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就是从一个向往走向另一个向往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从一种崇拜走向另一种崇拜的过程。
我们在不断崇拜中长大,又在不断打破祟拜中成熟起来.选择伟大的人格、高尚的精神作生命的牵引,选择创造的方式超越崇拜,必诞生卓越的人生。
崇拜,人的一种精神现象,有的贯穿终生,有的仅存在于一定的人生阶段。伴随人的成长和自我的扩张,祟拜,人人孺要人人都有,不过是人与人不同,不同时期崇拜的对象和方式不同而已;不过是它往往被里换成其它的词、被染上或鲜亮、或灰淡的色彩甚至被匆匆的生活节奏所深淹……
小时候,祟拜是一双无遮拦的眸子。
成熟了,崇拜在坚实的胸怀、更广大的视野里,或在对人生的洞察,对生命局限的嘈叹中……深沉如海。
小时候,人都有强烈的向母性、向父性和向师性,即希望成为父母、老师那样品性的人或希望成为他们所喜欢的人。那时,人对外界的认识,需要通过师长的折射才能完成;自身力量及欲求,猫要通过祟拜的对象—父母、教师及其他事物曲折地反映出来.“这是爸爸讲的”、“这是老师说的”、“我像某崇拜对象”之类的思维和言语,就是幼小心灵表达自己本质力盘的方式。
我们难以忘怀生命里那么多徽笑、赞赏、教诲和爱,深深感激曾把手臂伸给我们的那么多善良、高尚、平凡又伟大的人们,是他们让还不能有健全生命意志的我们牵着,一步步长大起来、一步步走向健全……
青春季,自我意识快速发展和逐步趋于成熟的重要时期。廿认识自己,证明自己,塑造自己”是青春诗章的主旋。
渴望正确地评价自身,从而需要坐标,需要参照,希望为生命着色,从而需要模特,需要样板。亟待建构人格的大厦,从而需要有种种美好的精神作食粮。
青春季,最富有向往和理想的时节。与自己兴趣、爱好、志向等相联系,我们的心怀,重荷了各式各样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等方面的崇拜偶像。
如一群临战的士兵,我们满怀冲锋陷阵的骚动;又像是一群待业的青年,我们焦虑地透过校园的花琦、羡慕地窥视着社会中有了“位置”的人们。在不平静、不平衡的心理世界,我们酿造了太多烫耳的音符和诗,伴了“我崇拜……”、“我推崇……”的宣言,献给那些附着了我们理想的偶像,来慰藉被润望之火灼烧着的心。在这份崇拜的情潮中,流淌着我们对祟拜对象的向往。
其实,人总要向往着什么,才能成长起来.崇拜,归根到底是一种向往.少年方志敏祟拜拿破仑的魄力,向往带一支人马打天下。俄国名将苏沃莫夫劝人们选定个学习的样板,他说他本人选定的样板是古罗马统帅恺撤。
名人的做法正应验了心理学上的一种“自居”理论:它指人在成长过程中,总要找一些自己羡慕的人物,以他们自居而感到荣耀,以他们作为确立自我的效仿样板.“自居”就是一种祟拜,崇拜就是内容更宽泛(不单指人)的自居现象。
人生不能没有祟拜,青春不能没有效仿的样板。正是对父母、老师的崇拜,使我们更快、更好地向他们学习了做人的品质、知识和经验,也正是有了对美好目标的热烈向往,我们心头才充斥着强烈的奋斗感和如火的热情!
从人格塑造来说,人格的形成,来自于人格裸样的感召.抹煞积极意义的崇拜,无异于抹杀人格教育。对英雄精神,以及美好理想,唯崇拜才有司能深入地去了解、全面而深刻地去热爱并执着地去实践。对那些高尚人格,倘无一种神圣的爱和崇拜感,就是一个人甚至一代人精神的颓废、人格境界的滑坡、教育的失败.
面对开放的、迁流不息的社会,学校教育不是不要崇拜,而是应选择一些与时代.特点相吻合,又使学生可接近的十分丰美的多层多极(主要由学生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及教育目的而定)的榜样,或精神或人物,作为广大育年学习和崇拜的对象。
唯崇拜,才能成为自已,
才能赶上和超越向往的高度。
标签:一个人的向往过程是从春季崇拜走向生就另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