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戏曲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2 18:01:41
《中华瑰宝戏曲高一学生作文》
中华瑰宝戏曲高一学生作文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如今的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中华文化也从几千年前的单调,发展到现在的辉煌。
中华文化,范围广阔。传统学科中的数学、医学、农学;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建筑中的万里长城、阿房宫;绘画中的中国国画;文学中的中国古典诗词、小说、神话、寓言;还有书法、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服饰、饮食、武术等等,这些绚丽的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变得丰富多彩,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之中。而在众多的传统文化中,戏剧,无疑是能够很好地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特色的一项文化。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戏剧的发展可以说是随着文明的出现就出现了,虽然原始的戏剧很粗糙,也可能称不上是戏剧,但任何一项文明的发展都是要经历刚开始的粗糙,才能逐渐得趋于完善的。原始的戏剧为后来完美的戏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戏剧从原始社会发展代中国古代,经历了一个重大改革。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作“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正是从古代的戏剧开始,到如今,戏剧已经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完美的整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河北梆子、安庆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众多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戏剧的发展可以说是相当的成功的,有众多老一辈的艺术家和群众们热衷戏剧,希望将戏剧,这项中华的璀璨文化发扬光大。
然而,戏剧在现在的发展中却面临着一个非常大的问题:现代文化的冲击。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渐渐衰老,新一代的年轻人逐渐崛起,现代文化正和传统文化商讨着一个问题:我们两个,到底哪一个才能站得住脚呢?我曾经看过一个电视节目,到街上进行随机采访,对象都是一些年轻人,一些老艺术家的名字,问他们知不知道,而大多数被采访者都表示没有听过。现在,新一代的文化如浪潮般席卷而来,新一代的偶像受到众多粉丝的追捧,新一代的歌曲、舞蹈在人群之间流传。有许许多多的现代偶像的粉丝对中华传统文化不屑一顾,认为那样的艺术、文化不适合喜欢追赶潮流的自己;对老一辈艺术家和传统节目一无所知,认为父母那一代人知道,并不等于他们也应该去知道。这是多么令人心寒啊!
当然,我并不觉得追赶潮流不好,我也喜欢新生代的偶像,但是我觉得对于传统的文化也应该有一定的了解。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现代的文化需要发展,但传统的文化更需要发扬光大。于是,媒体开始越来越多地把传统文化向年轻的.一代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进行发扬、宣传,让的年轻人喜欢上了中国传统的戏剧;新一代的影星、歌星也开始在自己的影片、歌曲中加入中国传统元素,利用他们自身的号召力,让的年轻一代对戏剧有地了解,为发扬传统戏剧献上自己的力量,毕竟,这些年轻的歌手的老师也是上一辈的老艺术家;而老艺术家们也开始在传统中融入新元素,是传统戏剧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吸引年轻人,使年轻人不仅追赶潮流也爱上传统,对戏剧有更加深入地了解。
现在,也有许多外国人喜欢上中国的戏剧,对中华文化也有深入地了解。戏剧,这一中华独特的文化,正在被的人所了解,所喜爱。璀璨的戏剧艺术将会在世界的东方放出光芒!
【中华瑰宝戏曲高一学生作文】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通用2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 篇1
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小的时候,看见自己的父母看戏曲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太老土,赶不上潮流,无论如何我都不会去看那些老掉牙的玩意。
俗话说:”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亲口尝尝。“不尝不知道,一尝吓一跳呀!今天的语文课上,当我仔细欣赏了中国别具一格的戏曲时,我真是为之。
震撼,原来我们中华民族的戏曲是那么的有艺术魅力,我真是井底之蛙呀!唉!这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外国人又怎么能比得上?难怪呀,老一辈的人都是那么的热衷于这些戏曲,那么喜爱戏曲。
我现在才感受到什么是”不看戏曲的人,枉做中国人“。不是吗?这些戏曲,就像我国的一部部历史,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只有懂得关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是我们的国剧呀!
我们怎能忘记它们?如今的社会,我们这些青少年的视野,已经转移到流行音乐,影视和网络,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其实,当我们细心的欣赏我们的戏曲时,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犹如一个个精彩的历史故事,将历史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将我们带入了历史的隧道,让我们身临其境,让我们感慨不已。
戏曲的艺术魅力,我们怎可忘记?我们要多去欣赏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让它永远永远放光芒,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 篇2
戏曲,中国的文化源泉,却正一步一步走向衰落。
戏曲,从前满大街的戏迷,现在已后继无人,从前人们耳熟能详,现在却一问三不知;从前的刀嗑话题,现在已无人问津。这一切都在诉说一个残酷的现实——戏曲将会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戏曲这一个庞大的家族衰落不禁令我有以下的观点:戏曲的衰落是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时代在发展变化,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就像流行歌曲一样,过时了,不流行了,自然就会被淘汰。它虽然是中国的艺术瑰宝,但有一点不可忽略,它也是一种供人们娱乐的工具,如果有比戏曲更好的娱乐工具,人们自然会向往着好的。大自然有着一个法则——弱肉强食,也就是说如果戏曲不能超越那些如同雨后春笋般发展的新娱乐工具,那戏曲被淘汰将会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大自然还有一个法则——适者生存。戏曲作为古典文化,如果一直因循守旧在那个世界中,不敢走向新世界的话,迎来的是会消失。
想到这儿,我不禁多了几分担心,戏曲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信仰,试想,一个民族若没有了信仰,那岂不是一团乱麻。于是,我又想到了一个拯救戏曲的观点:戏曲在人们的印象中是十分古典的,场面小,表演的方式单一,而且在人们印象中是一成不变的,似乎从未发生改变。所以,第一,在戏曲内涵不变的条件下,要添加新的元素,让戏曲是多样化的,变化的,这样会给观众带来新鲜感;第二,在剧情不变的条件下,场面要变,要一改以往秀气的风格,几个人当千军万马?不,至少要上百个,这样才热闹,才能让观众身临其境,有亲和感;第三,在内容不变的情况下,表演的方式要变,可以将戏曲的故事起源拍成电影、电视剧、卡通片或是动画片,例如《梅兰芳》就是一个很不错的开端;第四,政府可以请些明星来唱戏、表演,这样,我相信戏曲将不再孤单。
我想着,新的戏曲将掀起一股热捧的浪潮;也想着,梅兰芳在新戏曲前也只不过是班门弄斧;想着,外国人都会哼上几声京腔……我会一直想着。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 篇3
古典舞一般都是在民间舞的基础上,经过历代舞蹈家的提炼、加工和创造而逐渐形成的舞蹈。因此,古典舞都有一整套规范化、程式化的表演动作及技巧,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
中国古典舞起源于古代封建社会。自宋代后,中国的歌、舞、剧相结合的戏曲艺术兴起。后来,古典舞逐渐被戏曲所吸收、融合,至今大多保存在中国戏曲艺术里,从中大致可以看出它的风格、特点。中国古典舞在表演动作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律和法则,讲究外在的手、眼、身、法、步与内在意、劲、精、气、神的合一,手一指、目一视、足一抬都要与整个身体协调。注重身韵、气韵、音韵、神韵的整体韵律性和俯仰、屈伸、开合、顿挫的鲜明节奏感,以及刚柔相济、动静相宜、物我一体、身心合一的美学追求。同时,动作从运动到静止都离不开“曲”和“圆”,即遵守欲进先退,欲伸先屈,欲起先伏,欲高先低,欲直先迂的原则。比如,手要向左指,行就要先往右略略运一下,然后再转向左方。动作线条必圆浑完整,如做一个“云手”动作,要像天上的云彩变幻那样,随风流动,轻盈美观。
中国古典舞在表现手法上讲究集中、洗练、夸张、虚拟。虚拟是没有实物的表演,比如,一个人只拿一根马鞭,就能一会儿表现战马飞奔,四蹄腾空;一会儿表现信马由缰,缓缓而行。手握一柄船桨,不仅要表现出是在行船,而且还要表现出是逆水上行还是顺水而下。虚拟把生活中有特征性、代表性的动作夸张地表现出来,从而引起观众的艺术想象和生活联想。
只要两三个人就可代表着千军万马,只在舞台上走五六步就可以表示越过万水千山,这就是中国古典舞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 篇4
在今天,在我校开展了第一届“戏曲进校园”活动,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去观看了戏曲表演。
小时候,看见自己的爷爷和奶奶看戏曲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很老土,赶不上潮流,可今天我欣赏了戏曲后,我才被戏曲震撼了。
在这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川剧变脸。看了很长时间,经过仔细观察,我终于知道了变脸的“庐山真面目”。其实变脸人的衣服后面有一个机关,每次要变脸时,我都注意到变脸人的手会往背后伸。
还有使我高兴的一出戏,一个白胡子老爷爷,头上戴个有“翅膀”的帽子,这个节目快把我笑死了。老爷爷戏没有唱多少,但表演非常厉害。他头上的两个“小翅膀”很神,爷爷头晃晃它就一直在转。老爷爷走路,走着走着摔倒了,倒下时还一直在吹胡子,从中看出老爷爷的功底很深呀,表演完后,主持人说爷爷练了二十多年了,我都惊呆了,不愧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呐。
关于戏曲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是珍贵的,需要大家不懈努力,去延续这份辉煌。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 篇5
在星期五的上午我们全校同学、老师到大操场进行观看《戏曲进校园》。这是我们第二次观看《戏曲进校园》,在上一次进行活动的时候,同学们看得很入迷,恨不得自己就是那一个人物。到现在还流连忘返,难以忘怀。
戏曲的品种非常多有京剧、豫剧在这么多种戏曲,我最喜欢的还是我们河南的豫剧。学校组织这个活动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让戏剧继续传承下去。
第一个节目就是我们大家最喜爱的也是名气最大的节目花木兰。当主持人宣布完以后,一个英姿飒爽的花木兰就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在花木兰唱戏的时候那一个个眼神,让人仿佛看见真的花木兰。表演完花木兰以后老师还选了几位同学上前表演花木兰,看着同学们那一个个认真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对戏曲的喜爱。
活动结束后,一个黑脸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一下就可以认出他就是清正廉洁的包公了!一首《见皇姑》让我们领会到京剧的博大精深,我听到旁边的同学都对京剧赞不绝口,看到同学们都竖起了大拇指。这可能就是国粹的魅力吧!
