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诗文教学中“读”的重要性
关于读,《古代汉语字典》释义:读,动词,读书,诵书。古人读书包括念书、背书、理解意义和研究。几千年来,古人在学习方法上早已归结出一条有效的学习途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本来就是一种最生动、最鲜活的教学方式。积淀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华,承载着极其璀璨的人文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先秦的诸子言论到明清散文,无不彰显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教育学生“认识中华文化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而文言诗文教学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叶老的话强调了读的重要性。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从“读”开始。
二、语文教材的编写特点及内容安排
目前全国初中语文教材统一使用的是教育部编写的人教版教材,七年级对于古诗文的编排采用的是“混合编元”形式,即将古诗文打散后编排在各单元中,每单元根据单元主题选择一课古诗文进行学习,让学生尽量多地接触不同类型的古诗文,初步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从八年级开始,则采用“集中编元”的形式,形成专门的古诗文阅读单元,便于教师集中教学。八年级第三单元是本册中的第一个古诗文单元,这个单元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山水的名篇,堪称典范。学习此单元古诗文,要引导学生抓住单元的主线——写景抒情。山水之景略有别于寻常的自然风物之美,从古至今,“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山水水除了能激发出作者强烈的创作欲望外,似乎更能寄托作者独特的审美以及文人墨客复杂的志趣和情怀。本文以部编本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前三篇篇文言诗文为例,结合全国名师的优秀教学实录与教学设计,进行初中文言诗文“五读高效课堂”的探索。
三、“五读高效课堂”的教学过程
“五读”就是通过“初读、析读、品读、赏读、诵读”五个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来组织学习一篇文言文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读为主线”,自始至终将“读”置于阅读学习的每个环节中,“以读促思,以思促读,读中求解、熟读成诵”。
第一,初读感知。初读的任务是要使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认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就会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所以,这一阶段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以通过检查预习、识字积累、激趣朗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全文内容。教师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等方法,让学生带着兴趣进入文本当中,充分了解文章内容。例如:在教学《三峡》一课时,余映潮老师用一段精简的文字“三峡风光,美不胜收,作者笔下的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不禁也想有一次三峡之旅。”进行了这样的介绍后会大大激发出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勾起学生对三峡的神往。当学生们怀着好奇之心想去了解三峡壮美景物时,他们读得也会更加认真投入;张立明老师在教学《答谢中书书》初读环节中先介绍陶弘景的生平背景,后用一段文字来介绍整篇文章。“这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描绘了山川大美。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征模山范水的。”,学生对文章了整体的把握,明白了本篇这篇小品文重点在介绍山水;在《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学习的开始,余映潮老师通过精选四则文字,分别介绍了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苏轼坎坷的人生经历、林语堂《苏东坡传》中的章节内容以及后世对《记承天寺夜游》的高度评价,让学生在阅读的高度进而来开始这堂美文的学习。当学生们带着学习热情和好奇心想去了解文言诗文时,他们读得也会更加认真投入,更加有所思考收获。
第二,析读结构。学生反复熟读,不同节奏的读,教师在读中教给学生朗读文言文的技巧,同时通过进行朗读训练来完成文章分析,在这一环节中朗读已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解读文本的手段。现以余映潮《三峡》和《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片断来进行展示说明:
在《三峡》的教学设计中,在完成结合课文认字的之后,余老师指导学生读文言文要读出音乐之美,首先指出朗读技巧: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读好四字词语的节拍;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然后分别依次指导,细化到句子中,让学生朗读有了抓手。第一次朗读,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教师先范读,学生边听边将这些句子能在书上化为好节奏,学生再接着按照老师的方法指导,齐读课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至于/夏水襄陵
