舟和捉鸭子,苏童笔下的“小脚粽”。而俞老师笔下,每到端午时节,重复着的相同的习俗与方式方法,乡土间劳作的人们在忙碌中把端午过得妙趣横生。节日只是一种形式,却能反应出生活的乐趣与智慧。
上了学的小孩子,会下地干农活的大孩子,还是头上长满了白头发和白胡子的老孩子。谁不是一提起粽子,就咽三口以上的唾沫呢?
端午节那天早上,妈妈带我去对面超市买菜。妈妈买了一些红豆、绿豆等包粽子的食材。
回到家,我就和弟弟一起嚷嚷着包粽子。奶奶见我们兄弟俩这架势,忍不住笑了——因为“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嘛。
妈妈准备好家伙事儿,就开始包粽子。
爸爸熟练地把粽叶卷成一个圆锥形抓了一把带有红枣、红豆的棕米包了起来,最后,一个精美而好看的小粽子就包好了。
爸爸包粽子的样子看的我心里抓痒儿。不行!我也要试试!
我随手抓起一片粽叶,把它像爸爸一样包了起来,这粽子被我包得“千疮百孔”我都不知道,我就直接往里塞糯米。
哎呀,由于我没看见下面有个洞,塞进去的糯米都掉出来了。不许笑!认真点!妈妈弟弟都笑我不会包粽子!哈哈大笑。
我要跟老爸学!这次,我学的很仔细,把爸爸的每一个动作都刻到脑子里,这次我终于能包好粽子了。
“包粽子有的大人都不会,还是咱们家的儿子聪明!”爸爸称赞到。我听了这句话,我心里乐开了花,真恨不得马上吃我包的粽子。
这个端午节太有意义了,我不仅学会了包粽子 ,还吃到了自己亲手包的粽子。
指导老师:田娜娜
标签:作文700字一天乐的端午节每逢家家户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