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龙点睛作文点评

2024-09-12 07:20:41 文题网 阅读:

    说起“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来,这其中还有一个传说故事呢!唐朝末年有一个书画家叫张彦远的,他对绘画史很有研究,写了一部《历代名画记》。在这部书卷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梁武帝佛修伤佛寺,曾经多次下令让一个名叫张僧矫的画家来画画儿.张僧殊就在金陵安乐寺画了四条白龙,可是不点睛,人们觉得奇怪,何他:您画龙为什么不点眼睛呢?张僧恶说:不能点啊,一点它就飞走了。人们以为他胡说八道,坚决请他给龙点睛。张僧豁推托不掉,只好给两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飞上天,那两条没有点眼睛的依然存在。后来,人们就用“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讲话时,在关键性的地方用一句警句点明丰旨,使全篇中心更加明确有力。 单正亚同学写的《中国人美》正是用的这种画龙点睛的方法。你看他在文章开头写自己闲来无事遇大街,并不引人注目,但是文章突然一转:‘这时,我看见乌路旁围着一大堆人,便怀着好奇心挤了进去。”那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事情,一下子就把读者抓住了。这就是“欲擒故纵”。

    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原来是一位蓝眼睛的外国客人在买一位老农}i}1西瓜.”事情本来很简单,但“由于他们言语不通,只好互相打着手势,周围的人们都瞪大了眼睛出神地望着他俩”,更增加了“好奇”。怎么来描述,确实很难。作者也不知道怎么称乎那位外宾,只好用“蓝眼睛”来借代,很富有特征。用“抱起了”、“敲了敲”、“切开的手势”,很准确地表达出外宾要买瓜、挑瓜、看看瓤口的意思。老农切开以后,外宾先是“耸起肩膀”“惊嘘”,然后是“翘起大拇指”“称赞”,耸肩、惊嘘、翘指、称赞,这些动作都抓得很准确,很形象。外宾的话,别的不懂,但 "OK! OK!”还是容易懂的,作者也及时地抓住。通过外宾极简练的语言、动作,作者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外宾的形象。但这些还不是作者主要要表达的。 作者主要要表达的是老农。有个别的人,见了外宾,不顾人格、国格,就想从外宾手里骗钱。这位老农怎样呢?要骗钱,这可是一个好机会。外宾“手伸进口袋掏出儿张崭新的‘大团结”’,不要白不要可是“老农面对这崭新的钞票,愣了一下,随后马上伸出一个食指来,在‘蓝眼睛’前面晃了一下,然后再从那几张钞票中抽出一张”。

    十块钱一个大西瓜,价钱并不贵,可是“老农连忙从钱箱中寻出儿张小票’,,还要找给外宾钱。在那些“不要白不要”的人的眼睛里看来,老农多傻!找的钱,外宾不要,老农不收,“老农并不理睬,把钱塞进他的口袋,就回到他的西瓜摊上”,动作就是无声的语言,一个中国农民诚朴的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作者写老农,老农一句话也没有,要想表现出老农的思想性格来,那尤其难。可作者很巧妙地抓住了老农的动作、行为、神态,让事实说话,显得更含蓄、更隽永. 作者还很善于烘托。如老农切开瓜以后,“鲜红的瓜瓤”,外宾惊嘘称赞,“周围的人们也露出了满意的微笑”,连 “我也不由得舔了舔嘴唇,真想咬一口”。你看,这个瓜是多么的好里再如两个人用手势讲价钱,“俩人互相弄不懂对方的意思,而双方却又在胡打手势”。本来写到此就为止了,可是作者却用了两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这情景既像两个演员表演哑剧,又像两个哑巴在争论什么事情,看得我忍不住笑起来。”你看,描绘烘托得多好,增加了欢乐的气氛。

    作者叙事清楚,刻画人物根形象很生动。如果写到老农回到瓜摊上就结束,那么这篇文章究竟要说明什么呢?可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作者通过外宾的口“用生硬的中 C}}l话,一字一顿地说:‘中一国一人一美!”’一语破题。但一语又不足,作者在前面“画龙”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点睛”,用强烈的抒情来渲染了“中国人美”这一中心。“围观}J人群渐渐散去”,可“我久久地站着”;‘蓝眼睛,的身影已融入了人流”,可“那位穿着并不整洁的老农依旧那样,招呼接待着来往的客人……。‘中国人美!’这话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主题多么鲜明、突出、深刻、感人,令人回味。 如果说“画龙”是“点睛”的基础,那末,“点睛”就是“画龙”的升华。同学们运用这种写法,首先要把“龙”画好,然后经过分析概括找出七的本质,把。睛”点出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