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钢铁为胎文作骨

2024-09-11 10:52:45 文题网 阅读:

曾经的中国,是辛笛笔下,那扎在中国肋骨上的,一节接着一节的社会问题。有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最后怅叹,“都是病,不是风景。”诚然,那时的中国像是包在茧甬里的蚕,处在沸水里,周围满是恶意的嘲弄。在这样浓郁的墨色中,奔,却奔向何处,那里才是我们的出路?于是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苏醒,在深刻认识了世界现状与中国弊端后——科学创新成为长期不变的治国理念。积贫积弱的黄土地上,第一次响起了红色的机器轰鸣。仿佛一声号角,然后,万象更新。历数六十年的的科学探索之路,航空航天的世界领先,从空旷太空循环不息的《东方红》,到寂寥宇宙的尘埃反射出黄皮肤的面孔,接着,“嫦娥”奔月,现在那苍茫星球上又印下了我中华民族的足迹……随之挺起的是我泱泱华夏亿万人民的脊梁,壮哉!如果这样的高端科学只是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的话,那,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李官奇的大豆纤维,工业革命以来的轮船·汽车·火车·飞机,无一不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创新,它们源于生活却又更好的服务于生活。

我想方便生活,更好的生活正是创新和支持更多的科技产品发明的强大动力和根本目的。二〇一一年

,上海世博会标语“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就是它的完美诠释。

正如曲则直,科技同样带给人们许多伤痛。"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 ,哈姆雷特的疑问在二十一世纪被放在了聚光灯下,拷问着每一个人。为了活着,他们卑躬屈膝,为了更好的活着,他们将梦想蜗居,北漂·南下,在钢铁森林中日复一日的迷失。在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是梦旅人。梦中有繁叶茂,亭台水榭,纸鸢斜风,嘤嘤啼啼……在冰冷科技麻木神经的当下,精神食粮显得尤为可贵。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就科学和文学,如是说:“文学和科学相比较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我觉得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文学只是一个代指,更深层的应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人类文化。她们从质朴的劳动中升华,又经后世的不断加工总结,她们反映的一个时代的风向,她们引导的生活。知廉耻则罡气正,懂礼仪则可传承。漫漫历史长河中的人文精华,又可以指导予科技的发展。当闭关锁国时,我们对于西方的机器轰鸣充耳不闻,自身的科技更是难登大雅之堂。而当改革开放,我们的视野变得开阔,学习借鉴先进的人文思想,创造了极好的创新氛围。学习美学,让我们的建筑更优雅;学习生物学·仿生学,那拥有强大力量的自然连弩末之力都如此令人震撼;学习文学,让我们情感更丰富;学习史学,古人就曾说过,知史可以明鉴……

如此看来,科学与人文并没有优劣之分。他们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一主经济,一主素质,缺一不可。人文,帮助我们更容易地摘下科学的高岭之花,然后共同服务与生活。学习,明天会更好。

标签:中国生活曾经笔下辛笛作骨胎文那扎肋骨钢铁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