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见外弟又言别(唐·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唐代诗人当中,能够把诗写得悲怆感人的,除了杜甫,估计就是李益了。李益以边塞诗闻名,不过中唐的边塞诗已经比不上盛唐。盛唐时的边塞诗是什么样子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身经百战,黄沙把铠甲都磨穿了,但是不打败敌人,我们是不会返回家乡的。多么的雄壮,多么的豪迈。
李益所写的中唐边塞诗是什么样子呢?“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道何处传来哀怨的芦笛声,战士们整夜都在眺望自己的故乡。没有了盛唐的豪迈,只剩下衰败时代的迷惘跟凄凉。李益出生在公元750年,我们学过历史都知道,他5岁的时候,也就是公元755年,唐王朝爆发了安史之乱。之后的30年,唐朝一直处在叛乱、割据、入侵的剧烈动荡之中。
我们好几代人都没有经历过战乱,不知道什么是“宁为太平狗,莫作离乱人”。李益就是一个“离乱人”,我们今天要分享的正是他的一首反映离乱的诗。这首诗的名字叫《喜见外弟又言别》,有一个很扎眼的“喜”,可是读完全诗你就知道,一点都喜悦不起来。外弟就是表弟,有人把它解释成妻子娘家的弟弟,这是错误的。言别,就是话别。题目的意思就是,刚刚开心地看到了表弟又要话别。
第一联,“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这是背景和原委的介绍,诗人说,我跟我表弟在离乱中分别已经有十年了,没有想到我们突然意外相逢时都已经长大成人。离乱年代,活命要紧,大家都东躲西藏,根本顾不上讲究亲戚之间还要相互走动。一对表兄弟,相隔十年突然相遇,那该是怎样的情景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在人群中看到这个人,突然吃了一惊,怎么这么面熟,是不是我十年没有见过的表弟啊?就上去问了一声,您是不是姓某啊?对方说是啊,太令人惊喜了,真的是自己的表弟。但又不能完全肯定,因为时间过去太久了,就又试探着问,那您是不是叫某某呢?对方说,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呢?其实,念起名字的时候,表弟小时候的样子已经浮现在诗人眼前了。这就是“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的意思,这句诗是唐诗中的名句。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表兄弟在路途中意外相见,自然会有很多话要说,说的是什么呢?说的是分别之后、十年以来人世间沧海桑田的变故,亲戚们有人死于战乱,有人不知所终,等等等等。说呀说,一直说到远处寺庙里敲响了晚钟,一看已经是日暮时分了。
哎,真想两个表兄弟多呆上几日,好好叙叙旧,可是表弟要去岳州谋生,不能耽误。诗人眼前好像出现了明日通往巴陵的大道,那秋天的山峦啊一重接着一重。“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人的命运,永远是文学所关注的重点。所以,这首写表兄弟偶然相逢的诗才会流传千古。我们现在,一对表兄弟见面也就是嘻嘻哈哈,共同交流一下打王者荣耀的秘笈。但你看李益是怎么写离乱年代的亲友相见的?“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这句诗看上去好像并不华丽,为什么会千百年来备受推崇呢?两小无猜的表兄弟本应再熟悉不过了,现在却要通过问姓称名确认是对方。温暖的亲情,在动荡的世道面前,如此不堪一击。难怪后世的评论家说,读到这句诗泪不能收。
这句诗对我们写作的启示是什么呢?典型的事件、典型的细节,最能够用来体现我们的主旨和立意。
相聚如此不易,因为是十年偶遇嘛。但离散又是如此的难以避免,诗人写散用的是另外的手法,也写得非常高明。诗人没有据实去写,第二天我们表兄弟是如何的洒泪分别。没有,他写的是自己的想象,想象明天通往巴陵的路,这路上甚至都没有表弟的身影,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一重又一重的秋山。这是在想象中写景了,对吧?我们要注意这里的秋山,秋天的山是什么样的山,是硕果累累的山吗,不是,是满目萧瑟、悲凉凝重的大山。“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通过巴陵的道路两边,悲凉凝重的大山,一重接着一重。读到这里,我们是不是也像前面的评论家一样,泪不能收了呢。
前面的相见写得具体,后面的分别写得空灵。在一首诗里,丰富的手法可以交叉使用。在我们的一篇作文里,也同样可以借鉴。对事件的描写可以写得具体,抒情的时候可以通过景物等写得空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