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美学散步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5 14:46:07
《读《美学散步》随感》
一直认为阅读是一个私人性质的活动,读什么得到什么认可什么,跟个人的气质喜好甚至是阅读时的心境相匹配。“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其实还不够准确,有的时候,同一个读者都可能在今天和明天不同的阅读旅程中,幻想出截然不同的“哈姆雷特”。读书真是件神奇的事情。
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如若不是工作室的阅读推进,我是断然不会买这本书的。无他,理论性的东西,一般高深,看不懂,便不再自寻烦恼。整本书读下来果然有很多看不懂的地方:希腊哲学、康德美学、罗丹雕刻……这几章尤其生涩。每个字都认识,个别句子也能懂,就是进不了脑子。于是乎,一方面佩服大师横贯中西的学识,一方面只能记下略微有点感觉而零散无比的句子,留待日后慢慢咀嚼。“自然的美终不是一切艺术所能完全达到的。”“艺术的功用就是将他描摹下来,使人人可以普遍地、时时地享受。”“照片所摄非自然之真,惟有艺术才能真实表现自然。”“自然无时无处不在‘动’中。”……我虽不能像宗老一样看懂罗丹雕刻的内涵和外延,但这些关于“美”的论述我没由来地认可。
那天早晨,一个细雨淅沥的早晨,刚好我们上《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我兴致勃勃找了几张图片,花鸟虫鱼,山川秀丽,展示出来,当然是“哇”声一片,那是我刻意选的“美”。图片还原了花与鸟的私语,光与影的变幻,这种赞叹是意料之中的。进入课堂学习第一自然段:“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和学生一起朗读的时候,我突然就觉得,其实文字比图片更有美感:音美、意美、生命成长之美、圆满轮回之美。整段文字没有特别刺耳的音调,起伏有度,从容婉转;四字词语的使用,倍增典雅;春夏秋冬四季的转换,配合着句式的变化,从形与意上,诠释了生命的真谛:轻快灵动、蓬勃向前;收尾处的“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更是值得玩味,从冬再到春,生生不息,永不枯竭,浪漫又美好。对,文学这一艺术形式提炼了自然的美,它比图片更具有“动”感:时间流动,情意流动,生命也在流动。这短短的文字给予我极大的想象空间,人与文交融的刹那,双方都赋予对方更高层次美的定义,真真儿让人身心愉悦。
不久天放晴了,中午走在去食堂的路上,看见路边的树叶,心里更是大爱:每一株叶子都由上至下分出层次不同的绿色梯队:顶上是小小的叶芽,绿中带黄,微微卷起;稍下一点是浅绿色的新叶,在春风中慢慢舒展;再往下是油绿色,完全展开,挺括有型;还往下,是暗绿色,深沉厚重。颜色有异,可经过雨水的洗礼,目力所及之处,每一片叶子都张扬着一种只可意会的“精气神”。微风拂过,送来清新的草香叶香,而阳光就在叶片上轻快地跃动,跃动……那种美让你猝不及防地陶醉,新春的气息就那么赤裸裸地扑面而来。拐过澄池,五只大大小小的乌龟正伸长脖子,趴在石头上晒背,悠闲惬意,围观者只能羡慕嫉妒恨。柳叶初发,颇有柔梢披风之态,乖巧婀娜。这一切可看可嗅可赞,但就是怎么样也享受不够。午饭归来,翻开读书笔记,一眼瞥到“自然的美终不是一切艺术所能完全达到的”,登时明悟,深以为然。
兴致来了,再读读这一章,不由感慨:美学大师说的确是平实之语。摄影比不上艺术,艺术比不上自然。在我看来,图片是静止的影像,艺术是动态的描摹,而自然则是全方位地沉浸体悟,因为大真鲜活,所以成其最美。
现在想想,美是阳春白雪,也是下里巴人;是高深的学问,也是世俗的生活。宗老先生在众多艺术形态中提炼美表达美传递美,固然是美学盛事,而我等庸人,能在尘世一花一叶,一树一池中发现美欣赏美,也未尝不是乐事。凡夫俗子,因美而悟,如此甚好。
《宗白华《美学散步》读书心得》
打开《美学散步》,就是赶赴一场美学之旅,好像听到宗白华老先生“慢慢走、欣赏啊”的谆谆教诲,在字里行间跳跃着,鲜活着,生动着,无时不在发散着美学的汗漫灵光。读着读着,那传统文化里面的墨香,那广阔大地上的草魅,那洋溢着美学思想的氤氲,都在潜滋暗长了。
一、空灵之美,美学之魂
美学境界的广大,和人生同其广大;美学境界的深邃,和人生同其深邃。因此,孟子曰:“充实之谓美。”然而,美学又超凡入圣,独立于万象之表,凭其独特的形相,范铸一个世界,冰清玉洁,脱尽尘滓,呈现无限的空灵。宗白华老先生认为,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的“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
我曾经长期迷恋于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操练,沉迷于方法与过程的精细化匠创,而往往忽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染,尤其忘记了语文之美的挖掘,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抛弃脑外而恍然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考试成绩上去了,但是学生的美学素养没有激发出来,语文学科赤裸裸沦为考试的工具。
