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为本,科学为先,人文为要

2024-10-13 10:53:34 文题网 阅读:

——科学、人文、生活三者关系之我见

把一个国家比作一艘航船。那么民生就是其航行的基础,没有民生的基本条件,一切都无从谈起;科学技术则是第一推动力量,缺少了科技的发展,就好像航船失去了动力系统,只能是随波逐流;人文是重要的“稳定装置”,使航船既能快速航行,又不至于过分震荡不稳;而航船航行的归宿,则还是民生。

民生

民生之“本”,在于其首先是基本。民生,即“人民的生计”,与每个人时刻休戚相关,是最基本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民生为民权、民主与其他一切发展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毕竟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只有生存的需要得了满足,人们才可能有余力来谋发展。更重要的是,“国以民为本”,民生状况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更是有着基础性作用。

鲁迅先生说,“人必生活着,才有所附丽。”(《伤逝》)确是这样,人民必生活着,科学、人文才能有所发展,社会才能在这个基础上有所进步。

科学

其实对于中国来说,谈到科学,我们是尴尬的。

人类第一批炸药的试验场就是宋金交战的中原大地。最迟在公元1000年左右中国人已经能够用弩炮来发射炸药了,可万万没有想到,同样是中国人,八百年后竟会在洋人的坚船利炮之下,一败涂地。

公元751年,中国同阿拉伯人在塔拉斯河大会战。唐朝的惨败使中国再也没能力回到中亚去。但是这场战争却在科学史上意义重大。数万被俘的唐朝人给阿拉伯人、西方人带去了造纸技术。接着,活字印刷术、罗盘和火药相继从中国传到中世纪黑暗的欧洲,在那里石破天惊。中华民族智慧凝成的伟大发明,竟使欧洲封建社会赢得了继希腊以来又一次技术发展高峰。

然而,四大发明在它们的家乡却是命运不济。火箭和炮几百年一贯制,至今还只发挥着驱鬼辟邪和热闹喜庆的功能。纸和印刷技术这种不可估量的通讯传播手段,在史集浩瀚,藏书成风的中国,一千年也没能酿成知识爆炸,到头来还是西方反过来向我们输入了铅印技术。尽管沈括早在公元十一世纪就在《梦溪笔谈》里描述了罗盘针和磁偏角现象,可中国从来没能成为海上强国,倒是西方列强依靠罗盘针的指引逼到了我们的家门口。 

今天回想起来,十六、十七这两个世纪,的确是令中国人十分心酸的二百年。当王阳明在那里静坐格竹子的时候,达芬奇一面解剖尸体一面画着蒙娜丽莎,麦哲伦完成了他最早的环球航行,哥白尼也在准备发表《天体运行论》。后来,当顾炎武醉心于订正古字音的时候,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哈维出版了论血循环的巨著,而牛顿创立了微积分。西方人研究星辰、人体、杠杆和化学物质,中国人则研究书本、文字和故纸堆。

……

但其实这也难怪: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主要是技术。这些技术大多是为巩固大一统的封建统治、小农经济服务。所以技术越发展,封建统治与小农经济便越巩固,便越遏制科学的进步。我想这大概就是古代中国有着上千年历史却未曾有过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的原因吧。寥寥几语说起来这些是轻松的,但是我们这一耽误,就错过了两个世界范围上的科学技术发展高峰期。其实,自打康熙帝那时起,我们的天朝大国梦就已经做完了。

建国后不久,我们便又开始了反复无常的长达十几年的政治运动。在这十余年中,国民各项事业不进反退。而西方各国这时却抓住机遇,快速发展,中国与世界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了。但影响更为深远严重的是,政治运动中对“臭老九”们迫害的极端惨烈,使知识分子即使是在文化革命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不能拥有应有的待遇与社会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虽然确立了“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的基本国策,但是面对知识与更现实的财富,有多少人能够选择前者呢?

今天,虽然我们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民经济连年持续快速增长,现代化建设取得较大成就,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没有真正的科学精神,即使有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也绝不可能像西方的自然科学那样,创造出一个新世界;没有真正的科学精神、探索意识,我们的各方面事业不可能长久发展,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现代化与长治久安。

人文

如果说发展科技是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为了把蛋糕做大,那么“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则更关注怎样把蛋糕分好。毕竟单靠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它们不能给我们送来公平、正义,相反,有时反会造成垄断与两极分化等问题。

众所周知,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资产阶级通过殖民掠夺、贩卖黑奴、圈地运动等方式积累财富,那过程充满了血腥与罪恶。而在建国初期,我们也曾只重视国力的增强、工业的发展,却忽视了人民的生活质量。这两者本质虽有天壤之别,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缺少了对(大多数)人的关怀,所以这二者都只能是短暂地存在于历史中。

人文关怀,给每个人以平等发展的机会,已经越来越成为现代人们的共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我们第一次提出了“以人为本”;党的十七大,“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被写入党章。这对于有着悠久的轻视人文的历史传统的中国来说,确是一个伟大的进步。

然而,人文关怀毕竟只能起到补充、平衡与调节的作用,它并不能让科技腾飞,并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更高的生产力水平,也未曾听说有哪个国家单靠人文精神跻身强国之林。所以当人文与科学发生冲突,应当在保证生存的基础上,优先发展科学事业。毕竟把蛋糕做大是第一位的,然后才应来研究怎么分。

再谈民生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科技、人文与一切的发展的最终目的与归宿,归结起来,都是为了人民更好的生活。这就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历程:以民生为基础,科学进步为第一动力、人文关怀为补充,最终使民生得到改善,这改善是一段历程的终点,也是下一段历程的起点。

标签:为本科学生活民生为先为要人文三者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