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课随笔|做一棵挺立的树

2024-09-11 00:02:33 陈莉 阅读:

做一棵挺立的树

娄底市第二中学 陈莉

一棵树,不管环境如何,它的选择只有一个,就是深深扎下自己的根,怀着成为参天大树的梦想,不断伸展自己的枝叶去触碰蓝天。面对风雨,树总是以无言来回答,以成长来回应,用更茁壮的身躯来抵御。

—题记

今晚身在常德,一个阶段的工作终于结束,在同伴轻言絮语的甜蜜中梳理这一段时间的生活感悟。把这一路的感悟写下,作为对自己的激励,也希望对别人有所启发帮助。

01、一波三折的赛课

自走入教师这个行业,对于磨课这件事就一直十分抗拒。因为这种心态,每次磨课总是不太成功。抗拒的原因有二:一是反复磨课实在是件很折磨人的工作。二是对于老师来说,一次又一次的磨课实在是很消耗热情和激情的事。但是因为是赛课,市赛和省赛磨了一堂又一堂,有了点与往常不一样的感受。

去市里赛课,自己一选定的题是:《宁静与绚烂之美》是《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对照阅读设计。第一次试课并不成功,教研室刘初开主任说容量太大,一课时40分钟肯定上不完。于是建议我上《答谢中书书》。老实说,当时是很抗拒的。一是前一个教学设计我自觉在文本解读上自己觉得是有心得且有特色的探索,比如苏轼与陶弘景两人在人生价值和人生选择的“闲”与“仙”一个对比。我觉得给我一点时间,对设计我还是能拿下来的。二是对于这篇文章,自己一直没有吃透,时间紧张,从换题到重新设计只有4天时间,网上对于这篇文章的资料不够多,文章也平淡,总觉得这篇文章引不起我的情绪,也没什么大的挑战。几次与刘老师的沟通都败下阵来。所有的退路都被斩断,只能背水一战。周五下午搜出了自己能搜到的所有资料,前前后后一百来页,堪比一本小书了。晚上熬夜看完,对作者有了全新的认识,改出了一版设计。第二天把团子小朋友送回奶奶家,又重新改了一版,觉得不尽如人意。重新熬夜把手头所有资料、视频,再看了一遍,改了第三版。周日上午,冒了点新想法,这样停停改改,到周日下午才正式定稿。我想我终究是幸运的,遇上了活跃的学生,课堂进行得也很顺利。虽然有点小小的遗憾,但是还是幸运的获得了去省里参赛的唯一入场券。对于这次比赛,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刘主任是很有远见的,如果一开始我就听从他的建议,全心全意地准备《答谢中书书》,我觉得那次上课会更加精彩。有时候你想全盘兼顾,往往就会什么两边都不落好。有时候有些弯路是必经之路。有些南墙是必须要撞的,因为只有撞了才会知道真正的疼痛。赛后,刘主任跟我说:课堂是遗憾的艺术。我最大的收获却是只有当机立断,全力以赴,才能最大程度的避免遗憾的发生。

