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在什么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5 14:49:04
《狼牙山五壮士900字》
无论在什么年代,总有一些人冲锋在前,为了祖国美好的明天奋不顾身。世上没有天生的伟人,却不乏平凡的壮举,狼牙山五壮士在悬崖边纵身一跃的那一瞬间就将平凡升华成了伟大,定格成为我心中的英雄。
河北保定,狼牙山五壮士纪念馆内的五壮士雕塑。
追寻革命先烈们的足迹,我来到河北省保定市狼牙山脚下。一进门,我就看到五位壮士的雕像,他们神态严肃,紧靠在一起,那深邃的眼眸里,写满了对新中国未来的憧憬。
舍弃轻便的缆车,我沿着五位壮士的脚步一路攀登,聆听英雄们的故事。渐渐地,我双腿乏力,抬头望着高耸入云的山峰,心生懊悔:早知登山这么累,我便去坐缆车,何必如此狼狈。但是,身旁的泉水淙淙、溪流湍急,不顾一切地向前冲,水花一次次被石头阻挡,又一次次冲击越过挡路石。哦,我突然明白了,在狼牙山,似乎万物都有不畏困难的精神。我也不能被眼前的困难打倒,五位壮士的精神激励着我继续勇往直前。
我咬牙前进,身边渐渐山雾如云,景色美不胜收。我不禁想到当年的五位壮士,就是在这地势复杂的大山中,利用险要地形“牵着敌人的鼻子走”,凭借五个人的力量打出了一个连的气势。
脚下石块松动,我不小心滑了一跤,跌坐在石阶上,有些泄气不愿再动。当年五位壮士是不是也曾跌倒?但他们没有放弃,为了完成拖住敌人的目标,他们不惜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震撼人心的壮丽篇章。顿时,我的心中又充满力量,重新站了起来。其实狼牙山上牺牲的壮士并未远去,因为他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终于,到了山顶,我的眼前浮现出五位壮士英勇阻击的场景:他们临危不惧,舍命相搏,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用血肉之躯为大部队争取时间;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不为敌人留下任何可用武器,在班长马宝玉的带领下,英勇跳崖(其中三人壮烈殉国,二人幸免于难)。他们一定还对世间无限留恋,可是纵身一跃的身影,却是那么坚决。
五位壮士身上体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英雄不辱使命,历史铭记功臣。在奔流不息的岁月长河里,总有一些平凡的人为了理想和大义无私奉献、不怕牺牲,实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他们就如在夜空中绽放的烟花,短暂而美丽,不枉此生。
老将不死,薪火相传。愿我们年轻一代坚定沉稳,心系祖国,以心中的英雄为榜样,矢志奋斗,不负韶华!
《纸杯烧水》
“烧开了!烧开了!”教室里传出热烈的欢呼声。猜一猜我们在什么呢?告诉你吧,我们在做“纸杯烧水”的实验,可有趣哩!
这天,我们来到教室上课,老师神神秘秘地说:“我们今天来做一个小实验叫“杯烧水。”
“纸杯怎么能烧水呢?”我小声嘀咕。话音刚落,老师像魔术师似的熟练地拿出了实验材料:纸杯.蜡烛.铁架.打火机。我看得两眼发直,满脑子问号:“纸杯怎么能烧水呢?”为了解开心中的疑问,我们迫不及待地催老师赶快做实验。
实验开始,首先用打火机把蜡烛点燃,接着往杯子中加入清水,为了让我们确定没有作弊,老师让我们摸了一下水温。然后老师把纸杯放在铁架上,轻手轻脚地移到火苗上方。火舌舔着纸杯底。我目不转睛地盯着,生怕错过一个细节,心脏咚咚直跳,对纸杯的小生命担心极了。只见杯底被火烧得从雪白变成乌黑如炭。
过了一会儿,水底冒出几个细小的水泡,又大约过了几分钟,升腾起一两缕白烟,杯底却烧出了黑烟,闪着火星。我好奇地趴在桌上观察着。纸杯内的水泡越来越多,密密匝匝的,杯身随着水的沸腾而震动,杯口飘出缕缕白烟。我一个快手伸进去杯子里,‘’嘶——实验成功啦!”我顾不得疼,激动得欢呼。
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还是百思不得其解。
最后,老师微微一笑,揭开谜底:纸杯的着火点比水的沸点高,纸杯的热量传给了水,所以水开了纸杯依旧安然无恙。
大千世界,真是无奇不有。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科学就在身边。
《我战胜了自己》
诚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我们都应该以诚实为本,那一次,我就用诚实战胜了自己。
记得那是一个周二的早晨,我和平日一样来到教室看起书来,一切都是往常的样子。读着读着,我突然想起了“笔”的事情,听说小明这个周带了好多炫酷的笔……大家都知道,我爱笔如命,每得到一支笔,我都如获至宝,特别是一些绘有“火影忍者”之类动漫图案的笔,那我更是爱不释手,每时每刻都忍不住想多看几眼。
果然,小明的笔袋里装满了各种网红笔,什么“名侦探柯蓝”“火隐忍者”,什么百乐笔、斑马笔、三菱笔等等,他的笔袋像一只快撑破肚皮的袋鼠,令人目不暇接。如果这支“火隐忍者”属于我,那该多好啊!那我的字肯定会写得更好看,考试时我肯定常得一百分,我写的作文也肯定会别出心裁、妙笔生花……想着想着,这支“火隐忍者”已被我收入囊中,成为了我笔袋家族的一员。
“你要诚实,不可以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响起。
“难道你想成为一个小偷小摸的孩子吗?”
