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竹杖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3 06:04:34
《苏东坡传读后感》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题记
林语堂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我读《苏东坡传》,是因为我想了解苏东坡。我想了解他,也是因为我喜欢他。
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苏东坡早年成名,登上仕途,不曾想随后的人生却是在宦海漩涡中坎坎坷起伏。
乌台诗案入狱后被贬黄州,后又放置定州、惠州、儋州,大半个中国的穷山恶水,都有他的足迹。他身处逆境,受人排斥,受政治上勾心斗角所累,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历经的种种委屈、落寞、孤独、清贫、艰险……但他总是能保持一份天真淳朴的童心,面对忧患一笑置之,不为利益而动摇,也不为俗见而改变自己的信念。
谪居黄州的苏东坡,落魄得让人心疼。担着可有可无的闲职,领着微薄的俸禄只能举家食粥度日,还有恶疾缠身的痛楚……他并没有因此偏激和消沉,在他遨游赤壁之时,面对“江上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发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感叹,面对起起伏伏的人生,他风轻云淡地说出“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份洒脱和坦然让“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逐渐消失,代之出现的是光辉温暖和亲切宽容的成熟。当他发现当地百姓有弃养女婴的恶习时,于是毅然拿出自己少得可怜的薪资,到处写信筹措资金,举办育婴堂,救活了无数婴童。苏东坡在自己寒冷彻骨的人生低谷里,依然不曾忘却要去温暖别人。
在新旧当权派的夹缝中艰难求生,却从不舍弃自己兼济天下的初心。他是黎明百姓的挚友,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极有“民主精神”的斗士。他与社会上各行各业人都有交往,帝王朝臣、诗人隐士、药师、酒馆主人、道士僧人、贫穷百姓、甚至不识字的农妇等。在杭州广州地区兴办水利,建立孤儿院和医院,创办监狱医师制度,颁布严禁杀害婴儿的律令。在处理王安石新法改革遗患时,他全力从事救济饥荒,为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不惧与朝廷抗争。为减免贫民百姓欠税而向朝廷恳求。这才是真正能做到关心大众疾苦的高士该有的济世情怀。
苏东波无论悲喜,无论沉浮,都能怀揣初心,一路向前。这份豁达乐观也激励着我。
上个学期,我经历了人生中比较黯淡的一段时光,参加嘉禾中学自主招生考试,差十几分没有考上,而整个竞赛1班只有几个同学没有被录取,这对于成绩处于中上游的我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虽然有老师和父母极力安慰,难免还是会耿耿于怀,曾经有过退出竞赛班的念头。不经意间又看到了书房的《苏东坡传》,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苏东坡高大的形象。相较之下,想想自己这一点青春年少的挫折和失落算得了什么。只有现在不怕挫折,积极向上,学好知识和本领,才能将来有能力帮助别人解决困难,有希望成为像东波居士肯为百姓谋利益的人。于是心中便又重新燃起希望,咬牙坚持。
读了《苏东坡传》,我更加了解他,我也就更加喜欢他。从此,我愿怀揣这颗初心,同他一起继续向前。
《行走作文600字》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青竹根根排开,像木梳上的齿。
雨挣开云的怀抱,俯身吻了大地。竹叶低低地垂下来,水珠在上面轻轻滚过一圈,再跃下,前后连成丝,凉凉地扫过,是天对镜梳下的银发,有人仓皇,有人怅惘,他放歌,走向远方。
他行走。行走在大雨里。远楼被烟雨一笔隐去,幽深的楼中,金银是唯一的光亮。他不屑,他爱楼外,楼外的冻雨,楼外的狂风,行走在楼外,太阳不会离他遥远。他的袍袖布满仓皇逃窜的泥点,他的草鞋溺在雨水中苦苦叹息,他无视,他哼着陌生的乡音,古老的歌谣里,淤泥是他的鞋垫,冷雨是他的蓑衣。他听过远方的马蹄,他不喜欢马蹄声,那是铜板错落的脆响,他也听过车轮的滚动,他也不喜欢,那不过是有声的苟且。
凉风把他肩头落满的雨水吹得凉了几分,他的酒醒了。
他行走。行走在醉与醒的边界。左脚,是梦境,右脚,是现实。有人永远醉于梦中,有人永远困于现实。他叹息,他们可悲,他们到死也不曾向尘世外瞥一眼。他不看一眼,梦境与现实,只是他常去的驿站,他永远自由,他还是喝酒,行走在这里,考虑今晚的归宿。
日光自山头而来,刺破薄云,金光倒灌。
他恍然发觉,他一直走到了雨停。
