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寒山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07:33:01
《寒山寺的秋天》
秋高气爽的日子,爸爸妈妈带着我来到了苏州寒山寺。
我们走在去往寒山寺的路上,看到墙壁上刻着很多描写秋天寒山寺的古诗,其中我最喜欢的古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写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看着我也情不自禁地读出声来。
进入寒山寺你会看见一个个金光闪闪的神仙,有的盘腿坐着,有的举着伞,还有笑眯眯的,好神气。再进去,你会看见枫桥。啊,枫桥真的好高啊,桥下的水快速的流着,桥洞下可以开过去很高很漂亮的大船呢!走过枫桥,你会看见亭子里有一群老人正在开心的唱歌。亭子周围种着许多枫树,一团一团的,红得像火一样。
走累了,我和爸爸坐在河边,抬头望着天。天空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一块纯净的蓝布。一阵阵风吹过,我闻到一股花香,我们又顺着花香走了过去,原来是寒山寺钟楼边的桂花开了,那香味让人心情舒畅。
啊,寒山寺的秋天,真美!
《寒山寺》
记得在去年国庆,我去了寒山寺。在姑苏城的湖里,我坐在船上,船躺在湖里。
远处的山上有几点小屋、小寺、灯火,近处的湖里荡着几条小船,坐在摇晃的船上,眼里的景色充满诗情画意。秋夜里,好凉快!湖上的渔灯将我带回了千年前的那个秋天的不眠之夜。“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我看见了张继。
不眠的他也许是因考场失意落榜而踌躇的吧?在拥挤的人群中,他挤破头想看见自己是否上榜有名的情形,我想象到了。无论是谁,若如此,定将彻夜不眠,也正是湖上的那一夜成就了一个失意考生的千古绝唱。在那个秋夜既是张继失败之时,亦是他的成功之夜,他带着满怀的怨与恨写下了枫桥夜泊。
我仿佛看见了他,看见了掩面叹息的他,他好像就在湖上,又好像在千年之前,我坐着与张继相似的船,就在一个湖上,就在同一个湖上,就在相似的秋夜里,看寒山寺,赏一湖秋波秋水,这是何等神奇的事情!我似乎跨国了千年的时空,看见了夜里失眠的张继。
这失眠的夜对张继来说是福是祸?是福吧?这夜成就了他在文学史上的不朽。是祸吧?他未当上达官贵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多么的愁!让一个人忘记了时间,踌躇直至午夜,张继的愁我并未体会过,但他的愁有血有肉,竟渲染了我。
月,在云纱中时隐时现,船,在湖水中荡来荡去。我坐在床上,船躺在湖里,寒山寺的秋夜好美!
渔火渐渐弱了,暗了。水里的涟漪荡着荡着。船靠岸边,鸟停枝间,时光逝去,千年前的张继化做枫桥夜泊成了永恒。
《寒山寺》
记得在去年国庆,我去了寒山寺。在姑苏城的湖里,我坐在船上,船躺在湖里。
远处的山上有几点小屋、小寺、灯火,近处的湖里荡着几条小船,坐在摇晃的船上,眼里的景色充满诗情画意。秋夜里,好凉快!湖上的渔灯将我带回了千年前的那个秋天的不眠之夜。“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我看见了张继。
不眠的他也许是因考场失意落榜而踌躇的吧?在拥挤的人群中,他挤破头想看见自己是否上榜有名的情形,我想象到了。无论是谁,若如此,定将彻夜不眠,也正是湖上的那一夜成就了一个失意考生的千古绝唱。在那个秋夜既是张继失败之时,亦是他的成功之夜,他带着满怀的怨与恨写下了枫桥夜泊。
我仿佛看见了他,看见了掩面叹息的他,他好像就在湖上,又好像在千年之前,我坐着与张继相似的船,就在一个湖上,就在同一个湖上,就在相似的秋夜里,看寒山寺,赏一湖秋波秋水,这是何等神奇的事情!我似乎跨国了千年的时空,看见了夜里失眠的张继。
这失眠的夜对张继来说是福是祸?是福吧?这夜成就了他在文学史上的不朽。是祸吧?他未当上达官贵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多么的愁!让一个人忘记了时间,踌躇直至午夜,张继的愁我并未体会过,但他的愁有血有肉,竟渲染了我。
月,在云纱中时隐时现,船,在湖水中荡来荡去。我坐在床上,船躺在湖里,寒山寺的秋夜好美!