我的心猛地颤动了一下,耳边回响着老师的教诲和父母的叮嘱,脑海里也浮现出种种违法犯规被教育的镜头……
“收课外书,开始早读了!”班长的声音让我从另一个世界走了出来,我清醒了。开始早读了,但我却没有忘记这事儿,下课铃一响,我趁大家都下操场做课间操的时间,便悄悄地把那支“火隐忍者”放回了小明的笔袋。这算是完璧归赵了吧,我长长地舒了口气,似乎搬掉了心头压着的一块大石头,我战胜了自己的贪念。
笔还给了人家,事情也过去了很久,但我的心却至今没有平静。我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做人不可以贪图小利,世界很大,诱惑也很多,如果一定想拥有某一样东西,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才是一个好孩子。
《美丽的校园》
你想知道我在什么学校读书吗?我就来告诉你吧,我在美丽的宏宇小学。别看宏宇小学非常新,但它建于1975年,历史悠久。现在,宏宇小学已经有大约4000多名学生了。在宏宇小学的校门转向处有一棵大树,可真像宏宇小学的守卫,守护我们学生茁壮成长,守护美丽的校园越来越好。
我们的教室在中心偏左的位置。宏宇小学的中心是个大花坛,到了春天,校园里生机勃勃,大花坛里的花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那叫一个美丽。到了冬天,教学楼周围的梅花会盛开,有一些人会把它们视为雪,这让我想到了一首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校园的生活多姿多彩,最近我们学校举行了一场跳舞活动,我们跳的舞是《我爱你中国》,这首歌里面内含了我们的爱国之情。
我们学校还有一个大操场,下课时同学们跑到操场活动,有些同学打篮球,有些同学开心的做游戏,有些同学在追逐嬉戏,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我们学校还有个图书馆,里面有许多不同类型的书籍,同学们在知识的海洋前行,校园的生活真是丰富多彩。
我们的校园是千变万化的,是七彩的,也是无限的。校园就像我的家园,让我快乐幸福的学着知识,让我拥有许多小伙伴,我爱我美丽的校园。
《围魏救赵是谁的故事?围魏救赵发生在什么时期》
导读:“围魏救赵”这句成语指避实就虚、袭击敌人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回的战术。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魏国国都大梁即现在的开封。因魏国国都在大梁所以魏国也称梁国,其国君魏惠王也称梁惠王。那时侯,天下大乱,战国七雄——秦、齐、楚、燕、韩、赵、魏诸侯纷争,各国君主穷兵黩武,向外扩张土地。中原地区的兼并战争此起彼伏。公元前365年,即位刚六年的魏惠王为避强秦的威胁,同时又觉得大梁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增强自己的国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图霸争雄,便将都城自安邑、即今山西省夏县西北,迁至大梁。魏国在大梁经历了惠王、襄王、昭王、安釐王、景王、王假等六君,共140年。公元前225年,秦大将王贲率兵攻魏,因久攻不下,便引鸿沟水灌大梁,三个月后大梁城破,魏王假不得已出城投降,魏国灭亡。
魏惠王名莹,在位52年,“惠”是其谥号。魏惠王当政时魏国是战国诸雄中最为强大且第一个自称为王的国家。
公元前354年,赵国国君赵成侯为了扩张势力范围,派兵攻占了自己的近邻——弱小的卫国的漆和富丘,企图迫使卫国臣服。而此时的卫国是魏国的附属国,如果赵国的企图得逞,则魏国的势力必将会缩小。魏国岂能坐视不管,于是梁惠王便派大将庞涓率主力大军长驱北上,一举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腹背受敌,既要应付正面卫国军队的顽强抵抗,又要应战背面来势凶猛的魏国的攻击,逐渐力不从心、难以招架。为了摆脱困境,赵王急忙派人冲出重围,去齐国求援,为了促使齐国答应出兵相助,赵王来了点物质刺激,许诺把中山之地,也就是现河北省正定县一带,送给齐国作为答谢。
故事讲到这里,有必要把魏国人庞涓和他的同学齐国人孙膑作以交代。庞涓和孙膑师从旷世奇人纵横家的鼻祖鬼谷子王禅,学习兵法和纵横权谋。学业结束之后,两人各奔东西。作为魏国人的庞涓辞别了老师,回到了自己亲爱的祖国,当上了梁惠王的将军,且很受梁惠王宠信。表面上庞涓十分风光、自命不凡,但内心一直有一种不安。因为庞涓生性气量狭小,十分嫉妒孙膑的贤明与才能,他十分清楚自己在许多方面比不上孙膑,特别是他知道义兄孙膑对祖传孙子十三篇的学习比自己更得其要义,一旦有机会,便会比自己更胜一筹。自己要想显赫一世独霸一方,必须想方设法阻止孙膑入仕为官,为此庞涓采取了一系列压制、残害孙膑的卑鄙行动。他以请孙膑到魏国与自己共同辅助梁惠王为名,暗中派人把孙膑骗到大梁,孙膑至大梁后,庞涓便多次在梁惠王面前诬告孙膑私通齐国,使其获罪,而后便假借罪名用“膑刑”,也就是削去膑骨的酷刑使孙膑两腿残废,—这也就是称其为孙膑的原因,并给其“鲸面”即在孙膑脸上刺字,企图逼使孙膑永远隐姓埋名无法入仕作官,如此以来,庞涓以为世上就再也没有技高其一筹的对手同他竞争了。