他停下步子,回头望去,扫了一眼被他踩踏过的凌乱的黑泥。
暗处温暖又干燥的,他知道,那不是他的路。
他行走在光下,也行走在风雨里。
(指导教师:戴媛)
《这样的人让我仰望》
掀开历史的帷幕,他足蹬芒鞋,手执竹杖,吟啸徐行,向我款款走来。他是宋代大名鼎鼎的词人,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却宠辱不惊、坦荡平和。热爱生活,豪放大气,旷达乐观是他的代名词,这样的人让我很向往,他的精神也让我无限敬佩。
他是热爱生活的吃货。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东坡肉”、“东坡壶”都被传为佳话。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读到这些诗句,我觉得他到哪都能找到一个吃货的乐趣,而且还吃得那么理所当然,又不失高雅。平常,我以吃货自居,但跟他相比,我只是一名资历较浅的小跟班罢了。
他是豪放大气的诗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我真的很喜欢。反复吟诵后,我能想象到他当年站在赤壁古战场,俯瞰滚滚长江,手摸长须,衣带飘飘,心中涌起万丈豪情的情景。是啊,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被大浪淘沙淹没,那么一己之荣辱又何足悲叹!“一尊还酹江月。”不如今晚就和江月共饮一杯吧!他政治上失意,心情复杂,格调却是豪壮的;”密州出猎,他“聊发少年狂”,虽被贬日久,但仍然希望能为国效力,豪气冲天,雄心不减,“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他是旷达乐观的长者。我敬仰他,正因他豁达的性格。“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他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之为友的同道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得几度外放他乡的下场,好在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被贬黄州,醉归路上遇雨,道路泥泞难行,他不但不恼,反而“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种乐观豁达的心胸,又有谁人能及呢?在密州,中秋之夜,因为思念七年未相见的弟弟,发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深沉感慨,转而化成了千古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也正是他豁达超然心境的写照。呵呵,我的偶像,他到哪里都是正能量满满,到哪里他都会闪光,难怪当时的太后都成为了他的粉丝呢!
我不知道他长什么样子,或许其貌不扬,又或许英俊非凡......但从他的诗词中,我敢肯定他不是一个阴郁的人,绝对阳光,充满正能量,会发光。这样的人才令我仰望啊!我忍不住告诉你他的“庐山真面目”一一没错,他就是人见人赞,令我钦佩不已的苏东坡。
(指导老师:钟治国)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翻》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译文]竹杖和轻捷的草鞋更胜过马,怕什么!身披一件蓑衣在濛濛烟雨中漫步,任凭雨水肆虐,我仍然能逍遥自在地度过一生。
[出自] 北宋 苏轼 《定风波》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① 三月七日:指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
② 沙湖:湖北黄冈县东南三十里处,又名螺师店。
③ 狼狈:形容处境困窘、难堪。
④ 已而:不久。
⑤ 吟啸:吟诗、长啸。
⑥芒鞋:草鞋。
⑦烟雨:烟波风雨。
⑧料峭:开容风力寒冷、尖利。
⑨ 萧瑟:风雨穿林打叶声。
【译文】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译文二】
莫要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低吟长啸缓步徐行。竹杖草鞋轻松胜过骑马,风狂雨骤有何可怕,一件蓑衣迎烟雨度过此生。
料峭春风把醉意吹醒,略略感到有些冷,山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回去吧,风雨虽已停止天还未放晴。
【评点】
本篇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乐观情怀。
