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一个作者有没有创造的潜能,我常常喜欢将眼光落在那些人们最不经意的地方,亦即看似“闲笔”之处。比如余华在《活着》中,写到福贵埋葬了儿子之后踏着月光孤零零地往家走时,用了一句比喻:“月光照在路上,像撒满了盐”。余华不说月光像苍白的纸,不说月光像冰冷的水,而是选用尖硬、有痛感的“盐”来比喻,使
人们可以体会到福贵这个没有文化的农民,在失去少L子之后内心深处悲天悯人的绝望和痛楚,以及一步一步向家挪动的艰难。这就是一种创造,至少我在此之前还没有读到过这样的比喻。因此,我这里所说约独特体验,主要是指面对同样的精神状态和同样的生活事件,总能够在不经意之中显示出许多敏感、纤细而且与众不同的自我感受。
我们说,在一个大同小异的生存环境中,有许多生活感受和生命体验都是差不多的。就中学生而言,对常规学习模式的逆反,对固定生活方式的厌倦,对升学压力的反抗,对青春时段的落寞和感伤,对新生事物的密切关注和新奇现象的热望,都有着极大的共同性。如何用一种独特的体验展示这种生存状态,在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写出一些内心深夕妊为细微感受,这是体现一个作者创造力的重要场所。
坦白地说,我在阅读一些本次参赛的作品时,很少有这种发现。众多的作者基本上是直抒胸臆,只不过是选择的角度和记叙的事件不同而已,像《心不静,夜不静》在表达自己对庸常生活的无奈和烦操中,就难以看到作者对这种生活状态有什么极致性的体r描述;《我心中的水晶鞋》应该是一篇带有亲历性体P,的情感记叙。可惜的是,在这种情窦初开、本应有许多绝妙感受和丰富想像的经历追述中,我们却没有读到那种刻骨铭心的失落与痛楚、无奈和感历。也有一些作者试图借助一些现代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如《音乐课》、《懒人日记选摘》等,但都是满足于形式本身,在具体的语言表述过程中,都还没有出现一些细腻的、可以激活生命状态的体验。也就是说,这些作者还是带着明确的主题意识在写作,总是希望将自己的思想透彻清晰地表达出采,没有注意将自己的体验、感觉投置在那些细微处加以放大,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生存体验。
新颖的、灵性飞动的体验是“化腐朽为神奇”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帮作者超越大众的日常生活感觉,有效地展示作者独特的艺术感觉和心灵的敏锐程度,显现出自身潜在的艺术创造力,以及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驾驭能力。其实,像《悬浮的状态》、《趴着》都很可以写出一些灵动的体K,惜乎他们都没在这方面多作发挥。
标签:一个你们体验独特有没有作者生命在哪里创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