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全民事件,高考作文是全民话题。语文是高考第一科,考完之后,学子们立即把精力投入其他尚未考试的科目。从此刻开始,微信朋友圈、微博、QQ群等等公共讨论空间,却马上被高考作文所占据。这种让人惊讶的热度,一直会延续到高考结束之后。问题来了,为什么大家都这么热衷于讨论高考作文?
有一个非常经典的答案,来自段子手们。面对问题,段子手们答道:你以为大家还有能力来探讨数理化试题吗?虽是一个梗,想想也有一定道理。大部分成年人与考试说再见已经许多年,老师当年苦口婆心赠送的那点学科知识恐怕早已用来下饭了。还没有遗忘的数学知识,可能仅剩买菜时能够用上的简单加减运算。英语知识局限于哈罗和拜拜,讨论起食品安全时才想起自己学过化学。
高考作文不一样,一来大家都还读得懂题目,二来难度怎样、如何去写貌似也还能说出一个一二三来。一言以蔽之,就是高考作文的专业门槛最低,无论工农兵学商都可以参加这场全民口水狂欢。真的是这样吗?如果这就是正确答案,世界岂不是太悲哀了吗?语文考试之所以必须考作文,作文的分值还定得那么高,一方面是要考察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是要通过作文这个平台来考察学生体验社会感悟生活的能力。
小小的高考作文题,背后是辽阔大世界。恢复高考40周年,有不少媒体汇总了40年来的高考题目,从中不难窥见经济发展、社会变迁、思想解放的清晰脉络。今年高考的全国卷I作文题目,要求考生从一带一路、共享单车、空气污染、移动支付等12个“中国关键词”中选择两到三个,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面对这样的考题,我们首先感受到浓浓的时代氛围。这样的考题,当然不可能出现在5年之前、10年之前。
这又哪里只是一篇考试作文?选择怎样的角度,来读懂自己的国家,无论写不写作文,这都是一个值得认真对待的课题。12个中国关键词里,有长城、大熊猫、京剧、中华美食这样的传统中国元素,也有共享单车、高铁、移动支付这样的现代中国元素。有值得大量傲娇的词汇,也有空气污染、食品安全这些需要正视的话题。当命题者将这样一份词汇清单交给孩子们的时候,他们确信孩子们眼里有一个真实的中国。
我们每个成年人的眼里,也同样有一个真实的中国。围绕高考作文题目展开的全民讨论,固然有着谁谁谁押中了题目的虚张声势,有着段子手们即兴创作的调侃戏谑,有着出题难易与深浅的褒贬,但更多的时候我们也是一个个严肃的答题者。高考作文的一个优良传统,就是切入社会直面生活。每年一度的高考,也同样是一次盘点社会生活热点、辨识家国历史坐标的节点与契机。
这样一场事关高考作文的讨论,没有想象中的那么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