虽然《戏曲进校园》这个活动结束了,但是我们对戏曲的喜爱还不能停止,只从这次活动中,我们感到了中国戏曲的博大精深,了解了戏曲文化,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期待着下一个《戏曲进校园》的活动。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 篇6
在风和日丽的上午,阳光照射着校园,洒向我们。我们学校正在举行着戏曲进校园这个活动。
我们看到了《见皇姑》、《谁说女子不如男》、《痛说革命历史》、《打不尽豺狼却不下战场》、《花木兰征途》、《辕门外三声炮》……等表演。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谁说女子不如男》。
主要讲的是:男的在外面打仗,而女子在家里缝缝补补,种地干活等事情。如果没有女子的话,男人吃什么,用什么?所以说女子也可以和男人相提并论。从古至今,都是男子掌控天下,带兵出关打仗的更少不了男子,女子却赋闲在家。所以,有名气的女子更为稀少。
难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跟女子一点关系都没有吗?不!正是有了窦太后,才有了流传千古的文景之治,才有了政治清明的汉武大帝统治年间;古时候,男子出关打仗,女子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才能让将士们安心打仗,保家卫国;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男子抗击日寇,女子在家缝缝补补,才换来了战士们的衣和鞋,让他们不再经受寒冬烈日的折磨。这难道不足以体现女子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吗?自古以来,一些女子成就的佳业一点也不逊于男子。
我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女孩子创造的奇迹也会步步高升,轰动世界!不论男女,只要志气激昂,努力拼搏,那便是祖国的栋梁之才,所谓的重男轻女也都变为无稽之谈。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 篇7
说起文化,人们往往会首先想到的是中国的国粹———京剧。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重大作用。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时,老师组织我们来到操场,参加"戏曲进校园"的活动。
天气真热啊火辣辣的太阳照射着大地,为大地披上了一层薄薄的"披风"。我们站在操场上,期待着表演的开始。
随着一声音乐的响起,主持人满面春风地走上了主席台,邀请另一位阿姨并为我们表演了一段豫剧。她的嗓音真好啊!随着音乐的跌伴奏我们都听得入了迷,还不由自主地打起了节拍。
好戏才刚上演呢!紧接着,两位身材魁梧的叔叔大步流星地走上主席台,他们各拿着一根粗粗的木棒,二话没说,竟在台上“打”了起来,他们英姿飒爽地挥动着木棒,真像古代的江湖好汉!同学们看到这般景象,都不禁发出了感叹:"太棒了!"
观看了这么多节目,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见皇姑》包青天包大人的威武和铁面无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表演结束了,但他们精彩的表演却总是浮现在我的眼前,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些叔叔阿姨们能带给我们这么出色的表演,可见他们平时都进行着多么辛苦的训练啊!比起他们,我们可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我要学习他们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从今天开始,我要严格的要求自己!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 篇8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每种戏曲都有各自的特点,如京剧的容华美,昆曲的雅精致,越剧的轻柔婉转。
在这个星期五的上午,我们学校迎来了戏曲进校园的活动。同学们都一个个怀着激动之心来到了现场,在学校搭起来的舞台上,演员们一个甩袖犹如一道和煦的春风,将戏曲的气息撒至操场的各个角落;一个迈步仿佛让人身临其境般,掉入了戏曲的大殿。我们在演员们身上看到了戏曲的魅力,不是想象的那么乏味,而是令人沉醉于此。同学们的目光紧盯着舞台上的演员,眼中充满了赞叹的神色,好美丽啊!原来戏曲也可以演绎得这么洒脱,富有虚实的色彩。舞台上演员的一招一式,如行云流水,不愧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演员们汗水的背后除了努力,更是坚持,演员们的唱、念、做、打看似信手捏来的,却在台下付出了不知道有多少的汗水。演员们精彩的表演结束,台下同学们的掌声犹如阵阵波涛,席卷了整个校园,叫好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演员们谢幕的微笑,沐浴在同学们的赞美声中,也表达了他们内心的喜悦之情。
常言道: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必须亲自去尝一尝。就像戏曲,它虽不分时代,但既不会过时又不会老套。它是中国艺术的.瑰宝,永不褪色。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 篇9
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如京剧、曲剧、豫剧、川剧河南坠子,上党梆子、太康道情……
今年的“戏曲进校园”活动主要演了上党梆子,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花木兰征途》和《见皇姑》。
当我听到《花木兰征途》中的“谁说女子不如男”,我热血沸腾;当我听到《见皇姑》中包公请求铡陈世美时,我又为包公的正直肃然起敬。
我现在才感受到什么是”不看戏曲的人,枉做中国人“。不是吗?这些戏曲,就像我国的一部部历史,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只有懂得关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人。
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是我们的国剧!如今的社会,我们这些青少年儿童,也只关注流行音乐或影视,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戏曲的艺术魅力,我们不能忘记。我们要多去欣赏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让它永远流传下去!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 篇10
今天,我们学校举行了2019年二七区”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在活动中我对戏曲有了很多的了解。
活动一开场,宋老师上台做了自我介绍,随即倒数十个数,在节奏震撼的倒数后,戏曲表演正式开始。我们看到有三个人上台表演了戏曲,他们衣着鲜艳,声音圆润,同学们听到津津有味,喝彩声和掌声不绝于耳,桌椅、背景、服饰等方面很有古代的感觉,大家全都凝神屏气,仔细观赏。
第二个节目叫《拜别爹娘离家园》,同学们对装扮花木兰的演员很感兴趣。看她一会儿抬起腿转圈,一会儿耍枪舞棍,一会了说着音调优美的对话。接着演员的服饰有了变化,有一个人衣着金色,头顶华丽头冠,像皇上似的。接着又到了另外一个场景,椅子和桌子相比之前都变了,变的破破烂烂,像穷人家的场景,有个老奶奶衣着破烂,裤子上两个大洞,膝盖都露出来了,步履蹒跚。接着来了很多官府的士兵,手持令牌。
这次活动举办很成功,看到一幕幕场景的变化,我感觉自己身临其境,非常有参与感。结束后,同学们讨论着今天活动里有趣的事,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操场。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 篇11
今天,我们学校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戏曲进校园”
还没有开始之前,舞台就布置好了,123年级就已经坐在舞台前了。在广播下几几年级下来集合后,终于该我们六年级了。下去集合排成体育队。
“各位老师和同学们以及戏曲老师们,大家,上午好!”主持人带不带上宣布的。我们大家的心情像一朵随时都有可能爆发的火山一样。
表演开始,一位穿着红衣服的任何一位穿着蓝衣服的人上舞台,音乐突然响起,点燃了全场人们激动的心。爆发了!爆发了!突然!舞台上出现了一位打扮像王母娘娘的人走上舞台,与红色人和蓝色人一唱一和。我有点儿听不懂。
第二个节目是花木兰,体现了“谁说女子不如男的精神”?
包青天是一位判官。所以,名字是“见皇姑”。讲的是为了判一个罪人,皇姑与包青天一齐辨认此事而纷论。
看完了多个节目,我才知道我国的戏曲是中国的灵魂啊!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 篇12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今天上午,我们学校进行了戏曲进校园的活动,河南不光有食物的特色:烩面。我们河南也有很有象征的豫剧。
以前我认为戏曲都是一些老掉牙的东西,动作很慢,说话很慢,没有一点节奏感,跟不上现在的潮流,但是,你认真看一看,认真听一听你就会发现,戏曲其实挺有趣的。
首先是花木兰征途,同学们很激动,人山人海,整个校园都洋溢着戏曲的气息,花木兰后面插着一把剑,手里拿着马鞭,并说着:“谁说女子不如男?”从头到脚五颜六色,好看极了……花木兰唱完之后,还叫了几个同学来学习唱戏,同学们都唱的津津有味,下面的观众也不由自主的唱起来。
戏曲的艺术魅力,我们怎可忘记?我们要多去欣赏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让它永远永远放光芒,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 篇13
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国的戏曲文化源远流长。星期天上午,戏曲进校园节目组走进工人第一新村小学,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演出。
演出开始了,主持人首先给我们介绍了戏曲的种类,主要有京剧、粤剧、评剧、黄梅戏和豫剧五大戏种。河南是豫剧之乡,生、旦、净、丑陆续登场,翻、滚、打斗好一番热闹的场面。演员们表演了有名的豫剧选段《穆桂英挂帅》、《花木兰从军》······,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穆桂英挂帅》,只见穆桂英头戴凤冠,凤冠上插翎子,身上穿莽,左手拿剑,右手拿旗,英姿飒爽,好一个巾帼英雄。每唱完一个戏曲,主持人都会和老师、同学们做一些互动,一些胆大的同学就会上到国旗台上和演员们一起练习一些基本动作。最后,戏曲表演家又教我们唱了一段《花木兰》选段,同学们都特别兴奋。
演出结束了,当我们细心的欣赏戏曲时,我们就会发现,艺术和历史是融合在一起的,让我们记住历史,欣赏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让它们能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 篇14
星期三下午,我们班全体同学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戏曲进校园”活动。
下午,同学们穿着整齐的校服来到了学校的阶梯教室,一进入教室,浓浓的戏曲氛围就扑面而来。大屏幕上显示着“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戏曲精髓”的主题。主持人上场了,她先讲述了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昆曲、粤剧、川剧等;然后说了戏曲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和杂技五个表演艺术组成;最后说综合性、虚拟性和程式性是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
随后进行了精彩的表演。首先表演了豫剧《朝阳沟》,让我感觉到了豫剧的行腔甘畅。随后我们又听了几部我不知名的戏曲,但我最喜欢的是《穆桂英挂帅》,穆桂英为了国家安危,披上旧日的铠甲,擂响了出征的战鼓,她挂帅出征的精神令我敬佩。
通过这次活动,我了解了戏曲的基本知识,并为这种表演形式所折服,精致的妆扮,精彩的唱腔,精深的文化底蕴都令我沉醉其中。我虽然不会表演,但我会向其他人宣传,把这种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 篇15
戏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是传统文化中一朵经久不衰的奇葩。但是现在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流行音乐,就连我们中学生也追星捧星,趋之若鹜,对戏曲这块艺术瑰宝却是知之甚少。
以前看到姥姥姥爷看戏曲时,我总是闹着要换台,认为戏曲太无聊,一句话唱半天简直要把人急死,而且赶不上潮流。直到了解了“戏曲进校园”这个活动后,我细心地体会了中国别具一格的戏曲,才明白原来我们中华民族的戏曲是那么的有艺术魅力,难怪姥姥姥爷对他那么喜爱,甚至一说到一些经典的曲目,他们都能信手拈来,哼唱一段呢!
