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西风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2 20:00:28
《字缠剪剪西风,今夜,借月光为笺初一作文》
字缠剪剪西风,今夜,借月光为笺初一作文
所有的笙歌琴音收束于一个指势,繁华之后,只剩夜空里的上弦,我剪一段月光裹住心伤,多年以后,不知道会不会在上玄月升起时,想你!
举起杯中二两月光,请了请月亮,感谢它今夜如此华美,且多情。
悠悠地,坐在时光的荒芜里,想起那些被风吹零的往事。那些秘而不宣的言辞风化在岁月的褶痕里,闪着旧年的影子。那些无法说出的故事,总是最美的。如期,穿巡过去的记忆,你总是踏着我零落了一地的叹息,姗姗来迟。在你没出现前,我的眼眸里满是寻觅,在这飘雨临风,月光似水的月夜,等你等到好想你。
决定写信给你,在有着这样月光似水的夜晚。但,应该选择怎样的词句与文学?
是用浅粉的胭脂涂抹成一纸娇艳,写出春说的一句话?还是用一些玲珑的'字眼,柔而匀的吐息,含着笑,在有意无意间顾盼生姿,在笔的浅唇边,颤成一瞥多情的痕迹?我们之间的情感含蓄而隐秘,还有着不能言说的幽思。
字缠剪剪西风,今夜,借月光为笺。
默默的躲在文字的后面想你。你是湖心一叶木兰轻舟,我是岸上,一袭悠悠的情思。今夜,我的落寂,是不小心滴落在你肩头的泪滴。好想问你,几千天近况幸福吗?每日忙碌吗?还是那么认真吗?可有新恋人,成熟的恋人,成熟到不再和你吵架?是我拒绝成长吗?为什么到现在我都无法做到潇洒?转眼已过去多年,我为什么还会忆起当年?如果可以回到过去,我会最后一次奔向你,最后一次说出我的真心话,最后在彼此的伤口上留下一个吻,最后一次回顾我们走过的路,然后,最后一次抓住你的手,让指尖缠满温柔,毫不矜持的告诉你,我想留在你的身边。
在这静谧的夜,是谁这么不小心,把相思放进我的思念里。是你吗?悄悄的来了,让我忙乱了一阵。那零落一地的叹息,还没来得及藏好,就已随风而逝去,剩下我一枕清梦,孤寂的,孤寂的。。。。。
剪去三千长发,落一地相思。没人告诉我,永远有多远,我用眼波衡量出,我与你之间的距离,是醉在唐诗宋词里的一曲相思韵,打着唐朝的风情,走在宋词的烟雨中。这晚秋飘落的阶雨,敲打出平仄,那里面有着想念。
用河流裁剪,以山岳分段,一座又一座的城市,便是断句了。
我没有才思,有的仅是情义。
你呀!可知道有人,在这青瓷之夜等待你,月光赠我以婉约的字句,缠绕着剪剪西风,在季节深处,偷偷的看你……。
明日醒来,遗落在你床头的痴情,你要轻轻的拿捏,兴许那是一夜的月色编成的书笺,兴许,那是某人,一旦碎了,就无法拾起的思念。
不能封缄,无法投递。
我的坦白与真诚,全然摊开,不再掩蔽,迟眠的人都见到,似缎光华,如霜美丽。
【字缠剪剪西风,今夜,借月光为笺初一作文】
《红旗漫卷西风观后感800字》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毛泽东
在学校领导组织下,我和同学们有幸观看了重大革命党史题材影片《红旗漫卷西风》。当电影落幕的那一刻,全场的人自发站起,有人情不自禁行礼,而有人已经潸然泪下。是他们,成就了中国;是他们,改变了历史;是他们,给了我们美好的现在。
晚上躺在床上,我内心久久不能平歇,每次闭上眼,那些画面都涌上心间。冰冷的泸定桥下大渡河波涛汹涌,桥面上烈火熊熊,那群英勇的战士咬着牙含着血在义无反顾着向前冲;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一弯江水湍湍流淌,7只渡船在7天7夜间,2万多人的红军部队在敌人不敢相信的情况下全部渡了过去;茫茫草地,一望无涯,草甸之下,积水淤黑,泥泞不堪,浅处没膝,深处没顶,他们就这样毅然决然的走了进去。
