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孔融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3 02:42:03
《孔融让梨六年级作文》
孔融让梨六年级作文
孔融让梨六年级作文1
最近,我读了《孔融让梨》的故事,故事讲的是:
一天,孔融的妈妈买了很多梨回来,叫孩子们来吃梨。孔融拿了一个大梨给了哥哥,接着又拿了一个大梨给弟弟,而孔融拿了一个小梨,自己吃的精精有味。
读了之后,我觉得世界上这样的人太少了。
一次,我和妈妈一起去扬州,那里到处都是人山人海。突然看见了一位老奶奶,她在路边讨钱,人家不给还踢他一脚。我看不下去了,去把老奶奶扶了起来。那位老奶奶说:“谢谢你呀!小朋友!”
比如,我看到了一位小朋友摔倒了,可是没有一人扶她,她伤心的哭了,我有看不下去了就去扶她。
再比如,我骑自行车回家的路上,看到两个小朋友打架,他就跑了。
我们一定要把尊老爱幼的精神传承下去。
孔融让梨六年级作文2
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万人创造了许多神话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份子,但是谦让也不是什么都让有时候开朗有时候不开啦,所以我们对谦让有了新的认识。
融四岁,能让梨。有很多感染,也有些不该浪的,如果自己心爱的东西被抢走,心中自然不爽妈妈常常教育我要尊老爱幼,我做的到,但有些事还是做不到的,就像我在写作文,写到一半,我堂妹要做蚊子,但我也只剩下两张,我不想让因为我也需要。他切的一声从他的书包里拿起的一本新作文本我都快气死了,所以这次我不让是正确的,因为他自己有了。
还有一次,我买了两碗扁食一碗给我小侄子一碗留给自己,小孩子比较贪心,面对美食,没有抵制力。他吃完后还想要我看在她年纪小,而且没有吃晚饭的份上,分了他一点蛋挞吃完了,还要我该不该再让呢,我选择不让,还让不让人吃啦,他却大哭起来,没有眼泪的哭,我不能每次都心呐,让他养成自私自利贪心的坏习惯,不论它发出什么声音我都假装没听见。
我有一个存钱罐,那是我的童年好友,搬家前送我的礼物,从五岁留到现在已经很破旧了,但妈妈却想扔到他我该不该让呢,它是我的东西我有权利决定在于妈妈的一番争执中,存钱罐得一保留我认为我不让是正确的做法,因为我有这个权利。
我们有很多不该让的东西,让有时候也是一种错误,我们应该努力争取正当权利人民的权利,要靠自己来争取谦让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只会被别人藐视被别人欺负,得不到任何利益和尊严。
孔融让梨六年级作文3
自古以来,大家就崇尚孔子的儒家学道,长辈们也常教育子孙后代要学习“孔融让梨”的高尚品德。但是,我却不认为这样。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一本叫《智慧背囊》的书里看到了这样一则故事:在国外,有一个外国家长,一次,她端来一盘苹果,哥哥和弟弟都想要那个最大的.,但是弟弟抢先说了出来,母亲瞪了他一眼,说:“你应该学会谦让。”这是哥哥灵机一动,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母亲听了,满意地笑了,就把大的递给了哥哥。哥哥从此学会了说谎,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而另一位成功人士的母亲却不是这样,而是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两半,看谁干得快,谁就得到大苹果。最后哥哥得到了大苹果。从此哥哥明白了一个道理:想要得到最好的就要付出努力。他后来在美国白宫工作。
同样都是分梨分苹果,可家长们的孩子们的指导方法却不一样,孩子们的理解也不一样。
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美德就是谦让,人人都想成为一个谦谦君子,但事实证明,在有些地方,这是不可取的。
【孔融让梨六年级作文】
《《论盛孝章书》孔融原文和翻译》
论盛孝章书
【魏晋】孔融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复永年矣!
