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王绩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18 21:46:06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野望》王绩原文赏析和翻译》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释
东皋:地名,在今山西河津,诗人隐居的地方。皋,水边地。
薄暮:傍晚。薄,接近。
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
依:归依。
秋色:一作“春色”。
落晖:落日。
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译文
黄昏的时候伫立在房舍东边的高地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遂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只能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秋天山野景致的五言律诗。诗风疏朴自然,于平淡中表现出诗人“相顾无相识”的抑郁苦闷的心情,同齐梁以来绮靡浮艳的文学风习大异其趣。全诗洗尽铅华,为唐初诗苑吹进一股清新的气息,是王绩的代表作之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首二句以抒写情性为主。“东皋”,泛指王绩家乡绛州龙门附近的水边高地,借用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故而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这两句诗以平平淡淡的叙述,首先推出薄薄暮色之中,诗人兀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明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使之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衡色彩,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落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接着,诗人的笔锋又转向动的叙写:“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着力刻划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警。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光线与色彩的调和,远景与近景的搭配,都显得那么白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可是,身临其境的王绩,他的感受远不能像田园诗人那样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油然而生的却是某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的情绪。“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这最后两句完全道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釆薇的隐逸之士。有人评曰:“读《野望》篇,固知高士胸襟,超然物外,一腔隐情。千古自有知己。”((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正深得本诗的主旨。
本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以情写景、借景言情的层层深化描写,把诗人的孤寂彷徨之情与笼罩四野的秋色暮景巧妙的联结起来,给读者带来直觉的艺术观感和美的愉悦。诗中所蕴含的不尽之意,更使人们长久地咀嚼、回味。全诗语言质直清新,自然流畅,言浅味深,句句有力,为唐诗及后代诗歌语言的创新开辟先路。
创作背景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应该就是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的时候。
作者简介
王绩(约590~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 ,撰 《酒经》 、《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王绩《野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初步了解律诗的特点;
2. 通过反复的诵读和品味,体会诗歌的遣词造句之妙;
3. 通过对“真隐士”的质疑探究,体会诗人的寂寞心。
教学难点:
1. 通过反复的诵读和品味,体会诗歌的遣词造句之妙;
2. 通过对“真隐士”的质疑探究,体会诗人的寂寞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而唐代是诗的时代。今天,我们穿越时光的长河,回到那个属于诗的时代,翻开诗的篇章。
二、初读感知
1. 首先让我们来到隋末唐初,走近站在东皋上眺望的那个身影。齐读《野望》,注意读准字音。
提醒几个易读错字音:皋(gāo);薄(bó);徙(xǐ );犊(dú)
2. 在读的过程中,你注意到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吗?
预设:
(1)每句字数相同,都是五言;共八句,四联;
(2)中间两联对仗整齐;
(3)第二、四、六、八句押韵。
引导学生看63页的语文知识卡片,进一步熟悉律诗的相关知识,明确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明确近体诗的音律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 再次齐读诗歌,感受这首律诗的音律美。
三、细读诗歌,质疑探究
1. 关注书中注释②,明确诗人此时是“弃官后隐居于此”,那么,诗人此时的身份是一位隐士。“隐士文化”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地位,但不是所有隐居山林之中的人都可以称之为“真隐士”。(读PPT中关于“真隐士”的诠释)
PPT显示:真隐士是那一些真正出自内心不愿入仕,或从仕途上归来,并且在山水田园间找到内心的快乐和宁静的人。
2. 对照着这个诠释,再读诗歌,说一说王绩是“真隐士”吗?并且结合具体的字词说明理由。
预设:他不是真隐士
(1)我从“徙倚”一词中读到诗人内心的迷茫,他走来走去,不知道自己内心的归宿在哪里,有一种百无聊赖的彷徨,他感叹着“何所依”。
(2)我从“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中读到了诗人此时内心并不快乐,他看到的都是枯黄凋零,是代表着美好事物即将消逝的落日,这是一幅萧瑟的山间晚秋图,折射也诗人孤单悲戚的内心世界。
(3)我从“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中读到一幅温馨和谐的田园牧歌图,牧人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赶着小牛返回家中,猎人骑着猎马,身上挂着满满的收获遂愿而归。他们是那样满足,且都有归处。“热闹都是他人的,我什么都没有”,诗人看着这样一幅画面,内心可能愈加悲凉。
(4)我从“相顾无相识”中读到了诗人的孤单,诗人四处望,身边竟然没有一个人认识。并不是都不相识,而是都不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人是那样孤独无助。
(5)我从“长歌怀采薇”中读到诗人在现实中辗转漂泊,找不到知己,只能追怀古人,以有同样经历和高洁志趣的伯夷和叔齐为友,借用典故含蓄表达自己的故国之思。
小结:大家通过抓作者的行为,赏诗中的景象,析诗歌的手法,看到了一个彷徨无助,在山野之中找不到内心归处的隐士,他也许称不上真隐士,但我们却真切地读到了他那一颗穿越千年的寂寞心。
补充王绩背景资料,联系诗歌和补充资料,用“我想,王绩的寂寞心是指_______________”,说说你对这颗“寂寞心”的理解。
PPT显示补充资料: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自幼好学,有“神童仙子”之称,性简傲,隋末举孝廉,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再入仕途。贞观初,以疾罢归,躬耕东皋,一生郁郁不得志。
四、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下面有四首诗歌的节选,读一读,你觉得哪一首或几首出自王绩的那颗“寂寞心”?