细细想来,我们生活中也处处有戏曲的踪影。姥姥姥爷不止一遍的听《花木兰》选段,我也深受感染,我发现豫剧的唱腔铿锵有力,抑扬有度,它把故事中的人物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它把精彩的历史故事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身临其境,让我们感慨不已。而我最感兴趣的应该属川剧中的变脸了,它绝对是一门独特的艺术,表演者可以在瞬间变化面部颜色、花纹和表情,动作干净利落,真是百看不厌。我突然想起来,我也能唱一段黄梅戏呢!我四岁的时候,妈妈单位排练节目,她每天在家练习《女驸马》,边唱边表演,就这样几天的潜移默化,我居然也能脱口而出了。
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经历了800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和发展,真心希望它能够在中国传承下去,更加地多姿多彩。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 篇16
上周,我们学校为我们七年级专门开展了戏曲进校园这个活动,是要让我们多了解一些戏曲和关于戏曲的文化。
下午第一节,我们七年级十个班全部都搬着凳子去了篮球场。我当时感觉这肯定会特别的无聊,还不如在教室里上课呢!我们班也几乎没有人喜欢戏曲,但有的人却喜欢戏曲里的舞蹈动作。我和我的好朋友坐在一起,看的出来,她非常喜欢戏曲中的舞蹈动作,台上的老师边说她边在台下比划,我看了都想笑。
台上的老师说戏曲分四大版式:慢版、飞版、流水版、快版。他们都给我们一一展示了一遍,而我感觉流水版的比较好听。他们给我们演示完之后还提了一个问题“这四大版式有什么区别?”我们七年级十个班大部分都是一个比一个快,我们说完后台上的老师就笑了,我们也笑了。在这期间,还有一个不到20岁的姐姐上台来给我们表演,中间有一个拿彩带转圈的动作,她一转就转了十几圈,而且转完之后还站的很稳。还有一些其他的动作,并且都很难。我们看完后都非常惊讶-不到20岁,那不是还在上学吗?竟然还能抽出时间练这个,还这么好,这需要花多大的功夫才能练成这样,我真是太佩服了!这就印证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
而他们穿的服装也有分类,有龟甲旦、花旦、清旦……我没有记全。而刚才给我们表演的那个姐姐穿的就是不过20岁的少女穿的龟甲旦。
我通过这次的这个戏曲进校园的活动,我知道了要想有出彩的人生,就必须要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这个愿望。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 篇17
今天我们上了一节很有意思的课——戏曲进京剧。通过这节课,我了解了许多跟京剧有关的知识。
京剧,源于1790年,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是世界古老的戏剧艺术之中的一个。京剧有行当:生旦净丑。也不通门功课:唱念做打。了解了这些知识并且掌握的是每一位京剧演员必须会的一门功课。京剧不仅只在中国流行,也深受外国使者的喜爱,有一些外国友人因为热爱中国的京剧,不远千里而来,学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足球比赛中,许多观众都运用京剧脸谱的形式,把自己的脸涂成喜爱的是队颜色。
俗话说:“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亲尝一尝;因为不尝不知道一尝下一跳呢?”今天的语文课,当我仔细欣赏了中国友人别具格的戏曲时,我真为之震撼。
京剧是中国古老的文化,我为中国有这样的文代而骄傲和自豪。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 篇18
今天,阳光明媚,同学们一个比一个激动,因为我们学校举办了戏曲进校园的活动。大家走进操场坐下,等待活动开始。
有一个开场白,有一些人穿着唱戏的衣服,主持人上来说了一些话,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主持人说:“戏曲是我国非文化遗产。”接下来请欣赏朝阳沟,在这个里面我喜欢有两句(男演员上来)说:“等急了吧。”女演员说:“等急了。”这两句话在台上看着说的很一般,而演员在台下花了很多精力练习的。主持人上来说:“刚才大家看见了,有谁上来学一学呀!”“我……我……我……”同学们争先恐后的说。主持人挑了四个女孩子,教她们,第二个是花木兰,第三个是一个比武的。主持人上来的时候拿了一个花枪上来请演员,和四位男孩,在教花枪。
我的感受“戏曲演的好,主要是演员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 篇19
周四,我们观看了我们的河南豫剧,我最喜欢的是豫剧小仓娃,小仓娃的妈妈陷害了他的嫂嫂,小仓娃便去法庭上说是自己是那个人,便被官兵带着一路走到洛阳,在这里我们要学习小仓娃不怕恐惧的精神,还要学习他为他人着想的精神。
豫剧红灯记,里面有一位70多岁的妈妈,他们的家属都为了革命牺牲了,这一家人只剩下她和她的孙女,这使我很感动。
这次戏曲进校园的活动,让我知道了豫剧是我们河南的第一大特色,知道了河南有很多女英雄为人民而战,为中国民族而牺牲。
戏曲远渡长江,在很多个国家都很出名,所以我们以后要多听戏曲。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 篇20
今天下午,我去上学,一进学校就看见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戏曲进校园”五个大字。
两点半,老师让我们集合下去看“戏曲进校园”活动。节目开始了,首先开场的是“真假美猴王”,一时间,两个孙悟空在一起大家,打着打着还变了魔术,可好看了。第二个节目是一个黑脸的包公坐在那里唱。中间,主持人叔叔指着一件花戏服问我们这件衣服是男生穿的还是女生穿的呢?我以为花衣服是女生穿的呢,结果答案是男生穿的。最后,还演了四个轿夫抬着一个新娘子的抬轿子的节目。
这就是今天的戏曲进校园活动,我最喜欢的节目是“真假美猴王”,你呢?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 篇21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是我国几千年民族历史文化的一种象征,它也是我国的民族风格特色之一。
今天我们学校就举行了一场关于戏曲的活动——戏曲进校园。我们激动万分,到了第二节下课,我们排着队有序的入了场。节目开始了,主持人首先介绍了戏曲,宣布现在开始。开始表演节目了,第一个节目是孙悟空借芭蕉扇。孙悟空真是武艺高强呀!剩下的节目更是五花八门!其中,让我最感兴趣的是最后的戏曲基本功展示,空翻,铁铺翻等。
看完这些戏曲,我很佩服他们。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他们之所以演得这么好,可都是平时练的呀!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 篇22
今天下午,我们四五六年级在丰庆路小学学校进行了戏曲进校园活动!
下午2点半,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操场,操场已经有好多班级在了,在主持人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快速找好班级的位置,有秩序的坐下来!这时候精彩的节目就开始了!主持人叔叔给我们讲解了关于戏曲人物的分类,有生、旦、净、末、丑!还看了好几个精彩的戏曲节目,有四大名著中,西游记的真假美猴王,花木兰女伴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还有抬花轿,同学们看的津津有味,让我了解到这么多精彩的故事,让我也对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两个多小时很快就过去了,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期待下一次戏曲进校园活动赶快到来!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 篇23
星期五上午,中牟县戏曲艺术中心的演员们走进大学路小学的校园,为学生们送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戏曲盛宴。
上午八点,演员们准时到达我校,他们一到学校就静静地围坐在校园的乒乓球台桌旁化妆扮相,一会儿功夫,他们就成了戏曲中的一个个人物:穆桂英、包公、秦香莲、小仓娃、银环……八点半,演出正式开始,演员们或俊美,或威严、或滑稽的扮相,优美的唱腔,让孩子们看得眼花缭乱,听得如痴如醉。当日烈日当空,温度高达30多度,可是演员们穿着厚厚的戏服,带着沉重的头饰在台上认真地唱戏,哪怕台下的观众是一群外行的小孩子,从中我看到了演员们可贵的敬业精神,特别是压轴戏《穆桂英下山》,这一场武戏较多,两位年轻的戏曲演员漂亮、英俊。男女演员都穿着沉重的戏曲战袍,在台上打斗,他们一招一式都非常认真,每一个动作,每一个亮相都很到位,丝毫不马虎。同学们都伸长了脖子,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舞台上精彩的表演,他们仿佛都置身其中,忘了喝彩,忘了鼓掌。直到演员谢幕,他们才如梦初醒,台下这时才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两位演员们下台以后,脱去戏服,我发现他们衬衣衬裤全部都湿透了,但他们毫不在意,简单收拾一下,又赶紧去下一个学校,给那里的孩子送上欢乐。
可敬的戏曲演员们,你们不辞劳苦,把戏曲这种传统文化植根在孩子的心田。相信孩子们一定会爱上戏曲,将来把这门艺术发扬光大。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 篇24
今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我迎着微风,开心的和同学们跑到操场上一起玩儿。在玩儿的时候,我们突然听见一个男同学“啊”的一声,头磕到了一个东西上,直到这时,我们才发现操场上莫名其妙的出现了许多板凳和一个大舞台。我们几个调皮的男同学到处打听,才知道,原来今天我们学校要举行一年一度的“戏曲进校园”活动!
下午,我们每个人都搬着自己的凳子下楼看表演。到楼下之后,我们看见了许多“五颜六色”的人。这些人的两个脸蛋儿跟西红柿一样,粉红粉红的。眼睛就像被粘上了辣椒一样,一圈儿都是红的。有的人身上披着铠甲,有的人身上穿着像丝绸做的裙子,还有的人身上穿着龙袍,全身都闪闪发亮。
在这些表演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个人物。这两位人物众所周知,第一位是南北朝中北魏时期赫赫有名的女将军“花木兰”,第二位是北宋时期被人人称赞铁面无私的“包公”。历史上这两位与众不同的人物非同小可,在表演中也是一样。
花木兰一上场,只见她头戴辔头,身穿铠甲,手持利剑,背披披风,看起来是多么的英俊潇洒。她的眼睛中就像闪烁着打了胜仗的喜悦,就像闪烁着思念家乡的情怀,就像闪烁着她那想要为国争光精神。看着这情景,我禁不住想到她说的一句话:谁说女子不如男?
