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传说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8-25 12:27:30
《己饥己溺的典故》
传说,上古时代,有一个以善于耕种闻名的人,名叫稷【jì】,也叫后稷。那时,正是唐尧当政。尧任命稷为“农师”叫他掌管农业。
据说,稷从小就喜爱农事,常把野生的麦子、谷子、大豆、高粱以及瓜果的种子收集起来,种在地里。成人以后,对于农业更是非常专心,还利用木材和石片,制造了一些简单的农具。他担任“农师”的时候,亲自参加劳动和指导耕种,并大力普及耕种知识,传授耕种方法,作出了出色的成绩。后来虞舜继承唐尧为领袖,任命他继续管理农业。人们十分爱戴他,直到他死后许多年了,还把他奉为“谷神”,立祠祭祀。
另有传说,那时有一个人,名叫禹。据说当时水灾严重,受灾面积极大,而且前后连续了二十多年,人民苦不堪言。尧曾命鲧〔gǔn〕去治水,治了九年,没有成功。舜继位后,又命鲧的儿子禹负责治水。禹奔走各地,发动群众,凿山开河,大兴水利,一面疏泄洪水,一面救济灾民,经过了十三年的艰苦奋斗,才克服了这场大水灾。人们崇敬他,称他为大禹、禹王爷,也立了禹王庙来纪念他。
到了战国时代,儒家的代表人物孟轲,也称赞过稷和禹。在《孟子•离娄》中,他说:“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由,通“犹”。)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禹能想到天下有人溺在水里,如同自己溺在水里一样;稷能想到天下有人在挨饿,如同自己也正挨饿一样。他们把群众遭受的苦难,看作是自己的苦难,所以他们自觉地感到这样的着急。”这种“急群众之所急”的精神,在古语中就叫“人溺己溺,人饥己饥”,或简作“己饥己溺”。意即对别人的苦难表示深刻同情,并把解除其苦难引为己任。
《回禄之灾的典故》
传说,远古时代,古帝颛顼〔zhuān-xū〕高阳氏的后代重黎,在帝喾〔kù〕高辛氏即位以后,当过“火正” (管火的 宫)。因为他能以火光照耀天下,有很大功劳,所以帝喾给他命名为“祝融”。(《史记•楚世家》:“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祝融死 后,他的弟弟吴回继任为“火正”。祝融的儿子陆终也当了火官。他们俩都像祝融一样热烈光明,忠于职守。人们就把 这兄弟、父子三个,奉为火神。(《礼记•月令》孙希旦集 解:“祝融,在地火行之神。”《左传•昭公十八年》社预注: “回禄,火神。”)
“回禄”,是吴回、陆终的合称。不知为什么不称“回陆”或“吴陆”而称“回禄”。而且,也不知为什么,后来人们竟把这两位火神的名字当作了火灾的代称——叫做“回禄之灾”,或者说是“惨遭回陆”。
唐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中,有几句话大意说:“你的家虽然不幸被火烧光了,但是某些人对你的猜疑,倒也从此消除。因为这一下足以证明你原来并没有什么积蓄,你是淸白不污的。‘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这是祝融、回禄帮了你忙啊)! ’ ”
宋朱蒽《答包定之书》中用了“回禄之灾”一语: “近 闻永嘉有回禄之灾,高府(您家)不至惊恐否?”