一系列的遭遇使孙膑逐渐认清了庞涓的丑恶嘴脸,便想法逃离魏国,但一直没找着机会,尤其身为残疾人,其难度更是可想而知。谁知,天有不绝人之路,之后不久,齐国的使臣淳于髡及禽滑来到魏国,孙膑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与齐使相见,并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和愿为祖国效力的诚心实意打动了齐使,两位使者把孙膑藏在车中秘密带回了齐国。齐国大臣田忌闻讯,亲自把孙膑接到家中,待为上宾,并把他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在位37年,“威”是其谥号。齐威王向孙膑请教兵法,孙膑对答如流,齐威王甚为佩服遂拜孙膑为老师。孙膑是孙武后裔,其所著兵书《孙膑兵法》久已失传。所幸的是,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出土了《孙膑兵法》的竹简,使这部旷世奇书得以重见天日。
齐国国君齐威王接到赵国的求救信后,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出兵吧,顾虑自己的国家虽然也是一个大国,但是国力远不及魏国强大,而且此前曾经被魏国击败过,齐军中至今仍心有余悸,畏魏情绪很大;不出兵吧,又恐对齐国不利,为慎重起见,齐王便召集文武大臣计议,诸大臣意见不一,互不相让,以善谏著称于世的齐相邹忌不主张出兵救赵,理由是魏赵两国交战,不论谁胜,实力都要受损,对齐都是有利的。而齐大夫段干明则主张出兵,他认为,见死不救不仅会造成赵国失利,使魏国更加强大,从而对齐国形成威胁;而且会使齐国失去赵国这个友好的邻邦、留下不仁不义的恶名。紧接着,段干明提出了齐国暂不急于直接出兵救援,让魏赵相互残杀,待双方两败俱伤之后再去进攻魏国。可先联合宋国南攻襄陵,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睢县,在魏的后方作骚扰性的牵制。
齐威王觉得段干明对局势分析的透彻,救赵的方案也切实可行,还可因救赵而得到中山之地,便欣然接受了段干明的建议。庞涓得知齐与宋联合行动的消息后,很快研究了派往四方的探马和打进周边国家的卧底反馈回来的情报,觉得这些邻国也只是为了表示对赵国的友好,而象征性地出动小股部队在魏国边境骚扰一下,不足为虑,国内守军完全可以对付得了。因此,围困邯郸的魏军不为所动。
魏赵两军在邯郸相持将近一年,邯郸已被围得水泄不通。于是在公元前353年,赵国又一次向齐国告急求援。这时,围困邯郸的魏军已疲惫不堪,齐威王觉得出师救赵的时机已经成熟,就准备委派才能过人的孙膑为主将去救赵国,孙膑听说后便向齐王辞谢说:“我是个受过酷刑的人,我当主将会被魏国耻笑,还是请田忌大夫为主将吧,我可以随军为田大夫出些主意。”实际上孙膑还有一个没说出的理由是不想在战前让庞涓知道自己在齐国。看来,严酷的现实已使孙膑不得不处处提防着自己这个阴险狠毒的老同窗。
齐威王同意了孙膑的意见,逐拜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考虑到孙膑的身体状况,便让孙膑坐在带蓬帐的军车里,暗中为田忌出谋划策。之后,即发兵八万去救赵国。开始,田忌准备引兵直捣邯郸,包抄魏军后路,配合赵国内外夹击,以解邯郸之围。孙膑不同意田忌那么做,他对田忌说:“这办法不见得是一条上策。”田忌说:“赵国很快就要被攻陷,除了直扑邯郸外,还有什么别的好办法吗?孙膑说道:“想要解开乱成一团的绳索,一定要冷静地找出它的绳结,然后用手指慢慢解开,千万不能双手紧握绳索生拉硬扯,更不能用拳头去捶打;要排除争斗,不能卷进去左冲右突,而要看准双方拳来脚往的空隙,伺机避实就虚猛袭欲攻击一方的空虚无备之处,如此就能很快平息这场争斗。如今魏国出兵攻打赵国,其精锐部队势必倾巢开赴战场,留在国内的一定是一些老弱病残,现在应避开兵力强大的围赵敌军,乘魏国国内兵力空虚,带兵快速直逼大梁,截断其交通要道,袭击其粮食辎重给养之地,这样一来,魏将庞涓必然会放弃攻打赵国而班师回魏自救,那时,我军便可占据有利地势打他个伏击。如此,我们不仅一举解救了赵国之围,又可重创挫败魏军。如此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田忌听了军师的精辟论述,连说妙计!妙计!遂发兵直逼大梁。
梁惠王闻知齐兵直袭大梁,十分惊恐,深怕齐兵与攻击襄陵的宋军对大梁形成夹击之势,便急令庞涓班师回救,以阻止齐军长驱直入。庞涓得令亲率主力星夜兼程急驰大梁,兵分三路对齐军应战。魏军的这三路兵马兵力悬殊很大,左军力量最强,中军次之,右军最弱。
与此同时,齐国军师孙膑获悉庞涓分兵三路急返大梁的情报之后,即让田忌一方面指派少数轻骑部队向西,直捣大梁城郊,另一方面,由田忌亲率主力急驰北上,埋伏在魏军归途必经的桂陵,即今山东省荷泽市东北,摆开阵势以逸待劳,只待魏军进入伏击圈,便给予迎头痛击。