(1)无人堪作伴,岁晚独悠哉! --《黄颊山》
(2)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其二)》
(3)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
(4)所嗟同志少,无处可忘言。--《古意六首(其一)》
预设:(1)(4)出自王绩,因为这两首诗都能读到王绩虽然身处山林之中,但依旧内心无所依归的迷惘和孤单,正对应着王绩那颗千古寂寞心。带着对王绩这寂寞心的理解再次齐读诗歌。
五、课堂小结
读诗最终还是要读到诗人那颗独特、真挚而鲜活的心,今天,我们读到的是王绩那颗穿越千古的寂寞心。希望大家在课后继续读诗歌,感诗心,养诗情,力争做诗人。
六、作业设计
扩写诗歌:发挥丰富的想象,你觉得诗人当时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还想到了什么?把这首诗歌改写成一篇2—300字的散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均可,注意不能改变诗歌的情感基调和主旨思想。
教学镜头
镜头一:
师:哪些地方你能读到诗人此时的心境?
生:我觉得从“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中可以读到此时作者宁静的内心世界,诗中写到的是“树树”“山山”,因为只有他内心宁静才能用心看到每一棵树,每一座山的样子。
师:诗人虽然是站在远处眺望,但是他真的能看到每一棵树,每一座山吗?
生:不能,我觉得这里的景象不能说完全是作者看到的,而是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是作者心中之景。诗歌中的“皆”和“唯”可以体现:都是“秋色”,只有“落晖”。这说明诗人的眼中只看到了秋色和落晖,这又跟诗人此时的心境息息相关。因为他心情不好,所以看到的一切都是悲戚的,都是萧瑟的。
师: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融情于景”“景由心生”。
镜头二:
生:我觉得诗人此时内心是特别高兴的。
师:你是从哪里读到的呢?
生: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写了一幅特别和谐、温馨的画面,牧人劳作了一天,收获满满地回家,内心充满了喜悦。
师:你所说的喜悦是牧人的喜悦,那么诗人呢?诗人看到这幅画面时心情如何呢?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诗人的行为之中。
生:我觉得诗人此时内心是愈加孤单的。我们可以看到首联“徙倚欲何依”,此时诗人是在“徙倚”,他迷惘地走来走去,却找不到归处。可是牧人却是“返”,猎马却是“归”,与他自己的处境形成了对比,他们都有归处,可是诗人的归处在哪里呢?