读了宗白华老师在《美学散步》中关于“空灵”的论述,我顿时有茅塞顿开之爽。苏东坡曾言:“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王羲之曾言:“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周济曾言:“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空明的觉心,容纳着万境,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此时此刻,美感悄然浸入,哲学之美荡溢开来。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将文字之美、意境之美、人性之美,充分挖掘出来,让美好的语文课洋溢着空灵之美,还美学之魂,美学之美。
二、虚实之美,美学之要
美学境界的打造,是一个曲径通幽的过程,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先秦哲学家荀子在《乐论》里面,对于艺术表现的虚和实有独到的论述,正所谓:“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因此,宗白华老先生在《美学散步》中谈到: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地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由上述可见,去粗存精是美学产生的过程,是虚与实辩证的统一,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
中国传统的艺术很早就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民族的独特的现实主义的表达形式,使得真和美、内容和形式高度地统一起来。中国虚实结合的艺术风格,对于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借鉴遵循与营养资料,从而帮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等实际要求的落实,更要注重人文素养的打造,还原语文教育的本质。
读了宗白华老师在《美学散步》中关于“虚实”的论述,我再一次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感到中国艺术对于语文教学的影响是深远的。宗白华认为:由舞蹈动作伸延展示出来的虚灵的空间,是构成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等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从而造成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特殊风格。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将虚实相间的这种美学思想落实到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文字徜徉中感受民族美学的魅力。
在李白诗词教学中,我曾经满足于对李白诗歌特色的讲解,对其风格仅限于浪漫主义的诠释,并暗自得意,并将《行路难》《渡荆门送别》《春夜洛城闻笛》等名篇佳作进行肢解,学生基础知识学扎实了,但是李白的诗歌之美给弄没了,好像语文教学就应该这样。通过阅读《美学散步》,我深深感受到:研究我们古典美学,可以有助于人类美学的探讨与艺术理解的诠释,从而帮助我们更好驾驭语文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问题。
三、意境之美,美学之道
美学境界的打造在于意境的打造,自然之道是美学意境的至高境界。宗白华老师在《美学散步》中谈到:纯真的刻骨的爱和自然的沉静的美,在我的生命情绪中结成一个长期的微渺的音奏,伴着月下的凝思,黄昏的远想。由此可见,美学已经浸入作者的血脉与灵魂,成为心路历程的重要陪伴者。
书中谈到,在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是研寻其意境的特构,以窥探中国心灵的幽情壮采。艺术境界其本质特征是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得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艺术境界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她的色相、秩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这种思想,和我们研究古诗词的意、境、韵之美,是不谋而合的。