“谁说男子不如女,我包拯就如。”包公身穿大黑袍,脚蹬黑鞋,手握黑扇,而且就连他的脸也全都是黑的。有人说“包公黑黑的,真难看。”而我却不这么觉得。我觉得包公非比寻常,这种黑就正好表现出了他那铁证无私、端正、公平的精神,还有他那爱国爱民的情怀。
通过了这次的戏剧表演,我觉得我不仅感受到了戏剧的魅力,还让我更深入的解到了历史人物的特点。我希望以后有更多的学校举办这种活动,因为这样可以更好的传播我们豫剧文化!
这次的“戏曲进校园”活动,真是既精彩又成功!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 篇25
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京剧(有“国剧”之称)、越剧(有“中国第二大剧种”、“第二国剧”之称)、黄梅戏、评剧、豫剧。亦有表述为“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者则是我国五大戏曲。
这天,我校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戏曲进校园活动。刚开始主持人给我们介绍了有关五大戏曲的文化知识,之后我们欣赏了戏曲《朝阳沟》经典片段。该剧本有单行本出版。全剧共8场,描写高中毕业生银环到未婚夫拴保的家乡朝阳沟参加农业生产,遇到了一连串困难,思想上发生动摇的故事。《朝阳沟》在运用传统戏曲形式表现现代生活上做出了一定的成绩。看戏的过程中,演员们用自己的表演技术加唱腔把戏曲的精髓表现了出来。
想必你们都听过《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吧?这是我们再也熟悉不过的戏曲了。它出自豫剧《花木兰》,刘大哥是与花木兰一起从军,并肩作战的战友刘元度。豫剧“常派”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格调新颖,以声绘情、以情带声,多彩多姿,雅俗共赏,表演刚健清新、细腻大方,内涵深邃、性格鲜明,在表达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上,细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
通过今天的看戏,我对我国戏曲文化的了解也在逐步加深。戏曲进校园不仅能提高我们的艺术审美价值素养,还能激发我们的创造想象力,不仅能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还能让我们了解古典文学著作...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通用25篇)】
《戏曲的读后感》
戏曲的读后感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小编整理的戏曲的观后感,欢迎大家一起来看看!
戏曲的读后感一
在今天,在我校开展了第一届“戏曲进校园”活动,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去观看了戏曲表演。
小时候,看见自己的爷爷和奶奶看戏曲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很老土,赶不上潮流,可今天我欣赏了戏曲后,我才被戏曲震撼了。
在这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川剧变脸。看了很长时间,经过仔细观察,我终于知道了变脸的“庐山真面目”。其实变脸人的衣服后面有一个机关,每次要变脸时,我都注意到变脸人的手会往背后伸。
还有使我高兴的一出戏,一个白胡子老爷爷,头上戴个有“翅膀”的帽子,这个节目快把我笑死了。老爷爷戏没有唱多少,但表演非常厉害。他头上的两个“小翅膀”很神,爷爷头晃晃它就一直在转。老爷爷走路,走着走着摔倒了,倒下时还一直在吹胡子,从中看出老爷爷的功底很深呀,表演完后,主持人说爷爷练了二十多年了,我都惊呆了,不愧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呐。
关于戏曲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是珍贵的,需要大家不懈努力,去延续这份辉煌。
戏曲的读后感二
我们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每种戏曲都有各自的特点,如京剧的容华美,昆曲的雅精致,梆子戏的高亢悲凉,越剧的轻柔婉转,黄梅戏的悠扬委婉。
为了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去品味它悠长的韵味,我特地上网查找。我先一段既简单又好听的黄梅戏《天仙配》选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听着听着,那似乎散发着清香的泥土气息的黄梅小调使人感受到了剧情人物的欢喜幸福,看到了潺潺的溪水,在枝头欢歌的'小鸟……突然,我感到一阵摇晃,猛地睁开眼,感到重心不稳,原来由于我听得太入迷了,差点摔倒在地。再一看,戏早已唱完了。真是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原来戏曲不比流行歌曲差。同样很好听。
想到这,我不禁感到脸红。我这个只知道听流行音乐,只知道追流行歌手的小女孩,却一直没发现戏曲艺术的美,一种脱俗的美,一种自然的美……
常言道: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必须亲自去尝一尝。其实,很多东西不能光看表面,需要亲自去实践,才能知道事物的真假。就像戏曲,它虽不分时代,但既不会过时也不会老套。它是中国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永不褪色。
中国戏曲介绍: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是传统文化中一朵经久不衰的奇芭。中国戏曲由音乐、舞蹈、文学、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戏曲在中国源远流长,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讲究唱、做、念、打,富于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别于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但是近几年来,戏剧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日趋衰弱,受到了新生艺术的冲击。尤其港台歌曲大量涌入内地,学生追星捧星,趋之若骛,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却是知之甚少。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现代戏剧主要指的是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话剧是主体,外国戏剧一般专指话剧。
【戏曲的读后感】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通用2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 篇1
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小的时候,看见自己的父母看戏曲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太老土,赶不上潮流,无论如何我都不会去看那些老掉牙的玩意。
俗话说:”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亲口尝尝。“不尝不知道,一尝吓一跳呀!今天的语文课上,当我仔细欣赏了中国别具一格的戏曲时,我真是为之。
震撼,原来我们中华民族的戏曲是那么的有艺术魅力,我真是井底之蛙呀!唉!这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外国人又怎么能比得上?难怪呀,老一辈的人都是那么的热衷于这些戏曲,那么喜爱戏曲。
我现在才感受到什么是”不看戏曲的人,枉做中国人“。不是吗?这些戏曲,就像我国的一部部历史,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只有懂得关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是我们的国剧呀!
我们怎能忘记它们?如今的社会,我们这些青少年的视野,已经转移到流行音乐,影视和网络,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其实,当我们细心的欣赏我们的戏曲时,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犹如一个个精彩的历史故事,将历史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将我们带入了历史的隧道,让我们身临其境,让我们感慨不已。
戏曲的艺术魅力,我们怎可忘记?我们要多去欣赏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让它永远永远放光芒,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 篇2
戏曲,中国的文化源泉,却正一步一步走向衰落。
戏曲,从前满大街的戏迷,现在已后继无人,从前人们耳熟能详,现在却一问三不知;从前的刀嗑话题,现在已无人问津。这一切都在诉说一个残酷的现实——戏曲将会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戏曲这一个庞大的家族衰落不禁令我有以下的观点:戏曲的衰落是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时代在发展变化,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就像流行歌曲一样,过时了,不流行了,自然就会被淘汰。它虽然是中国的艺术瑰宝,但有一点不可忽略,它也是一种供人们娱乐的工具,如果有比戏曲更好的娱乐工具,人们自然会向往着好的。大自然有着一个法则——弱肉强食,也就是说如果戏曲不能超越那些如同雨后春笋般发展的新娱乐工具,那戏曲被淘汰将会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大自然还有一个法则——适者生存。戏曲作为古典文化,如果一直因循守旧在那个世界中,不敢走向新世界的话,迎来的是会消失。
想到这儿,我不禁多了几分担心,戏曲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信仰,试想,一个民族若没有了信仰,那岂不是一团乱麻。于是,我又想到了一个拯救戏曲的观点:戏曲在人们的印象中是十分古典的,场面小,表演的方式单一,而且在人们印象中是一成不变的,似乎从未发生改变。所以,第一,在戏曲内涵不变的条件下,要添加新的元素,让戏曲是多样化的,变化的,这样会给观众带来新鲜感;第二,在剧情不变的条件下,场面要变,要一改以往秀气的风格,几个人当千军万马?不,至少要上百个,这样才热闹,才能让观众身临其境,有亲和感;第三,在内容不变的情况下,表演的方式要变,可以将戏曲的故事起源拍成电影、电视剧、卡通片或是动画片,例如《梅兰芳》就是一个很不错的开端;第四,政府可以请些明星来唱戏、表演,这样,我相信戏曲将不再孤单。
我想着,新的戏曲将掀起一股热捧的浪潮;也想着,梅兰芳在新戏曲前也只不过是班门弄斧;想着,外国人都会哼上几声京腔……我会一直想着。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 篇3
古典舞一般都是在民间舞的基础上,经过历代舞蹈家的提炼、加工和创造而逐渐形成的舞蹈。因此,古典舞都有一整套规范化、程式化的表演动作及技巧,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
中国古典舞起源于古代封建社会。自宋代后,中国的歌、舞、剧相结合的戏曲艺术兴起。后来,古典舞逐渐被戏曲所吸收、融合,至今大多保存在中国戏曲艺术里,从中大致可以看出它的风格、特点。中国古典舞在表演动作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律和法则,讲究外在的手、眼、身、法、步与内在意、劲、精、气、神的合一,手一指、目一视、足一抬都要与整个身体协调。注重身韵、气韵、音韵、神韵的整体韵律性和俯仰、屈伸、开合、顿挫的鲜明节奏感,以及刚柔相济、动静相宜、物我一体、身心合一的美学追求。同时,动作从运动到静止都离不开“曲”和“圆”,即遵守欲进先退,欲伸先屈,欲起先伏,欲高先低,欲直先迂的原则。比如,手要向左指,行就要先往右略略运一下,然后再转向左方。动作线条必圆浑完整,如做一个“云手”动作,要像天上的云彩变幻那样,随风流动,轻盈美观。
中国古典舞在表现手法上讲究集中、洗练、夸张、虚拟。虚拟是没有实物的表演,比如,一个人只拿一根马鞭,就能一会儿表现战马飞奔,四蹄腾空;一会儿表现信马由缰,缓缓而行。手握一柄船桨,不仅要表现出是在行船,而且还要表现出是逆水上行还是顺水而下。虚拟把生活中有特征性、代表性的动作夸张地表现出来,从而引起观众的艺术想象和生活联想。
只要两三个人就可代表着千军万马,只在舞台上走五六步就可以表示越过万水千山,这就是中国古典舞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 篇4
在今天,在我校开展了第一届“戏曲进校园”活动,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去观看了戏曲表演。
小时候,看见自己的爷爷和奶奶看戏曲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很老土,赶不上潮流,可今天我欣赏了戏曲后,我才被戏曲震撼了。
在这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川剧变脸。看了很长时间,经过仔细观察,我终于知道了变脸的“庐山真面目”。其实变脸人的衣服后面有一个机关,每次要变脸时,我都注意到变脸人的手会往背后伸。
还有使我高兴的一出戏,一个白胡子老爷爷,头上戴个有“翅膀”的帽子,这个节目快把我笑死了。老爷爷戏没有唱多少,但表演非常厉害。他头上的两个“小翅膀”很神,爷爷头晃晃它就一直在转。老爷爷走路,走着走着摔倒了,倒下时还一直在吹胡子,从中看出老爷爷的功底很深呀,表演完后,主持人说爷爷练了二十多年了,我都惊呆了,不愧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呐。
关于戏曲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是珍贵的,需要大家不懈努力,去延续这份辉煌。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 篇5
在星期五的上午我们全校同学、老师到大操场进行观看《戏曲进校园》。这是我们第二次观看《戏曲进校园》,在上一次进行活动的时候,同学们看得很入迷,恨不得自己就是那一个人物。到现在还流连忘返,难以忘怀。
戏曲的品种非常多有京剧、豫剧在这么多种戏曲,我最喜欢的还是我们河南的豫剧。学校组织这个活动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让戏剧继续传承下去。
第一个节目就是我们大家最喜爱的也是名气最大的节目花木兰。当主持人宣布完以后,一个英姿飒爽的花木兰就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在花木兰唱戏的时候那一个个眼神,让人仿佛看见真的花木兰。表演完花木兰以后老师还选了几位同学上前表演花木兰,看着同学们那一个个认真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对戏曲的喜爱。
活动结束后,一个黑脸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一下就可以认出他就是清正廉洁的包公了!一首《见皇姑》让我们领会到京剧的博大精深,我听到旁边的同学都对京剧赞不绝口,看到同学们都竖起了大拇指。这可能就是国粹的魅力吧!