为了确保全歼魏军,孙膑让田忌把齐兵按战斗力强弱分为上、中、下三路,接着,孙膑又提出了具体的作战方案:“让兵力最弱的下路同魏军最强大的左军交战,让中路同魏军的中军交战,让兵力最强的上路同魏军最弱的右军交战。形成前者敌强我弱、中者势均力敌、后者我强敌弱的局面。这样以来齐兵的下路和中路就可以占据有利地形,紧紧地咬住魏军不放,但决不与敌正面交锋、死打硬拼,而要想方设法钳制魏军,拖延时间,等待上路援军到来。同时,上路要采取速战速决的战术,打击魏军最弱的右军;歼敌后再与中路一起,合击魏军的中军。两路得胜后,再与下路协力,三路联手共击魏军的左军。这样,齐军在每一局部战场上,都形成了绝对优势。”田忌采纳了孙膑的作战方案,对魏军采取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战术,很快便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此时的魏军,由于旷日持久的与赵交战,阵亡兵员得不到补充,粮草供应日趋紧张,再加上长途跋涉,仓促应战,战斗力明显下降。三路兵马一经交战,魏军即陷入重围,左、中、右三军人马又不能互相救援,顷刻间即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庞涓眼看兵败如山倒,心慌意乱,六神无主,忽然又瞧见一面大旗,上书斗大的“孙”字,心头猛一惊,差点从马上摔下来。幸亏庞英、庞葱两员部将赶到杀出一条血路,把庞涓救出。庞涓侥幸捡了一条命,但却损失了两万名将士。齐国人大胜而归。
“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战役之一。后人将其收录在“三十六计”中,并列为第二计。此计比喻避实就虚,借打击此处而解救彼处的危机,迫使敌人、对手退缩的战术或计策。这种辩证法的灵活运用,2000多年来不仅在战场上屡试屡爽,而且广泛地应用到了社会生活的不少方面。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杯酒释兵权发生在什么朝代?》
“陈桥兵变”后,尽管宋太祖已黄袍加身,但“废置天子,变易朝廷”之类的军事政变,仍有可能重演。当时禁军的九名高级统帅,或是太祖称帝前的结拜兄弟,或是赵宋集团的中坚人物,他们在赵宋集团的崛起和“陈桥兵变”中均有极大贡献,是集兵权、功勋于一身的赵氏王朝的开国元勋。
功高则震主,权大则不测。这种功高权重的情形,对太祖及其子孙的皇位,确乎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太祖有一句名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虽然是针对南唐政权而言的,却也把他对功臣近侍的戒备之心,表露得淋漓尽致。对南唐可以用武力征伐,但对手下的开国元勋怎样处置,让深谙机谋的宋太祖非常棘手。
建隆二年(961)七月,太祖召见赵普问道:“为什么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十二君,争战无休无止?我要从此息灭天下之兵,建国家长久之计,有什么好的办法?”
赵普回答道:“陛下深谋远虑,提出这一问题,此乃天地人神之福也。唐末以来皇祚数移,兵革不休,战乱频仍,根本原因就在于方镇势力太大,君弱臣强。现在要革除这一弊端,唯有削夺方镇的权力,控制他们的财政,收编他们的精兵,这样天下自然就安定了。”赵普的话还没说完,太祖就连声说:“你不用再说,我全都明白了。”
宋太祖赵匡胤
一天晚朝结束,太祖把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喝到酒酣耳热之际,太祖突然屏退左右侍从,推心置腹地向他们诉起了衷肠。他说:“若不是靠你们出力,我是到不了今天这个地位的,为此,我从内心念及你们的功德。但是,做皇帝也太艰难了,还不如做个节度使快乐,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从来都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听了,忙问:“这是什么缘故?”太祖不慌不忙地继续说:“这不难知道。我这个皇帝位置,谁不想坐坐呢?”石守信等人听出了话中之音,连忙叩头说:“陛下何出此言,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太祖说:“不然,你们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想要富贵,一旦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也身不由己了。”
一席话,软中带硬,将领们知道自己已经受到猜疑,弄不好还会引来杀身之祸,顿时冷汗淋漓,一边流泪,一边叩头,请太祖给他们指明一条明路。太祖缓缓说道:“人生在世,有如白驹过隙,所有追求富贵的人,不过是想多聚些金钱,多有些享乐,使子孙后代免于贫困而已。你们不如放弃兵权,多买些良田美宅,为子孙置下永久的产业。同时多买些歌儿舞女,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我再同你们结为儿女亲家,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岂不是很好吗?”
