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一炮打响以后,老唐乘机在一次群众会上大声说:“谁说北山没治了?只要咱按照早作农业技术苦干实干,我保证在三五年里,让你们仓里装满粮,盖上新瓦房,买上电视机,娶上新媳妇。”他的一席话,说得人们心里热乎乎的,连那些光棍汉,心头也燃起希望的火焰。
1984年,吕家视村的农科户发展到39户,唐生俊更忙了。不料,在春种的大忙季节,老唐害上了严重的皮肤病,血压也很高。看着他痛苦难忍的样子,乡亲们劝他回兰州去看病。病中的老唐也实在思念兰州的妻子儿女,可是为了自己承担的试验课题,为了在干早山区踏出一条希望之路,他怎么能离开呢互他用纱布包住疮口,照样天不亮就起来,挨家挨户的去传授耕作新技术。这一年,老唐指导农科户调整作物布局,实行配方施肥。指导农户按小麦53%,豆类34 %,洋芋10.3%,歇地2.7%的比例种植,这样豆类种植面积比原先增加了一倍多,同时把重茬小麦控制到最低限度。这种比较科学的种植结构和合理的轮作倒茬,可以有效地培肥地力,提高产量。农科户韦贵荣种植的豆茬小麦,每亩比重茬麦增产92公斤。老唐还针对当地土地十分瘩薄的状况,引导农科户在培肥地力上下功夫。他要求农户在施足农家肥的基础上,每亩豌豆地增施20公斤过磷酸钙,每亩小麦、洋芋分别增施17.5公斤过磷酸钙和10公斤碳馁,结合秋翻一次性深施。这能改变土城严重缺磷缺氮的状况,为来年庄稼生长创造有利条件。采用这种配合施肥的方法获亩产一般比临近户提高50%以上。农科户王祯种植的12亩豆茬小麦,增施了磷肥和碳按,亩产达到275.5公斤,创造了当地小麦亩产最高纪录。
黑穗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发病率每年在49%左右。另外,挤蜡、金针虫、地老虎等地下害虫也造成小孝、洋芋等作物缺苗断垄。老唐组织农科户在小麦播种前40天,选种晒种,提高了种子的发芽率。同时用。.2%的拌种双拌种,预防小一麦黑穗病。老唐还指导农户在洋芋、豌豆地里,每亩用250克锌硫磷拌成毒土,对土地进行消毒,有效地防治了挤蜡、金针虫、地老虎等虫害。
为了解决当地小麦品种退化、混杂,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唐生俊和课题组的同志,在1983-1986年的4年当中,从省内外引进21个小麦品系,进行小区试验。以后,又经过3年的试验、示范,选育出抗锈病、成熟早、产量高的“早4号”小麦品种,在大田种植推广后,比当地老芒麦增产20%以上。此外,他还引进推广了“大坪2号”、“胜利2号”、脱毒种薯等洋芋良种和“天亚,2号”、麻豌豆等胡麻、豌豆新品种。
洋芋是井贡乡的重要农作物1986年,唐生俊开始做洋芋施硼酸的试验。这时,他因摔断了两根肋骨回兰州医治。没等骨头长好,他就匆匆赶到点上,拄着拐杖下了地。白天忙上一天,到了晚上还忍着痛疼整理试验数据。经过3年的斌验,证明洋芋施硼酸可提高产量8 -14o,每亩增加收入11元。
斗转星移,经过7个年头的摸索、试验,唐生俊终于摸索出一整套投资小、见效快的早农栽培技术。7年来,在老唐的指导下,贡井乡的108户农科户用这套成功技术开始脱贫。去年,这里遇上了大早,可是农科户的粮食平均亩产仍然达到115公斤。人均产粮788公斤,:人均纯收入上升到572元。这些昔日贫困户,如今家家存有一两年的余粮,又盖起新瓦房,不少人家添置了收录机、电视机。光棍汉也陆续成了家。农科户魏列荣三年娶了三个儿媳妇,他逢人就说:“早作抹术富了我家。”这两年,贡井乡的群众都争着当农科户。今年,唐生俊又在贡井乡和鲁家沟乡发展农科户69户,使这支科技示范队伍扩大到305户。唐生俊摸索出的旱农综合栽培技术,获得省、市科技成果奖和进步奖,引起省内外专家的关注。兰州市大力推广这项新技术,推广面积已达31万多亩。省市领导看到贡井乡农科户的巨大变化,紧紧握住唐生俊的手说:感谢您,感谢您为这里群众脱贫致富作出了贡献。
如今,无情的岁月染白了老唐的鬓发,手脚也不象以前那样灵便了。他和他的老师、生物学家赵思齐教授一道,继续研究早农综合栽培模式。他立志为我省干早山区踏出一条希望之路,富裕之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老唐依然在这崎岖的山路上奔波,着,攀登着......
标签:一次希望以后之路走上会老唐一炮打响乘机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