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我们代表团参观香港电讯堡。正当我在神秘、奇妙的电讯堡玩得津津有味时,我们随团的晃阳老师把我叫了过去,高兴地告诉了我一个消息说:“有一位香港记者要采访你。”晃阳老师一边说一边给我整理了一下衣服,并嘱咐: “去那以后,先介绍一下自己,然后,不要紧张,人家问什么就答什么,不知道也没关系。听见了吗?”我点点头。于是她领着我来到那位记者面前,先招呼了一下,又给我使了个眼色,就走开了。 那位记者姓黄,从她的胸牌上知道她叫黄玉燕,是香港《大公报》的女记者。她中等个,戴着一副黑边眼镜,留着好看漂亮的娃娃头。她手里拿着一支“派克”签字笔和一本记事纸,脖子上还挂着一个“柯达”照相机‘ 她看了看我,很有礼貌地微微一笑:“你好。”说着,准备好了笔和纸,间出了第一个问题:“你是第一次到香港吗?”“是的。”我很自然地回答。
“你对香港的印象如何?”“香港风景优美,建筑物高大,显得很繁荣。;u香港要回归祖国了,你高兴吗?”这问题还用问吗?我立刻应答:“香港将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我非常高兴,非常激动。”“你对祖国和香港的希望是什么呢?;u我希望祖国明天更富强,香港明天更美好。”我笑了笑回答。心想,这位记者很友好,我一定能使她满意。她的笔在本上不停地走动。“北京的庆祝活动有哪些?”我想了想说:“北京为迎‘97,庆回归,举行了许多活动。有晚会、集会、马拉松赛、文艺节目等。”我还特意告诉她:“有一位老爷爷用中国的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紫荆花’区旗作图案,做了个巨大的风筝,放飞在天安门广场的上空。na谢谢啦,小朋友!"她像是有了很大的收获一样,满脸堆笑地走了,一会儿又回过头来和我挥手告别。 没想到,我这一段话,竟被刊登在香港当天(5月I8日) 的《大公报》上了。我们代表团的全体老师和同学们看了都非常高兴。我也为自己第一次在香港接受记者采访很圆满而感到欣慰。
指导与讲评 “接受香港记者的采访”,这又是一篇选材新颖的日记。一个内地的小学生接受香港《大公报》记者的未访,这件事本身的视角就很独特。 既然是记录这次采访的起因、经过的全过程,自然离不开人物的对话。本文的小作者知道对方的身份是记者,由于职业特.点,她的问话都是很简洁明了的(何况未访对象还是个小学生),而小作者的答记者问也是反应机敏、对答如流,而且还有意提供了有新闻价值的独特信息。
这一切娜说明小作者不仅能用手中的笔写出内容充实的篇篇日记,而且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全丈的重.点部分自然是女记者的“问”和小作者的“答”。值得一提的是,小作者能灵活运用提示语,因而尽管写的全是两个人物之问的对话,但并不显得呆板。 人物语言的提示语可以有3种方式:放在人物话语之前; 放在人物话语之后;放在同一人粉的话语之间。 在本丈中,小作者把这3种方式的提示语都用上了,并且把人物的心态、表情也穿插在提示语中,而不是一律写成“问” 和“说”。 这就不像有的小学生那样,一写到人物的对话,只会一律写成“问”和“说”,和本篇内容相比,差距是十分明显的,原因也是显而易见的。
标签:我们参观一位上午香港电讯采访记者代表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