再睁眼,与他们这一别就是八十七年,历史的画面离我们却不遥远,没有着八十七年前的伟大长征,就没有现在的新中国,今天,我们又走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这是新时代的伟大长征,是我们这代人起点之路,我们每个人都要向前辈学习,要继续弘扬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发扬全国人民的奋斗和创造精神,在新的长征中让伟大长征精神的红旗漫卷整个中华大地,为实现伟大而光荣的梦想凝心聚力。
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我们应当不断学习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时刻牢记党的历史,时刻用红军长征的精神激励、鞭策自己。在学习和以后生活中中,努力干好自己的本职事情,做到学思践悟、知行合一,并把长征中坚持不懈、不畏艰险的精神发挥到生活中去,面对遇到的的困难,不能退缩,要想千方设百计的去解决,虚心向老师和同事请教,积极上进,勇攀高峰。
再闭上眼,朦胧中,我走到一处战场,有许多人嘶吼着向对面冲过去倒下,再冲过去,再倒下,他们口中大喊着,湘江!湘江!大地被血染红,世界只剩下一片冰与火,尘埃随硝烟散去,只剩下一只红旗在西风中飒飒作响。
《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这首描写菊花的诗是爸爸教我的,它是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写的,写的多么大气、豪迈。
武汉的首义广场几乎每年都会举办菊花展览。我们也去观赏过两次,菊花的颜色五彩缤纷,有金黄金黄的,黄的耀眼;有洁白的,温婉如玉;还有粉色的、土红的……另外还有绿色的呢,据说绿色的菊花是最名贵的。你见过绿色的菊花没?
菊花的形态各异,有的花瓣像豆芽,它们簇拥在一起,像个小绒球;也有的花瓣大一点,一瓣挨着一瓣,一层裹着一层。菊花的茎和叶子是绿色的。它的香味淡淡的,沁人心脾。
菊花的品种特别多,但是我们都叫不出名字,我们只知道菊花好漂亮、好美、千姿百态、妸娜多姿!不过我倒记得金庸爷爷在《连城诀》里介绍了好多菊花的品种,于是我在家里翻开书找到了那一章,原来黄菊有金芍药、御袍黄、金孔雀、……白菊有月下白、一团雪、貂蝉拜月……紫菊有碧江霞、双飞燕、翦霞绡、紫玉莲……红菊有美人红、海云红……哎呀,太多了,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菊花有极其高的药用价值,它居然可以用来治疗冠心病和高血压,还能理肝顺气,而且能让眼睛变得更明亮,也是治疗扁桃体的一味主药。菊花枕你听说过没?听妈妈讲,老家山上以前有很多野菊花,她小时候还采摘过,外婆把野菊花放在锅里烝,蒸好后再放到太阳下晒干,干透以后的菊花卖给药材商。
菊花也可以食用呢,比如我爱喝的菊花茶就是,菊花茶甘醇可口,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不是能想象大诗人陶渊明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是多么怡然自得。”梅兰竹菊”,菊花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它最特别的地方是在众花凋谢后,自己却在瑟瑟的秋风中傲然开放,洁身自好。从古至今,画家爱画菊,诗人爱写菊。所以菊花的文化价值也相当高。
《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这首描写菊花的诗是爸爸教我的,它是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写的,写的多么大气、豪迈。
武汉的首义广场几乎每年都会举办菊花展览。我们也去观赏过两次,菊花的颜色五彩缤纷,有金黄金黄的,黄的耀眼;有洁白的,温婉如玉;还有粉色的、土红的……另外还有绿色的呢,据说绿色的菊花是最名贵的。你见过绿色的菊花没?
