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治纲的《众声喧哗和异类的尖叫》评论一文出来后在学生中引起不少骚动,为此,记者采访了一些作家及评论家,听听他们对洪治纲评论的评论。
李杭育:“异类的尖口旷最好是对比洪治纲更有名的作家。
盛子潮:洪治纲把衡r的标准订得比较高。
洪治纲:其实我很了解中学生。
对洪治纲评论中的基本观点我是赞同的,但我不赞同他用“异类的尖叫”这种太生硬的语气来对学生作品进行评论,李杭育说。毕竟对洪治纲来说,他已经是一名小有名气的作家戴者说评论家,而一名成熟的评论家要发出些“异类的尖叫,那么他的“尖叫”最好是对比他更有名气的作家发出,对于这一群无论是年龄、阅历,还是知识接受量都相对来说要稚嫩一些的学生作者,其他更有弹性的评述总比发一些尖叫要好一点吧。
其次对学生作品要有广泛仔细的阅读、对比。李杭育说本次征文大赛中的作文凡是他看的都仔细阅读了,而且恰好有个担任评委的机会让他把浙江地区的少年作文与其他省份(山西、河南、山东等)的少年作文进行了一次细致的比较,在这个比较中他发现,无论是思维上、内容上、文字上、形式上,浙江文章(尤其是杭州的)明显高
于其他地方,这个发现让他又惊又喜。
李杭育说,中学生作文最重要的是要说自己的话,想自己的事,写自己的感受,只有写出他自己的本真,文章才是新的。因为只有发自本真的东西,他才不会陷于一种既定的模式。他有个念中学的女儿。女儿写的一些东西是她的所思所想,是发自她的内心,这种属于本真的东西是他这个当作家的老爸想不出来当然也写不出来的。
所以女儿文章对他而言是新的;若他的女儿偏偏去写一些他这老爸写的东西、怎么写得过作家老爸呢?
盛子潮对洪治纲的评论的第一印象是“衡里的标准有点过高”,无论是价值取向,精神状态,思维创意甚至写作细节上,洪治纲把学生作品与名家作品去比较,这样的要求确实有点过高了。
至于洪治纲评论中的四大“症状,,盛子潮认为其中有确实中肯之处,而有的说法他并不认同,例如“对经典作品的形式模仿”,若真能做到对经典作品的模仿,那么意味着学生必得阅读过卡夫卡、福克纳、格拉斯等等作品,只有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才说得上“模仿”,但盛子潮怀疑以中学生现在的状态(对于大部分中学生而言),他是否可能有这一些基础。对于学生的想像力的评价,盛子潮认为他们还是开拓出了自己的空间。
在看了作文少年回应评论家“异类的尖叫”之后,洪治纲说他其实很了解中学生,他在学军中学当了四年老师,他知道学生在看什么书,在想什么事,他对学生的要求并不高,他是客观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
洪治纲认为文学是一种极个人化的东西,写作是要写出作者自己的特色,中学生在练习写作时,若把他的一篇作文掩去其年级姓名给读者看,而读者看不出这文章是中学生写的,那么只能说这个中学生的这篇文章是失败的。但这种文章在征文比赛中比比旨是。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总是在模仿。可为什么要去模仿呢?生活空间那么大,能够创造的东西那么多,写一些自己的一些独特体验不是更好吗?
洪治纲说:现在中学生的感觉实在太好了,若说他们中的绝大部分还不会写作,他们肯定会跳起来,但我仍是要让他们怜静一点,要给他们泼点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