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非物质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6 07:36:45
《非物质文化遗产议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议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议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华的文化遗产【1】
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有许多珍贵的财宝,但也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可以带给我们许多精神上的财富。
我从小就接触到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学,我曾经读过《论语》、《大学》、《中庸》、《孝经》、《道德经》《黄帝内经》等。通过读这些经典,我懂得了许多道理,它们对我的学习与做人都很有帮助。它们不仅对我们有帮助,而且这些书里往往包含着一些有哲理的句子,如“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人们还通过这些句子编出了通俗易懂的谚语。这样看来,国学可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文化遗产啊!
我们国家不仅有国学,还有毛笔字。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书法家,它们在书法中加入自己的创意,成为一个笔体。如:颜真卿的颜体有力,赵孟畹恼蕴迦崦?hellip;…我们要把已经被人遗忘的书法重新拾起来,传承我们中国的文化遗产。
中国的文化遗产还有中国画。中国画体现出了中华人民的智慧。中国画一笔下去,可以画出两—三种不同的色调,这是其它画所做不到的地方。
中国虽然有这么多文化遗产,但几乎没有人愿意重新拾起它。大家都随着科技的变化走向新生活,而遗忘了祖先留给我们的东西。让我们重新拾起文化遗产这颗明珠,传承后代,让它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
非物质文化遗产【2】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吗? 下面,请大家看看我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了解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或场所。其中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传统美术、音乐、书法、舞蹈、戏剧、曲艺、杂技和手工制作品。这是我在周五下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上,从老师那里学到的新知识。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香包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我国传统节日五月初五端午节时人们佩带的,香包以纳祥祈福、消灾避邪。香包中的香料用雄黄、艾叶、冰片、麝香、苍术等中药材,碾碎,装入香包,方可做成,香包才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让我认知更深刻的是,我以天中晚报小记者的身份在学校学制作香包。制作香包时我学着老师的样子,先从最简单的开始,剪一块正方形的.布,沿两角对折,从左边拿针缝起来,到右边留三公分,可以装棉花和香料;再从没缝的洞里把布反过来,再装入棉花和香料就可以了。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有幸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感受到一股古朴的风格,我细细品味着这一拥有着浓厚的民间色彩的物品。让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的了解,我觉得非物质文化是中国五千多年来的民间艺术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值得夸耀的历史,是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不到的知识,也是历史上的最高见证!
世界遗产--兵马俑【3】
今年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于6月28日至7月14日在苏州举行。这是我们年轻人应该义不容辞参加的活动,这对我们年轻人来说,能够更加了解这世界遗产,同时也能学会怎样保护这些世界遗产,为保护世界遗产作出更大的贡献。在中国众多的世界遗产中,我觉得兵马俑是最灿烂的一个,如果让我参加这次活动,我会首先为客人简单地介绍一下秦始皇的兵马俑。
秦始皇的兵马俑为三个坑,一号坑为东西向的长方形坑,长有230米,宽有62米,四周各有五个门道。 坑东西两端有长廊,南北两侧各有一边廊 。军阵主体面向东,在南、北、西边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担任护翼和后位。哦,对了,你现在看到的哪一个俑,说不定就是古代时的一名工兵,或将军,这真是奇迹。这就是第八大奇迹。二号兵马俑坑遗址大厅,位于一号兵马俑坑遗址主厅东端北侧。三号兵马俑坑中部,出土木质战车一乘,车已朽,仅存残迹。 车后有陶俑4件。前排的一件为军史俑,后排中间一件为御手俑,御手俑两侧的俑为车士。 此组陶马位于三号俑坑中部是车马。
介绍完了秦始皇的兵马俑,客人们会为这第八大奇迹而感到骄傲,也会为这个世界而感骄傲。同时我会呼吁大家为保护世界遗产而共同努力!因为这世界遗产是属于全世界的,也是属于全人类。大家肯定还记得泰山吧,有些人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他们不惜代价,随意建造高级住宅楼和高档大酒楼,被世界文化遗产组织发出警告!
