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语文德育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2024-10-29 12:36:58 张勇 阅读:

摘要:学校作为一个教育的场所,需要达成的使命不仅在于教授学生知识,还在于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因此,作为初中阶段一个如此重要的学科,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在平时的课程活动中也应当渗透入德育教育的指导,以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与道德的“双丰收”。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笔者对初中语文德育教育的开展进行了思考,并且进行了一些实践,将阐述于本文中以期望为广大同仁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德育教、思考与实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句名言在接受了漫长的时间的考验后依旧展现着它蕴含的深刻哲理。作为一名教师,应当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在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的同时也应当成为学生道德发展路上的引路人,为学生指引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由于语文教学广阔的内涵、丰富的内容,德育教学的进行可以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因此,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应当结合德育教育理念来进行教学。

一、初中语文德育教育内涵

首先,德育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希望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活动的开展来促进学生理想、道德、文化、纪律方面素质的进步。当结合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二者相辅相成的显著成效。语文教学注重对人的文化素养的培养,在此过程中也会接触到其他方面的各种因素,例如体现着崇高理想的文章,展现着高尚道德的事迹等等。因此,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就都能够得到提高,以达成为国家培养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高素质建设者的教育目的。

二、初中语文德育教育现状

虽然理论上的分析体现出了初中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结合益处,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是因为种种因素而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够推动初中语文德育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首先,学生的性格在小学时已经基本养成,许多学生不愿意配合教师的德育教育。这一问题可以体现在当教师提及“伟大的理想”、“伟大的人生”等主题时学生会嗤之以鼻,认为这些“崇高”的事物与自己毫无干系。

其次,教师的德育教育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遭到打击。其实,德育教育与其他各学科的教育一样,也需要在引起学生兴趣的前提下进行才能保证教学效率。然而,当前观察到的许多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德育教育模块都是十分枯燥而又单一的,因此这样的课堂往往氛围沉寂,学生专注度不高,德育教育得不到相应的成效。

三、初中语文德育教育优化方案思考与实践

结合德育教育的基本内涵以及上述初中语文德育教育现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笔者认为优化德育教育的准则应该设置为“重视”,“调整”与“反思”。首先,教师自身应当正确看待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角色,而后再帮助学生纠正过去错误的价值观,重视德育教育。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结合各方面因素对德育教育实施方案进行调整,最后及时进行反思与总结。下面,笔者将以具体的实施方案来对这些准则进行阐述。

1.充分利用语文学科优势,引导学生正视德育

作为一个重视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学科,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是对课文的讲解,而这些课文往往出自大家之手,语言精美、意蕴深厚。在这些课文中,又常常蕴藏着许多发人深省、使人震撼的寓言故事、历史故事。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特点来渗透德育教育。

例如,笔者在教授《沁园春·雪》时,就着重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诗词中的一字一句体现出的豪情壮志、豪迈胸襟。“千”、“万”、“莽”、“大”、“滔”……在这些气势磅礴的汉字中,毛主席为我们展现出了北国壮丽的雪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下片的议论抒情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伟人在面对祖国大好山河时表达出的浓烈的爱国情感。相比于单纯地向学生强调爱国爱家情怀的重要性,在诗词磅礴意境中感受祖国风光之美以及爱国情怀之激荡人心显然更能够激发起学生逐渐接触德育教育学习的兴趣,不容易产生陌生感甚至排斥感。

2.丰富教学结合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活动

前文提到,当前初中语文德育教育的一大问题在于学生的活动参与意识不够,这与教师课堂采取的教学形式有密切的关系。上课本就将学生禁锢在了课桌前,如果讲师再采取单一枯燥、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就会连同学生的思想一同禁锢住,导致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从而不愿意认真听课,不愿意同教师互动。因此,语文教师在开展与德育教育结合的教学活动时,也应当积极进行创新,努力丰富德育教学形式。

例如,笔者曾开展过表演课本剧的活动。在学习《智取生辰纲》一课时,我提前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分工、排练,将《水浒传》中这一经典的故事情节用学生自己的方式演绎出来。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能够在排练的过程中对人物形象有一个更深、更客观的了解,并且加深学生对故事中展现出的几名好汉英勇睿智、勇猛精进的品质的体会。因此能够在巩固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的德育素养发展产生影响。

3、平等看待“德”与“智”,均衡开展语文教学

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德育教学时秉持的可能是“完成任务”的心理,因为这是新课改下新产生的一种教学目标,要求教师不仅对学生的知识素养进行提升,也要关注学生道德思想上的发展。由于不了解、不理解、不情愿等因素,许多教师在渗透德育教育时往往采取“形式化教学”的模式,没有将德育教育的渗透深入下去,也就造成了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师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应当正确认识德育教育与传统的知识传授之间的关系,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正确看待这两个方面,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

例如,在学习《岳阳楼记》一文时,就不能只注重文言文字词释义的讲解,而忽视了围绕欧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而展开的德育教育教学。当然,也不能够将课堂重点完全放置在引导学生进行思想提升上,而忽视了对课文中语文知识的讲解。

结语: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备知识给予他们改变生活的力量,具备道德却是他们进行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因此,对于语文这一文化韵味深厚的学科来说,就更应该重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的渗透。通过思考与实践,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师可以从充分利用语文学科优势,引导学生正视德育,丰富教学结合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活动以及平等看待“德”与“智”,均衡开展语文教学等角度切入来优化初中语文德育教学。

参考文献:

[1]李斌,罗海霞.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进行德育渗透[J].华夏教师,2019(20):18.

[2]邱锦红.初中语文教材德育内容及其实践路径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38):42-43.

[3]丁峰.试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开展[J].中国校外教育,2018(09):110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