淸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也曾以“回禄”指火灾:“又四五年,遭回禄,居室财物,尽为煨烬。”
《邯郸学步的典故》
据传说,赵国人走路的姿态,特别优美大方。邻国的人们,往往表示羡慕。
燕国的寿陵,有几个少年,相约到赵国去学习走路的姿态。他们一同在赵国的国都邯郸,专心观察来往行人,竭力模仿他们的动作。可是结果很不妙:这几个少年, 不但没有把赵国人的走路姿态学得,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路能力也失去了。他们后来简直是爬着回去的。
这段故事,载《庄子•秋水》,原文是:
“……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欤(你没有听说过关于寿陵余子学行于邯郸的事儿吗)?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匍而归耳! ”
“余子”,唐成玄英疏注:“弱龄未壮,谓之余子。” 《辞海》解释:周代兵役制度规定每户以一人为正卒,余者,即余子。
一味模仿别人,而忘了自己固有的长处,因此,不但没 有吸取到别人的优点,反而出了洋相,这就叫做“邯郸学行”,后来一般都说作“邯郸学步”或“学步邯郸”。例如有人只从形式上简单地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而忽视自己的特点,不结合自己的实际,其结果往往难免和“邯郸学步” 一样。
上述故事,《汉书•叙传》也曾引述,它说: “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这里就已改为“学步” 了。而且,《庄子》的“故行”,这里也改成了 “故步”,意思是相同的,都是指“旧的步法”。因此而又产生了“故步自封”这句成语,它形容顽固地坚持自己的一套, 不愿革新改进。“自封”,在这里作拘执自守的意思。也作 “固步自封”。
郭沫若《屈原》第一幕:“你心胸开阔,气度那么从容!你不随波逐流,也不故步自封。”
《害群之马的典故》
传说,轩辕黄帝要到具茨山去会见大隗[wěi],半路上迷失了方向,遇到一个牧马的小孩,便向他问路。这小孩不但知道往具茨山该怎样走法,而且也知道大隗的住处。黄帝见他小小年纪,如此聪明,很是高兴,随口接着问道:“你什么都知道,可也知道怎样治理国家天下吗? ”这个牧马的小孩说:“治理国家天下的事情,有什么了不起,难道和牧马有什么不同吗?也就是除掉一切对马群有害的东西罢了!”
《庄子•徐无鬼》讲了这个故事,那个小孩的这几句回答,它是这样写的:
牧马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
成语“害群之马”,就是从这里来的。不过,这句成语和《庄子》原文的意思,却有些不同。原文说的是“去其害马者”,而成语变作“去其害马”的意思了。我们现在习惯所说的“害群之马”,是说危害马群的坏马,用来比喻危害人群的坏人。
《淮南子•说山训》说“治国者,若耨〔nòu〕田,去害苗者而己。”这句话,和上述《庄子》的话是一样的意思。《汉书•卜式传》载,以牧羊致富得官的卜式对汉帝说,管理国事和牧羊一样,“恶者辄去,毋令败群。”这一句,倒和“害群之马”颇为相仿。
晋孙绰《游天台山賦》:“害马已去,世事都捐。” 唐髙適《饯寀八〔寀cǎi〕充彭中丞判官之嶺南诗》: “若将除害马,慎勿信苍蝇。”
现代作家杨沫《青春之歌》笫二部笫二十八章:“赶走害群之马的走狗! ”
《海不扬波的典故》
传说,商朝灭亡以后,周朝新建的时候,曾经出现过朝政淸明、天下大治的局面。据西汉韩要《韩诗外传(五)》 载,周成王时,周公摄政,远在今越南南部的越裳国,派遣使臣前来朝贡,表示敬服,并曾向周公进献白雉为礼,赞颂道:“海不波溢者三年矣,意者中国其有圣人乎(海上不见暴风恶浪已有三年了,想必中国出了圣人了)! ”
旧时认为“海不波溢”是出了圣人、天下大治的吉兆; 后来又把“海不波溢”说作“海不扬波”,以比喻盛世,而以 “四海扬波”比喻乱世。
古人还以“沧海横流”比喻乱世,或以为天下变乱的凶 兆。《春秋榖梁传序》I:“孔子睹沧海横流,乃喟然而叹。”
还有一句古谚,说是“黄河清,圣人出。”以黄河水清为将有圣人出现、国家将要太平兴旺的预兆。所以也有人以 “河淸海晏〔yàn〕”或“海晏河淸”比喻天下大治。(晏,平静安逸。)
唐郑锡《日中有王宇陚》: “河淸海晏,时和岁丰。” 元郑廷玉《楚昭公》第一折:“现如今河清海晏,国泰民安。”元洪希文《朱千户自京归》诗,“海晏河淸予日望, 与君同作太平人。”
《新年兽的传说550字作文》
新年兽的传说550字作文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片森林深处有个山洞,里面住着一只叫做年的野兽。这只野兽长着四只红灯笼的眼,像铜鼓似的两张嘴,鼻子像锣并排着,头上长着三只角,最短的也有四米长。身体像一座小山身上长满黑色的毛。腿更柱子那么粗,尾巴像一条巨蟒。
那时候,人们春天栽种,夏天放羊,放牛,养猪,秋天收割,冬天杀猪宰羊,逃到山沟去。躲着不让年吃。因为:“每到除夕杀猪宰羊让年填饱肚子,不让年吃人。”可是好景不长,年的胃口越来越大,可以把所有牛、羊、猪全吃没。可是有一年,收成不好庄稼颗粒无收,羊、牛、猪都死的死,活的活,就是活的也是皮包骨头。人们没办法,只好都逃走了。只剩下一位老人没走。人们觉得他肯定被年兽给吃了。老人到了那一晚,老人把自己家的`门上挂上了染成红色的桃木。老人又砍了一大堆竹子堆在院子中央,把它点燃。点燃的竹子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年兽看到这一切给吓跑了。春天来了,人们都回来了。他们惊奇地发现老人没有被年兽吃了。赶快问老人:“您老人家怎么制服的年兽?”老人把是亲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人们想难道年兽害怕响声和红色?又到除夕了,人们按老人说的做了一遍初中,结果年兽真的没出现。从此以后每到除夕夜,人们就挂染成红色的桃木,燃烧竹子。