去省里参赛更曲折,首先就面临着要换题和重新做教学设计的问题,因为信息传达的不准确,省里的要求是各年级下册,但是当时上面给我的信息却是上册。离正式赛课只有半个月的时间,时间仓促,可去省里参赛的第一道坎就是选题。这次又再次选择了对照阅读,只是不是两篇文言文,而是两首现代诗。老实说现代诗难上,一是对文本解读的读的把握,解读太深,学生难以理解,诗歌也失去了诗的韵味。二是上得太浅,学生又无法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与美。何况我一向畏惧诗歌教学,在课堂也有意识的回避诵读教学,总觉得无法完全地放开自己。所以选择自己现代诗教学也是希望能借此机会求高人指点突破自己长期以来的瓶颈。前期的设计是艰难的。这两首诗在网络上能找到的资料实在很少。现代诗可供借鉴的课例也不多。在知网上下载了一百四十多篇学术论文,因为对《长城谣》与《一片槐树叶》的论文实在寥寥,只能下载大量关于这两位诗人的论文、对台湾乡愁诗的相关论文、甚至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同时期台湾代表的乡愁诗人余光中、洛夫、舒兰等诗人的论文。在家整整看了三天。看看、写写、记记。琢磨了第一版教案。周一第一次试课,浑浑噩噩走程序,第二次试课刘老师为我联系了四中的班级,请来了市教科所、教研室、三中、四中的老师替我磨课。这一次磨课,实在是一塌糊涂。因为资料太多太杂,我一直还沉浸在论文对乡愁的深刻解读中无法自拔。现在回想自己一方面无法跳出学术情境,又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做教学设计。失败实是情理之中的事。但这最失败的一次也是我数次磨课中收获最大的一次。在这次评课中,首先是四中的毛金日老师指出可以发挥自身的诵读优势,老实说虽说我虽一直自认我诵读不差,但这还是第一次有人在这方面肯定我,深受鼓舞。然后朱书记提出教师应站在读者的角度读文本。这句话一下就点化了我。我一直站在一个学术研究的角度做教学设计,完全忘记这两首诗的读者只是一群初中生。肖书记则提出了一个更方便可行的思路就是用读引路。后来吃饭的时候,肖书记一再跟我说:君子,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一下就有茅塞顿开之感。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如若面面俱到,可能到了最后什么都没有得到。吃饭前四中李校长,也是当年我高中的恩师把他这些年在赛课上的经验对我倾囊相授。第一次,我意识到赛课这件事原来并不仅仅是关系到自己的事。也第一次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回到学校,学校还没有来电,对于课堂很多疑问,自己一时之间也没有梳理清楚。给彭支书打电话,聊了三个多小时,彭支书一语惊醒梦中人。支书问我:“你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学生学到什么呢?”一时之间,我竟然答不上来。作为一堂课,你的教学起点是什么?你的教学终点在哪里?起点与终点之间,学生的收获是什么?带着这样的问题开始修改第二版教学设计。

周三,去二中磨课。特别感谢二中的教研组长张朝晖老师,我们不过数面之缘,可一见如故。虽然二中也在考试,可是她还是替我联系了班级,还安排了多媒体。在整个磨课的过程中她不断给我出谋划策,给我热情鼓励。二中磨课,比四中好,但仍然是失败的。失败还在于对诗歌分析太多,读得太少,容量太大。二中的老师评课都很中肯,一针见血。刘老师的评课替我打通了一直困扰的地方。就是对照到底对照到何种程度,落在何处最为合适。通过此次磨课,我意识到备课是一个做加法的过程,因为你要先占有大量的资源和资料。可是上课却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因为你要把自己的所思所得中最精华的部分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如此往复,第三版,第四版,第五版,第六版,一直到第七版。每一次磨课都是痛苦的过程,每一次修改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推到再重来,从学案,到教学设计,到PPT,常常都是上午试课,下午改设计,晚上或者上完课或者等团子小朋友睡着,再熬夜改学案,做PPT。整整一周都是这样的状态。磨课固然辛苦,但是在这一次次的修改中,思路与框架越来越清晰。我越来越知道我希望的课堂的样子,也越来越知道哪些应该舍弃,为什么要舍弃。如果在备课中我学会的整合资源与信息,那么在做设计与磨课的过程中我学会的是舍弃的艺术。在课堂教学中,不为比有为其实更难。尤其是在有限的40分钟,我要完成两首新诗还要在此基础上做对照的情况之下。怎么舍,如何舍就变得尤为重要和关键。到了最后的两次,终于突破了我的最大难关,在规定的四十分钟内完成了教学任务。从最初试课的60分钟到40分钟,对我来说,已经是巨大的进步与飞跃。最后两天,跟丽毛两个窝在办公室研究、完善课件。我们两个半调子为了诗歌的两段配乐,折腾了大半个上午,感慨英语不好实在是硬伤。但是数次的磨课让我感受到:不在黑暗中煎熬,就不会有迎向光明的机会。最终,我们还是完成了。

11月18日,常德报到。常德的街道十分的整洁、干净。晚上肖书记短信通知我是第一组六号签。虽然面上平静,可是内心还是很紧张。晚上去见学生,试课件。

19号赛课,老实说,在会场简直是坐立难安,上完课浑身都是汗,一部分是因为会场的空调,大部分还是因为紧张。严格说起来,这个课并没有达到我心中的理想状态,一是自己本身的紧张,二是几次下来我也意识到自己目前的教学水平也许还不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这样的高难度课堂。但是冒险也罢,难上也好,最终还是基本完成了任务,拿到了省一等奖。虽然这个一等奖与我自己的要求和预期都还有差距,还没有发挥到最好,但是就像刘主任说的,课堂总是充满遗憾的。只能留待下一次了。