菊花的形态各异,有的花瓣像豆芽,它们簇拥在一起,像个小绒球;也有的花瓣大一点,一瓣挨着一瓣,一层裹着一层。菊花的茎和叶子是绿色的。它的香味淡淡的,沁人心脾。
菊花的品种特别多,但是我们都叫不出名字,我们只知道菊花好漂亮、好美、千姿百态、妸娜多姿!不过我倒记得金庸爷爷在《连城诀》里介绍了好多菊花的品种,于是我在家里翻开书找到了那一章,原来黄菊有金芍药、御袍黄、金孔雀、……白菊有月下白、一团雪、貂蝉拜月……紫菊有碧江霞、双飞燕、翦霞绡、紫玉莲……红菊有美人红、海云红……哎呀,太多了,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菊花有极其高的药用价值,它居然可以用来治疗冠心病和高血压,还能理肝顺气,而且能让眼睛变得更明亮,也是治疗扁桃体的一味主药。菊花枕你听说过没?听妈妈讲,老家山上以前有很多野菊花,她小时候还采摘过,外婆把野菊花放在锅里烝,蒸好后再放到太阳下晒干,干透以后的菊花卖给药材商。
菊花也可以食用呢,比如我爱喝的菊花茶就是,菊花茶甘醇可口,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不是能想象大诗人陶渊明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是多么怡然自得。”梅兰竹菊”,菊花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它最特别的地方是在众花凋谢后,自己却在瑟瑟的秋风中傲然开放,洁身自好。从古至今,画家爱画菊,诗人爱写菊。所以菊花的文化价值也相当高。
《秋诗篇篇》
柔柔的西风,带着一股花香味,吹到了我的面前,带给我一种说不出的舒服。西风吹在我的脸颊上,就好像妈妈给我的吻。
白白淡淡的云,衬着蓝蓝的天空,还有芳香的草木,吟唱的虫子。秋天里,处处充满了声气。一片片枯黄的叶子像一只只金灿灿的美丽的黄蝴蝶,纷纷离开了大树妈妈温暖的怀抱,轻轻地从树上飘落下来,飞落到草地、小河、庄稼上,这落叶似乎是报信员,告诉大家“秋天来了,秋天来了”。小草们也脱下了绿衣裳,换上了金灿灿的秋装。秋姑娘又在落叶的喜悦簇拥下重新来到人间。在这个到处都是一片黄澄澄的景象中,各种小花似乎睡着了,个个低着脑袋,耷拉着两片早已经失去光彩的“双手”,默默地,一声不吭地等待着遥远的春天的到来。在百花沉睡的这个季节中,只有桂花、菊花竟相开放着,它们是那样芳香扑鼻、光彩动人。菊花开得灿烂,红得似火,白得似雪,黄得似金,粉得似霞,争彩斗艳。一阵秋风吹来,淡雅的清香随风而出,迷漫在秋风中。树林在金色的秋天中已披上了睡被,静静地睡去,从树上落下的枯萎的树叶,和枯萎的小草成了一体,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到了夜晚,无数的星星散布在广场的天空中。银色的月光笼罩着大地,使地面上一片光明,这正是谈天、泡茶和嬉戏的好时节。爱管闲事的萤火虫,提着一小站的灯笼出来夜游。爱好音乐的蚱蜢和纺织娘,也纷纷唱起歌来,原本宁静的夜晚顿时热闹起来。
秋天带给人们收获和喜悦,我喜欢秋天,你呢?是否也和我一样喜欢秋天呢?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江上》王安石原文赏析和翻译》
江上
王安石 〔宋代〕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必考名句】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译文】
江上秋风阵阵,水波荡漾连绵,江岸上的红花也脱下红妆,渐渐凋谢。
离别之情让远去的笛声吹送,蓦然发现船只已到乱山的东面,再不见分别的渡口。
【注释】
漾:吹过。
脱:脱下。
被:让。
横笛:横吹的笛子,这里指笛声。
【赏析】
这首诗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情景交融,寄寓深沉,表达出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此诗一、二句两写景,其目的并不在要再现什么秋声秋色,而是旨在以比兴手法,用景衬情:猎猎的西风带来秋的消息,令人心生愁绪,绵绵的江水长流不息,让人顿时产生感触,晚开的花儿飘落,正所谓落红无数,也让人郁郁寡欢。这些景物,都带上了浓浓的感情色彩,使人愁肠百结。
三、四两句,则题旨非常鲜明地凸现出来:“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特定的季节、特定的景物,触动了诗人的离情别绪:是自己远离故乡、孤身在外,涌起了桑梓之思,或者是亲人在外飘泊、时世动乱,勾起了眷怀之恋。整首诗,景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沉,深隽的诗韵诗味。
对于离情让横笛吹送的问题,古文学者刘逸生先生有这样详尽的解释:诗人刚和亲人分手,坐上向远方而去的船,看着江上的风光,秋意甚浓,也使满怀离情的诗人更添伤感,忽地不知何处传来笛声,呜呜咽咽的,听的更是心情沉重,而笛声一直没停,让诗人更感折磨,不过,蓦然抬头,原来船已转到乱山的东边,适才与亲人分别的渡口,都已望不到了。这是一种奇特的化虚为实的手法。
江水浩淼无边,江畔红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风劲吹,水面则起波浪,荡漾连绵,江花也渐次凋谢,脱下了红妆,那岸边或水上的小舟传来横笛声,也就使景色带上了浓浓的秋意,勾起作者的思绪。江水江花、西风横笛,这些特有时令的特定景物,就构成了一幅色彩浓烈的“江上秋意图”,具有鲜明的特色。
诗到宋代,很讲究炼字炼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是个著名的例子。从这首诗看,也是如此。因笛声而引起离情,李白就写过他的《春夜洛城闻笛》说:“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仿佛是随口而成,自然明畅;但王安石就不愿追随这种风格,他一定要把“离情”写成是一种“异化之物”,是能够让风吹着走的。这正是注意了锻炼,让句子显出不寻常的曲拆。