虽然《戏曲进校园》这个活动结束了,但是我们对戏曲的喜爱还不能停止,只从这次活动中,我们感到了中国戏曲的博大精深,了解了戏曲文化,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期待着下一个《戏曲进校园》的活动。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 篇6
在风和日丽的上午,阳光照射着校园,洒向我们。我们学校正在举行着戏曲进校园这个活动。
我们看到了《见皇姑》、《谁说女子不如男》、《痛说革命历史》、《打不尽豺狼却不下战场》、《花木兰征途》、《辕门外三声炮》……等表演。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谁说女子不如男》。
主要讲的是:男的在外面打仗,而女子在家里缝缝补补,种地干活等事情。如果没有女子的话,男人吃什么,用什么?所以说女子也可以和男人相提并论。从古至今,都是男子掌控天下,带兵出关打仗的更少不了男子,女子却赋闲在家。所以,有名气的女子更为稀少。
难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跟女子一点关系都没有吗?不!正是有了窦太后,才有了流传千古的文景之治,才有了政治清明的汉武大帝统治年间;古时候,男子出关打仗,女子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才能让将士们安心打仗,保家卫国;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男子抗击日寇,女子在家缝缝补补,才换来了战士们的衣和鞋,让他们不再经受寒冬烈日的折磨。这难道不足以体现女子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吗?自古以来,一些女子成就的佳业一点也不逊于男子。
我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女孩子创造的奇迹也会步步高升,轰动世界!不论男女,只要志气激昂,努力拼搏,那便是祖国的栋梁之才,所谓的重男轻女也都变为无稽之谈。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 篇7
说起文化,人们往往会首先想到的是中国的国粹———京剧。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重大作用。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时,老师组织我们来到操场,参加"戏曲进校园"的活动。
天气真热啊火辣辣的太阳照射着大地,为大地披上了一层薄薄的"披风"。我们站在操场上,期待着表演的开始。
随着一声音乐的响起,主持人满面春风地走上了主席台,邀请另一位阿姨并为我们表演了一段豫剧。她的嗓音真好啊!随着音乐的跌伴奏我们都听得入了迷,还不由自主地打起了节拍。
好戏才刚上演呢!紧接着,两位身材魁梧的叔叔大步流星地走上主席台,他们各拿着一根粗粗的木棒,二话没说,竟在台上“打”了起来,他们英姿飒爽地挥动着木棒,真像古代的江湖好汉!同学们看到这般景象,都不禁发出了感叹:"太棒了!"
观看了这么多节目,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见皇姑》包青天包大人的威武和铁面无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表演结束了,但他们精彩的表演却总是浮现在我的眼前,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些叔叔阿姨们能带给我们这么出色的表演,可见他们平时都进行着多么辛苦的训练啊!比起他们,我们可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我要学习他们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从今天开始,我要严格的要求自己!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 篇8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每种戏曲都有各自的特点,如京剧的容华美,昆曲的雅精致,越剧的轻柔婉转。
在这个星期五的上午,我们学校迎来了戏曲进校园的活动。同学们都一个个怀着激动之心来到了现场,在学校搭起来的舞台上,演员们一个甩袖犹如一道和煦的春风,将戏曲的气息撒至操场的各个角落;一个迈步仿佛让人身临其境般,掉入了戏曲的大殿。我们在演员们身上看到了戏曲的魅力,不是想象的那么乏味,而是令人沉醉于此。同学们的目光紧盯着舞台上的演员,眼中充满了赞叹的神色,好美丽啊!原来戏曲也可以演绎得这么洒脱,富有虚实的色彩。舞台上演员的一招一式,如行云流水,不愧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演员们汗水的背后除了努力,更是坚持,演员们的唱、念、做、打看似信手捏来的,却在台下付出了不知道有多少的汗水。演员们精彩的表演结束,台下同学们的掌声犹如阵阵波涛,席卷了整个校园,叫好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演员们谢幕的微笑,沐浴在同学们的赞美声中,也表达了他们内心的喜悦之情。
常言道: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必须亲自去尝一尝。就像戏曲,它虽不分时代,但既不会过时又不会老套。它是中国艺术的.瑰宝,永不褪色。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 篇9
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如京剧、曲剧、豫剧、川剧河南坠子,上党梆子、太康道情……
今年的“戏曲进校园”活动主要演了上党梆子,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花木兰征途》和《见皇姑》。
当我听到《花木兰征途》中的“谁说女子不如男”,我热血沸腾;当我听到《见皇姑》中包公请求铡陈世美时,我又为包公的正直肃然起敬。
我现在才感受到什么是”不看戏曲的人,枉做中国人“。不是吗?这些戏曲,就像我国的一部部历史,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只有懂得关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人。
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是我们的国剧!如今的社会,我们这些青少年儿童,也只关注流行音乐或影视,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戏曲的艺术魅力,我们不能忘记。我们要多去欣赏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让它永远流传下去!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 篇10
今天,我们学校举行了2019年二七区”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在活动中我对戏曲有了很多的了解。
活动一开场,宋老师上台做了自我介绍,随即倒数十个数,在节奏震撼的倒数后,戏曲表演正式开始。我们看到有三个人上台表演了戏曲,他们衣着鲜艳,声音圆润,同学们听到津津有味,喝彩声和掌声不绝于耳,桌椅、背景、服饰等方面很有古代的感觉,大家全都凝神屏气,仔细观赏。
第二个节目叫《拜别爹娘离家园》,同学们对装扮花木兰的演员很感兴趣。看她一会儿抬起腿转圈,一会儿耍枪舞棍,一会了说着音调优美的对话。接着演员的服饰有了变化,有一个人衣着金色,头顶华丽头冠,像皇上似的。接着又到了另外一个场景,椅子和桌子相比之前都变了,变的破破烂烂,像穷人家的场景,有个老奶奶衣着破烂,裤子上两个大洞,膝盖都露出来了,步履蹒跚。接着来了很多官府的士兵,手持令牌。
这次活动举办很成功,看到一幕幕场景的变化,我感觉自己身临其境,非常有参与感。结束后,同学们讨论着今天活动里有趣的事,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操场。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 篇11
今天,我们学校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戏曲进校园”
还没有开始之前,舞台就布置好了,123年级就已经坐在舞台前了。在广播下几几年级下来集合后,终于该我们六年级了。下去集合排成体育队。
“各位老师和同学们以及戏曲老师们,大家,上午好!”主持人带不带上宣布的。我们大家的心情像一朵随时都有可能爆发的火山一样。
表演开始,一位穿着红衣服的任何一位穿着蓝衣服的人上舞台,音乐突然响起,点燃了全场人们激动的心。爆发了!爆发了!突然!舞台上出现了一位打扮像王母娘娘的人走上舞台,与红色人和蓝色人一唱一和。我有点儿听不懂。
第二个节目是花木兰,体现了“谁说女子不如男的精神”?
