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私人性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3 03:44:27
《读《美学散步》随感》
一直认为阅读是一个私人性质的活动,读什么得到什么认可什么,跟个人的气质喜好甚至是阅读时的心境相匹配。“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其实还不够准确,有的时候,同一个读者都可能在今天和明天不同的阅读旅程中,幻想出截然不同的“哈姆雷特”。读书真是件神奇的事情。
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如若不是工作室的阅读推进,我是断然不会买这本书的。无他,理论性的东西,一般高深,看不懂,便不再自寻烦恼。整本书读下来果然有很多看不懂的地方:希腊哲学、康德美学、罗丹雕刻……这几章尤其生涩。每个字都认识,个别句子也能懂,就是进不了脑子。于是乎,一方面佩服大师横贯中西的学识,一方面只能记下略微有点感觉而零散无比的句子,留待日后慢慢咀嚼。“自然的美终不是一切艺术所能完全达到的。”“艺术的功用就是将他描摹下来,使人人可以普遍地、时时地享受。”“照片所摄非自然之真,惟有艺术才能真实表现自然。”“自然无时无处不在‘动’中。”……我虽不能像宗老一样看懂罗丹雕刻的内涵和外延,但这些关于“美”的论述我没由来地认可。
那天早晨,一个细雨淅沥的早晨,刚好我们上《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我兴致勃勃找了几张图片,花鸟虫鱼,山川秀丽,展示出来,当然是“哇”声一片,那是我刻意选的“美”。图片还原了花与鸟的私语,光与影的变幻,这种赞叹是意料之中的。进入课堂学习第一自然段:“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和学生一起朗读的时候,我突然就觉得,其实文字比图片更有美感:音美、意美、生命成长之美、圆满轮回之美。整段文字没有特别刺耳的音调,起伏有度,从容婉转;四字词语的使用,倍增典雅;春夏秋冬四季的转换,配合着句式的变化,从形与意上,诠释了生命的真谛:轻快灵动、蓬勃向前;收尾处的“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更是值得玩味,从冬再到春,生生不息,永不枯竭,浪漫又美好。对,文学这一艺术形式提炼了自然的美,它比图片更具有“动”感:时间流动,情意流动,生命也在流动。这短短的文字给予我极大的想象空间,人与文交融的刹那,双方都赋予对方更高层次美的定义,真真儿让人身心愉悦。
不久天放晴了,中午走在去食堂的路上,看见路边的树叶,心里更是大爱:每一株叶子都由上至下分出层次不同的绿色梯队:顶上是小小的叶芽,绿中带黄,微微卷起;稍下一点是浅绿色的新叶,在春风中慢慢舒展;再往下是油绿色,完全展开,挺括有型;还往下,是暗绿色,深沉厚重。颜色有异,可经过雨水的洗礼,目力所及之处,每一片叶子都张扬着一种只可意会的“精气神”。微风拂过,送来清新的草香叶香,而阳光就在叶片上轻快地跃动,跃动……那种美让你猝不及防地陶醉,新春的气息就那么赤裸裸地扑面而来。拐过澄池,五只大大小小的乌龟正伸长脖子,趴在石头上晒背,悠闲惬意,围观者只能羡慕嫉妒恨。柳叶初发,颇有柔梢披风之态,乖巧婀娜。这一切可看可嗅可赞,但就是怎么样也享受不够。午饭归来,翻开读书笔记,一眼瞥到“自然的美终不是一切艺术所能完全达到的”,登时明悟,深以为然。
兴致来了,再读读这一章,不由感慨:美学大师说的确是平实之语。摄影比不上艺术,艺术比不上自然。在我看来,图片是静止的影像,艺术是动态的描摹,而自然则是全方位地沉浸体悟,因为大真鲜活,所以成其最美。
现在想想,美是阳春白雪,也是下里巴人;是高深的学问,也是世俗的生活。宗老先生在众多艺术形态中提炼美表达美传递美,固然是美学盛事,而我等庸人,能在尘世一花一叶,一树一池中发现美欣赏美,也未尝不是乐事。凡夫俗子,因美而悟,如此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