【作者】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读《人间词话》有感》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人生三境界如此划分。以世间最浪漫而热烈的情爱拟喻生活,本身就对生命有着真挚的崇敬和热爱。第一境是浓厚的思念,是望穿秋水的企盼,是生活中必要的人、事、物与目标;第二境是挣扎后依然倔强地坚守,是不悔一路走来的拼搏;第三境是豁然开朗的彻悟,不经意间便得到了生活的馈赠。
其实,回顾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不正是在经历此“三境”么?每个新生命呱呱坠地后,在父母和长辈的殷殷期待下成;长大后,为了生活,为了各自的人生目标,努力拼搏,不懈坚守;不管最后成为怎样一个人,也无论各自从事什么职业,有怎样的成就,到一定年纪后,会忽然顿悟:其实生活本就如此。王国维大师的人生三境界,划分之绝妙,让人叹为观止。这是对人生境界的高度概括与提炼,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人生如诗,天地间自有诗情画意。王国维对于诗词的评析和赏论都收录书中,与其说这是他的作品,不如说是诗评如诗。而《人间词话》中所提出来的“诗词当以‘意境’为上。”不得不说,《人间词话》本身虽然是评论性文章,却仍有意境、仍有境界,这或许也是它经久不衰、成为名著的原因之一吧。
读《人间词话》,与单独读诗、读词完全不同。可以从书中了解到诗词的境界、人生的境界,就仿佛由优美的平仄韵律进入了另一个新鲜的世界。虽然有一些评述过于高深晦涩,有如“雾里探花”般虚虚实实不清,但我在通读之后仍能从中受益,甚至感觉余音绕梁,经久不散。
而其中所说的“诗人当有感而发,不能无病呻吟”,“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之类的观点,于我而言。也很有启发。它将中西艺术融合,将文学的层次又提升了一个档次。这也是王国维大师自身的一个境界吧。我们作为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对于学生,必须满怀真情,教育才不会是“无病呻吟”,才能真正实现唐代韩愈《师说》中所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再引申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尤其是习作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不说大话,不说套话,这样的文章才能打动读者。要写出这样的文章,自然要有平时的积累,包括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写作素材的积累,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并培养学生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诗人当有感而发,不能无病呻吟”、“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在此基础上写出的文章,必能走进读者的心。
《人间词话》是女儿推荐我阅读的,我第一次全面了解了中国诗词的魅力,同时也深刻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文学素养之匮乏。说来惭愧,阅读《人间词话》时,我都会提前准备好一本《新华字典》,因为不时会碰到不熟悉、不理解的字,得经常借助字典小老师。虽然如此,每每读到特别喜欢的诗词,我都会情不自禁地一遍又一遍、大声地朗读,这时,女儿总会投来诧异的目光。虽然只通读了几遍,特别是读第一遍时,确实比较累,但自我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文学素养,而且对自己的生活、工作,甚至良好的心态构建都有很大帮助。接下去,我准备尝试背诵里面的诗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本书非常值得一遍又一遍反复阅读。在此,我强烈推荐大家,尤其是语文老师都可以抽时间好好读一读《人间词话》一书。相信,一定也会像我这样收获满满!
(作者是浙江省杭州市西子湖小学教师)
后 记
读一本书,就是与作者对话。让我们一起品读《人间词话》,用心聆听王国维大师对诗词、对生活独到的理解与感悟,深入感受中国诗词无与伦比的魅力。在静心阅读中,使自身的文学素养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得到洗涤,做一名有“境界”的老师。
薇言微语
静安先生是著名的国学大师,《人间词话》是他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在国学中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
我读《人间词话》,感觉王国维推崇南唐及北宋词,崇尚天然之美,不喜欢南宋的雕琢之美。他对姜夔的评价,在我看来,不尽合理。但《人间词话》毫无疑问是一本有重要价值的词学理论论著。“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
袁老师在阅读中,不仅读得很“较真”,读出了自己的体悟,而且联想到了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实在很值得敬佩。她有一种在骨子里的教师的自觉与责任感。读书为用,这是教师读书最大的特点。
就读书而言,我觉得《人间词话》的有趣一半在书外。此书问世于辛亥革命前夕,当时的晚清词坛对此书集体保持沉默,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由于胡适、胡云翼等人的推阐发扬,《人间词话》才影响日增。但在三四十年代,一批学者(如唐圭璋、龙榆生等)纷纷撰文,或直接或间接地批评王国维的观点……我觉得,将这些不同的观点比较起来阅读,与读《人间词话》一样精彩!