包青天是一位判官。所以,名字是“见皇姑”。讲的是为了判一个罪人,皇姑与包青天一齐辨认此事而纷论。
看完了多个节目,我才知道我国的戏曲是中国的灵魂啊!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 篇12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今天上午,我们学校进行了戏曲进校园的活动,河南不光有食物的特色:烩面。我们河南也有很有象征的豫剧。
以前我认为戏曲都是一些老掉牙的东西,动作很慢,说话很慢,没有一点节奏感,跟不上现在的潮流,但是,你认真看一看,认真听一听你就会发现,戏曲其实挺有趣的。
首先是花木兰征途,同学们很激动,人山人海,整个校园都洋溢着戏曲的气息,花木兰后面插着一把剑,手里拿着马鞭,并说着:“谁说女子不如男?”从头到脚五颜六色,好看极了……花木兰唱完之后,还叫了几个同学来学习唱戏,同学们都唱的津津有味,下面的观众也不由自主的唱起来。
戏曲的艺术魅力,我们怎可忘记?我们要多去欣赏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让它永远永远放光芒,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 篇13
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国的戏曲文化源远流长。星期天上午,戏曲进校园节目组走进工人第一新村小学,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演出。
演出开始了,主持人首先给我们介绍了戏曲的种类,主要有京剧、粤剧、评剧、黄梅戏和豫剧五大戏种。河南是豫剧之乡,生、旦、净、丑陆续登场,翻、滚、打斗好一番热闹的场面。演员们表演了有名的豫剧选段《穆桂英挂帅》、《花木兰从军》······,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穆桂英挂帅》,只见穆桂英头戴凤冠,凤冠上插翎子,身上穿莽,左手拿剑,右手拿旗,英姿飒爽,好一个巾帼英雄。每唱完一个戏曲,主持人都会和老师、同学们做一些互动,一些胆大的同学就会上到国旗台上和演员们一起练习一些基本动作。最后,戏曲表演家又教我们唱了一段《花木兰》选段,同学们都特别兴奋。
演出结束了,当我们细心的欣赏戏曲时,我们就会发现,艺术和历史是融合在一起的,让我们记住历史,欣赏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让它们能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 篇14
星期三下午,我们班全体同学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戏曲进校园”活动。
下午,同学们穿着整齐的校服来到了学校的阶梯教室,一进入教室,浓浓的戏曲氛围就扑面而来。大屏幕上显示着“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戏曲精髓”的主题。主持人上场了,她先讲述了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昆曲、粤剧、川剧等;然后说了戏曲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和杂技五个表演艺术组成;最后说综合性、虚拟性和程式性是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
随后进行了精彩的表演。首先表演了豫剧《朝阳沟》,让我感觉到了豫剧的行腔甘畅。随后我们又听了几部我不知名的戏曲,但我最喜欢的是《穆桂英挂帅》,穆桂英为了国家安危,披上旧日的铠甲,擂响了出征的战鼓,她挂帅出征的精神令我敬佩。
通过这次活动,我了解了戏曲的基本知识,并为这种表演形式所折服,精致的妆扮,精彩的唱腔,精深的文化底蕴都令我沉醉其中。我虽然不会表演,但我会向其他人宣传,把这种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 篇15
戏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是传统文化中一朵经久不衰的奇葩。但是现在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流行音乐,就连我们中学生也追星捧星,趋之若鹜,对戏曲这块艺术瑰宝却是知之甚少。
以前看到姥姥姥爷看戏曲时,我总是闹着要换台,认为戏曲太无聊,一句话唱半天简直要把人急死,而且赶不上潮流。直到了解了“戏曲进校园”这个活动后,我细心地体会了中国别具一格的戏曲,才明白原来我们中华民族的戏曲是那么的有艺术魅力,难怪姥姥姥爷对他那么喜爱,甚至一说到一些经典的曲目,他们都能信手拈来,哼唱一段呢!
细细想来,我们生活中也处处有戏曲的踪影。姥姥姥爷不止一遍的听《花木兰》选段,我也深受感染,我发现豫剧的唱腔铿锵有力,抑扬有度,它把故事中的人物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它把精彩的历史故事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身临其境,让我们感慨不已。而我最感兴趣的应该属川剧中的变脸了,它绝对是一门独特的艺术,表演者可以在瞬间变化面部颜色、花纹和表情,动作干净利落,真是百看不厌。我突然想起来,我也能唱一段黄梅戏呢!我四岁的时候,妈妈单位排练节目,她每天在家练习《女驸马》,边唱边表演,就这样几天的潜移默化,我居然也能脱口而出了。
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经历了800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和发展,真心希望它能够在中国传承下去,更加地多姿多彩。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 篇16
上周,我们学校为我们七年级专门开展了戏曲进校园这个活动,是要让我们多了解一些戏曲和关于戏曲的文化。
下午第一节,我们七年级十个班全部都搬着凳子去了篮球场。我当时感觉这肯定会特别的无聊,还不如在教室里上课呢!我们班也几乎没有人喜欢戏曲,但有的人却喜欢戏曲里的舞蹈动作。我和我的好朋友坐在一起,看的出来,她非常喜欢戏曲中的舞蹈动作,台上的老师边说她边在台下比划,我看了都想笑。
台上的老师说戏曲分四大版式:慢版、飞版、流水版、快版。他们都给我们一一展示了一遍,而我感觉流水版的比较好听。他们给我们演示完之后还提了一个问题“这四大版式有什么区别?”我们七年级十个班大部分都是一个比一个快,我们说完后台上的老师就笑了,我们也笑了。在这期间,还有一个不到20岁的姐姐上台来给我们表演,中间有一个拿彩带转圈的动作,她一转就转了十几圈,而且转完之后还站的很稳。还有一些其他的动作,并且都很难。我们看完后都非常惊讶-不到20岁,那不是还在上学吗?竟然还能抽出时间练这个,还这么好,这需要花多大的功夫才能练成这样,我真是太佩服了!这就印证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
而他们穿的服装也有分类,有龟甲旦、花旦、清旦……我没有记全。而刚才给我们表演的那个姐姐穿的就是不过20岁的少女穿的龟甲旦。
我通过这次的这个戏曲进校园的活动,我知道了要想有出彩的人生,就必须要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这个愿望。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 篇17
今天我们上了一节很有意思的课——戏曲进京剧。通过这节课,我了解了许多跟京剧有关的知识。
京剧,源于1790年,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是世界古老的戏剧艺术之中的一个。京剧有行当:生旦净丑。也不通门功课:唱念做打。了解了这些知识并且掌握的是每一位京剧演员必须会的一门功课。京剧不仅只在中国流行,也深受外国使者的喜爱,有一些外国友人因为热爱中国的京剧,不远千里而来,学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足球比赛中,许多观众都运用京剧脸谱的形式,把自己的脸涂成喜爱的是队颜色。
俗话说:“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亲尝一尝;因为不尝不知道一尝下一跳呢?”今天的语文课,当我仔细欣赏了中国友人别具格的戏曲时,我真为之震撼。
京剧是中国古老的文化,我为中国有这样的文代而骄傲和自豪。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 篇18
今天,阳光明媚,同学们一个比一个激动,因为我们学校举办了戏曲进校园的活动。大家走进操场坐下,等待活动开始。
有一个开场白,有一些人穿着唱戏的衣服,主持人上来说了一些话,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主持人说:“戏曲是我国非文化遗产。”接下来请欣赏朝阳沟,在这个里面我喜欢有两句(男演员上来)说:“等急了吧。”女演员说:“等急了。”这两句话在台上看着说的很一般,而演员在台下花了很多精力练习的。主持人上来说:“刚才大家看见了,有谁上来学一学呀!”“我……我……我……”同学们争先恐后的说。主持人挑了四个女孩子,教她们,第二个是花木兰,第三个是一个比武的。主持人上来的时候拿了一个花枪上来请演员,和四位男孩,在教花枪。
我的感受“戏曲演的好,主要是演员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 篇19
周四,我们观看了我们的河南豫剧,我最喜欢的是豫剧小仓娃,小仓娃的妈妈陷害了他的嫂嫂,小仓娃便去法庭上说是自己是那个人,便被官兵带着一路走到洛阳,在这里我们要学习小仓娃不怕恐惧的精神,还要学习他为他人着想的精神。
豫剧红灯记,里面有一位70多岁的妈妈,他们的家属都为了革命牺牲了,这一家人只剩下她和她的孙女,这使我很感动。
这次戏曲进校园的活动,让我知道了豫剧是我们河南的第一大特色,知道了河南有很多女英雄为人民而战,为中国民族而牺牲。
戏曲远渡长江,在很多个国家都很出名,所以我们以后要多听戏曲。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 篇20
今天下午,我去上学,一进学校就看见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戏曲进校园”五个大字。
两点半,老师让我们集合下去看“戏曲进校园”活动。节目开始了,首先开场的是“真假美猴王”,一时间,两个孙悟空在一起大家,打着打着还变了魔术,可好看了。第二个节目是一个黑脸的包公坐在那里唱。中间,主持人叔叔指着一件花戏服问我们这件衣服是男生穿的还是女生穿的呢?我以为花衣服是女生穿的呢,结果答案是男生穿的。最后,还演了四个轿夫抬着一个新娘子的抬轿子的节目。
这就是今天的戏曲进校园活动,我最喜欢的节目是“真假美猴王”,你呢?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 篇21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是我国几千年民族历史文化的一种象征,它也是我国的民族风格特色之一。
今天我们学校就举行了一场关于戏曲的活动——戏曲进校园。我们激动万分,到了第二节下课,我们排着队有序的入了场。节目开始了,主持人首先介绍了戏曲,宣布现在开始。开始表演节目了,第一个节目是孙悟空借芭蕉扇。孙悟空真是武艺高强呀!剩下的节目更是五花八门!其中,让我最感兴趣的是最后的戏曲基本功展示,空翻,铁铺翻等。
看完这些戏曲,我很佩服他们。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他们之所以演得这么好,可都是平时练的呀!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 篇22
今天下午,我们四五六年级在丰庆路小学学校进行了戏曲进校园活动!