渔火渐渐弱了,暗了。水里的涟漪荡着荡着。船靠岸边,鸟停枝间,时光逝去,千年前的张继化做枫桥夜泊成了永恒。
《枫桥夜泊作文550字》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因唐代诗人张继的千古名篇《枫桥夜泊》而闻名于世,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引来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因此而出名。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这首诗创作于安史之乱爆发后,诗人张继被迫客游江南,途经苏州,夜泊于枫桥,写下了这首诗。看到月落、江枫、渔火,感受到霜气满天,听到乌啼、钟声,交织成一幅凄美的秋江夜泊图。整首诗透漏着一个“愁”字,作者寄情于景。
诗人愁绪万千,难以入眠。或许,只有城外寒山寺悠扬回荡的钟声,才能与诗人相伴。那么他为何夜泊于此,而且愁绪万千呢?跟着书本去旅行,带我们走进诗的意境,了解这首诗背后的故事。
枫桥原名封桥,因地处水陆交通要道,唐代时在此设卡,封锁河道,因而得名。诗人到此,已是半夜,城里实行宵禁,因此没能找到地方住宿,又或许是盘缠不够,最后只能睡在船上。仰望天空,月亮渐渐西沉,天地之间一片朦胧,江边枫树影影绰绰,映衬着星星点点的渔火,霜气寒冷袭人、听到声声乌啼凄厉。诗人张继独自站在船头,难以入眠,只听的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在耳畔索绕,感受到诗人此时的孤独、凄凉与寂寞。
诗人因仕途不幸和国家日渐衰败,一股愁绪涌上心头,他忧国忧民,将自身与国家命运连为一体,这首诗因伴随着一个诗人的夜半愁绪而被后人传颂。
《石门坊一日游记》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我三年级学的一首诗,其中的诗情画意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诗人杜牧描述的那种美境也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
机会来了。周日,爸爸妈妈带我去了石门坊,欣赏了漫山红遍的自然美景,体验了登高望远的诗人情怀。
石门坊,位于临朐城西,山势曲折南向,两峰对峙如门,故名石门坊。传说,是天上财禄大神储藏珠宝的地方,为嘉奖人间善事,凡生有十个男孩,不生邪事,品行端正者,便能开放石门取宝。一路上爸爸向我讲述着石门坊的典故与传说,使我更加向往,历经两个小时的路程,石门坊到了。
车停到停车场后,我便迫不及待地下车。一下车秋天凉凉的空气便顺着我的鼻孔流淌到全身,顿时使人一激灵,这种沁人心脾的感觉让人感觉分外清爽。从停车场到石门坊景区需要走一段山路,几公里左右,山路两边种满了柿子树。此时,树叶已落,金黄的果实挂在树上,柿树寓意“事事如意”,祈福的人很多,也有很多人在品尝这免费的水果,每个人脸上都充满甜甜的笑意,看来柿子非常甜。
一段山路以后,看到一段长长的台阶,一个牌坊坐落在台阶上方,署名“石门坊”,景点就在前面。登上台阶,浑身热乎乎的,此时一个大广场让人眼前豁然开朗,前方、左右两边都是山,此时再往下看才真正体会到为什么叫“石门坊”,正如路上爸爸所说的:“山势曲折南向,两峰对峙如门”。我们沿着左路继续登高向上,陡峭的山路让人感觉很累,左边山路基本上没有红叶观赏,此时我感觉到非常失望,这就是我期盼的诗中美景吗?走到石门“晚景”附近已近十二点半,此处场地空阔,爸爸妈妈决定休息一下吃点东西补充点体力。确实累了,吃起东西来狼吞虎咽,把随身携带的面包、饼干、火腿肠一扫而光,感觉吃得分外香。吃完后休息了一会儿,感觉身上慢慢的有劲了,此时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参观了石门晚景附近的景点“母子槐”,母子槐在文昌殿旁,有500多年的历史,母子槐是颂扬户部侍郎李昌谨遵母教公正廉洁而演绎的一段传说。沿石门晚景向继续攀爬,经过一段木桥,走上了一条很窄的人行山道,顺着人群慢慢看到远传的山谷中隐约出现了几片红斑,让人充满着期待。
继续前行,一副壮丽的美景映入眼帘:远处山涧、谷底的红叶漫山遍野,颜色多样交织在一起,就像一副美丽的画卷。谷壁上,贴满了形形色色的植被,灰白色的岩壁,橙红色的叶子,各种绿的树冠,就像一张绚烂的七彩之网,掺杂在一起感觉是那么和谐,那种壮观美丽真的很难用语言形容。远观对面山坡,一道细长的石阶映在在五色丛中,像通天梯一般延绵而上。此时,我不禁想起了杜牧的那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红红的树叶远远的看也是花团锦簇,真真正正的感觉“霜叶红似二月花”,妈妈说,红叶是在霜降天冷以后才发红,所以古代诗人把红叶也叫“霜叶”,我也终于明白了诗词中“霜叶”的含义。
下山过程也是赏景的过程,一路流连忘返。上山途中的失望全部抛在了脑后,途经一处玻璃桥观景点,站在桥上往下看,玻璃下红叶就像绵羊的毛一团一团的。下山途中可以近距离的观赏到红叶,叶子是圆形的,并不是我想象的那种枫叶,给人感觉肉肉的,颜色很难形容,感觉是柿红,并不是那种通红。
走到出口已近三点钟,还是要通过来的时候那段山路走到停车场,路上依然有登山的游客。考虑到回家路程还有两个小时左右,我们便加快了脚步。坐在车上,再看一看这雄伟的大山,感觉大自然的力量真是让人敬畏。“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此次游玩让我受益匪浅。回城已是六点多,去饭店简单吃了饭后便回到了家。此时,白云深处的人家也一定是炊烟袅袅了吧,他们吃的啥呢?
《寒山寺》
今天我们去了寒山寺。它位于苏州枫桥路上,路边种满了长着翅膀的枫杨和枫树,样子美丽又可爱,我捡了一些好的树叶回家做了标本。
我们进去的时候,一下子就被那风景迷住了,高耸的寒山寺,隐藏在树丛中,不愧是”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呀!虽然下起了大暴雨,我的鞋子已经湿透,底也被磨平了,在那被雨淋过的花岗岩上像滑冰一样,站都站不稳,只有踩在大理岩上脚才不滑。