《美要眇兮宜修》
西风冽,竹声敲雨凄寒切。凄寒切,寸心百折,回肠千结。瑶华早逗梨花雪。疏香人远愁难说。愁难说,旧时欢笑,而今泪。
——《忆秦娥·寒夜不寐忆亡女》
动人的,不是诗人沈宜修,动人的,是母亲沈宜修。
母亲在一个家庭中的分量到底有多重?在我看来,母亲的素质决定了一个家庭的气质。母亲的素质中,性情居于才貌之上。作为母亲,貌可以不美,才可以平平,只要她性情如水,包容宽厚,那么,这个家庭的基本格调就是柔和平顺的,这样的家庭,是普通人等的洞天福地。倘若做母亲的,不仅天赋好性情,而且才华横溢,貌样不俗,那么,她所主领的家庭当真是玉树芳庭,慈亲友爱,人生如此,可云全福。再设若这做母亲的,能与儿女心性相通,精神默契,这样的母亲,简直称得上不凡了。沈宜修就是这样一位母亲。
沈宜修,1590年出生在与汾湖叶氏齐名的文苑世家松陵沈氏,其伯父沈璟是颇负盛名的理论家、作家,沈璟侄沈自晋,著有传奇作品《望湖亭》,沈宜修胞弟所作杂剧《渔阳三弄》被时人评为明代以来“北曲第一”,沈自冒著《紫牡丹记》、沈永令著《桃花寨》,沈自南著《艺林汇考》,沈宠绥著《度曲须知》,有人因此用“吴江派”指称沈氏家族,可谓满室墨香,一门风雅。
沈宜修“夙具至性,四五龄即过目成诵,八岁即能秉壶政,以礼肃下,闺门穆然。”“不肖弟幼顽劣,争枣栗,辄鸟兽触姊,姊弗恚,以好言解之。”“先大人相顾,诧为不凡。”我一直质疑后天教育对先天性情的影响力是否真如有些人所言那么巨大,以我自己的体会,结合几十年来所见所闻,我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的性格、情志自出娘胎就已是板上钉钉雷打不动的了,后天学养只能略作修饰,无法彻底改变,所以,性格即命运,我深以为然。以沈宜修而言,不说她的文艺天赋,只说她宽容平和的性格,无疑是与生俱来的,这种最可贵的性格使她在少女时代温雅如玉,端方天成,嫁作人妇后无论沉浮,毫无怨尤,为人母之后言语亲切,姿容慈祥。
如果说,先天基因赋予了沈宜修成熟稳练的品质,那么,后天学养则可以说锦上添花。大气包容的底色,遍诵书史的练达,让沈宜修沉静似雪,安详如兰。这样一个女子,得遇佳偶,堪称完美了。
1605年(万历三十三年),沈宜修十六岁,“颀然而长,鬓泽可鉴“,她成了叶绍袁的妻子。十七岁的少年才子叶绍袁,文名著于江南,他们的婚姻被时人叹曰“琼枝玉树,交相映带。”“终日吟哦,不事生产”的叶绍袁,尽管祖上广有田产,终究不善经营,千金散尽。清贫如斯,出身宦门的沈宜修却平静如常,“宁无怨色”。1625年,叶绍袁金榜题名,取为进士,沈宜修“受鸾诰称命妇”,依旧“处之淡然,略不色喜。”宠辱不惊,说的就是沈宜修吧。
沈宜修生性恬淡,丈夫叶绍袁也是“萧然生平,口不言钱,”“家居杜门,一榻书卷”。两个心性相通的槛外之人索性弃官归隐。沈宜修为叶家共生下八男三女,“生平钟情儿女,皆自训诂”,所居有池亭竹石之胜,闺门之内全工诗词,儿女们风华绝代才情横溢,叶沈夫妇正当壮年,可谓翰墨流芳,其乐融融。他们题花赋草,镂月载云,成为江南大族间一时的风流佳话。特别是沈宜修的三女儿叶小鸾,灵慧早熟,工于诗律,善琴棋,精书画。体质修长,娟好如玉人,十余岁即才名远播。熟料婚前五日,未嫁而卒,年仅十七岁。七日入棺,举体轻盈,家人以为仙去。其大姊叶纨纨归哭过哀,不过两月病发而死,这是崇祯五年的秋天。二姊叶小纨痛作《鸳鸯梦》杂剧,姊妹仨于戏中再续前缘。
天下的母亲都爱儿女,于物质层面,没有一个母亲不是将儿女冷暖系于心上,但是,能于精神层面上理解体恤儿女,能以悲悯之心度量儿女,这样一种更高级的母爱不是天下母亲都能做到的。
“女名小鸾,字琼章,又字瑶期,余第三女也。生才六月,即抚于君庸舅家。明年春,余父自东鲁挂冠归,余归宁,值儿周岁,颇颖秀。妗母即余表妹张氏,端丽明智人也,数向余言,是儿灵慧,后日当齐班蔡,姿容亦非寻常比者。”
……
