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路径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02:53:46
《路径依赖哲理故事》
路径依赖哲理故事
现代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1。435米,为什么采用这个标准呢?原来,早期的铁路是由建电车的人所设计的,而1。435米正是电车所用的轮距标准。
那么,电车的标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所以电车的标准是沿用马车的轮距标准。
马车又为什么要用这个轮距标准呢?英国马路辙迹的宽度是1。435米,所以,马车的轮距最好跟辙迹吻合,不然,它的轮子很快会在撞击中损坏。
这些辙迹又是怎么来的呢?从古罗马人那里来的。因为整个欧洲,包括英国的长途老路都是由罗马人为他的军队所铺设的,而1。435米正是罗马战车的宽度。
罗马人为什么以1。435米为战车的轮距宽度呢?原因很简单,这是牵引一辆战车的两匹马的屁股的宽度。
故事到此还没有结束。
美国航天飞机燃料箱的两旁有两个火箭推进器。因为这些推进器造好之后要用火车运送,路上又要通过一些隧道。而这些隧道的宽度只比火车轨道宽一点,因此火箭助推器的宽度受限于铁轨的宽度。
所以,最后的结论是:路径依赖导致了美国航天飞机火箭助推器的宽度由两千年前的两匹马屁股的宽度来决定。
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很难轻易走出去。生活中的这种现象被称为“路径依赖”。
第一个使“路径依赖”理论声名远播的是道格拉斯·诺思,由于用该理论成功地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他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沿着既定的'路径,不管是经济政治还是个人的选择,都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错误的路径往下滑,甚至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下而导致停滞。而这些选择一旦进入锁定状态,想要脱身就会变得十分困难,有时候甚至会走进一条死路。
有这样一个故事:山脚下的树林里住着一群猴子,聪明的猴子阿三就是其中的一员。因为森林不是很大,猴子总是因为野果有限而饿肚子。有一天,阿三想到:半山腰的那片树林里也许会有果子吃。于是阿三就和几只猴子一起爬到半山腰。果然,因为到山腰里来采野果的动物比山脚的森林里要少得多,所以它们很快就找到了足够的野果,美美地吃了一顿。过了一段时间,半山腰的果子也不够吃了,阿三又想:在更高的山顶一定会有更多更好的果子。于是,阿三向山的最高处攀登。随着高度的增加,越来越冷,而阿三期待的果树林一直没有出现。阿三想:既然我上一次往山上爬就找到了更多的果子,这一回这么做应该也不会有错。于是它坚持向上爬,丝毫没有注意身边的树林越来越少,而天气也越发寒冷。过了几天,阿三终于来到了山顶。这里覆盖着皑皑白雪。四周根本找不到果树,只有零星的雪松。此时,阿三想回到山脚,却因为精疲力竭而倒下了。
【路径依赖哲理故事】
《有感于路径依赖初中议论文》
有感于路径依赖初中议论文
美国铁路两条轨道之间的标准距离是4英尺又8.5英寸,究其原因,真可谓源远流长。原来美国铁路是由英国修建电车轨道的人设计的,而最早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而马车所行的道是由古罗马铺的,而为什么古罗马铺4英尺又8.5英寸宽的路呢?原因很简单,这是两匹战马的屁股的宽度,也就是说,今天世界先进的运输系统的设计,是在两千年前便由两匹马的屁股决定了。
听起来是不是有些滑稽可笑?可事实就是如此,一个先进的国家以先进的技术冲破了科学的界限,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自始至终也没有改变这4英尺又8.5英寸,以至一些科学家有心设计一种宽度加大的大炮却无力去实验,因为过铁路桥洞时,桥洞的'宽度是按两轨间距设计的,所以无法运送比车还宽的物品到达实验地。
其实如此的“路径规则”时刻存在于你我的周围。就拿高考这条独木桥来说吧,古代科举制度曾造就了多少迂腐的文人啊!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肚子里也只有那么一点可怜的墨水;而范进却在疯疯癫癫之时被左邻右舍视为高攀的阶梯,就连成日将他骂得狗血喷头的岳父也一反常态地用心恭维,或许这就是权势的力量吧。
进入现代,科举制度虽然已经废除多年,可这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今天,仍然是“三天定终生”,于是家长们不遗余力地为孩子加营养、请家教。而孩子们也不负众望,一个个的鼻子上都压上了学识的象征――眼镜。难道这就是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到了21世纪居然还放不下老祖宗的老一套。整日高喊素质教育,可是教出的不过是一些“21世纪新型的孔乙己”。这难道不是所谓的“路径依赖”吗?这比4英尺又8.5英寸更让人感到可悲。
【有感于路径依赖初中议论文】
《走近浙大作文950字》
竺可桢先生曾说:“求是的路径,《中庸》说的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经过我的不懈努力,我如愿踏上学校组织的浙大研学之路!坐在大巴车上,我十分激动,好想立刻欣赏浙大的美丽校园,好想马上体验浙大深厚的人文底蕴!
大巴车刚停好,同学们一个个小脑袋都探向窗外,看到浙江大学的校门后,纷纷发出阵阵惊叹:“哇,浙大的校门真大呀!”“真的好气派,不愧是全国名校!”一进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创意绿化:用几种不同的植物修剪出的校训:求是 创新。就这样,我激动又期待地开启了一天的研学之旅,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参观校史馆和搭建机器人了。
浙江大学校史馆位于紫金港校区的月牙楼内,他由“浙江大学校史展”和“竺可桢纪念馆”两个部分组成。展示了浙江大学创办发展过程,陈列了百年来的发展历程、校史文化和科研成果等,是了解浙江大学历史和文化的好地方。在校史馆里,我们看到了一台250万幅/秒高速摄影机,它见证了新中国国防科工事业筚路蓝缕、艰难创业的过程。在研制过程中,团队的同志们舍家为国、攻坚克难,成功研制了这台高速摄影机,并拍摄了1966年氢弹原理性试验的起爆瞬间图像,为氢弹的成功研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然,校史馆内还有很多有价值、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内容。
下午,我们来到报告厅,聆听浙大学生做演讲,接着就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了——亲手制作机器人。首先我们观看了制作视频,视频里的老师还没有演示完,我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我迫不及待地打开工具包,迅速地拆开了盒子,翻开说明书,制作起了属于我自己的蜘蛛机器人。“咦,这里怎么拼不上去了?”站在远处的哥哥看到我遇到了困难,立马跑上前帮助我:“妹妹,你这边拼反了,应该倒过来拼。”我恍然大悟,又重新动手组装零件。很快,机器人就拼好了,我得到了一只会自己爬行的蜘蛛机器人,看着它在桌上爬来爬去,我内心无比骄傲。
愉快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一转眼,就到了返程的时候,阵阵清风拂过我们的脸颊,我们十分不舍地走出了浙江大学的校门。我在心里暗暗发誓:我要好好学习,努力拼搏,践行“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浙大价值观,学习“海纳江河、启真厚德、开物前民、树我邦国”的浙大精神,争取将来能考上浙江大学,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为建设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