石守信等人见太祖已经把话讲得这样明白,只得俯首听命,表示感谢太祖的恩德。第二天,侍卫亲军司马步兵都指挥使石守信、都虞侯张令铎、殿前司副都点检高怀德、都指挥使王审琦等,都上表声称自己有病,要求解除军职,宋太祖欣然同意,让他们罢去禁军职务,到地方上去任节度使。
与此同时,太祖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禁军分别由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司,即所谓“三衙”统领。另选一些资历较浅、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担任禁军将领,分别掌管三衙。这三衙又互不统属,互相牵制,这样,军权就牢牢掌握在皇帝手里了。
后来,太祖还果真兑现了互联姻亲的诺言,把守寡的妹妹嫁给高怀德,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还让三弟光美做了张令铎的乘龙快婿。君臣无猜,共保富贵,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上述故事主要取自司马光的《涑水记闻》,后来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也作了详细记载,再后来,几乎所有相关的历史书籍都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这个故事,很少有人提出怀疑。
杯酒释兵权
现存“杯酒释兵权”的最早记载,是北宋真宗时的宰相丁谓所写的《丁晋公谈录》和北宋仁宗时宰相王曾的《王文正公笔录》。
丁谓的《谈录》记述了赵匡胤与赵普的一段对话。宰相赵普对太祖赵匡胤说:“禁军统帅石守信、王审琦兵权太重,不能再让他们领兵了。”赵匡胤听后不以为然,说道:“石、王这两位老将是我多年的老朋友,难道还怕他们造反吗?”赵普说道:“石、王这两位老将肯定不会造反。但他们缺乏统帅才能,日后肯定制伏不了部下。如果其属下将官要造反的话,他们也会身不由己的。”太祖仍然表示怀疑地说:“这二人受国家如此重用和恩惠,难道会有负于我?”赵普从容答道:“只怕就如陛下,怎么也负于周世宗了呢?”太祖顿时大悟,就听从了赵普的提议,罢了两人的兵权。
这段记载说明,太祖是在被赵普说服后,才开始按照赵普的建议着手进行解除兵权的。其中并没有戏剧性的“杯酒释兵权”故事发生。
王曾的《笔录》中就出现了“杯酒释兵权”的雏形。他是这样描述的:相国赵普屡以为言,太祖于是不得已召来石守信等到宫中酒宴,谈到过去彼此亲密无间的快乐往事时,乘机进言:“我与诸位,兄弟相称,义同骨肉,哪里有什么芥蒂?但是言官们进说不已,我也不得不有所考虑,以今天的情况讲,不如各位自选风水宝地,出守外藩,世袭官爵,租赋所入,也足以自奉,这样优哉游哉地安度晚年,不亦乐乎?我后宫中有几个女儿,当与诸位的公子攀亲,以示君臣无间。诸位看如何?”
石守信等人都心领神会,叩首称谢,于是石、高、王诸人各归藩镇,俱蒙皇亲婚约,后二十多年,仍贵裔显赫。
这段记载说明,“杯酒释兵权”的故事,首次出现于仁宗时期,但情节较为简略;直到神宗时期的《涑水纪闻》,故事才变得有声有色起来。
与司马光大体同时的王巩在《闻见近录》中也有一段类似的记载:“太祖即位,方镇多偃蹇,所谓十兄弟者是也。上一日召诸方镇,授以弓剑,人驰一骑,与上私出固子门大林内,下马酌酒。上语方镇曰:‘此处无人,尔辈要作官家者,可杀我而为之。’方镇伏地战栗。上再三谕之,伏地不敢对。上曰:‘尔辈既欲我为天下主,尔辈当尽臣节,今后无复偃蹇。’方镇再拜呼万岁。”
这段故事很有趣味,草莽气十足,很有点像“马上得天下”的赵匡胤的做派。由于司马光名气太大,使这段西方决斗式的林中对决反而湮没无闻了。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有学者对史料仔细考证后,对“杯酒释兵权”这一生动的历史故事提出了有力的质疑。
首先,《谈录》只讲罢石守信、王审琦二人的兵权,并无设宴请客这一情节。而《笔录》记载罢去兵权的夙将,除了石守信、王审琦外,还有其他几位将领,并增添了太祖设宴与夙将“道旧相乐”的情节。
后世所谓“杯酒释兵权”一说,基本上都出于此。《涑水纪闻》则称石守信、王审琦等皆被罢军权,以散官就第,而又大事铺张设宴道旧情节,绘声绘影,恍如身历其境。看来,该故事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的递增过程。距离当事人的时代愈远,记载却愈加生动详细,显然,是编写人为了把故事写得生动有趣,不断添加、润色的结果。