词的上片以“莫听穿林打叶声”开篇,一方面写出了风大雨疾的情景,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写出外物不足萦怀之意,即使雨再大,风再烈,都不会受影响;“何妨吟啸且徐行”承接上句,何不低吟长啸缓步徐行,突显出词人的情趣和兴致。“何妨”二字写出一丝俏皮之意,增添了和雨挑战的意味。前两句是全词的枢纽,以下词句皆是由此发出。“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脚穿芒鞋手持竹杖雨中前行的情景,“轻胜马”三字传达出从容之意,“谁怕”二字诙谐可爱,值得玩味;“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进一步写到整个人生,表达了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喜悦和豪迈。
下片写雨停后的情景,“料峭春风吹酒醒”写醉酒被春风吹醒,暗示雨停。“微冷”,风吹雨停,词人突然感觉有点冷,抬头一看“山头斜照却相迎”,已雨过天晴;“回首向来萧瑟处”,回头看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发出感慨:“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此乃本篇的点睛之笔,道出词人对天气微妙变化的顿悟,表达了词人宠辱不惊的超然情怀。“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是大自然的风雨,又暗喻了政治风雨和人生的荣辱得失。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幽默诙谐,值得一读再读。
[赏析]
这是一首即兴感怀之作。“穿林打叶”指雨急风骤;“何妨”,是我行我素;吟啸,徐行,指态度从容。“竹杖芒鞋”是平民生涯;骑“马”是官宦气派。“一蓑烟雨任平生”,在风雨中行走,乃平生常风,任其自然,有何可怕?表露“我心坦然”的态度。“也无风雨也无晴”,将全词意境和情绪作一总收束。通过冒风雨前行的活动经历,悟出人生哲理,表明处世态度。
这首词作于无丰五年(1082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已整整两年了。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这首词作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已整整两年了。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从这首词里,我们能看到他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
《中华民族伟大的灵魂》
“行,”他见我信任他,就把所有的竹杖从头到尾看了一遍,然后递给我通体碧绿的一根,“这根好,不粗不细,拿着顺手,两头都有节走多远的路也不会劈。”
我接过竹杖,在地上墩了两下,很满意。
趁我取钱的时候,他问:“你是从哪来的。”
“天津。"
“天津在哪?”
“离这儿很远,得坐汽车、火车,过一条黄河,再过一条长江。”
“啊晴,这么远,我没去过。”他说得那么认真,脸上流露出遗憾的神情。
我掏出一张两毛钱的纸币递给他,他没有接,晃着脑袋为难地说:“我没钱找,今天下午,我连一根竹杖还没卖呢。”
“算了算了,不用找。”我连忙说。
“小花猫”手足无措。”那怎么行,那怎么行。”他想了一会儿,才喃喃地说:“要不你买两根吧?”他诚恳地望着我,那双黑宝石般的眼睛里竞包含着那么多的内容:优虑、不安、期望和祈求,仿佛在问:“你不会不买我的竹杖了吧?”
我的心象被他的小脏手紧紧地寸篆了一把,鼻子直发酸,但我不敢流下眼泪来,生怕那怜悯的泪水会刺伤了他的自尊心。
我故意装出一副不屑的样子:“瞧你,一毛钱,没关系的。”硬把钱塞在他手里,转身走了。走出老远,还看见他站在原地望着我。
在游黄山的日子里,这根竹杖帮了我的大忙。它伴着我登莲花峰,过“一线天”,攀’‘细鱼背”,涉老龙潭,饱览了温泉云海之美、奇松怪石之妙。没有它,我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坚持下来呢。每当休息的时候,我抚摸着这根竹杖,耳边就响起“小花猫”那稚嫩的童音:“不粗不细,拿着顺手,两头都有节,走多远的路也不会劈。”
几天以后,我往着竹杖回到黄山脚下,准备买点纪念品带给我远方的亲人。正在我挑选笔筒的时候,突然发觉有人在拽我的衣服,扭头一看,啊,是“小花猫”!
他快活得两眼放光,把一毛钱塞到我手里。
“给,我有啦。”
“啊?”
还没等我说什么,“小花猫”象一只灵巧的山猫,“吩溜”钻进人群里跑走了。
我捧着这张还带有孩子体温和汗湿的纸币,就象捧着一团火,脸被它烧红了,血被它烧沸了,一股激情直冲胸臆。多可爱的孩子啊,这么小就懂得,要用劳动来换取报酬,不应领取他不该得到的一份。他的父辈在给他形体、肤色和语言的时候,也给了他勤劳、诚实的美德。这父子相袭、世代相传的美德呵,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灵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