【新年兽的传说550字作文】
《中秋节的故事传说作文》
中秋节的故事传说作文
对于中秋节的故事知道多少呢?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中秋节的故事传说作文,欢迎阅读参考。
中秋节的故事传说作文【1】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让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成仙。
三天后,后羿外出狩猎,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后翼走后,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便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成了神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知道了白天发生的事。痛不欲生,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就向前走三步。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烛,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鲜果,祭在天上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所以中秋节就是怎么来的。
中秋节的故事传说作文【2】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节的故事传说作文【3】
相传,远古的时候,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竭,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远足神力,拉开神弓,一口气下了九个多余的太阳,解救百姓于水火这中。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的妻子,叫嫦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扔下妻子,只好将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不料,此事被后羿的门客蓬蒙看见,蓬蒙等后羿外出后便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当机立断,取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后,身体立刻飞离地面,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后羿回来后,侍女们哭诉了一切。悲痛欲绝的后异,仰望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她惊奇地发现,今天晚上的月亮特别圆,特别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忙命人摆上香案,放上嫦娥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肖息后,纷纷在月下摆上香案,向善良的嫦九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节的故事传说作文】
《中秋节的传说记叙作文》
中秋节的传说记叙作文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节的传说记叙作文】
《中秋节作文之中秋月饼的传说》
中秋节作文之中秋月饼的传说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尝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水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中秋节作文之中秋月饼的传说】
《端午节传说优秀作文》
端午节传说优秀作文
一、端午节的传说: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向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元前229年,秦国功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五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泪罗江.
二、端午节的活动: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国年历的一个节日——端午节。这个节日是我们裹粽子的日子。每一年的这一天,许多人家都会包裹粽子,许许多多不同味道、不同种类的'粽子都会在这个粽香的季节比纷纷涌现。
端午节划龙舟,龙舟竞渡有说法,包括有“大众舟齐出发,赴往丞救屈原.”及“一呐喊鼓乐吓退蛟龙.”这些都让人联想到屈原.
三、我家现在过端午节:
我家在过端午节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是习了许多粽子,还有的时候在电视里看龙舟。我有时还经常想到伟大的诗人屈原。这就是我家过端午节的样子。
【端午节传说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