其次,三书都说此事与赵普有关,但说法却不一致。据《谈录》,罢石守信、王审琦的兵权是宋太祖听了赵普一次谈话之后决定的;据《笔录》,则是在赵普多次苦谏之下,太祖“不得已”才同意的;而到了《涑水纪闻》,却是太祖、赵普两人共同谋划的结果。
第三,上述三种史料,对石、王被削去兵权后的出路,说法也各不相同,有的只说“不令石、王主兵”,有的说他们“寻各归镇”,有的则说他们“皆以散官就第”。到底他们“释兵权”之后干什么去了,没有可以取信于人的一致的说法。
第四,“杯酒释兵权”这样一件大事,在北宋史官修的《太祖实录》和《三朝国史》中不见片语。元末,根据《太祖实录》、《三朝国史》等编成的《宋史·太祖记》,对此事也不着点墨,如果真有这件值得当时称颂的大事,《实录》、《国史》是不会不书的。
第五,“杯酒释兵权”这件事究竟发生在北宋哪一年,以上三本书均没有记载,而比司马光还晚一百多年的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里说它发生于建隆二年(961)七月。
仔细阅读《宋史》可以发现一个很大的漏洞,建隆二年六月甲午(初二)太祖母杜太后病逝,六月初到七月初,按照当时的惯例,应是国丧期间,当时朝廷上下不准作乐,更不准宴饮。
赵匡胤不可能违反这种礼仪,而且“杯酒释兵权”故事说赵普正担任宰相,而建隆二年时,赵普的职位仅为枢密副使,三品,还不足以同赵匡胤密谋大事。他第一次拜相是在乾德二年(964),这已是“杯酒释兵权”之后三年了。
所以,许多学者认为,“杯酒释兵权”这件事虽然听起来很有趣味,但经不起推敲,应该是子虚乌有的。另一些学者认为,“杯酒释兵权”对宋代的政治、军事历程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不可能是杜撰出来的。
“杯酒释兵权”经历了一个从简到详的发展过程,也许可以成立,但说它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编造过程,则是不能成立的。其实,我们可以忽略“杯酒”的细节,而关注“释兵权”的本质。
总之,太祖削夺兵权、改革兵制的一系列措施,有效地保证了宋朝军队的长期稳定,彻底结束武人乱政的动荡局面,其成效是不言而喻的。
但其负面作用也不容忽视,北宋一代,武人以保身全名为大幸,太宗以后几无名将,唯一值得称道的狄青也遭猜忌而死。其后,在面对女真族猝然南侵的凌厉攻势时,北宋王朝轰然倒塌。
《小学作文我们的老师》
亲爱的老师:
您好!
您无论是在什么季节都带领全班同学出去活动,您就像一位和蔼可亲的母亲关心我们,帮助我们,有时候还会从电脑上发来一张贺卡,写着“祝你进步”!
您是我的第二任教师,自从您接了我们这个班后,您教会我们许多知识,在知识的每一个角落帮助我们分析,让我们跟着您的引导一起前进。您还会在知识的大海里,教会我们怎样开着知识的大船,在海中飘游。您也会像知识的花朵,露着红红的笑脸,向着我们招手,让我们这些小蜜蜂,在您的花粉中,采取更多的知识花蜜。您也会教会我们知识的健儿,跨越每一个知识难题。何老师,您知道吗?您更像我的父母,慢慢让我懂得了做人的知识,还让我知道人生只有一次,我们要珍惜它,在每一个时间角落里做一件有用的事,不要怪自己笨,要从书中取出一些知识甜蜜,还可以把它们记在脑海里,这样一点一滴的积累,好词好句就出来了,在考试中再也不怕脑子一片空白,不到一会儿,这道题完全就会被你打倒。您也常常说,人不怕笨,怕的是不动脑,书上不是说不动脑子的人,脑子会生锈吗?希望何老师在课堂上多给我们讲讲这些道理。
其实老师我还想告诉您,我的理想是做个科学家、医学家、美术家,因为这些很有用,比如科学家,我们中国在某些方面不如美国,假如在我的发明下,发明出万能大炮,保卫我们的国家。
《在什么中成长作文》
利用你的时间借助别人的作品来提高你自己,这样,你才回轻松地得到其他人通过艰苦劳动才能得到的东西。
——苏格拉底
在我的脑海中,总有一片无边无际的书的海洋,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我的视线,诱惑着我的灵魂,丰富着我的知识,激发着我的潜能,提高着我的内涵。在这片知识的海洋中,我茁壮成长。
在我的理解中,所谓好书应该是能够反映时代的具有丰富思想内涵、新颖的形式、风格以及精湛独特的技术语言三者兼备的优秀作品吧。如弥尔顿所说:一本好书是一个艺术大师宝贵的血液,是超越生命之外的生命。是好书伴我一路同行。
叔本华曾说:在一切知识的领域中,人类知识的大部分都是呈现在做为人类文字记录的纸页上和书籍中。所以我那渴求知识的心灵只有在书的海洋中沐浴才会得到滋润。我在书中解读百态社会、解读世界风情、解读古典文化......书是我的精神食粮,我在书中汲取着营养,没有营养的供应,我还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进吗?