师:“愈加”这个词语说得太好了,热闹都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我想到了王夫之的一句话:“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这也是我们常常说的以乐景衬哀情。
教后小思
最近几年,整本书阅读教学,大单元阅读教学成为了阅读教学的热词。但是如何上好单篇,依旧是很多一线老师需要面对的问题。最近几周,我一直在教文言文和诗歌。对每一个文本,我都用心揣摩;每一堂课,我都精心设计,但是,我还是鲜明地感觉到学生和文本之间有鲜明的隔阂。如何打破学生和诗歌文本之间的隔阂,带领学生入情入境,这是诗歌教学要面临的大问题。
这周上《野望》,这首诗歌我上了很多次,赛课时也磨了这节课。虽然我并不欣赏这个迷茫多思,找不到心灵归处的王无功。但我却从这首诗中着实读到了一颗没有什么掩饰的真诚的诗心。于是,我把自己的这个教学设计取了一个名字——千古寂寞心。
一读二品三拓,这是诗歌阅读的常见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咬文嚼字而潜入到文本深处至关重要,诗歌本就是语言的艺术。那么,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我则巧妙地运用了质疑法,去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驱动他们深入到文字之中。其实,王绩是否是真隐士,本身答案并不重要,可能也没有唯一的标准的答案,更加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任务的驱动下,会潜入诗歌文字中,读到文字中蕴含的深意。
这个教学设计在实践过程之中,主问题突出且可以覆盖整首诗,所以整堂课碎问碎答得以避免。学生可以敏锐地紧贴着诗歌中的细节,去印证自己的结论。但是,有两个问题依旧很突出。第一个是教师的牵引性太强,不断地在引导着学生去印证教师自己心中的结论。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一个成熟的教师,在课堂上,他的眼中和心中不再是他的教案,而是台下的学生。”而在我的课堂上,我清醒地知道:自己的心中眼中还是自己的教学设计。第二个问题是,这堂课缺少学生的集体学习活动,更多的是教师和学生的个人对话。特别是当学生倾听意识还不强的时候,集体的学习活动就更为重要了。而课堂上的集体学习活动绝对不能只能停留在齐读诗歌这样简单的活动上。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思考起来,表达起来,才是一堂好课的标准。
诗歌教学,如何在“诗味”和“趣味”上寻求一个好的平衡,如何让学生融入到诗歌的情境中,能够咬文嚼字潜入到文字深处,体会诗歌的艺术。我一直在思考着,实践着,反思着。希望这些琐碎的思考,能化作夜空中那一颗颗星辰,照亮我的诗歌教学之路。
学生作品
登高而上,极目远眺,却又是日落景色。心神不宁,居无定所。身虽在,心神飘荡,何时见归宿?茫茫心灵归途,走不尽那蓬山多路。眼中的五彩,渐化作一目秋色,使层林尽染,又看得一腔悲凉。山峰连绵,波澜起伏,似彩女飘飞的裙带,舞起一曲烟花。只可惜余晖染上山峦,浸润凄凉如水。牧人缓缓而行,赶着牛犊,怡然自乐;猎户奔马而行,载着猎物,嘶鸣阵阵。也许这秋色在他们眼中是喜悦的吧……而我却只能睁着一双灰暗的眼,看着苍凉的天地。这天地间,何人识我?何处用我?何地能容得下我?不是那污浊的官场,不是那繁华的京都,亦不是那三宫六苑。也许我只能在山野林间,追忆着历史孔隙中的古人吧。
(中雅培粹学校2111班罗蔚然)
又是一天中的黄昏之时,日薄西山,沉鳞竞跃,倾听着今天最后的思念。我站在东皋纵目眺望着远方,来回踱步,心中更是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心中仍有一丝念想,渺茫,模糊了方向。在那夕阳余晖的晕染下,层层叠叠、一望无际的树林已被映上了枯黄,憔悴又沧桑,失去了往日的风采,那焦黄的落叶大概是晚秋剪不断的絮言;静默不语、连绵起伏的山峦沉重地披覆上了落日的余晖,暮光让它褪去了青翠,留下了凄凉与悲伤。这时,我清晰地看见牧人手持长鞭,正不停挥动着,面带倦意却仍旧匆忙地赶着牛群返回,结束了这一天的劳作,颇有成果;猎人骑着马载着丰盛的猎物回来,眉眼间溢出的是藏不住的喜悦,抬头向着前方。这一切是如此安逸与和谐,我正为他们的丰收而开心,然而一丝凄凉却掠上心头。静心思虑,遥遥相望,似曾相识,眼角不知何时已湿润。轻拭眼角,正想诉说,曾想无人知我心,念我情。看着远处的袅袅炊烟与被夕阳拉长的孤独身影,心中那一丝念想渐渐被迷雾拥入怀中,只得无奈追怀伯夷、叔齐那样隐居不仕的人儿了。