下午2点半,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操场,操场已经有好多班级在了,在主持人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快速找好班级的位置,有秩序的坐下来!这时候精彩的节目就开始了!主持人叔叔给我们讲解了关于戏曲人物的分类,有生、旦、净、末、丑!还看了好几个精彩的戏曲节目,有四大名著中,西游记的真假美猴王,花木兰女伴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还有抬花轿,同学们看的津津有味,让我了解到这么多精彩的故事,让我也对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两个多小时很快就过去了,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期待下一次戏曲进校园活动赶快到来!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 篇23
星期五上午,中牟县戏曲艺术中心的演员们走进大学路小学的校园,为学生们送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戏曲盛宴。
上午八点,演员们准时到达我校,他们一到学校就静静地围坐在校园的乒乓球台桌旁化妆扮相,一会儿功夫,他们就成了戏曲中的一个个人物:穆桂英、包公、秦香莲、小仓娃、银环……八点半,演出正式开始,演员们或俊美,或威严、或滑稽的扮相,优美的唱腔,让孩子们看得眼花缭乱,听得如痴如醉。当日烈日当空,温度高达30多度,可是演员们穿着厚厚的戏服,带着沉重的头饰在台上认真地唱戏,哪怕台下的观众是一群外行的小孩子,从中我看到了演员们可贵的敬业精神,特别是压轴戏《穆桂英下山》,这一场武戏较多,两位年轻的戏曲演员漂亮、英俊。男女演员都穿着沉重的戏曲战袍,在台上打斗,他们一招一式都非常认真,每一个动作,每一个亮相都很到位,丝毫不马虎。同学们都伸长了脖子,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舞台上精彩的表演,他们仿佛都置身其中,忘了喝彩,忘了鼓掌。直到演员谢幕,他们才如梦初醒,台下这时才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两位演员们下台以后,脱去戏服,我发现他们衬衣衬裤全部都湿透了,但他们毫不在意,简单收拾一下,又赶紧去下一个学校,给那里的孩子送上欢乐。
可敬的戏曲演员们,你们不辞劳苦,把戏曲这种传统文化植根在孩子的心田。相信孩子们一定会爱上戏曲,将来把这门艺术发扬光大。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 篇24
今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我迎着微风,开心的和同学们跑到操场上一起玩儿。在玩儿的时候,我们突然听见一个男同学“啊”的一声,头磕到了一个东西上,直到这时,我们才发现操场上莫名其妙的出现了许多板凳和一个大舞台。我们几个调皮的男同学到处打听,才知道,原来今天我们学校要举行一年一度的“戏曲进校园”活动!
下午,我们每个人都搬着自己的凳子下楼看表演。到楼下之后,我们看见了许多“五颜六色”的人。这些人的两个脸蛋儿跟西红柿一样,粉红粉红的。眼睛就像被粘上了辣椒一样,一圈儿都是红的。有的人身上披着铠甲,有的人身上穿着像丝绸做的裙子,还有的人身上穿着龙袍,全身都闪闪发亮。
在这些表演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个人物。这两位人物众所周知,第一位是南北朝中北魏时期赫赫有名的女将军“花木兰”,第二位是北宋时期被人人称赞铁面无私的“包公”。历史上这两位与众不同的人物非同小可,在表演中也是一样。
花木兰一上场,只见她头戴辔头,身穿铠甲,手持利剑,背披披风,看起来是多么的英俊潇洒。她的眼睛中就像闪烁着打了胜仗的喜悦,就像闪烁着思念家乡的情怀,就像闪烁着她那想要为国争光精神。看着这情景,我禁不住想到她说的一句话:谁说女子不如男?
“谁说男子不如女,我包拯就如。”包公身穿大黑袍,脚蹬黑鞋,手握黑扇,而且就连他的脸也全都是黑的。有人说“包公黑黑的,真难看。”而我却不这么觉得。我觉得包公非比寻常,这种黑就正好表现出了他那铁证无私、端正、公平的精神,还有他那爱国爱民的情怀。
通过了这次的戏剧表演,我觉得我不仅感受到了戏剧的魅力,还让我更深入的解到了历史人物的特点。我希望以后有更多的学校举办这种活动,因为这样可以更好的传播我们豫剧文化!
这次的“戏曲进校园”活动,真是既精彩又成功!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 篇25
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京剧(有“国剧”之称)、越剧(有“中国第二大剧种”、“第二国剧”之称)、黄梅戏、评剧、豫剧。亦有表述为“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者则是我国五大戏曲。
这天,我校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戏曲进校园活动。刚开始主持人给我们介绍了有关五大戏曲的文化知识,之后我们欣赏了戏曲《朝阳沟》经典片段。该剧本有单行本出版。全剧共8场,描写高中毕业生银环到未婚夫拴保的家乡朝阳沟参加农业生产,遇到了一连串困难,思想上发生动摇的故事。《朝阳沟》在运用传统戏曲形式表现现代生活上做出了一定的成绩。看戏的过程中,演员们用自己的表演技术加唱腔把戏曲的精髓表现了出来。
想必你们都听过《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吧?这是我们再也熟悉不过的戏曲了。它出自豫剧《花木兰》,刘大哥是与花木兰一起从军,并肩作战的战友刘元度。豫剧“常派”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格调新颖,以声绘情、以情带声,多彩多姿,雅俗共赏,表演刚健清新、细腻大方,内涵深邃、性格鲜明,在表达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上,细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
通过今天的看戏,我对我国戏曲文化的了解也在逐步加深。戏曲进校园不仅能提高我们的艺术审美价值素养,还能激发我们的创造想象力,不仅能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还能让我们了解古典文学著作...
【中国戏曲文化读后感(通用25篇)】
《戏曲人生作文600字》
人说戏中言,起落皆定数,进退自循章;人说戏中言,离合悲欢唱尽,人情冷暖历遍。生旦净丑,方构戏曲人生。
举棋若定,率性前行,柯洁在361个交点,黑白分明的棋子中反思自我,挑战自我,运筹如虎踞,决策似鹰扬;年少立志,踏梦寻龙,邢立达于山林田野,古生物学中遥望星空,脚踏实地,一生倥偬天涯唯心如初。“生”如旭日东临,星汉迢迢。
那一头,英雄男儿热血难凉,这一头,巾帼不让须眉踏征途。君不见,古有明朝瓦氏夫人抗击倭寇,留下“花瓦家,能杀倭”的民谣;君不见,今有国士无双李兰娟院士于庚子年病毒肆虐时承国诺,护山河无恙。谁言女子执针线,看我巾帼布阵局。“旦”如清风明月,青衫黄裙。
稼轩纸上书,将士阵前行,尽管报国宏愿随岁月湮灭,仍心存复国愿,将闾阎家国熔炼成髓,置于此生至上;江东小霸王剑眉星目,英姿飒爽,锐气昂,笑声朗,扬起征旗猎猎,舞长枪,刺破那黄沙沉沉;“奸雄”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御六龙经纬四方,阴谋阳谋为取荆州,宁负天下人!“净”如蛟龙潜海,鲲鹏直上。
偌大世界,难免会有素质教育的漏网之鱼。“童话诗人”顾城,长期流连在自己构建的幻想世界当中,不谙世事,自私自我,终酿成激流岛惨案。新冠疫情以来,“跑步女”等人口称人权自由,却以一己私欲,违反抗疫规定,带来疫情风险。诸如此类,不计其数。”丑”如蝇营狗苟,自私自利。
众人相,众生相,包罗万象,五花八门,与之相遇会碰撞出什么火花,发生什么化学反应尚且无从知晓。歌曲《让酒》中有一句歌词——“我本桀骜少年臣,不信鬼神不信人……少年心性岁岁长,何必虚掷惊和慌?”芸芸众生,不必个个去照。戏曲人生中,且与他人周旋久,静待一曲终了,轮回自不辜负。
《戏迷奶奶450字》
中国的戏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古至今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追捧,我的奶奶就是其中的“铁杆戏迷”。
在我小时候,奶奶常常拿着收音机听戏。有时候出去晨练,顺手带上收音机,一边练一边听,还时不时地哼唱几句,唱到兴致时,总要甩起胳膊扭几扭,很是自我陶醉。每逢天气晴好,奶奶就早上六点出门,十点多才回来,问她干什么去了,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听戏听得太入迷了,就没在意时间!”