《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称叹。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因表不悉。
【注释】
居:指停留。
公:指曹操。始满:刚满。这里指刚满五十岁。
过二:超过两岁。
零落:凋落。这里指死亡。
其人:指盛孝章。孙氏:指东吴孙氏政权。孙策平吴后,对英豪多所杀戮,盛孝章为当时名士,孙策也很忌恨他。但孙策死于200年(建安五年),该文作于204年(建安九年),则杀盛孝章者当为孙权。
妻孥(nú奴):妻子儿女。湮(yān烟)没:埋没。指丧亡。
永年:长寿。
《春秋传》:阐明《春秋》经义的书。这里指《公羊传》。
“诸侯”三句:见《公羊传·僖公元年》。前659年(僖公元年),狄人出兵灭邢。齐桓公当时居霸主地位,未能发兵救援,自己感到羞耻。所以《春秋》作者有意为他隐讳,于这一年只写上“邢亡”两字,而不写亡于谁手。文章引用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以曹操比齐桓公,暗示他拯救孝章是义不容辞的事。
谈士:善于言谈议论的人。
幽执:指被囚禁。
吾祖:指孔子。孔融是孔子后裔,故称。论损益之友:《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朱穆:字公叔,东汉时人。他有感于当时不讲交友之道的衰败风俗,写了《崇厚论》、《绝交论》两篇文章,表示对世风的不满。
介,一个。
咫(zhǐ止):古以八寸为咫。
要:总要,总括来说。
九牧: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州长称牧伯,所以称九州为九牧,也就是“天下”的意思。
“燕君”句:《战国策·燕策》:“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马死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市:买。
绝足:绝尘之足。指奔驰时足不沾尘的千里马。孔融引用燕君市骏马骨的故事,是要曹操招致盛孝章。以为纵然孝章不是绝顶贤才,但把他招来可以得到好贤的名声,天下贤才必能接踵而来。
宗社:宗庙和社稷。指国家政权。“宗庙”是皇帝祭祖宗的地方,“社稷”是皇帝祭天地的地方。绝:断绝。祭祀断绝即意味政权覆灭。
正:扶正,安定。
“珠玉”二句:语本《韩诗外传》卷六:“盖胥谓晋平公曰:‘夫珠出于江海,玉出于昆山,无足而至者,由主君之好也。士有足而不至者,盖主君无好士之意耳。’”胫(jìng敬):小腿。这里指脚。
昭王:燕昭王姬职(前311—前279在位)。燕昭王渴望贤者,以报齐国破燕之仇,请谋臣郭隗推荐,郭隗说:“只要你尊重国内贤人,天下贤士必会闻风而来。”昭王说:“那么我该从谁开始呢?”郭隗说:“请从我开始。我尚且受到尊重,何况比我更高明的贤士呢?”于是昭王就为他修建宫室,并以师礼相待。又相传昭王在易水东南筑黄金台,置千金于台,招纳天下贤士。
大遇:隆重的待遇。
明主之至心:指燕昭王招用贤才的至诚之心。
乐毅:魏国人,燕昭王任为上将军,曾为燕伐齐,破齐七十余城。
剧辛:赵国人,有贤才,跟乐毅一起合谋破齐。
邹衍:齐国人,主张大九州说,燕昭王以师礼相待。
向:从前。倒悬:倒挂着。比喻困苦危急。
首:向。
称引:指信中论说、引述的事情。
自:本来。
崇笃:推崇重视。斯义:指交友、招纳贤才的道理。
不悉:不能详尽。旧时书信结尾常用的套语。
【译文】
如果光阴不能停留,像流水一样消逝,很快就到了五十岁的年龄。您是刚满,而我却已经超过两岁了。国内的相识知交,差不多都要死光了,只有会稽的盛孝章还活着。他受到东吴孙氏政权的困辱,妻子儿女都已死去,只留下他孤单无助的一个人,处境非常危险,心情十分痛苦。假使忧愁可以损害人的健康,孝章恐怕不能长寿了。
《春秋传》里说:“诸侯之间有相互并吞的,齐桓公没有加以救援,自己感到是一种羞耻。”盛孝章确实是当今男子中的豪杰,天下一些善于言谈议论的人,常要依靠他来宣扬自己的名声,而他本人却不能避免被囚禁,生命朝不保夕,那么孔子就不应该谈论朋友好坏的问题,也无怪朱穆所以要写他的《绝交论》了。您如果能赶快派遣一个使者,再带上一封短信,就可以把孝章招来,而交友之道也可以发扬光大了。