(中雅培粹学校 2111班徐若宸)
落日拉下长长的影子,一分愁绪,几抹悲凉。我抬头望向夕阳,云拉着太阳不让它坠下,可是太阳洒下几缕余晖,将树叶染上秋色。仿佛东皋,无以归宿。驻足于此,举目四望,点滴凄凉。
深秋里树树斑斓。深重的墨绿,跳跃的火红,嘶哑的灰褐,衰老的暗黄,一同融作迷离的幻彩,朦胧不清。山峦绵延在沉沉幕蔼中,如同披上了一袭余晖,为夜晚铺上壮烈气息。劳作终日的牧人猎户,追随夕霞的指引归家。牛群食过来南山百草,意犹未尽的咀嚼着,猎马踏变北野畋地,心满意足的漫步着。环顾四处,众人与我犹同不识,夕阳收回最后一束光亮,我仍久久伫立。黑夜笼罩尚能望见几处人家星火。我举目四望,想找到一位相识的友人,可在这山林里,只有一棵棵染红了叶子的黄栌树与我相伴。于是我站在秋风中长啸,感慨怀念着那些隐居不是的先贤,聊以自慰。也罢,既无以兼济天下,便自可独善其身,无法做普照天下之烈阳,那就点燃手里的炬火。
(中雅培粹学校 2111班邹诗雅)
灿烂的阳光从当空渐渐落下地平线,正散发着最后一缕光辉,层层叠叠色彩各异的云霞在我眼中却显得格外悲凉。我站在东皋远望着这般风景,难忍心中之愁,不自觉地开始排徊。我走啊走啊,抬头眺望广阔无际的天空,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归依何方。树木丛生,枝叶繁茂,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颜色,金黄一片,座座山峦都映着落日的余晖。此时,我望见有一位牧人走来,身旁是一群牛。牧人甩着鞭子驱赶着牛群回到他们的家园。远处,猎人骑着高大的骏马,驮着猎物,满载而归。 我只是注视着他们,没有与他们说一句话。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抬起头,仰天长啸高歌,这山冈是我的归宿吗?
(中雅培粹学校 2111班向熠)
东皋,水边地,暮色回合。在这乱世的尘喧中我终又归居田园,落日的余晖最后一抹殷红映在一座座绵亘的山上,远眺而去,山色仅有那余晖的昏黄。已然不见春时的翠,夏时的青。枯败的落叶乘着凄寒的秋风而下,坠于地,化于泥,带走最后一丝生气。满目皆是秋色的荒凉。匆忙一日的牧人,伴着那双龟裂的手,驱着牛犊回家了,茅屋中升起的缕缕炊烟,也许是他劳作一天的慰藉。那匹瘦而干练的猎马,带着林间,田野捕捉的鸟兽亦收获颇丰。牧人驱犊,猎马带禽回家了。而我却在这东皋最后一丝余晖中不断徘徊,彷徨无助地寻找着背于心底的那份依靠。到处都是熟悉的景物,熟悉的人,但却无一人一物知我心,懂我情。只能孤独地念着那商末伯夷,叔齐清洁出尘的采薇生活。
(中雅培粹学校 2111班涂恩烯)
我独立于水岸边,波涛打着转如万匹奔腾的骏马,打在一块块突兀的怪石上,瞬间化为万点波痕,碎了一地,这湍急的水流,夕阳西下,已是将近傍晚时分,我在水旁来回踱着步,那湿泥已踏出一个个深浅不一的足迹,形单影只,不知何去何从!远处的树林已被染成了黄色,氤氲着秋的踪迹,层层的山顶之间只剩下那落日的余晖浸洒水面,远处的吆喝渐渐清晰。牛犊如调皮的孩子被牧人们领回了家,带着兽、禽的猎人哼着欢快的小调满载而归。望着这副景象,没有一位与我处境相同的人,不禁望着这天地之间唱起了哀歌,在那山水之间回响着,念着那亲切的故国,惦着那伯夷、叔齐的爱国之心呀。山,傲立苍穹如长箭;水,奔涌荒野如疾风。我再次伫立于水边而极目远眺,一篇怀情之诗由笔下流出……
(中雅培粹学校 2112班周若冰)
天气渐凉,秋色正浓,傍晚时分立足在东皋纵目远望。只身一人的孤独逐渐拉长,在夕阳下缓缓摇曳。黄昏招摇在四周的暮云里,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风轻拂,蝉鸣连绵不绝,层层山峦草木都渲染上了枯黄的秋色,应和着些许寂寞的心。山间洒下点点萧瑟夕阳,斑驳的刺眼光芒射入眼帘,层林尽染。怅然遥相望,疑是故人来;牧人欣然赶着牛群大步迈进斜阳,时常传来轻脆的牧笛鸣响;高大的猎马背负猎获的鸟兽满载而归,悠然地漫步于山原林间。我四处环顾,却没有一个志趣相投的知己伴我闲游,找不到心灵的依靠是多么苦闷孤寂!仰头,无边的旷野上,凛冽的天宇下,长声叹息。山水之美,肠断与谁同倚?内心憧憬着庄园隐居生活,回归自然与纯真。我只愿用心发现山水之美,伴闲适充斥,云游田间。乐莫乐兮心相知,隔几株老梅,种几棵青柳,得一知己促膝长谈,坐看云起时,论潮涨潮落。可是,这样的生活,我真的可以拥有吗?无人给我答案......
