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多好
广州 毛立宁(初中)
汽车开动了,窗外的景物缓缓向后退去,绿树在风的吹拂下向我告别。清新的空气,茂密的树林,清澈的小溪,古朴的人家,这些景物又好像浮现在我的眼前。唉,如果我能留在这里,这样有多好。
以倒叙开头,布局讲究,写得情景交融,紧紧扣住了“这样多好”的中心。
清明时节,我们家去茂名的一处小村庄踏青。一打开车门,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风是湿润的,夹杂着青草和泥土的芳香。这座小山村被群山环绕,放眼望去,是成片成片茂密的树林,早晨下了一点雨, 树叶被雨水滋润后,反射着阳光,犹如绿宝石一般。
从嗅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入手写景,还原度很高,很有现场感。“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风是湿润的,夹杂着青草和泥土的芳香。”这样的句子,堪称金句。
跟着当地人,上了一座叫湄山的小山丘,眼前有一条小路直通树林深处。小山丘被树木覆盖,鸟鸣声在树林中此起彼伏,清脆悦耳。
这一段给人一种柳宗元《小石潭记》的意境和感受。
树木多为榕树,他们舒展着手臂,枝叶趁着机会不断向上攀爬,争抢着阳光。抬头仰望,头顶上是一大片明亮的绿,阳光挤过枝与叶的缝隙,投下一片光斑。
上一段的鸟鸣,这一段阳光从枝叶间洒下来的情景,写得极好。若无作者的仔细观察感受,就不可能有读者的身临其境。
继续向前,便是一座石板桥,一条小溪从下面从容不迫地流向远方。溪水不宽, 一米不到,阳光仗着水浅直照溪底,溪底光滑的石头清晰可见。我掬起一捧溪水,把水扑到脸上,顿时感到神清气爽。溪中有许多条小鱼,时而静止不动,时而向远处游去,时而又躲在溪底的石缝中。对于我的突然到访,它们并不慌张,自顾自地捉着迷藏。村里人并不因为这溪水鱼多,而在这里撒网捞鱼。听人们说,这鱼和溪是共生关系,溪能为鱼提供充足的养分,鱼也能为溪水进行清洁,防止有害的寄生虫污染水源。
这一段对小溪的描写,更加神似《小石潭记》了。溪水的清澈、小鱼的灵动,写得又精致又生动。后文对鱼和溪关系的议论,也说到了点子上,可谓点睛之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村里人和陶渊明一样,在自然的慢节奏的生活中得到了闲适、悠然和放松。再想想我们,每天为了生活而四处奔波,在嘈杂喧闹的环境里倍感压抑。四周高楼林立,充斥着钢铁的气息,人们在快生活的节奏里无奈地喘息着……我开始羡慕他们了。
进一步对比议论“我们”的生活环境与“村里人”生活环境的差别,抒发羡慕之情。“四周高楼林立,充斥着钢铁的气息”,其实就是工业化、城市化所带来的压抑感,写得非常好。
太阳快要下山了,是我们回家的时候了。绿树在风的吹拂下与我们告别,青山、绿水和村庄都伸着手仿佛不舍得我的离去。如果我能在这里生活,那该有多好。
本段使用了拟人的写法,绿树、村庄仿佛都具备了人的情感,不愿意和“我”分离。其实,是“我”不愿意和它们分离。最后一句的抒情,回到了“这样多好”的主题上,结尾非常有力。
周东飞老师批改意见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好文章,本文最为亮眼的两大优点,一是写景细腻生动,二是抒情紧扣中心。
漂亮的写景,见证了作者观察写作的功力。本文所写的风景,是作者一家外出踏青所到的一处山野。其中,有小山、村庄,有树林、溪水,充满了和谐的野趣。作者笔下的山野风景,让人想起了柳宗元《小石潭记》里所写的一切。尽管细节未必一样,但是其精神、情趣乃至作者的笔法,都有高度的相似性。这一点,非常值得赞赏。文中有几个句子,堪称金句。
这种文章一般来说,都是先有给定的中心(这样多好),然后由作者选择材料,组织成文章。难写之处在于,主题与材料之间常常会发生“两张皮”的问题。但是,作者在本文中处理得非常好。表面上看,这是以写景为主体的文章,但是通过作者及时的议论、抒情,中心主题与材料风景之间做到了高度一致。开头倒叙手法的使用,结尾拟人手法的使用,都值得肯定。
留给作者的练习是:文中的写景可以作为优质素材储存起来,以后写作文的时候,遇到合适的主题还可以拿出来再用。请作者思考,除了这个“这样多好”的主题之外,本文当中的写景素材还可以运用到哪些主题下面?不同主题下面,应该如何来表达这些写景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