在我上二年级时,奶奶收到了爸妈送给她的心爱礼物——MP3唱机,奶奶整天爱不释手,一出戏一出戏地收听,总也听不够。有一次,奶奶发烧生病了,昏昏沉沉躺了一天,晚饭时才强打精神爬起来。可她喝了几口粥后,便迫不及待地捧起唱机,听起《红灯记》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来……奶奶可真是个戏迷呀。
奶奶不但爱听戏,还爱用戏曲里的人物教育我。当我遇到因难焦急生气时,她总是摸摸我的头,手划一个戏曲动作,拿捏着唱戏声调,郑重其事道:“你看那身经百战的诸葛亮,遇到问题冷静思量,施一个空城计就能胜了司马懿……”奶奶虽然没受过高等教育,但她却很会教导我。
我喜欢爱听戏的奶奶,更喜欢奶奶用戏曲人物教育我。
《难忘的戏曲晚会600字》
戏曲是中国的国粹,昨天晚上我们班就举办了一场令我难忘的戏曲晚会。
老师在周末就告诉我们要学戏曲,当然要学就要表演。在晚会开始前,老师让我把伴奏找好。我在电脑上找了一节课的伴奏,终于找好了。
到了晚上,晚会正式开始。我们移了桌子,在教室中间空的地方就是“舞台”了。晚会的主持人带我们进了戏曲的世界。首先,我们抢答关于戏曲的问题。她问的大部分是京剧或越剧,很少有我收集过资料的黄梅戏。第二个环节就是唱戏曲啦!今天晚上第六个节目是我们的,我们特意报了第六个,因为六六大顺嘛!我们还是有点紧张。
我们前面有个节目叫《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表演的人就第一句是唱的,其他的几乎都是在读歌词。
到我们了,我紧张地走上前去。前面一段是由另外两个人边做动作边唱歌到我唱的时候我居然没有唱,还好我假装这一段时间奏一直停着。一直到了第二段我才开始唱。我后面第一句居然忘了换气,直接连下去了。到了第二句后面的时候,我就没有气了。我想:这下真的完了,你好,看看能不能和老师说一下,让我们重唱。我们的表演就在这样的忐忑不安下结束了。
我们欣赏着这些节目,最后一个节目是我觉得比较好的一个节目,那是笛子独奏。悠扬的笛声也代表着晚会进入了尾声。我心里想:晚会这么轻易就要结束吗?于是,我就想出这样一个“鬼点子”:让张老师唱歌。然后我就去和主持人说:“再加一个节目,让张老师也唱。”她就在节目单上加了一个节目。当主持人读出这个节目的时候,张老师的脸上有神秘的微笑。张老师说:“我唱来,你们要是接的上,我就接着唱。”然后就开始唱,突然,张老师停下来了,说:“你们接不上,不唱了。”我们都说不行,要接着唱之类的话。
戏曲晚会在这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戏曲进乡》
星期六,村里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艺汇演,节目是传统的戏曲。“只看演员们浓重的油彩画满了脸,让人分辨不出真实的模样。”我听不懂他们唱的是什么,只觉得腔调很新奇,是我没听过的曲调。我问妈妈“是新歌么?我怎么没有听过?”妈妈告诉我那是传统戏曲,她也不是很懂。可看着爷爷奶奶辈的邻居们听得津津有味,我很是纳闷,这咿咿呀呀的,半天才唱一句,有什么好听的。妈妈说,那是爷爷奶奶的童年乐趣。原来在没有电视、智能机的年代,经济条件并不好,村里如果来了这么一次演出,那一定是人山人海的。
我听不出那些戏曲的乐趣在哪,但是我知道了,那是国粹,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潮韵悠悠》
痴痴望着老屋斑驳的红漆,娓娓吟着戏曲熟谙的片段,默默抚着手中细腻的绣布,潮汕的韵味又悄无声息地漫过我思念的墙,萦绕在我的心头。
繁忙的学业,庸碌的都市,使日子索然无味,最后一点潮韵都在漆黑的夜空中销声匿迹。
假期,忙里偷闲,我踏上了返乡之路。
陌生的街道在穿梭中渐渐寻回了记忆,车子终是在奶奶的古屋前停下了。灰瓦白墙,雕梁画栋。房檐上浓墨重彩的油花竟也斑驳,裂痕撕扯雕花的门窗。我跨过门槛,叩响了那铜环,也叩醒了老屋。
前院,爬上了些许青苔的古井仍熠熠生辉 ,一旁是爷爷精心侍弄的兰花:墨绿的叶茂密,雪白的花小巧,翠绿的茎柔嫩;明堂,淡雅而极富韵味,梁柱架叠镶嵌;屋顶,是龙凤及仙人走兽的嵌瓷,红梁金雕。倏忽间瞥见厅堂一隅的木椅,光溜溜的把手闪着亮光,我想那定是岁月的额头。木讷之中,尘封的记忆翻涌:爷爷一手持大蒲扇,一手亲昵地搂着我,嘴中絮絮叨叨,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四点金”“下山虎”……
止步后院,飘荡的思绪被悠扬的潮音唤回。我循声望去,寻觅那乐音的源头——
呀!是奶奶在唱戏。收音机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映衬着奶奶咿咿呀呀的“劝郎辞郎郎永绝,殉国殉郎妾应该。”声韵悠扬,拂动梁尘,满屋子的潮音。奶奶蛾眉轻弯,轻甩水袖,巧步生莲,抑扬顿挫,曲儿如月牙弯弯,拨弄着我涌动的心。
“如今国仇未雪志未现,还发安能在此时……”
神差鬼使中,一句《辞郎洲》唱词竟夺口而出。我愕然,羞怯着掩住了嘴,低回婉转间忆起了儿时搬着小板凳,牙牙学语缠着奶奶哼唱潮剧,奶声奶气惹出满屋子的笑闹。
奶奶瞅见我,喜出望外,孩童般止住了哼唱。赶紧卸去行头,慈蔼地拉起我的双手,挽着我的臂膀,坐到绣台旁。她小心翼翼地戴上老花镜,捏起细小、尖如锋芒的银针,娴熟地穿过线,眉头微蹙,炯炯目光盯着绣针。我正襟危坐,亦学着奶奶一丝不苟的模样。
“这是金银锈。”
熟谙地乡音入耳,奶奶和我搭着话,为我讲着潮绣——过针、踏针、捞花瓣、垫底……各式花样在奶奶的绣针上淋漓尽致,看得我如痴如梦。
奶奶粗厚的大手引着我体验巧手生花的意境,空白的布帛上交织出一幅立体的潮绣,是乡间的农耕图:一头大水牯奋力向前,勤劳的农夫左手持鞭,高高扬起却迟迟不肯甩下。记忆再一次拾起:年幼的我摩挲着奶奶的绣布,上面的花有如浮雕,富有立体感,我傻傻地叫嚷着要摘。奶奶自豪地介绍着潮绣独特的垫高绣,我静静地聆听着,一时竟忘了时间。还是那藏匿在墙头的落日提醒我:时候不早啦!
恍惚间,我沿着奶奶的老屋、戏曲、绣布,在光与影的罅隙间,重温那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的悠悠潮韵!
《正妻斗小三之“秦香莲公主PK战”》
从小受母亲的影响,对中国传统的戏曲颇感兴趣,小时候只觉着西北的秦腔吼起来“咿咿呀呀”的特别热闹,从未深究过它的内涵,长大后才慢慢明白,那质朴的故事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就从《铡美案》的 “秦香莲”说起,以前只觉得她就是几千年男权社会的一个牺牲品,一个“弃妇”形象,现在才慢慢醒悟,她其实才是真正用生命捍卫自己的婚姻和尊严,甚至和至高无上的皇权作斗争 。
“秦香莲”自与陈世美结发以来,操持家务、奉养公婆、生儿育女、织麻纺线供丈夫考取功名,可背信弃义的陈世美却在取得功名后抛妻弃子,摇身一变攀上了高枝做了驸马,傍上了年轻貌美且腰缠万贯的公主做了二奶。
家乡三年大旱,公婆饿死后走投无路的“秦香莲”踏上了千里寻夫之路,手托一双儿女,沿街讨饭好不容易找到京城,却听说丈夫已经新婚再娶,“小三”有权有势是皇帝老儿的闺女。“秦香莲”找丈夫质问,谁知没有人性的丈夫派韩琦赶尽杀绝,连一双年幼的儿女都不放过,此时的“秦香莲”在忍受着双重的践踏,“小三”践踏着她的尊严,丈夫践踏着她的生命。
忍无可忍的“秦香莲”决定捍卫自己的婚姻、尊严和生命,一张状纸告到了最高人民法院“包拯”那里。
戏曲进行到这里时,有一段最精彩的“秦香莲”和“公主”的PK战:
“公主”一出场就开始摆谱,端着“官二代和富二代”的臭架子,根本不把“秦香莲”放在眼里,一张口就是审问的腔调,家住哪里,叫什么名字等一大堆问题。“秦香莲”还想着给人家好歹留点面子,谁知刚提到丈夫陈世美的名字“公主”就破口大骂,咱们且听听她骂了些什么。
“好一个不要脸的货色,也不看看你的德行,头上连块完整的头巾都没有,衣服破难不堪,脸都成菜色了,还敢说驸马是你的丈夫,你就是一乞丐也想高攀皇亲国戚,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
“秦香莲”也不是吃素的,今天一见着这位妖艳的“公主”就气不打一处来,刚才又听她一通羞辱更是怒从心头起,想想我一光脚的还怕你这穿鞋的,我凭什么低声下气的让你审问,于是也拉开了架势。
“我当是个怎样的一个大家闺秀,知书识礼,原来和我们村的泼妇差不了多少,我今天总算见了你的半斤八两,你要不是靠着你爹娘老子,你想混成我这样还差一大截呢!你不就是比我出生好点吗?那又怎样?照样找不着男人,还吃我剩下的干粮抢我老公,你可真不害臊,你不会是没人要了吧?就算现在陈世美跟了你,他也不过是冲着你爸的皇权,你家的地位,你以为她真的稀罕你呀!你扪心想想他对你的爱有几分真?我好歹还给他生了一儿一女,血缘关系是斩不断的,你呢?到现在连个蛋都没下一个,没准过不了几年,你还不如我呢。你可别忘了我和他还没离婚呢,就算你爸是皇帝你也不过是我两之间的一个“小三”而已,我才是光明正大的妻子,还敢在我面前摆谱,识相的快给我捧杯茶,跪着叫声姐姐,看我能不能看在夫妻一场的份上放陈世美一马,不然别怪我鱼死网破。”
“秦香莲”一翻话说完“公主”脸都绿了,从小到大哪受过这个气,从来都是她仗势欺人,哪轮到别人来“呛”她,可是“秦香莲”说的还正戳到她的软肋,“陈世美”自和她结婚以来,虽然处处奉承讨好,可一个丈夫对妻子真正的爱似乎真的少了点。但不管怎么样“陈世美”都是她的人,绝不能让“秦香莲”夺走更不能让她伤害,可是当时的情形对“公主”却极其不利,最高人民法院的“包拯”还偏袒着那个可恶的女人。
于是“公主”又拿出她唯一的杀手锏,搬来她老妈给她撑腰,试图保住那个现在还属于她的男人“陈世美”。然而“秦香莲”绝不退缩:“你们不让我好过,我也绝不放过你们。”戏剧的最后以“公主”的老妈皇后的妥协,“陈世美”被开封府的铡刀一刀两断为结局,圆满谢幕。
戏曲是落幕了,可是让人回味的东西却太多,从“秦香莲”的身上我看不到自哀自怜的怨妇形象,她凭着一个柔弱的肩膀撑起了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家。面对着狂妄的“小三”和没有人性的丈夫,她挺直脊梁,不卑不亢,甚至嘲笑“小三”的无能,在她眼里,金枝玉叶的“公主”不过是一个软弱无能仗势欺人的“官二代和富二代”。而自己一心扶持的丈夫变得那样冷酷又无人性之后,便没有任何的留恋,只想让他受到应有的惩罚,哪怕他位高权重,靠山重重。
“秦香莲”如果在今天绝对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杀得木马、斗得过二奶,打得了小三”看看那个“小三”还敢气焰嚣张,看到这里我真不觉得它是一部戏曲片,而似乎它就是一部女性的励志片。
作者简介
张晨霞,甘肃秦州人,自幼酷爱文学,喜欢随性写作,先后多次发表散文《大山深处的坚守》小小说《迁坟》《勾引》,杂文《先生,小女子笔墨伺候》,杂文《婚姻,单身,谁做主》,曾在红袖添香网站有7万字中篇电子小说,豆腐网的签约作者,豆腐网发表10万字电子小说《你是爱是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生活中的人与物,感情细腻,落笔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