让我们年轻人共同参加这一次世界遗产大会,更加了解这些世界遗产,以便为保护这些世界遗产尽自己最大的一份力。
走近非物质文化遗产【4】
伴着清晨明媚的阳光,迈着轻盈的步伐,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参观玻璃博物馆,一踏进玻璃博物馆的大门,就感受到馆内到处弥漫着一种非遗文化的气息。
随后我们走进了展览大厅,展厅内陈列了五颜六色的玻璃容器和玻璃艺术品,造型各异,琳琅满目,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展览厅旁边的那家卖工艺品的商店,有不少独具创意的玻璃器皿,有可爱的玻璃小动物,有小巧的玻璃挂件和玻璃饰品,样样都令人叫绝,处处都让人爱不释手,我无时无刻不被这些艺术品吸引,深刻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近三个小时的参观是一次非遗物质文化的熏陶,精彩纷呈,开阔了眼界,令人恋恋不舍、流连忘返。
首先,我们参观了热玻璃的制作过程,只见师傅专心地从火红的熔炉里取出一团闪闪发光的液态玻璃原料。再通过吹杆把气吹入玻璃中,吹出一个泡泡形状。紧接着他把玻璃放入一个花瓶容器中进行塑形。最后放入冷水中,只听见几声“嗤嗤”的响声后,此时玻璃球表面上就已经“着装”上了脸普的花纹,成了栩栩如生的玻璃艺术品。整个制作是从玻璃的原材料放进熔炉,经过软化、吹制、打磨、压制,到最后成为婀娜多姿而熠熠生辉的玻璃艺术品的全过程,让观众近距离地观赏到制作玻璃艺术品的神奇变幻,形象直观,非常精彩,博得了一阵掌声,让人赞不绝口。
今天在博物馆看到的仅仅是非遗物质中的冰山一角,但我已经感受到了非遗物质文化艺术的魅力,并且深深喜欢上它们,期待这样的文化艺术可以走进我们的校园,真正走进每个人的心窝。
【非物质文化遗产议论文】
《《桦皮船》读后感650字》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鄂伦春族桦皮船制作技艺为切入点,一位老猎人、一个男孩、一条桦皮船,串联起少年一次出门远行、追寻精神故乡的心灵旅程。《桦皮船》以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小故事”讲述了鄂伦春人的民族变迁与文化传承,以日常琐事替代了宏大叙事,以儿童视角消解了时代洪流,却令人有种初见驯鹿回首的感动。
爷爷托布从黑龙江十八站来,他曾经是一位鄂伦春的猎人,带来了一条桦皮船,为生长在沈阳城的男孩乌日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呼玛河涨水,冲坏了马圈和狗舍,爷爷的马和狗丢了,爷爷走了。乌日决心带上桦皮船,陪托布一起渡过难关,不告而别的男孩独自踏上了奔赴大兴安岭腹地的列车。
老人托布和众多普通的中国爷爷一样,在父母忙于工作的时候,从乡来到大城市下承担起照看孙子的责任。有了爷爷的陪伴,乌日的生活变得与众不同。因为有了会做桦皮船、会划桦皮船的爷爷,平凡的乌日成为了同学们中的焦点人物。托布爷爷却并不适应大城市的生活,对故乡的惦念中时常在梦话里说起鄂伦春语,激起了乌日学习民族语言的兴趣。乌日对本民族的认识,正是由桦皮船的实物到桦皮船相关的民族语言,再到追随桦皮船回归呼玛河,最终架起桦皮船回到爷爷的山顶胜地——代表家族与民族之根的“撮罗子”,一路有关桦皮船和祖孙二人的故事,仿佛成就了一段平凡却充满灵性的“呼玛河传”。
这是一本能让小读者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书,也是一本能让小读者在精神世界得到锻炼的书。书中的少年在远行,他们的目光往往越过日常生活的篱墙,追求的是一个充盈着诗性与哲思的精神栖息之所。书中的每个人物都不是脸谱化的人,而是生存、生活在社会中实实在在的人,无论是坚韧质朴的鄂伦春族老人,迸发出惊人的成长力量的少年乌日,还是完成心灵救赎的李阿哈,都让读者倍感真实和亲切。
《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感》
作为中华名族的儿女,我见过波涛汹涌的大海;作为祖国的花朵,我爬过雄伟的万里长城;作为祖国的希望,我读过“知识的力量”……却没见到过祖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叶小舟水上行,透着雾里看仙境。柳岸芦花迎风展,待到何处都是春。”我用这首诗来形容手工蚕丝绣做的图案一点也没错。看得我一直叫好,差点鼓起掌来。妈妈告诉我咱们是来参观的,需要保持安静。下面我来说一说我的参观收获吧!