最有意思的就是喂鱼,把一颗颗鱼食放在手掌心,放入水中,那一大条一大条的锦鲤就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一样,全部冲到我的手边,吸吮着我的手,合着水花,发出啵啵的声音。每条锦鲤足足有30厘米那么长,那么大,长的肥肥的,听工作人员说,这些锦鲤都养了十几年了。有一条红背白肚子的特别夸张,整条鱼又宽又长,只要嗅到鱼食的味道,奋不顾身的冲过来,张开它那个足足有网球那么大的嘴,把鱼食全部吞进去,不给别人留一点残渣剩饭。
之后我们见到了真正的寒山寺塔—普明宝塔,从远处看还真是像一位巨人屹立在寒山寺公园中间。它的旁边立了块牌子,上面写着绕塔可以积累功德,顺时针绕,半举起手,并且心里默念。虽然我不知道什么意思,但是还是照着做了,一边绕,一边瞎嘀咕,并举起双手合拾,还一边顺道摸了摸聚财的貔皳。
《山行的诗意》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意]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赏析: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作者小传】: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飘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出自] 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5、深:另有版本作“生”。
6、坐:因为。
7、霜叶:被霜打过的枫叶。
8、远上:登上远处的。
9、山:高山。
10、车:轿子。
11、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12、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13、晚:晚上,通常指夕阳落下的傍晚。
译文一:
深秋时节,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我不由自主地停船靠岸,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译文二: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飘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 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杜牧《山行》鉴赏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赏析二: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远”写出了山路的绵长和山之深,“斜”与“上”呼应,写出了高而陡的山势。顺着这条山路极目而望,在白云飘浮缭绕之处,几椽芭屋若隐若现,不禁让人顿生亲切之感。但这前两句其实只是陪衬,后二句之枫林红叶方为此诗描写之重点。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真是满山云绵,如烁彩霞,竟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而停车凝望、陶然忘归的诗人也成为画面的一部分。但诗人没有像一般文人那样悲秋伤时,而是通过一片红色展现出秋天山林热烈蓬勃的景象,体现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股英爽俊拔之气溢于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和见地。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译文] 月亮已经沉落,栖鸟发出几声啼鸣,繁霜布满了天地;江边的枫树,渔船的灯火,伴随着一个旅愁之人的睡眠。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解】:
月落乌啼霜满天 月落:这里是指的是天将破晓;乌啼:这里是指乌鸦的鸣叫;霜满天:意思是说秋霜满布,让人感到彻骨的寒意。
1、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2、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
3、寒山寺:苏州枫桥附近的寺院。
江枫:江边的枫树。
姑苏:苏州的别称。
①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此诗题目也作《夜泊枫桥》。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②江枫:寒山寺旁边的两座桥“江村桥”和“枫桥”的名称。枫桥也叫封桥 。据《大清一统志》记载,桥原本不叫枫桥,这里原来是水路交通要道,是往来船只停泊的码头,由于唐以前水匪倭寇经常进犯,故当时每到夜晚都要将桥封锁起来,以策安全,因而起名叫封桥。
③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④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
