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1年开始,报社为了进一步开展工作,开始添人进口.从锦州高中、各市县委宣传部及行政干校,陆续调来了一批新生力量,他(她)们给报社带来了活跃气氛.第二年末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大规模经济建设,社内适当调整了机构,提拔了一批编委,任各组组长独挡一面。我由于有了上次调动工作的教训,这次组织上调任我为工业组长时,虽知这个担子太重,但二话没说,立即表示“服从分配,坚决干好”.表态容易,行动起来却非易事。面对十七八名新组员,和非党副组长魏若燕同志,如何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团结一致,把辽西工业战线热火朝天进行经济建设的情况和经验,报道出去,这就必须开动脑筋,认真作一番全面的规划了。为了摸清情况,经过研究讨论,先把人马撤下去,两人一组以老带新,便于共同提高,留在家里的处理通讯员来稿.当时每天都有几十篇来稿,要求当天处理完毕,能编发的尽量编发,需要补充的及时写信。仅有少量不能用的,也作为情况参考,实在没有编发价值的才能退稿。当时学习外地经验,已经实行了编、采、通合一,每天的工作量都是超负荷的。在新建的大办公室里,每晚灯火通明;同志们饭后都自动来加班加点,直到深夜,往往是社长、总编辑来催促,大家才肯离去.即使这样,每天的稿件也编不胜编,饱和的工作量,为编采人员练出了挑重担的肩膀,对于后来从事其他工作也颇有裨益。
怎样克服一般化的领导呢?这是从副组长魏若燕同志那里受到的启发,要当好一组之长,光在办公室把住稿件关是不够的,还要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并作重点采访.时值省委加强对党报的领导,强调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的宣传,报社编委会专门研究了如何加强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宣传报道。为了贯彻上级精神抓出成绩,立即带头深入基层,记得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改普企业管理的角度入手,打破忽视科技报道的倾向,亲自采访了石油六厂的高级工程师赵宗懊。从采访过程中,了解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高超的合成石油理论,也从该厂加强企业管理方面受到启发,体会到加强计划性.的重要所在.当全组的同志纷纷从基层带着各自的收获返回时,召开了“诸葛亮”会议,会后制订了“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企业管理与推进劳动竟赛为中心的工业报道计划”。全组同志根据共同制订的报道计划,分工协作,跑追了辽西的各大厂矿,如锦州纺织厂、陶瓷厂、女儿河造纸厂、锦西化工厂、水泥厂、葫芦岛硫酸厂、阜新煤矿、火力发电厂等都是工业组的同志们常去采访的地方。同时,还培养了大批通讯员和作者。大家感到只有加强计划性才能既有重点又照顾全面,认为“计划似标竿,心中有底盘”.工业组的工作生龙活虎般地开展起来了。这个加强计划性的工作经验,还在宇光同志主持的编辑部大会上受到了表扬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