(中雅培粹学校 2112班钟绘霖)
临近傍晚,天朦胧,灰似沙。我踏着曾经来到的路想要返回,可曾想,早已物是人非了。漫步江边,抚须长叹,悲叹久绝。孤身闲居在山边,内心的彷徨又能倚靠在何处?久罢,依江徘徊。百里丰收的秋天抵不过冬日的寒瑟,缤纷迷人的余晖挡不住夜晚的黑暗。何况是我,匿藏了锋芒,渺小得刺眼,在官场可有可无!人生漫漫,到头来,也不竟有知己,有酒独饮,有难独当啊!天色渐渐昏沉,牧人驱赶着牛儿返回,猎人带着猎物归家,我,又是何去何从呢?
(中雅培粹学校 2112班徐婉婷)
夕阳好似迫不及待地要回家,暮色说来就来,东皋被若有若无的薄雾簇拥着,好似一块纱巾在静静的空气里浮动着。远处几只鸟儿在山水之间左顾右盼,徘徊不前,它们是想赏赏景呢,还是想翻翻今天的快乐?曾经绿遍山野的无论是苍天巨树,还是笔直挺立的小树,都被季节的双手搓黄了叶。远山在这即将落下帷幕的风景里,身披诗的外衣,与夕阳依依惜别。这时,放牧的人用鞭子在牛犊身上留下了一个柔软的印记,使牲畜们都不情愿地上了路。密林中,猎人望着树枝,屏息凝神,等到马缓缓地走出林野时,身上驮着的猎物又为今天的夜宴增添了几分美好。在这冒着温和暖和的烟的小村中,没有谁认得诗人,诗人只好自娱自乐,唯与古人轻吟浅唱,听凭风引。孤寂的诗人,就这样在墨色深处被隐去,只徒留几分寂寞......
(中雅培粹学校 2112班孙启轩)
我在这东皋已生活了数年了吧,于傍晚遥望天边——那是京城的方向。不看也罢,不看也罢!可我在这茫茫天地间徘徊了半生,京城、故乡,亦或是这东皋…何处可容我?我又该去何处?一年又一年,此秋过后亦还有秋,漫山遍野又染上了枯涩的秋意,连最后的阳光也不曾青睐于我,只是在山间向我施舍了一把余晖。村里的牧人应当牵着牛犊回家了吧!隔壁的猎户也满载而归了吧!只有我不知何处为家,也不知自己拼搏一生得到了什么…不看了罢,不看了罢。可那一户户人家是那么熟悉,却又离我如此遥远…不看罢了,不看罢了…我在此高歌着我隐居的孤独,高歌着我的命运,我的苦闷。可又曾有人懂我吗?哎…不想了吧…不想了…
(中雅培粹学校 2112班周槿萌)
《《野望》再创作》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夜晚是孤独的,他悄无声息的来到人间,为白天慢慢收了尾。我站在东皋举目远眺:世界如此之大,可我却不知该归依何方。走来走去,徘徊不定。想到自己跟曹操一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心里便有了一点安慰。远处的树林,仿佛失去了夏天赠予的礼物,毫无生机,一片枯黄。一轮圆日,慢慢地从金黄色变成了古铜色,像即将熄灭的蜡烛,越来越暗淡。落日的余晖给一座又一座连绵的山锋,镀上了一层金,秋风涌起,愈看就越显得萧瑟。放牧的人悠哉悠哉地甩着手上的鞭子,驱赶着羊群,吹着小曲儿,走在回家的路上,有了些“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的趣味。猎人骑着猎马走在小道上,满载而归。而我环顾四周,竟没有一个认识的人,只好也倚树旁,轻声吟唱起那首采薇,想到伯夷叔齐,想到隐居不仕。举起酒杯再次痛饮,直到那夕阳消失在地平线的尽头。茫茫天地间,只留我一人独自矗立在无尽的黑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