面塑人、鲁班锁制作技艺、耿氏角雕、沙土画、铜版画、皮影、烙画等看得我眼花缭乱,但是我还是一边认真看,一边记笔记。将我所看到的用文字记录下来,保持这份珍贵的参观游记。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姜艳华用抚宁剪纸艺术剪的作品《天下第一关》,那幅作品栩栩如生,画面上有守卫长城的士兵;有人来人往的路人和叫卖的小贩们;还有活灵活现的马车……我有一种身临其中的感觉,看到古代的天下第一关古都的风貌,感受到了一关脚下百姓当时生活的情景。
“现在我来考你们一个问题,看谁能回答得出来”跟我一起来参观的好朋友妈妈说道。我俩自信满满地回答道:“考吧!今天参观的内容我们都记住了”“知道天下第一关的牌匾是谁题词的吗?”我不回答让正在看我作文的你来回答,知道是谁了吗?让大家带着疑问走进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寻找答案吧!
中午到家后妈妈给我蒸了粘豆包,“妈妈这是非遗美食”“对呀!看来今天的参观你真是有所收获”妈妈点了点头。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我以前一直不知道楼下阿姨送来的豆包这么有名的,今天中午的豆包好香……还是回到我的正题上来吧!
本次活动收获多多,拿起笔记录下来。虽然不是一些名胜古迹但是相信小朋友跟我一样之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陌生,通过今天的活动参观,我觉得我要改变之前的看法了。它承载着灿烂文明,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名族文化自信心和创造力。所以我要用笔杆记录下来今天的收获,同时我要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了解它、懂它、爱它……
《有趣的扎染》
今天我参加了嘉兴科技馆举办的扎染课。
扎染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师先给我们介绍了扎染的染料是怎么做的,然后给我们发了材料:有湿布,4颗珠子、橡皮筋、木棒。接着开始教我们怎么扎。老师说皮筋一定要扎实扎紧。开始我以为是要卷起来的时候要紧,后来老师给我又解释了一下怎么操作。
接下来就是我们开始自己做了。我在布的左边扎了一个,又在布的右边扎了一个,随后在中间又把一个小珠子放了进去,扎紧。我们把扎好的布放进一个大盆里,然后拿起青蓝色的颜料,把颜料挤到自己的布上。等待几分钟后,我们就可以把布拿出来了。但是,老师说,布一定要挤得一滴水都没有,然后再把扎上去的皮筋摘下来。这样,我们的扎染布就完成了。
有一个同学问:“老师,这应该是紫色的才对吧?”老师却说:“每个人的眼睛看出的颜色是不同的。青蓝这个颜色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看着我的布上的图案,有的像花朵,有的像蝴蝶,还有的像爱心,我好开心。我太喜欢这次扎染课了。(指导老师傅晓丰)
《我的拿手好戏——吹糖人作文700字》
吹糖人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民间艺术,在无论大小城市的古镇古庙间,总能找到几家吹糖人的小店铺。那形态各异的糖人,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
当我还在上海时,总在城隍庙附近看到一位老爷爷在吹糖人,我有次现察了他许久,也没什么客人,我好奇,便走上前去问:“老爷爷,您吹得这么好,怎么没人买?”老爷爷笑了:“小孩,我可不是什么卖糖人的,我是教吹糖人的!现在的年轻人哟,太懒,都不愿意学,我只是想让吹糖人这项手艺,一直流传下去,而不是赚钱!”