⑤夜半钟声:当时僧寺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欧阳修《六一诗话》曾曰:“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如唐人有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庚溪诗话》于此辨曰:“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后观于鹄诗云:‘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白乐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温庭筠云:‘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则前人言之,不独张继也。”宋人孙觌绝句《过枫桥寺》:“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诗薮》云:“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诗流借景立言,唯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唐诗摘钞》:“夜钟声,或谓其误,或谓此地故有半夜钟,俱非解人。要之,诗人兴象所至,不可执着。必曰执着者,则‘晨钟云外湿’,‘钟声和白云’,‘落叶满疏钟’皆不可通矣。”
译文:
一: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华,面对岩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夜半时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凄冷的钟声,悠悠然飘荡到了客船。
二:月已落下,乌鸦仍然在啼叫着,幕色朦胧漫天霜色。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一人傍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韵译】:
明月西落秋霜满天,几声乌啼山前;
江上渔火映红枫树,愁绪搅我难眠。
呵,苏州城外那闻名海内的寒山寺;
夜半钟声,漫悠悠地飘到我的船边。
【评析】: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古刹钟声。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的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名胜。此诗自从欧阳修说了“三更不是打钟时”之后,议论颇多。其实寒山寺夜半鸣钟却是事实,直到宋化仍然。宋人孙觌的《过枫桥寺》诗:“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即可为证。张继大概也以夜半鸣钟为异,故有“夜半钟声”一句。今人或以为“乌啼”乃寒山寺以西有“乌啼山”,非指“乌鸦啼叫。”“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忧愁难眠”。殊不知“乌啼山”与“愁眠山”,却是因张继诗而得名。孙觌的“乌啼月落桥边寺”句中的“乌啼”,即是明显指“乌啼山”。
这句诗虽然写了具体的景物,但实际是表达了作者的孤单寂寞,还有淡淡的忧愁。
本句可以解释为:天即将破晓,乌鸦也开始了声声鸣叫,全身彻骨的寒意让人感觉到四面八方弥漫着霜华。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杜牧《山行》全诗翻译赏析》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飘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出自] 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5、深:另有版本作“生”。
6、坐:因为。
7、霜叶:被霜打过的枫叶。
8、远上:登上远处的。
9、山:高山。
10、车:轿子。
11、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12、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13、晚:晚上,通常指夕阳落下的傍晚。
译文一:
深秋时节,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我不由自主地停船靠岸,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译文二: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飘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 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杜牧《山行》鉴赏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赏析二: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远”写出了山路的绵长和山之深,“斜”与“上”呼应,写出了高而陡的山势。顺着这条山路极目而望,在白云飘浮缭绕之处,几椽芭屋若隐若现,不禁让人顿生亲切之感。但这前两句其实只是陪衬,后二句之枫林红叶方为此诗描写之重点。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真是满山云绵,如烁彩霞,竟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而停车凝望、陶然忘归的诗人也成为画面的一部分。但诗人没有像一般文人那样悲秋伤时,而是通过一片红色展现出秋天山林热烈蓬勃的景象,体现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股英爽俊拔之气溢于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和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