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文字

2024-09-28 11:07:51 文题网 阅读:

    我想不管是缘分还是命中注定,今生我能为这些曾经与我同甘共苦的书籍写下这些文字,并结下一段久违的缘,我想我是幸福的。

    书籍作为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一个窗口,它是人的价值、知识、审美和想像世界的载体。因而,在今天经济大潮中,图书成了学习、交流、更新所有职业实践所必需的知识工具;它已成功地渗人到整个社会的肌理,成为人与人之间传送知识最普遍的媒体。有句话说:“传媒媒介是人类感官的延伸,收音机是耳朵的延伸,书籍是眼睛的4伸。”我觉得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我承认我是个早慧的孩子,虽不完全出身于书香门第,但少年时代那段艰辛又美好的读书时光值得我用一生去追忆,也植播下今生我与书的不解之缘。我最初的读书情结来源于我尊敬的父母亲。他们是我眼中不同于其他从黑土地上走来的人。是的,他们是中国最忠实的农民,为生计终生奔波于田埂之上,但是他们有着黑色明亮的眼睛。他们都没有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但他们爱书,爱知识。所以在20世纪70年代的大家族威力下,他们自由恋爱,为着共同的爱好与追求,我勇敢的父母亲冲破农村媒婆婚姻传统的侄桔,最终走在一起。而且我父母亲的婚姻是完美幸福的,这也是我每每跟同学们提起引以为豪的。

    7岁那年,父亲扔给我一本《杨家将》。“夭哪”,我当时认不了几个字的。只是反复地翻呀翻,一点都不烦躁,后来母亲会过来给我讲那些美好壮烈的故事,但我仍会乐此不疲地翻,试图从那本厚书中翻出母亲口中美丽的情节。可对于一个7岁的孩子来说,那些铺天盖地、无比巨大的文字只能是一个个幻动却无法触摸的符号,我读不懂,只能望书兴叹。看着父母劳动归来,捧着书本痴迷地看,我心里狠狠地想,总有一天我会自己读懂那些神奇的文字。也许从那时起,我就对书本疯狂地敏感起来。

    13岁那年,我读完了整本的《红楼梦》、《西游记》、《简·爱》、《悲惨世界》,我不知道我在其中到底读到了什么,我只是对书本对文字痴恋。真的,那是一种很真实很朴素的情感。我的少年时光是寂寞的,我不大爱说话,所以朋友很少,用邻居的话说我是个木呐呆傻的孩子。不看书的时候只会傻傻地盯着天空看,而且性格怪异,除了父母,几乎没有太多的人喜欢我。所以我的少年甚至童年,可以简单地浓缩为书本,我喜欢那种书本发出的油墨味道。我心里清楚我在想什么,我的小世界满满地装载着智慧,我不傻的。

    时光往再,岁月磋跄,一晃我就把19个年华给整没了。我如愿以偿地进了象牙塔,尽管梦与现实之间始终有段距离。初次踏进这个校园,徜徉于整架整架的书籍面前,我想我是哭了。这么多的书呀,拿起这本,又放下那本,我心中开始有一种空前绝后的感动,这么多的书足够我看3年,或许我生命中的象牙塔就是这种。我是一个古典型的读书女子,没有太多的欲望,能在特定的时间段做些自己喜欢的事就觉得很幸福很满足了。我在网上有一个很好听的网名—锦衣夜行。每每黑夜来临的时候,我都会穿上我最“华丽”的衣服,肆无忌惮地玩弄于我的文字中,我的笔飞快地舞动着,尽管现在键盘已经普及化,可我还是喜欢那些文字从我的指间、笔端泊泪地流出。我知道我绝美的舞姿让每个属于我的夜晚温暖而又安全,黑夜里我可以看见我阴柔的微笑孤单地划过我青春光滑的脸,浸在不规则的黑暗里,我恢复了那个最真实灵性的我,舍友们说我总像个幽灵一样活动于她们梦与现实的边缘,每次都让她们以为天亮了……我想我是爱写字和读书的,它们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像习惯一种习惯一样,它们成了我认识自己、认识外界的桥梁。

    近来,我在图书馆借了余华的《活着》,书中的主人公富贵在不公平的命运面前,选择了奇特的乐观主义态度。一切似是天意,而历经坎坷的他却由此达到了内心平和。在富贵隐忍的表面之下其实蕴含着巨大的生的能童。正如书中所述,活着是如此艰难,但人永远有忍受艰难的能力。我认为除此之外,人还应该有尊严地活着,仰天长啸固然壮怀激烈,但无论顺境逆境,始终对命运保持一种理解和宽恕则另有一番胸怀。《活着》这本书刚刚读罢,我的确有点震撼:为活着而活着,是生命的一种抗争、一种幸福。这难道不是一种难得的人生观吗?

    漫漫人生路,有书本的陪伴,我想我是幸福又快乐的。我是个纯粹读书、寂寞写字的女子,我的文字不断见诸于各报纸、杂志。但我不会停下来。阅读应该是属于全人类的,它是沟通各种文明的桥梁,说得冠冕堂皇一点,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以及民主的发达程度。

    我用自己的笔真实地记录下我的读书历程以及我对书籍的独特感受,希望现代人能读更多的书。阅读不仅是成长的基石.更是精彩人生的开始!

    最后我想告诉读者,其实说穿了,读书更是一种状态,一种跨越自己生命的高度积极、乐观文明的状态!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