《季女琼章传》的艺术价值自不待言,我所动容的,是字里行间浸淫的母女之爱,知己之情。
“性高旷,厌繁华,爱烟霞,通禅理。”沈宜修眼里的小女儿,自有一番清冷出尘之美,这种迥异于红尘艳俗的美,往往“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也就是说,这种美在有情怀的外人看来,自然不可方物,但在朝夕相处的家庭成员之间,往往会被误读误解,以为孤僻,以为冷漠。但是,叶小鸾的母亲是沈宜修,所以,女儿的美尽情绽放,无拘无束。母亲笔下流露出的欣赏之意跃然纸上。“性高旷,厌繁华”,心素若纸,性平如镜,这是女儿的情调,而母亲是认同这情调的。
很多母亲,往往自己的好恶度人,对子女也是如此。在一个大家庭里,性格开朗,热情外向的子女往往更得母亲欢心。她会撒娇,让母亲充分体会到被需要被依恋的幸福;她会玩笑,让母亲充分体会到小人儿的可爱可人;她会表达,让母亲充分体会到自己的付出有了回报。似叶小鸾这般广漠高洁的性情,其外在往往沉默寡言,波澜不惊,一般母亲是不大喜欢的。还好,沈宜修不是一般母亲,她天性的柔顺平和与后天的博览群书,使她能对女儿的与众不同给与最大程度的理解,并且,不只是理解,不只是仅凭理性,很显然,母亲是喜欢女儿的。“爱烟霞,通禅理”,这一点上,母女是一致的。沈宜修与天台教的关系和对《楞严经》的研读使得她对人生、家庭等各种问题能理智看待,她的诗词作品言禅言理即便不能说是冷眼旁观,也称得上是局外人一样的冷眼审视,这就让她的性情中有了悠游随意的逍遥。而女儿叶小鸾恰恰也是如此,所以母女之间从灵魂深处是一脉相承的。
“儿鬓发素额,修眉玉颊,丹唇皓齿,端鼻媚靥,明眸善睐,秀色可餐,无妖艳之态,无脂粉之气。比梅花,觉梅花太瘦;比海棠,觉海棠少清。故名为丰丽,实是逸韵风生”。行文至此,母亲对女儿的疼惜已然是无法抑制的了。如果说,作为知识女性的母亲对女儿才华的赞美尚有几分同道之人的惺惺相惜,那么,对女儿清丽容颜的感叹,则完全是发自身心的了。这个从自己身体中分离而出的生命体,这个绝世之姿的女儿身,让做母亲的如何不骄傲?那受之于己身的发肤肌理,那受之于己身的纤指玉容,那受之于己身的修体红颜,令母亲的目光如阳光般洒在女儿身上,女儿沐浴着阳光,女儿的天空一碧如洗,母亲的天空丰盈饱满。有女如斯,母亲也禁不住戏谑:“儿嗔人赞汝色美,今粗服乱头,尚且如此,真所谓笑笑生芳,步步生妍矣,我见犹怜,未知画眉人道汝如何?”可惜,画眉之人无福。
但是,母亲有福。“作诗不喜作艳语,集中或有艳句,是咏物之兴,填词之体。如秦少游、晏小山代闺人为之耳。”这是诗人母亲对诗人女儿的评价,一双才女,犹如一山二虎,往往不容,即便是母女,但是同为女人,同为才情逼人的女人,其心理之微妙,外人是难晓其利害的。母女的人伦关系让她们血浓于水,才女的敏感细腻又往往令彼此互相对立,举凡史上,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但是,沈宜修母女全然不是这样。我想,这对母女关系的和谐首先得益于母亲的大格局,母亲的大风范界定了母女关系的大格局。
“儿之夙慧异常,当果为仙都邀去耳。或有讥余妄言,效古《长恨歌》之说。呜呼!爱女一死,痛肠难尽,泪眼追思,实实写出,岂效才人作小说欺世邪?”母亲能以仙姝定义女儿,女儿当瞑目矣。只因此番定义已然超越母女之情,那是一对知己间的心意相通,诚如沈宜修所言:“汝非我女,我小友也。”