读了宗白华老师在《美学散步》中关于“自然之道”的论述,我再一次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感到我们的语文教学还是上得太沉重了,这种美学教育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语文不可能是医治心灵创伤的万能之药,尤其我们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更不能代替学生思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只能用语文教育给他们带来影响,而这种影响的成效又往往取决于学生的自觉。
总之,宗白华老师的《美学散步》是一部富有启蒙价值的美学典籍,其空灵、虚实、意境等论述,对于我们语文教师加强美学修养意义重大,更为我们改进语文教学提供了基本参考与行动遵循,是美学学习的教学用书,也是美学修养的重要参考。
《《美学散步》读后感》
宗白华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荣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是哲学家,美学家,诗人。每天捧读《美学散步》如灯下,就如同黄昏时与宗老在安静的湖畔闲游散步,一边欣赏着波光潋影,湖光山色,一边聆听着宗老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西洋的艺术娓娓道来,无论是视觉的,还是听觉的,都是一种唯美的感受。也好比走进了时光机,在时光的隧道里,在宗老的指点下,慢慢欣赏,细细琢磨,那些古今中外的绝世雕塑、书法绘画、诗词歌赋、园林建筑、音乐舞蹈,都历历在目,渐渐鲜活,并熠熠生辉,让我感受到人间的诗意和对生命的憧憬,帮助我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欣赏美,理解美,以及创造美。
尤其是读到晋人的美时,晋人超脱的精神世界和高雅的生活方式令我神往。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这个时代造就了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之和陆探微的画,戴逵和戴颙的雕塑,嵇康的广陵散,曹植、阮籍、陶潜、谢灵运等人的诗,郦道元的文,云冈、龙门壮伟的造像等,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晋人的美,是这全时代的高峰。
晋人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束缚,欣赏个格个性之美,尊重个性价值。他们赞美人格美“濯濯如春月柳”“轩轩如朝霞举”“清风朗月”“玉山”“玉树”,他们追慕光明鲜洁,晶莹发亮的理想人格。晋人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会体会自然,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建立最高的晶莹的美的意境。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谢灵运的“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晋人的行草艺术也是如天马行空,游行自在,是优美自由的心灵所现。晋人无论对于自然,对于探求哲理,对于友谊,都是“一往情深”。晋人的精神是最哲学的,因为是最解放的,最自由的。晋人以新鲜活泼自由自在的心灵领悟宇宙和人生的全景,了解它的意义,体会它的深沉的境地,使触着的一切呈露新的灵魂、新的生命。他们培养了一种高级社交文化,如“竹林之游,兰亭禊集”,玄理的辩论和人物的品藻是这社交的主要内容,寄兴趣于生活过程的本身价值而不拘泥于目的,是晋人唯美生活的典型。
在我看来,晋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完全可以用“纯”、“静”、“真”、“美”来形容,他们潇洒脱俗、清明澄澈,他们真诚率性、自由奔放,他们创造的艺术美,美到了不可企及的高度。反观我们现代人,却被各种世俗的东西所束缚,每天戚戚于富贵,汲汲于名利,永远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甚至连同无辜的孩子也被卷入这个漩涡中,不得消停。为了升学,每个孩子也似乎都在拼命,睡眠不足、节假日不休是常态,走进大自然成为奢望,小小年纪便少年老成,功利心重,全然没有孩童的稚气与活泼,一副生活无趣的情态。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古希腊哲学家拍拉图提出的哲学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想这应该是个永恒的命题,无论哪朝哪代,都会有人苦苦思索而无所得。
我也在思考:晋人在那个最混乱最苦难的时代,是如何超脱世俗,活出自我的?相比晋人,我们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化了?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我们应该怎样权衡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怎样在这个熙攘的大环境中活出自己的一片净土,在心田里开出一朵白莲来?……
空想无益,还是去生活中寻找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