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怎么写

2024-09-12 07:40:25 文题网 阅读:

    选题解决好了,“写什么”的问题就解决了,我们是不是可以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了呢?不是的,在动笔之前,还应该再考虑一个问题:“怎么写?”把这个问题考虑好了,才会洋洋洒洒地写下去。在没考虑好这个问题之前匆忙动笔,会出现很多问题。如:缺少中心,结构混乱,材料庸常等。这些都是作文的硬伤,写完后再发现就晚了,需要花费很大的气力去修改,有的甚至需要重新去写。如果是应考的作文,因时间有限,根本无法做大的修改。所以我建议同学们养成构思的习惯,不要匆忙动笔,不要只把拿起笔写当成是写作的开始,而排斥选题和构思这两个过程。

    关于选题在前面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也许有的同学会说,我经过选题之后,已经知道写什么了,就下笔去写唤,干嘛还要浪费时间呢?构思不是浪费时间,构思可以解决选题过程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就举前面“环境”为例。在选题阶段,我们连角度都选择好了,准备写“环境与健康”,表达自己对环境与人类生存之间的关系。但使用什么材料,按照什么线索,怎样安排文章的结构呢?这些问题恐怕你还没来得及想吧。不想好就写恐怕要出问题,写着写着发现手中材料不够,写出的文章空洞,没有说服力;或写着写着发现顺序不恰当,应该重新调整一下。这才是真正浪费时间。在阅高考卷时,经常发现一些学生,大半篇作文划掉了,重新去写。在有限的几个小时里,这半篇作文需要多少时间啊,不划去又没法再写下去了。这实在是个两难选择。做好选题和构思就会避免出现此类问题。

    有一个大学生在写毕业论文时,就忽略了构思这一环节。她以为自己有了选题,也占有了一些材料,就万事大吉了,没有听从我的劝告匆忙动笔,五六千字写完了高高兴兴拿给我看。但我看完后很失望,论文硬伤很多,无法下手修改。我让她先交一份提纲给我,理清线索再写。她吓了一跳,但只好重写。她回去整理一份提纲,我们研究提纲里每一个问题,又不断调整顺序,补充新问题,去掉一些无意义的小问题。研究好之后,哪一方面缺材料就让她再去查一些来。提纲讨论完了,思路清晰得很,她回去再写就非常顺利,除了局部有一些文字上的修改之外不需大动。

    另外和她一同毕业的同学是严格按照写作顺序进行的,选题阶段给老师谈谈,交换意见,之后回去列提纲,和老师研究完提纲之后再动笔去写。基本一稿定音,论文质量也不错。

    这两个同学写毕业论文的过程说明,写作文是一个程序化的工作,必须按照程序进行。当然在写普通作文时,不必和老师谈提纲,修改提纲,自己思考推敲一下就可以了。写论文比较复杂,理性程度高,不交换意见是不行的。

    谈完这个例子你可能就明白了,构思不就是列提纲吗?是的,但不全是。构思是在脑子里做文章,是在心里描绘文章的图样;在心里想想我的文章怎样安排结构,使用哪些材料等这些问题。如果文章不复杂,较短,不列提纲可以。一些有经验的作家写散文、杂文恐怕是不列提纲的,他们的构思完全是抽象的,虚化的。但写学术论文和较长的文章时就得有提纲,没有提纲理不清线索,容易混淆。但对于初次写作的小学生来说,如果养成列提纲的习惯还是非常有益的。因为年龄较小,思维的连贯性较差,不写下来很容易遗忘。对于思维控制性差的人也应该列成提纲。有的人对思维没有控制能力,本来是想写这个问题的,写了一会儿又想起别的来了,走神了,这样就无法完成一篇文章的构思。如果想一个记下来,再看着文字想下一个问题,就比较容易集中精力。构思是写作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不能随便省略。但是,写不写提纲因人而异,因文章而异,因思维能力而异。

