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后方”,实际上就是不久以前的“前方”——它叫做维尔赫内伏尔斯克市(实际上是指加里宁市)。它曾经是一座怎样美丽的工业城市啊,可是,现在却只剩下了断唇破壁!人们更是过着一种无法形容的悲惨生活。法西斯匪徒们在这里留下了疯狂破坏的痕迹,但他们也留下了“一行行整整齐齐的十字架”。这是一座刚刚收复的城市,迫击炮弹还在空中发出啸音,敌人的轰炸也并没有停止,但是,工人们已经从四面八方涌回到故乡来—尽管在这里工厂和机器已经不能运转,宿舍已经成了灰烬,人们仍然不顾一切地涌来了。这又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哪!炮火的洗礼、饥饿的威胁,亲人的离散,难以胜数的不幸遭遇堆压在他们的头上……仅仅卡里宁一家就有多少噩耗传来!女主又公安娜的婆母被烧死了,阿尔森尼·库洛夫(安娜姐姐的丈夫)被夺走了亲爱的妻儿,连尸首也没有找到,克辛尼娅(安娜的另一个姐姐)的爱子玛拉特在战场上英勇地牺牲了,达吉娅娜(也是安娜的姐姐)失去了自己的长女—那个英萄顽强的女侦察员任尼娅,在胜利完成任务后被流弹杀害了……面对着这种空前惨烈的斗争生活,人们当然不能无动于衷,每一封报告死亡的凶信,都给卡里宁家的人们带来了深沉的痛苦。但,问题是怎样对待这种痛苦:低头、屈服还是擦干眼泪更勇敢战斗?
生活,严峻的战争生活,并没有使真正的苏维埃人气馁。在这里,没有叫苦,没有埋怨,整个维尔赫内伏尔斯克市的工人阶级,在这个被破坏得体无完肤的城市刚刚解放以后,就立即投人了恢复工作的斗争。敌人徽烧工厂的火焰还没有熄灭,电线杆旁就出现了“女布尔什维克联合工广织布厂”的开工布告。没有水,捧把雪吃,没有宿舍,大家挤在一起,没有热饭,就啃面包片,没有暖气设备,人们在严寒的工作室里就揣着烤热了的砖坚持工作……于是,城市大地春回般地复活起来了,汽笛象“亲妈”一样又召唤着人们奔向自己的岗位,投人了使机器转动支援前线的热潮……作者笔下的“女布尔什维克厂”的男女工人们,和光荣的卡里宁家一样,用坚韧不拔的毅力迎接了社会主义祖国困难时期的艰苦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