“汝非我女,我小友也”,想来这该是做母女的最高境界了吧。古往今来,歌颂母爱的诗文俯拾皆是,我读了很多,也想了很多。“母爱”之“爱”究竟何指?以生物本能论,这种母爱举凡天下母亲皆已有之,但是,人毕竟不是单纯的生物体,能与儿女在灵魂深处达到和谐的母亲,又有几人?有一个现象我一直心存困惑,很多身居乡间的农村母亲,生平只事稼穑,未知诗书,可是,她们却多隐忍包容,在对待儿女的问题上,往往大智若愚,尊重儿女的选择,尊重儿女的生活。倒是一些知识分子母亲,总是以自己的人生观干预儿女,以自己的标准评判儿女,我想,归根结底,还是这一类母亲先天不足后天失教的原因。先天不足,指的是她们大多生就悲剧性格,对己严格对人苛刻,以偏狭的眼光看世界,凡人凡事皆偏狭。后天失教就和文化有关了,此一类母亲也许在某一专业领域学有所成,甚至有所建树,但文化是一个大的概念,专业造诣的深厚并不能掩饰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上的欠缺,而她们在其专业领域的权威性又助长了她们性格中的偏执教条,她们习惯于说一不二,习惯于发号施令,习惯于被服从被仰视。以母亲的身份将这些悲剧性格带入家庭,强势母亲的阴影笼罩下的家庭成员,鲜能舒畅自在,包括她的丈夫,她的儿女。所以,这种家庭中的母子、母女,往往终其一生也没能走进彼此的精神世界,遑论理解,遑论沟通。
作为母亲,沈宜修是伟大的。她自己少年成名,才气纵天,但是,她并没有因此成为一个严厉苛刻的母亲,相反,她“待人慈恕,持己平易,下御婢仆,必为霁容善语,即有纰缪,悉洞原其情之所在,故无撄和之怒,亦无非理之谴”。她的温润祥和营造了温馨和睦的家庭气氛,她骨子里的浪漫情怀又给素常的烟火生活平添书香,在这种环境中自由成长的儿女们,无须刻意,自然成才。从沈宜修和女儿的玩笑中可以肯出,她还是一个有趣的母亲,这一点尤其难得。多少强势母亲一味强化自己的长者身份,儿女稍有不从就视为忤逆,趣从何来?母亲总是端着母亲的架子,当然也就不会俯下身子顺从小儿女的戏谑玩闹了。
沈宜修虽然为叶小鸾写下诸多悼亡词,但她对一众子女并无偏倚,这也是不容易做到的。多子女的家庭,母亲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对子女有偏有向,那被母亲宠爱的自然不必多说,可是那被母亲冷落的,甚或被母亲嫌恶的,心中的凄凉只有自己知道。在孩子眼里,母亲是天,可是,这片天不喜欢自己,那么,孩子的天也就塌了。当然,随着孩子成年,随着孩子理性看待母亲这个角色,孩子会慢慢自我调整,但是,母亲的偏心绝对是一种伤害,这一点是肯定的。沈宜修不是这样,她有八个儿子三个女儿,但她“生平钟情儿女,皆自训诂”,对子女一视同仁的母亲,是善良的母亲。
一位天才诗人,一位贤淑主妇,一位仁慈母亲,谁能不爱?谁能不敬?所以,沈宜修去世时,“婢女哭于室,僮仆哭于庭,市贩哭于市,村妪、农夫哭于野,几于舂不相,巷不歌矣。”
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宜修,我也是女儿,我也是母亲,作为女儿,我四十年未得母亲欢心,作为母亲,我尚有四十年可做努力,愿你在天堂看我,看我一路修行吧。
《江南逢李清照》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寻梦的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追梦的你;“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栅处”这是圆梦的你。
——题记
青青诗林中,漫漫词海里,我们在杏花、春雨、江南的三月里相逢。我手捧一册古色古香的《清照园》,任茶香与书香在空气中交融,与你展开了一场相隔千年的约会。盈袖暗香,伴深秋瘦菊;舴艋轻舟,载万千愁绪。跨越千年,你就像一棵洁白无瑕的玉兰树,在料峭的寒风里,在宋词的花园里,绽开孤傲的花,一枝独秀。
初见你,还是那个“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豆蔻年华的少女。透过薄薄书页的字里行间,发现你这个卓尔不群的千古才女竟也“沉醉不知归路”诗中散发出美酒的醇香,是诗词浸透了酒味,还是烈酒点燃了诗情?