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说前辈的坏话,或许有人会对孝章加以讥讽评论。总的说来孝章是一个盛名天下、为天下人所称赏赞美的人。燕君购买骏马的尸骨,不是要它在道路上奔驰,而是通过它来招致千里马。我想您正在拯救和恢复汉朝王室,使将要覆灭的政权重新安定下来。天下要安定,关键在于得到贤才。珠玉不生脚,却能够到人的身边来,就是因为有人喜欢它们,贤士们生了脚却不来,是君王不求贤的缘故。燕昭王筑了黄金台来尊崇郭隗,郭隗虽然是一个才能不高的人,但却得到厚待,终竟能传播明主的诚心,所以乐毅从魏国前去,剧辛从赵国前去,邹衍从齐国前去。假如当初郭隗处于困苦危急之中,昭王不去帮助他,正像落水将要淹死的时候不去援救他,那么其他贤士也都将远走高飞,没有肯到北方燕国来的人了。上面所说的一些事情,本来就是您所熟悉的,而我还是要再说一下,无非是想提请您对交友之道加以重视罢了。实在不能详尽地表达我的意思。
【赏析】
这是孔融写给曹操的一封求救信。在信中,孔融叙述了好友士盛孝章的危因处境,呼吁曹操对他加以救助。信中引经据典,讲说道理,举了燕昭王招贤纳士的例子。把救助朋友与招揽贤才自然巧妙地结合起来。全文感情真挚,语言恳切,词意委婉动人,十分感人。
孔融与曹操的关系可以说是始合终离的。开始,曹操拥戴献帝,定都许昌,邀请名流,并不断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孔融以为曹操可以辅佐皇帝,振兴汉室。他在此期间,对曹操寄予希望,有所赞扬,并常常推荐人才。后来,曹操专权之势严重,代汉之心明显,这自然使儒家正统人物孔融不能容忍。他原本对曹操存有戒心,任北海相时就觉得曹操“终图汉室”,所以“不欲与同”(《后汉书·孔融传》)。于是孔融公开反对曹操,常用嘲弄讥讽之辞,指责他规定禁酒、抑制豪强、滥杀无辜等。对此,曹操无法长期容忍,就在北方大局已定之后,虚构罪状,杀害了孔融。
文章第一段抒发感情,打动对方。作者是为盛孝章事而向曹操求援的,不过,他在开头没有直接提出要求,而是感叹岁月流逝不止,叙述彼此年有半百,以此缩短距离,密切关系。他又感伤知交零落,表示世上朋友难得,进而提出当时“惟有会稽盛孝章尚存”,使曹操认识到这是很不容易的,应该珍视朋友尚存的机会。这样的铺垫显得自然亲切,有助于双方消除隔阂,沟通感情,也有助于文章叙说事理,达到目的。随后,作者叙述了盛孝章的艰危处境,说他被困在江东,受制于孙权,妻丧子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并强调如果“忧能伤人”,那么盛孝章就不能达到较长年寿。所言不仅具体形象地展现人物的悲惨境遇,显出救援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而且点明忧伤危害朋友的身心健康,自然形成动人的感情力量。这就使曹操内心深处有所触动,不得不考虑救助之事。
第二段论述道理,说服对方。文章谈论交友之道,引经据典,阐明大义。它先指出:“《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这里借用桓公之事,说明曹操应该迅速营救盛孝章,。果他置之不理,就要像桓公不能救邢那样,自感羞耻。接着文章点明盛孝章具备才能,很有名望,堪称“丈夫之雄”,尤其是天下善于谈说议论的人,都要依靠盛孝章来宣扬自己的名气。所言既强调这样的杰出人物是十分难得的、非常有用的,又表明曹操要是救助人才就可使自己声名远扬。显然,这对渴望招致贤能、成就大业、发扬声名的曹操来说,是正合心意的。在称赞盛孝章的同时,文章再次提到他处境的岌岌可危,“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这是以形象而对偶的语句突出事态的严重性和救人的迫切性,希望曹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立即采取援助行动。