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初中课余生活

2024-09-12 13:10:22 文题网 阅读:

    每当忆起母校的课外小组,心中总是充满怀恋与感激之情。可以说,没有这些活动,我们未见得会如愿以偿地从事我们所喜爱的专业。

    我1952年考人师大附中,一个小学生进人了全国著名的中学,一切都觉得十分新鲜有趣。最吸引我的正是各种课外小组活动: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钢琴、歌咏、话剧、舞蹈、美术、朗诵、航模等等,真可谓应有尽有,使有不同爱好的学生,找到了发展个人爱好与才能的广阔天地。每天下午两节课后,各课外小组便活动开了,辅导员多是任课老师,也有从校外请来的专家。

    文艺社团,每逢节日到来,他们总要大显身手。舞蹈团成员,在国庆、五一节前是各班练跳集体舞的骨干与教练,节日当天是天安门广场联欢中的“明星”,随着大扩音器播放的音乐,翩翩起舞、通宵达且。话剧团团长是邓延复,一个脾气好得出奇的小伙子,他们的节目经常出现在营火晚会与新年晚会上。钢琴组组员朱通生,个子瘦小,琴却弹得极好,还会作曲,《中国青年报》曾专文介绍他,还有个丁业,作曲很好,报纸上常发表他的作品。合唱团规模宏大,在中学生中颇有名气,著名音乐象刘炽曾辅导过他们。

    航模组也是很有名气的,从这个组里产生了若干名北京航空学院的优秀学生,寿尔康同学曾是北京市航模比赛的第一名,他制作的橡筋弹射飞机飞了好几分钟,创北京市纪录,登了报。

    我因从小爱好美术,自然加人“美术研究会”,这是当时校内最大的课外组织之一,会员近百人,在同学中影响很大,邓海帆老师正当壮年,热心于辅导工作。全体会员选举产生主席一人,委员数人。高二年级英若识担任主席,他品学兼优,威信很高,我们亲切地叫“苦识”。节日一到,他率领会员布置校园,在校门口搭起彩牌楼,挂上红灯,为了把牌楼设计得有民族风格,他带领我们几个小会员到北海去描绘建筑物的房檐、斗拱等。牌楼上的大美术字先用马粪纸写好、剪下、刷上金粉,我们这些年纪小的会员抢着干这些事,非会员同学站在旁边羡慕地看着,我们心中充满自豪感。学校特意把礼堂后部一间小屋给我们当活动室,放进了各种用品。忙起来要开夜车,累了就干脆在桌子上睡一觉,有一次杨展一觉醒来,迷迷糊糊走出屋门,说看见夭空中有两个月亮,一时传为笑谈。

    平时活动每周两次,有时在美术教室画石膏像,邓老师辅导,有时请人讲美术知识,有时外出参观。有一次请画家陈兴华、刘易宴在北海辅导我们写生。张定子同学的水彩颇受赞扬。

    “美研会”还得到社会的好评,亨得利钟表店曾出钱请我们给他画广告,“美研会”婉言谢绝。

    1953年英若识等高中同学毕业,有的进中央美院,有的考清华建筑系。“美研会”的骨干走了一批,新选出的委员多是初中二、三年级生,我也曾当选。1954年我初中毕业与王杰、扬振武共同考人中央美院附中。“美研会”此后情况不太清楚了。

    总之,50年代初期母校的多种课外小组的大发展,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产生过积极的深远的影响,为国家培养了有用的人才,如向梅是剧团积极分子,著名歌唱家叶佩英是合唱团的首席演员。“美研会”向美术及有关专业输送的人才在那几年不下十几名。

    重视课外活动是师大附中的好传统之一,望今后仍大力提倡。

标签:我的每当生活母校心中课外小组忆起课余初中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