蒙蒙细雨中,我仿佛看见你在藕花深处,撑着一叶小舟,在水面轻盈地荡漾。与你初识在倒映着绿荷红莲倒影的池塘边。那时的你,单纯而热情。
再见你时,诗风大变,由“婉约”变成“豪放”,你也由“才女”变成“侠女”一首《夏日绝句》惊醒多少梦中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铮铮铁骨,缥缥豪气,令多少须眉为之折腰,自叹不如。你虽为女儿身,诗中却流淌着大丈夫的一腔热血。你如那祠堂前的雕塑,衣裙飘飘却英气逼人。不见了往日的温婉柔情,不见了浪漫的风花雪月,只有那沸腾的热血谱写着荡气回肠的黄钟大吕。那时的你,豪爽而英武。
最后一次见你,是在“人比黄花瘦”的篱边,多少往事都成记忆的碎片,如春雨一般落进寂静的深潭,泛起几圈历史的涟漪,再缓缓散开,虽然依旧美好但已是夕阳西下,唤不回往日的“东篱把酒黄昏后”的豪饮,只有“薄雾浓云愁永昼”的惆怅。双溪轻漂的小船,已载不动你沉重的愁绪。才见花开,又见花落,再回首恍然如梦。那时的你,人老珠黄,形影相吊。
“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那是你人生中最惬意的时光吧!亭台楼阁上,与夫婿煮酒论诗,看片片飞絮融入晚霞之中,溪亭日暮,放舟津渡,陶醉其中,忘记了那漫漫归路。
淡淡红尘随风逝,纷纷时事伴水流,寂寞苍穹之下,你“寻寻觅觅”,终有所获。
你如一株绽放在枝头的白玉兰,花色已淡,但诗名永存!
指导老师评语:本文想象力丰富,“穿越”时空,与仰慕的才女相见,了却了“李粉”的“追星”夙愿。本文线索清晰,层次分明,分别写了诗人少女时期、青年时期和暮年时期的不同人生的不同诗风。本文文采初显,不仅对李词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还间夹着对其人生和诗词的评论。
文中采用了大量的对偶句、排比句、比喻句等修辞方法,颇有“骈文”之风格。
《自卑来自OUT》
一阵东风一阵西风,潮流一直在变,我却不曾跟上过。
听大家说什么电视剧、动画片,我一点都不懂,还十分纳闷,那么多名字,小伙伴是怎么记住的?电视机在我家除了新闻联播,几乎没怎么开过,爸妈从不花钱买机顶盒,因此,花花绿绿的片子我十分陌生。没事看书对我来说平常,可与同学比,我是个活脱脱的另类,当大家交谈时,我总是被冷落在一旁,自卑啊!
还有那些高级玩具,我一个也没有。说真的,我觉得那些同学每天攀比着、炫耀着玩具,好无聊,也真是够刺眼的。一到下课,群人围成一圈,有着高级玩具的人自然成了圈的中心,大家会向他借玩具,而他,简直成王。我不爱这些东西,在班上自然不威风。我认为那些人是奇葩,那些人认为我是奇葩。不过,被冷落的还是我,自卑不已。
我没有手机,微信不会玩,更没有一个微信名,当大家互相叫着微信名时,我都不知道是谁。虽然我也想拥有一个有趣的绰号,当大家在滑动屏幕时,我却只有看的份,又一次被冷落,又是自卑。
我爱看书,却从来没有看那些风靡一时的玄幻小说,当没书看时, 同学们一大堆玄幻书让我望而生畏,我觉得这些书不健康。同学们老嘲笑我这个不懂那个不懂,自卑......
自卑来自跟不上潮流,到哪儿寻找一个真正懂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