我有些不解,干这行居然有不赚钱的!那我要学!老爷爷高兴极了:“太好了,总算有一个肯学的年轻人了,得学好不收你学费!”
之后我便被老爷爷手把手教学,先把软乎乎的热糖浆塑型成空心圆,再用吸管从缺口往里吹气,用手把住要分离的位置,不一会,一只灵动的小猪就出现了。样子既可爱,又憨厚。谢过老爷爷之后,我便拿着糖人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
再一次接触到糖人时,已经是一年以后了。我与同学漫步在街上,偶然看见一家糖人店,同学们都嚷嚷着要吃,碰巧这回轮到我买单了,我便走上前问:“小哥,这糖人怎么卖啊”小哥随口而出:“现做十五块一个,成品十二块一个,限时活动,自己吹出来的不要钱。”
“巧了,我会,我来!”我自信地开始操作。“你一小孩能会吗?别浪费我的原料咯!”老板并不相信。我没有回答,直接开始了操作。还是熟悉的步骤,还是差不多的小猪,哎呀!忘捏尾巴了,不过还是有模有样的!
老板心服口服,带头鼓起掌来,同学们也纷纷为我鼓掌。
吹糖人简单又好玩,好吃还中看,却极少有人愿意尝试。但我希望人们能一直把这项手艺传承下去。我也会继续学习做其他的糖人,关键时候还能当做拿手好戏,在同学面前露一手呢!
《会”变脸术”的蔡老师》
大家都知道川剧中的变脸吧,变脸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呢,要想天天看到那可不容易, 但我们却有幸天天可以看到,因为我们有一位远近皆知的会”变脸术”的老师,她就是我们的语文老师--蔡老师。
她常穿着一条偏深的长裤,搭配朱红色的上衣,乌黑的短发,又白又嫩的小圆脸,远远一看,简直像魔女降世!我尤其喜欢她那双眼睛,仿佛是一个望远镜。可是你不知道,这张美若天仙的脸,那”变脸”速度之快令人咂舌,你要是见识过也会啧啧称奇。
有一次上语文课,蔡老师正满面笑容、绘声绘色地讲着课,突然莫名其妙地停了下来,犹如晴天秒变阴天,蔡老师阴沉着脸望着后排,原来小胡正趴在桌上睡觉。老师闪电般地走过去,可小胡睡得太香了,一点儿都没有察觉到。语文老师的脸一下子拉得好长,仿佛要拖到地上,她狠狠地瞪着小胡,眼珠爆突,脸上的表情已经开始扭曲,甚是都能看到她气得张开的毛孔,这时的她像一条喷火龙。只见老师运了一下功,用了她在江湖上罕见的“河东狮子吼”惊醒了熟睡中的小胡。小胡猛地反应过来,抬起头不知所措地望着老师。蔡老师又皮笑肉不笑地说:”美梦做完了吗?”小胡马上重整坐姿准备认真听课。这时老师又又又元气大伤,深呼吸,然后优雅地转身走向讲台,瞬间又“眉飞色舞”,继续讲课,仿佛一切都没发生过。我不禁感慨,蔡老师的“变脸术”可真厉害啊!
上课时的蔡老师眼里是容不得沙子,下课时的她却非常和蔼可亲,身边总是会围着几个同学拿着课本问问题哩!听!她又在轻声细语帮同学讲解题目,那温柔的声音如春风那样宜人。那一瞬间,我好像读懂了她的“变脸术”。变化的是她的表情,不变的是她对我们的关爱。
如果真的要给蔡老师画一幅漫画,我也不知道应当配上什么表情。不过,我想嬉笑怒骂,不论哪一张脸,她都是我可亲可爱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