然后,文章郑重指出假使曹操无动于衷,袖手旁观,使像盛孝章这样的人物身处逆境,生命垂危而无人营救,那么“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所言涉及孔子和朱穆有关交友之道的言论。孔子曾教导学生应该善于择友,同正直的、诚实的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同阿谀奉承的、两面三刀的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朱穆因感叹东汉世风浇薄,不讲友道,就写下《绝交论》以示讽刺。作者提到他们的交友之言,就是要曹操通过救助盛孝章的实际行动来发扬友道。尽管字里行间不无逼迫之意,但是言而有据,论之成理,深刻认识到援救是理所当然的,而不救则是违背大义的。这是从当时曹操想大有作为又掌握政权的实际情况出发而提出的正当要求。对此,曹操只能接受,无法拒绝。在详论交友之道的基础上,文章自然写出作者的建议,恳请曹操“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认为如果这样做,那么“孝章可致,友道可弘”。这里文笔轻松,显出意义极其重大,而办事易如反掌,自然会使曹操产生救援的念头。
第三段展示美景,吸引对方。在前面劝说曹操弘扬友道、解救人才后,文章着重分析为国求贤的问题,进而援引史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明主爱才、群贤毕至的大好局面。它先批评了“今之少年,喜谤前辈”的不良风气,直言有人对盛孝章的非议纯属诽谤,别有用心,以此防止曹操可能听信流言,产生误会。它又再次提到盛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称叹”,确实是当今名士贤才,任何诽谤都无损于他的人品与才能,这就使曹操出面救援的想法更加坚定。文章随后强调曹操面临国家即将灭亡之际,正在从事“匡复汉室”的大业。“正之之术,实须得贤”。要使社稷得以维系和生存,首先就要吸收大量的贤能之士,让他们能够发挥才能,帮助朝廷,克服困难,治理国家。当务之急就是救助盛孝章,只有这样,才能招致贤才。在治国需要贤能帮助、曹操应该救援人才的说理过程中,作者泼墨如云,多用比喻,联系史实,展开论证,充分表现了人才会集、事业兴旺、令人鼓舞的美好前景。书信谈到古代国君重金买骨和燕昭王尊敬郭隗的事情,文章指出古代国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言下之意是即使盛孝章不是杰出人物,但是招致他来,可以获得好士的美名,并使更加优秀的人才纷纷来归。文章又指出“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所言认为只要像燕昭王修筑宫台、尊敬郭隗那样,怀有招贤纳士的真诚心意,天下贤者就必将心悦诚服,接踵而至,献策出力。文章进一步强调历史上由于燕昭王真心求贤,“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而现实中如果能重视、帮助和录用人才,也就会重现过去这种人才共同为国效力的鼎盛景象。作者有意描述这样的景象就是要吸引曹操,让他明确营救一个盛孝章是大有好处的。会使众多的贤能前来效力,这是天赐良机,应该及时把握,不能失之交臂。这样的景象确实也是曹操非常向往、梦寐以求的,因此,他会把救援想法付诸行动的。在正面论述好士所得到的切实利益后,作者笔锋一转,折入反面推理。“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形象的论述和自然的用典充分说明了不救助人才的严重后果,也对曹操的救援行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全文结语言简意赅,表明所述之事是曹操所熟悉的,而叙述的原因则是“欲公崇笃斯义”,希望曹操能重视交友求贤之义。