好书给了我成功的财富,给了我成长的资本。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他本人的阅读史。美国作家、演说家、企业家贝克&S226;哈吉斯曾说:在正确的时候,一本正确的书能改变你的命运。在名人传记一类的书中,我追踪着他们成长和成功的足迹,被他们的经历和精神所感化,被他们的毅力和勇气所震撼,更被他们创造的伟大所吸引。他们身上那种闪光的东西也在无形中渗进我的血液中。在自我改善丛书中,我知道了怎样全面认清自己,怎样发掘自己的优势,怎样剖析自己。成功法则全书更是在我的梦想中播下了茁壮成长、开出灿烂之花的种子。我感动于拿破仑`希尔的《思考致富》;感动于戴尔`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感动于诺曼`文森`波尔的《积极思维的力量》~~~~~~~是这些富有鼓励性和鞭策力的书给了我茁壮成长的阳光,他们是我人生道路上忠诚的朋友。
好书能让我调整心态,净化灵魂。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能总是激情满怀。当我希望落空、心灰意冷的时候,我就精心的挑选一本好书一个人静静地躲在角落里看。此时的书就像我的一位人生导师,悄悄地清洗着我那颗受污浊的心。我努力地从书中寻找医治沮丧的良药。读一读老舍的幽默散文,在他富有个性的语言中领略人生的乐趣;读一读那本让《心灵透透气》,在美的语境中品尝自由。看着那些拨动我心灵的文字,亲吻着文学的碧波,生活纯洁的美、感人的爱展现在我面前。沉浸在《智慧与人生》的世界中,什么不快,什么低落,统统被我遗忘在角落里。我真正地体会到了托玛斯`肯皮斯的那句话:我曾四处寻找幸福,其实幸福就是一个人在角落里看书。书给了我良好的心态和纯美的灵魂,让我向更高层的人生迈进,书是我茁壮成长的良师益友。
读好书时的意境陶冶了我的情操。有时人成功的灵感就产生于良好的情操中。在细雨蒙蒙的午后,读着冰心清新明丽、隽永含蓄,有行云流水之美的散文,让心灵在她细腻的笔下轻轻游动,如同班得瑞的音乐在耳旁轻轻奏响;如同露珠在晨光照耀下的美丽,如同山泉悄悄地从心田流过。《往事》里变幻无穷的海景:和风怡荡,涌浪起伏、暴雨狂澜、怒潮拍岸。大海落日的壮观、月明星稀的幽深~~~~~~让我浮想联翩。在落霞满天的黄昏,在晚风柔柔地吹拂中,我会读一读李清照的词,李白的诗,或者感受一下当代的徐志摩,让自己有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在星光闪闪、万家灯火的晚上,独自坐在灯下,真是难得的安静。于是我拿出《管理学概论》,慢慢地研读。一个人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的目标和追求,给自己一片纯净的天空,让梦展开飞翔的双翼。我喜欢一个管理者的果断与干练,于是喜欢在属于我的夜晚缩短现实与梦想的距离。我敞开肺腑倾听管理者的妙语连珠,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他们的思想和经验。此时的我忘记了黑暗,忘记了瞌睡,忘记了白天的繁杂琐事,在书中寻找着光明。这种读书的意境,是我茁壮成长的氧气。书引起我无尽的思索,在这种思索中我快乐地成长。
好书改变了我的人生,给了我鞭策和鼓励。曾经在中学的一段生活中,我没有自信,我低估自己的,我相信了自己不好的命运。是丁远峙的《方与圆》改变了我的这中自卑,于是我重新找回了自己。
从小时侯那个要拥有一书包书的梦想到今天沉迷于大学里的图书馆,是好书伴着我一路风雨兼程。我不是名人,但却和名人有着一个同样的爱好:以书为伴。在这个激烈竞争、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所关注的不是我们是谁,而是我们知道多少东西。就像列宁说所说:没有图书馆,寸步难行。我要茁壮成长,我要成功,所以我就要读书,要向名人学习。就像爱默生所说:如果遇到一个聪明绝顶的人,我们应该问他读过些什么书。拿破仑是个军人,却有个随军图书馆,美国总统里根从10起就每周去两次图书馆。《弗兰克在耶鲁》一书使他认定了踢足球为自己的目标,而马克.吐温的小说让他开始渴望非凡的人生和过人的毅力,这使他在以后的人生道路和变幻的政治风云中总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我不敢说是书改变了我的命运,我只知道读书让我积聚了人生渐变的饿知识,使我的视野得到了扩展,并且以各种方式让我成长,激励我去尝试我曾经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书是社会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书是人生航行的灯塔,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好书就像古人所说: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好书为我的成长提供了很多很多,让我在人生的航行中奋勇前进。
《家乡美,家乡好》
有一天,爸爸问我们:“我们的家乡好吗?”我们同声说:“好!”“好在什么地友呢?”爸爸再问。说。”“我们的家乡很美”三面靠山,一面近“山上有什么呢?”爸爸又问。我说:“山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树,有松树、樟树和苦棣树,有开红红花朵的木棉树多水果嘛,有香喷喷的蟠桃果、桃金娘果、山植果,还有又酸又甜的野葡萄。”姐姐说:“树林里有黄鹤、山雀、斑鸿、有炭一样黑的乌鸦,有雪一样白的白鹤,麻雀,嘴巴又尖又长的叼鱼郎,还有为农民捕捉田鼠保护庄稼的猫头鹰。”
“说得对!”爸爸高兴地笑着说,“这里清清的水是大王滩水库的水,微风一吹,激起层层波浪,阳光一照闪闪发光。那么水里有什么呢?”姐姐说:“有又多又大又肥的鱼。金色的鲤鱼,灰白色的竣鱼,乌黑色的斑鱼,又钻又滑的给鱼和塘角鱼。”我接着说:“还有温顺的继鱼和大头鱼。鱼的营养很丰富,我们可喜欢吃啦。”
“对呀对呀!”爸爸一边卷烟一边说:“不光这些,家家都养了大肥猪,养了成群的鸡鸭,又在新房周围,种上了各种果树,有龙眼、柑果、柠果、李果、梨子、酸梅、香蕉,在地里种上了甘蔗和花生,每年的收成都很好。今年上半年各家又获得大丰收。到过这里的人,谁不夸俺家乡好!”