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
虽/乘奔御风
则/素湍绿潭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日
(生根据教师范读内容的停顿做笔记)
第二次朗读,读好四字词语的节拍。教师指导学生听老师范读这四字词语的二二节拍,学生读这些句子,接着老师指导既要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又要读好四字词语的节拍。学生读得不够时,教师让学生再次朗读。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三次朗读,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教师点示出两句,讲解分析,“‘清荣峻茂’因为写的是四种事物,水清,树荣,山峻,草茂。”,示范朗读后,要求学生齐读第三、四自然段,再听到学生第四段的朗读意味不够,要求学生重新夸张读第四段,直至学生读出文言的味道。
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在“有味地朗读”这一板块教学中,余老师将其分为“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通过进行朗读训练来完成文章分析,在这一环节中朗读已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解读文本的手段。让学生在看似简易的朗读活动中体会了苏轼笔下空明澄澈的月色、轻波微澜的心情以及乐观豁达的开阔胸襟,体会到这篇精品的魅力和力量。在“有味地分析”这一板块教学中,余老师试着让学生将这一整段进行变形,在变形中提示学生可以变为两段、三段也可以变为四段,每一种变形都能体会的其中理由和道理,分两段按照“先叙后议”,三段则按表达方式的不同“记叙、描写、抒情”,四段有“起、承、转、合”之妙,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文章结构的精妙。
第三,品读共赏。用精段品读的方法品味课文的美点。美点是什么呢?就是表达美好的那一个地方。在学生经过初读、析读的过程后可进行对诗文的品读。通过学生自读旁批,同桌互助,师生交流的形式进行品读共赏。如在教学《三峡》时可以对第三段进行重点品读共赏,品味第三段的表达之美,现以张立明老师在教学《答谢中书书》的片段为例进行说明:在进行品读训练时,老师指导提示品读这一段时可以拓展一些相近的雅词。“如:有高峰,有清流,依山傍水,美在山水相映。”学生开始在课文旁写上你的批语,欣赏这一段的一点之美,哪个地方你觉得它美把它记下来。同桌进行交流后,师生进行交流谈话。交流中学生品读到“色彩斑斓、色彩相映、动静结合、晨昏变化”,教师再给出一个小短文,让学生往中间省略号处继续填写五字词语,学生完成了语言积累的同时,也对课文有了一定的提升品读。
作者进行景物描写,采用了大笔点染的手法。入云的高峰,明净的溪流,斑斓的石壁,青翠的竹林,将歇的哓雾,乱鸣的猿鸟,欲颓的夕日,跃动的沉鳞,仙境的人间,一个又一个画面,展示着山川的奇美景象。
第四,赏读妙点。通过在文本中找妙点的方式,来对重点段落、语言表达精美处、作者构思巧妙处、文章意义深刻处进行重点段落的研读,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在教学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时可做如下设置:请谈谈自己欣赏到课文中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学生思考两分钟后交流。可以赏析“入”“空明”“闲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教师进行拓展补充,能够更好体会文言文中的意味和内涵。
第五,诵读总结。即通过熟读成诵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背诵方式”汲取文质兼美文章的精华。要求在反复诵读中深入体会文章的精美,并熟记于心,让文学大家的创作精华浸润我心。在我国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中,诵读是一种有益于积累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诵读”即“积累运用阶段”,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对作品中的优美句、段、篇,我们应要求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边读边欣赏边品味,在有意识地积累和感悟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将这种良好的语文素养恰当地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进行《三峡》的背诵可以回忆作者的写作顺序,“先总写山,在分写各个季节的水,最后目光再聚焦山”,有分有合,首尾呼应,结构谨严。进行《答谢中书书》的背诵时,教师利用电脑屏幕显示,调整为“画面呈现”式,四字一句一行,学生即可也能熟背。进行《记承天寺夜游》背诵时可以借助教学板块中的“变形”特征,有规律记忆,当堂背诵。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五读高效课堂”同样可以运用在语文教学的其他不同文体当中,同时教师要注意不能生搬硬套,无视自身教情、学生学情、学校校情,那么高效课堂毫无生机。教师应全面系统地掌握教材,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和方法,根据每课的不同特点、内容需要,灵活运用,巧妙设计,增删环节。将探究课堂教学当成日常教学任务,找出实现高效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扭动板块使语文教学的魅力和教师的教学艺术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优化教学交往过程,坚持当代高效课堂应有的一种生态型课堂增效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