这篇文章充满感情,富有气势,而且论证有力,用事贴切,比喻形象,对照鲜明,骈散相间,行文变化自如,语言丰富精美。它取材广泛,要点突出,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才的爱惜。文中提到《春秋传》的记载、孔子与朱穆的言论、古代国君和燕昭王的事例等,或引用,或证明,或深化观点,都是为文章主旨服务的。这样广征博引,就使文章具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势,也使所揭示的交友求贤道理建立在典籍和史实的坚实基础之上,表现的自然信服。孔融的文章很能代表建安前期的特点,胆大气盛,放言无忌,才气横溢。正如刘勰《文心雕龙》说孔融“气盛于为笔”(《才略》),文章“气扬采飞”(《章表》)。
【创作背景】
《论盛孝章书》写于汉献帝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是孔融任少府时向曹操推荐盛孝章的一封信。盛孝章名宪,会稽人,也是汉末名士。曾任吴郡太守, 因病辞官家居。孙策平吴后,对当时恃才放达睥睨自己的名士很是嫉妒怨恨,盛孝章因此曾经外出避祸。孙策死后,孙权继续对他进行迫害。孔融与盛孝章是很好的朋友,知道他的处境危急,所以特地写了这封信,向当时任司空兼车骑将军的曹操求救。曹操接信后,即征召盛孝章为都尉,征命还没有送到,盛孝章就被孙权杀害了。
作者简介
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郡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建安元年(196),征还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大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为曹操所杀。能诗善文。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表》。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孔北海集》。
《孔融友爱的家风》
人物介绍
孔融(公元153年~208年),字文举,东汉时期鲁国(在现在的山东省曲阜市)人。他小时候品学兼备,特别是让梨的故事流传很久。长大后,成为有名气的文学家。
故事三
友爱的家风
当时,东汉朝廷正由几个宦官把持着。宦官侯览依仗权势,贪污受贿,霸占良田,强夺民女,干尽了坏事。
有一个叫张俭的官员,写了一个奏折,揭发侯览的罪状,请求皇帝把他杀掉,以平民愤。谁知,这个奏折落到侯览的手里。他就唆使一个张俭的同乡,也给皇帝上书,诬告张俭谋反。汉灵帝不明真相,就下令逮捕张俭。
张俭得到消息后,连夜从家里逃了出来。张俭和孔融的哥哥孔褒是朋友,就来投奔孔家。那年孔融已经十六岁了,不光学识增长了许多,更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那天,他听到有人敲门,就迎出门外,见面前是一位陌生人,就问:“先生,您找谁呀?”
“请问,这是孔褒的家吗?”
“是的,孔褒是我哥哥,可是他外出办事去了。”
张俭一听孔褒不在,面前又只是一位少年,心中非常焦急,进又不是,走又不敢,真是进退两难。
孔融看来人支支吾吾,知道他一定遇到了什么难事,就笑着悦“先生不要为难,哥哥虽然不在,我还是可以做主的,请先生进家吧。”
于是,孔融就把张俭留在家中。几天以后,风声稍微松了些,张俭谢别孔融,离开了孔家。
可是万万没有想到,张俭在孔家躲藏的消息还是泄露出去了。于是官府派人把孔褒、孔融兄弟捉拿归案,双双下了大狱。
审判的时候,孔融说:“张俭是我收留的,当时哥哥不在家,这事和他没有关系。”
孔褒马上说:“不对!张俭是来投奔我的,弟弟没有过错。”
审官盯着他俩说:“你们要知道,窝藏逃犯,这可是死罪呀!”
孔褒抢着说:“弟弟年幼无知,理应当哥哥的顶罪。”
审官头一次遇到这样的情景,不知该判谁的罪,就把他们的母亲传来。没想到孔母毫无难色地说:“我是他们的母亲,家里出了事自然应该由大人负责。请您判我的罪吧!”
看到这全家争死的情景,审官实在作不出决断,只好向朝廷请示。
不久,皇上的诏书下来了,孔褒抵罪,孔母和孔融释放回家。
从此,少年孔融的名声更大了。他继续刻苦读书,成为东汉末年最有名的儒生和学者之一。
每日小练
1. 孔融的家风是怎么样的?
2. 孔融是什么时期最有名的儒生和学者之一?