    在选题阶段主要解决的是角度问题,即从哪个方面人手写作。至于表达的思想有的已经明确了,清晰了,有的可能还是模糊的,朦朦胧胧的。到了构思阶段才能把表达的内容想清晰。在构思阶段我们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提炼主题。也就是确定表达怎样的思想。根据什么确定呢?一般是根据你所占有的材料。所有的材料就是你所熟悉的人、事、物、言等。正如我们前面谈到的,生活就是由这些人、事、物、言等构成;生活是一切理论的宝藏。我们写作文表达思想,无非也是谈我们对生活中的这些人、事、物、言的思考。无论写记叙性文章还是议论性文章,所使用的材料都来源于生活这个矿藏。在构思阶段,你必须要想清楚,你所面对的这些生活材料中究竟蕴涵着哪些思想,哪些感情,它们给了你什么启迪。反复地思考挖掘生活材料中所含的理性价值就是提炼主题。这就像那些淘金工人,反复淘洗泥沙,淘尽泥沙才会露出金子一样。没有反复的淘洗,金子是不会露出来的。

    加工材料。材料是文章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有了材料才会使文章饱满丰映,没有材料文章空洞干瘪。文章离不开材料,就像婴儿离不开母亲一样。没有人奇怪婴儿对母亲的依赖,因为婴儿是母亲生的,是母亲赋予了她生命。材料和文章也就是这种关系。文章是生活中的材料孕育的,文章不可能离开材料。

    但材料只有被加工之后才能进人文章。这是因为原始材料是毛坯,边缘不分明,不易搬运。加工过的材料切断了边缘,成为一个“方块”,才可以自由地搬来搬去。许多学生的文章中缺少材料,不是因为他们不占有材料,而是因为他们不会加工材料,无法把原始材料放进自己的文章中去。

    怎样加工材料呢?

    说简单点,就是把生活中的事件制作成叙事“方块”,用语言固定下来,使事件失去与其他事件的关联,成为独立的存在。在加工的过程中,只抓重点,抓核心,抓与自己文章关系密切的细节,其他一概略过,否则会无休无止叙述不断。

    比如:有一次我们在火车上玩了很多游戏,也谈了很多话,但我女儿在写日记时因为着重谈语言的重要性,她便只取了我们开的一个玩笑。“妈妈和爸爸说起一个叫小钟的人来,我问小钟是谁呀?妈妈说,小钟是她姐姐的妹妹。爸爸说,不对不对,小钟是我们的对门。妈妈说,不对,我们的对门不是小钟。爸爸说:是以前的,过去的对门。我说,你俩说的都不对,小钟是上午来奶奶家的那个阿姨的妹妹。妈妈说,‘知道了你还问’。我说,看看你们的表达能力怎么样。”

    女儿写的这篇日记,对材料加工得好,把火车上发生的许多事都剪掉了,选取了自己需要的一段叙述了下来,这就是加工。

    在加工材料时,还可以根据所写文章的不同加工成不同的样式。写记叙性文章,可以多写细节,让材料生动具体;写议论性文章可以概括性地介绍,把意思表达清楚,能说明问题就可以了。

    设置结构。就是设计线索、思路,安排段落层次,让文章按照一定的框架铺排。文章按怎样的路线走下去,与作者对事物的看法有很大的关系。在记叙性文章中,表达感情是主要的,通过感情的抒发来表达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情。所以最能体现感情的细节应该是文章的重点,是作者需要强化的地方,有时会反复使用(呼应)达到强调的目的。议论性的文章以讲道理为目的,文章需要一定的逻辑性,按照作者认识问题的逻辑顺序安排结构较好。一般因作者经历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会各有侧重的,所以会形成各自不同的结构特色。

    提炼主题,加工材料,设置结构,这三个问题都是在思考中解决的,如果文章不复杂,解决这三个问题并不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这三个问题解决了,文章差不多就等于完成了一大半,而且是最重要的一半。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基本上没有硬伤,无须很大改动。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