02、赛后的体会与反思

教学,积累很重要

在归程的车上,与丽毛聊天,我们都感慨:“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以前不觉得,这两年愈发感觉到了积累的重要。语文尤其如此。参加赛课,最大的触动就是如果我们平时也能以这样的态度和用心去对待每一节课,哪怕是每一节公开课,对个人的提升和成长也是十分迅速的。

赛课,团队很重要

这大约是我进了省赛的最大的感受了。首先我特别感谢这次赛课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和支持,市教科所朱书记,教研室刘主任和朱书记几次下来给我磨课,二中、三中、四中的老师也给我提了许多很珍贵的、受用一生的意见,学校全力支持,王支书深夜十一点还给我打电话跟我聊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语文组的同事给我调班陪我磨课,丽毛童鞋更是一路给我保驾护航。这个荣誉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但是相比较而言,我们与那些兄弟学校比较,他们更成体系。去试课件那天,才发现有许多地方人家来赛课是真正的团队作战,团队中有人专门制作课件,有人专门打磨教学设计,有人专门上课。这倒不是抱怨,只是有些感慨其他地方的这种资源整合共享,协同作战,劲都往一处使的这种状态,实在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上场,心态与自我认知很重要

上完这节课,张老师跟我说,你如果不选择这样难的课题,课堂会更加精彩。去常德的最后一次磨课,刘老师也说,下次出去赛课不要选择这样难的课题了。当时的初衷固然是想要挑战自己,但现在回头来看,也是存在认知误区的。现在的自己驾驭这样的大难度课堂,其实还不够游刃有余。这种心态说得好听叫敢于挑战,但实际上也是一种急躁的表现。这个课最终的不圆满和缺憾也在这里。不是设计不够好,而是我还不够好。我一直都觉得语文的课堂实际上是自我的课堂,同样的设计,不同的人上感受都不一样。上出来的层次和深度都不一样。我们读文本,实际上是在读自己。这种阅读与展示都建立在一个老师自己的生活阅历和体悟的基础之上。我们在表达课文,更在表达自己。我期望将来能有机会让一个更成熟的自己来完整完美的表达这一节课。为了这个目标,我还需更加努力。

满满的感恩

一路走来,要感激的人太多,谢谢市教科所肖书记与教研室刘主任、朱书记一路给与的指点与鼓励。尤其是刘主任,不但支持着我的冒险,一路给我指点迷津,每次磨课失败,我特别失落忐忑时,刘老师总是鼓励我。朱书记,每次设计上遇到难题,给他打电话,他总是热心支招,不管我试课多失败,也总是先鼓励我。王支书虽然是教数学的,可是在语文上也很有见地,提出了许多的有新意的设计与解读。彭支书一直是我成长的见证者,二中张老师和廖老师特别热情,在很多方面给我出谋划策,让人觉得心里特别温暖。四中的肖老师和毛老师,特别谢谢你们的鼓励,让我在诵读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我觉得我一直是幸运的,去市里赛课,丹丹雪中送炭给我送来的小蜜蜂,友总连夜替我联系送来了遥控笔。感谢我们语文组的所有同事,尤其是丽毛的一路陪伴。我想感谢那个一直默默努力的自己。走到今天,我努力多少,付出多少,只有我自己知道。但是一切努力都有意义,都有价值。

“一颗种子要长成一棵大树,要想长得更高,接受更多光明,它的根就必须更深入黑暗。因为深入黑暗的深度才能换来迎向光明的高度。只有一刻不停地伸展自己的高度和广度,才可能领略生命的光辉。” 我喜欢这样的关于树的描述,我期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一棵让人仰望的大树,拥有那大树的品格:超然独立,不攀附,不倚靠,在迎向阳光中披洒一身的金光。

2015年11月23日

作者补记:

这是2015年参加完省赛的当晚,在宾馆里敲下的文字,现在再回看5年前的自己,颇觉有几分懵懂和莽撞,很多细节犹在昨日,当年的那份遗憾不甘到今日早已释怀。但是那份对语文教学探索的勇气现在仍觉珍贵,怀念那些独自一人在办公室啃教学理论的午后时光,感恩那些搀扶过我的手,也感谢那个一直挑战突破,一直全力以赴的自己。

2020年6月28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