上期答案
1. 让梨、见李膺
2. 老聃
《孔融见李膺》
人物介绍
孔融(公元153年~208年),字文举,东汉时期鲁国(在现在的山东省曲阜市)人。他小时候品学兼备,特别是让梨的故事流传很久。长大后,成为有名气的文学家。
故事二
见李膺
孔融十岁的时候,父亲带他到了京师洛阳。当时,在洛阳的学者文人很多,最有名望的要数李膺了。许多有学识的人都想结识李膺,哪怕见上他一面也感到挺荣耀。可是李膺不愿见客,他对守门的人说:“除非是当代名士或世交亲友来访,其余人一律不准向里禀报。”
有一天,李膺正在客厅同几个名流学士高谈阔论,说古道今。守门人进来通报,说一个同李家有世交的弟子求见。李膺说:“请他进来吧。”
过了一会儿,进来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原来正是孔融。他落落大方地走进大厅,向厅上的李膺和众宾客一一行礼问安。李膺不由得一愣:这孩子是谁呀?我怎么不认识他呢?于是就问:“你说你是和我们李家有世交的弟子,难道你的祖先和我们李家有什么交情吗?”
孔融先向李膺行了礼,然后不慌不忙地说:“我叫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孔子和您们李家的祖先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彼此像师友一样地交往。听说孔子曾专门去向老子讨教周礼,受到您们李家的热情接待。这么算起来,咱们孔、李两家已经有了二十代的交情了。”
孔融一席话,说得李膺连连点头,众宾客也啧啧赞许。正在这时候,又有一位叫陈炜的大官来访,宾客们纷纷把刚才孔融的答对告诉了他。
没想到陈炜听了这些称赞孔融的话,却不以为然地摇摇头,顺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意思是说小的时候聪明,长大后不一定有出息。孔融听了,不假思索地问道:“照您这么说,您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了?”
言外之意,怪不得您现在长大了这么糊涂。众人听了一愣,马上又都笑起来。
陈炜却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李膺拍着巴掌哈哈大笑说:“高明!高明!这孩子如此聪慧敏捷,长大了必定成为伟器奇才!”
每日小练
1. 孔融小时候品学兼备,请说出一个有关他的故事。
2. 老子姓李,名耳,字_________。
上期答案
1. 让梨
2. 尊老爱幼
《孔融让梨》
人物介绍
孔融(公元153年~208年),字文举,东汉时期鲁国(在现在的山东省曲阜市)人。他小时候品学兼备,特别是让梨的故事流传很久。长大后,成为有名气的文学家。
故事一
让梨
孔融是春秋时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的七世祖孔霸当过汉元帝的老师,父亲孔宙当过太山都尉,母亲也是很有学问的人。孔融从小就机敏过人,而且谦让有礼、聪慧好学。孔融弟兄七个,他排行第六。
四岁那年,有一天母亲端出一大盘黄澄澄、鲜亮亮的梨,让孩子们吃。当时孔融是最小的孩子,母亲就让他先拿。孔融毫不犹豫地拿了一个最小的梨。
母亲见了,惊奇地问:“你为什么挑了个最小的呢?”
孔融认真地答道:“我的年纪小,应该吃小的。哥哥们比我大,应该吃大的!”
母亲把小孔融搂在怀里,高兴地说:“你从小就这么懂事,长大了一定是个有出息的孩子。”
孔融让梨的故事,一直流传到现在。
每日小练
1. 孔融小时候品学兼备,请说出一个有关他的故事。
2. 孔融有怎样的优点?
上期答案
1. 淳于缇萦
2. 淳于意
《孔融让梨之后……》
话说东汉时奇童孔融让大梨给兄长后,此事竟无几人知晓。除了常来串门的几位亲威,全村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件后人传颂的大事。
正巧,孔融爸爸的弟弟有个结拜兄弟,也听闻了此事。他是个机灵人,觉得这件事一定不得了,况且他还是一个业绩不咋地的朝廷记者,要是这事发表了,说不定能拿个年度业绩冠军!
