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中秋好时节,我外祖家的全珍饼店已经经营了上百年,可是叔公姑婆年纪大了,舅舅们又没人想继续经营饼店,饼店去年开始不再经营了,“全珍饼家”将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月饼是我家家传的手艺。我太太外公传给太外公,太外公传给叔公和姑婆,一代传一代。去年中秋节,我去叔公家玩,叔公教我做月饼。
先把预先准备好的面料摊开成为一张张面饼,再把红豆打成的豆蓉泥从冰箱里拿出来,用双手握成球状,再放到秤砣上去量,差不多二十一点五克的馅料最好。我把一张面饼摊在手心,学着叔公的样子,用刷子刷一层花生油到面饼的表面,这样面饼就不会黏在手上。再把馅料放到面饼的正中心,然后用面料把馅均匀地包裹起来。做好的月饼球表皮薄得几乎透明,甚至能看到里面通红的豆蓉馅,握在手里感觉和网球一样大,但比网球软多了。叔公家有很多模具,都是用来做月饼的,上面有很多精美的图案。有的是一朵花,上面写着”吉祥如意”,有的则是4根由粗到细的藤蔓,4周攀满了树叶,中间写着几个大字“中秋快乐!”,显得生机勃勃。还有的没有字,只有一些雕刻精细的中国传统图腾,有的看起来像龙,有的看起来像凤凰,还有的看起来像是麒麟。充满了怀旧的气息。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式的厚重的木饼模,已经进化成了一压一推就能轻松成型的塑料弹簧模具。叔公把一个月饼球放到模具里,盖好盖子,往下一按手柄,月饼球就立刻被压成了还没进入烤箱的月饼的模样。那月饼的表皮洁白如雪,再看底部,隐隐约约还能见到红红的馅,令人垂涎欲滴。叔公把做好的月饼在托盘上排好位置放入烤箱,我和他就开始了漫长的等待。在等待中,叔公给我讲了他和月饼之间的故事。
叔公说,在我太太外公的那个年代,做月饼是个吃香的手艺。每到中秋节,传统的月饼常常卖到断销。太太外公看月饼销路好,就开始做月饼。那时候的模具很难买到,太太外公只买到了一个模具,每年只做相同的款式,形状一模一样,味道也差不多,但仍然有很多人买,太太外公因此挣了很多钱。于是太太外公就告诫太外公也要做月饼。太外公对月饼进行了改革,他用自己的钱买了许多个模具,这样月饼的形状就不太单调了。太外公还故意把月饼做的馅多皮薄。这样,他的月饼就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许多人大老远从外地赶来买太外公做的月饼。到我叔公这一代,太外公还想把月饼的手艺传承下去,就想教他七个子女做月饼。谁料子女大家都只是做做玩了,并没把饼店做大做强这件事放在心上,都想出去找工作。我叔公刚开始也不喜欢做月饼,那个时候还没有烤箱,等月饼出炉的时间太长,他觉得很无聊,但后来,等着香香的月饼出炉成了他心目中最美好的事情。做月饼成了他终生的兴趣爱好,每年中秋节他都会做一次月饼,一做就是十几盒,叔婆也会帮忙。叔婆做月饼做的也很好,都是跟叔公学的,最近几年叔公腿脚不便,称月饼皮,月饼馅,把做好的月饼放入烤箱,都是叔婆帮叔公做的。叔公因为对做月饼感兴趣,又顺便学了其他甜点的做法,成了家族中的“国家二级点心师”。现代化科技帮了叔公不少忙。以前太外公留下来的模具虽然有很多个,但做起月饼来速度依旧很慢。那烤炉更是慢性子,差点让这个时代失去了一个天赋异禀的点心师。现在有了现代化的模具和烤箱,叔公做起月饼来省事多了。但叔公说他还是十分回忆以前那甜美的等待。他说,等待是一种幸福。每一次等待时他都在想象自己做的美味又精致的月饼出炉时可爱的样子。烤炉让月饼出炉的速度变快了,但却让甜美的等待时间变短了。虽说如此,叔公仍然十分感谢现代化科技。
叔公老了。叔公现在体会到了当初太外公的心思,他也像太外公一样希望把这家传的手艺传承下去。他曾试着教我小舅,也就是他儿子,但我小舅做了滴滴打车的司机。叔公的希望落空了。他只好试着教他的下下一代,也就是我。我学得很快,但跟他学的终究只有我一个人而已。
我想,如果传统月饼在我们这一代没有了传承人,那么总有一天传统月饼会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那些标新立异的现代月饼,开始大面积的出现在月饼市场,挤兑传统月饼在我们心中的地位。没错,任何一种文化都要与时俱进。传统月饼应该与现代化月饼并存。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这一辈的人继续努力,一定能将传统月饼发扬光大,让所有人既能吃到现代化的月饼,又能吃到传统的手工月饼,不让传统的月饼手艺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