说干就干,他连夜登门拜访,赶写手稿,请来全城最有名的书法家,用正楷写了一份报纸。之后便把报纸寄到皇帝手中。皇帝见了连连称好,于是,幼童孔融让梨的事迹从朝廷中传到了民间。一时间,无数朝廷记者拥入孔融家中,连门口的篱笆都被踏破了。
孔融一夜间从四岁普通儿童,成了人人知晓的大明星。而孔融,一天要接待上百名记者递来的问卷,一天要回答超一百个来自各个记者问的各种问题。可他只有四岁啊,哪里回答得过来?一开始他还滔滔不绝,认真回答每个问题;后来,他有些招架不住了,口吃、问东答西什么的全有了,几个小时下去,他口干舌躁,五分钟都回答不了一个问题,他一往后看,天哪!还有几百号子人在后面排队啊!瞬间孔融面色甚白,眼前一黑,昏了过去。
孔融父母迅速将其送到城里的医院进行医治。这下不得了了,医院门前围了上千人,几十个是来看病的,其余全是记者,医院被迫买下一块地,设立“记者临时居住区”,要求每人每天只能到病房一次,且要交二两银子,时间不超两分钟。这下,人果然少了不少,但每天一大批人争着交钱“看望”孔融。
两个月后,孔融康复了,父母为了避免之前的情况,将比孔融大一岁的哥哥留在病房充当孔融,把孔融本人装扮成邻居小孩的模样,把孔融带回了家。
可惜,一周后,有位记者经过孔融家时正巧听见了孔融的朗朗读书声。一传十,十传百,所有记者又挤到孔融家前了。孔融决定最后发布一次记者会,结束后便请来军队,驱赶人群。
大会上,一位记者又问了一次孔融那个回答过千万次的问题:“如果让你重来一次,你会做什么?”孔融大喊道:“如果让我重来,我宁愿抢走大梨,也不要记者问问题!”这时,父亲急走过来告诉孔融,军队休假了,请不来!孔融一听,又……昏了过去!
记者们又……
《《孔融让梨》读后感》
东汉鲁国,有个叫孔融的小男孩。他非常聪明,也很懂事。在他四岁时,有一次,爸爸拿回来一袋梨,给孩子们吃。爸爸让孔融来分梨,孔融把最大的给了爷爷奶奶,把比较大的给爸爸妈妈,把其他的给了哥哥弟弟,而把最小的给了自己。大家都夸他懂事。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尊老爱幼,团结友爱。也让我想到了很多……
我的同桌,有个哥哥,他们上学前和父母吃完饭,因为早饭不多,最后还剩下一个馒头,父母硬要叫他们两兄弟吃,而他们不约而同地给了父母。这样,让人感动的家庭氛围,这两兄弟,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孔融呀!他们知道父母的辛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了对父母的关心和爱!
我最近看了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头狼和一只狐狸抓到了一只小羔羊,彼此都想独吞,还互相残杀,最后小羊跑了,它俩饿死了。这个故事与《孔融让梨》成了鲜明的对比,孔融的孝心让人感动,而狼和狐狸的故事却被人们用来讽刺那些为了争抢利益不会谦让而最后两败俱伤的那些人。
这样为利益争抢的事也曾发生在我身上。那一天,我和同桌为了一本课外书,“在我的,是我的”的话语中,我们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最终我们都不再理会对方。而当我读到《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时,我觉得非常羞愧难当,觉得自己不应该和同桌为了一本书而争抢,以后无论什么东西,我都会和她分享。经过这件事,我发现,其实分享、谦让这些美德做起来并不难,而且也能使大家其乐融融。
“百善孝为先”“尊老爱幼”“谦让”,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从我们的点滴做起,感恩父母,感恩长辈,相互谦让,学会分享,将我们的传统美德继续弘扬。
《读《孔融让梨》有感》
我前不久重温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故事里孔融的举动震撼了我小小的心灵。我觉得这种尊老爱幼的美德应该在我们中华民族代代相传。
回想以前,我总是和妹妹抢好吃的,我感到自己的行为多有不对。记得有一次妈妈从街上买来了两斤龙眼,千叮万嘱我们不要吃太多,会上火。说着,把一把龙眼放在桌上,其余的都藏起来。我们两姐妹望着桌上的龙眼,就走过去大口大口地吃起来,直到只剩一颗龙眼时,我们才停下来,目不转睛的望着那颗美味的龙眼,就在这时,妹妹突然倒在地上,“姐姐我肚子痛,痛”。妹妹痛苦的喊着。吓得我急忙跑过去看看,当我跑到妹妹身旁时,妹妹突然灵活的站了起来,准备要把那颗龙眼吃掉,我知道自己被骗了,就赶紧站起来,快速的把那颗龙眼夺过来吃到肚子里,“啊啊啊,妈妈,妈妈……”。妹妹坐在地上放声大哭,在厨房的妈妈听到了,赶紧跑出来看看究竟。看见妹妹坐在地上哭,就开始教导我,要我向孔融学习,做到尊老爱幼,当时我说“好的”,可过不了多久,我又不记在心上了,经常跟妹妹抢吃的。现在回想起来,不免有些后悔。在生活中我真是太自私,自己都不如四岁的孔融啊,做事先为自己打算,不为他人着想,这是不对的。
以后,我要以孔融为榜样,在生活中做到尊老爱幼,比如说有吃的就先分给长辈,或者弟弟妹妹,上车时不要挤,先让老弱病残上……如果生活中,每个人都能做到多让一点,多为别人想一点,多美!让我们都来学学孔融把,把这种美德继续传承下去,让爱洒满中华。
《小时了了的主人公是谁成语故事小时了了的故事》
成语故事小时了了。孔融是汉末名噪一时的大儒, 历史上留下了不少关于孔融的典故,下面就来看看关于孔融的一则故事吧。
汉朝末年(东汉),北海地方出了一个很博学的人,名叫孔融,宇文举,是孔子的二十 世孙。他从小就很聪明,尤其长于辞令,小小年纪,已是在社会上享有盛名。他十岁时,跟 他父亲到洛阳(今河南洛阳县。洛阳是历代帝王的陪都,因位于长安之东,称为东都),当 时在洛阳的河南太守,是很负盛名的李元礼,由于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来的 人除了他的亲戚,其余都是当时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访,守门的人照例是不通报的。 年仅十岁的孔融,却大胆地去访问这位太守。他到府门前,对守门人说:
“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给我通报一下。”
守门人通报后,李太守接见了他。李元礼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 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 字伯阳)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节的问题) ,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有很多贺客在座,李氏和他的宾客对孔融的这一番 话都很惊奇。
其中有一个中大夫陈韪,恰恰后到,在座的宾客将孔融的话告诉他后,他随口说道: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地道:“我想陈大夫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 明的。”陈韪给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见“世说新语”)。
后来的人便引用这段故事中的两句话,将“小时了了”引成成语,来说明小孩子从小便 生性聪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语,故这句成语的意思便变成 了:小时虽然很聪明,一到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 故表面上虽是赞扬的话,骨子里却是讥诮人、轻蔑人的。所以我们应用时便不能将它来 称赞别人,否则将被人误解你有心讥剌、轻视人了。
一个小孩子,先天的聪明自然是好的,但若无后天的培养和努力,也会变成一块无用的 材料;很多人自恃生性聪明,不肯好好学习,聪明反被聪明误,长大后反会变成最无用之人。
《巢毁卵破的故事》
在东汉末年孔子的后代孔融。他自幼聪明知书达理,明礼数。至今还流传着“孔融让梨”的故事。可是这么一个贤人不幸被曹操手下杀害,被灭了全家。那时,曹操发动五十万大军,准备南征刘备。孔融提出不同的主张,却遭到曹操的拒绝。孔融不服气,背后讲了愤愤不平的话。曹操知道后,便下令处死孔融全家。
当时孔融的两个不满十岁的孩子正在家里下棋。突然面临此大祸。横眉冷对上前护住爹爹,孔融请求曹操官兵放过两个小儿,自己愿承受一切惩罚。儿子却高声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宁死而不屈”。这句话的意思是,鸟巢倒了翻在地下,怎么还有完好的鸟蛋呢?!
“覆巢无完卵”,也成“巢毁卵破”,就是说家已被毁了,那还有个人的安危可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