我们听了,都高兴得拍着手跳起来。
《我只在乎你》
已经不记得初次与你相逢是在什么年头,却依稀记得那时我们都纯真而透明,像清晨草尖上的露珠,散发着来自泥土的清新气息。花鸟渐次苏醒的季节,高我一头的姐姐,拉着我的手站在淡绿的小河旁,把你读给我听。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姐姐告诉我这是1000多年前的一个小朋友写的诗歌。我凝望着河水,静静地想:这诗写的不正是眼前这幅活生生的画吗?白鹅在绿水中悠哉悠哉地游动,水面上晃动着它雪白的羽毛,红掌在澄澈的水波中若隐若现。多么美妙生动!和你的不解之缘或许就是从那一刻开始萌生。
后来上了学,你就成了语文课上常见的老朋友。一首首古诗词,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始一步步迈人我心灵的小屋。《春晓》向我透露了春潮初醒时的情趣;《悯农》告诉我一丝一粟来之不易应当珍惜;《赋得古草原送别》让我感慨小草不屈的乐观精神,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那时的我,总爱动辄就吟上两句,尽管似懂非懂却乐此不疲,有一股自娱自乐的傻傻的劲头。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头,常常在某个清闲的午后,迎着一束蓬松的阳光,托腮窗台上,独自品顺着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窗外,蔚蓝的天空安详地绽开着几朵白云,知了肆无忌惮地在枝头嘶鸣。那真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对你的执著在朦胧的季节中青苔般无拘无束地蔓延。
生活总是在改变,而且也试图将我们改变。书桌上的习题集堆积如山,却始终不肯减肥,压在箱底的诗词集在厚厚的尘埃下散发出令人窒息的霉气。那是个诗情和诗思一并沦丧的年头,连作文都成了矫情的工具,你则被肢解得七零八碎点缀在平淡琐屑的文字间,以增添亮色谋取刺眼的成绩。
那个时候,我同他们一样把大把大把的光阴和汗水挥洒在书山题海里,只是偶尔,我还是会不可理喻地想起你。于是情不自禁地把你捧至桌面,痛苦淋漓地念上几篇。我感动于杜甫几乎让人涕泣的宏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穷年优黎元”的诗人,在床湿屋漏、彻夜难眠的悲惨处境下居然还在为人民的苦难优心如焚!
诗人的音容笑貌逐渐在我的眼前清晰起来,那是一位矍砾的老人,脸上刻满了风雨沧桑,心中却燃着火一样的热情。他的目光是灵魂的触须,他把沉郁的目光抛向大地,闪闪的泪花从每一寸土地上破土而出悄然绽放。读李白,尤其是读他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我那久废不用的想像力像一只停在枯树上的无精打采的鸟儿被炸雷旬然惊起,跟随着诗人的神思奋力地扑扇着双翅,向着广襄的苍弯尽情飞翔。忙里偷闲的片刻,我喜欢反复吟诵张若虚的那首琅琅上口的《春江花月夜》。读着读着,仿佛自已漫步于一个笼着轻愁的静谧的月夜,溪流和落花披一身蝉冀般透明的月光,安抚着我的眼睛和心灵。在那一个个心弦紧绷风雨无阻地在独木桥上瞒姗而行的日子里,是你,时不时地擦去覆在我灵魂上的尘土,滋润着我濒临龟裂的心田,赐予了我比水更湿润的感情、比天空更开阔的心境。
难于言表爬过独木桥后心里的那份澎湃激情,破茧而出的蝴蝶蠢欲动要飞向一片追逐梦想的天空。然而,蓦然间发现,这片天空依旧没有一个诗意的名字。清晨的校园里,那些执卷苦读的口中吐出滔滔不绝的English,我惊愕。傍晚的小道上,行色匆
匆的人群,耳朵里不约而同地堵着耳塞,听的大约也不是Chinese。我释然:这或许就是现实,与诗意格格不人的现实。然而,有一夭早晨,我走在通往教室的路上,依稀听到了琅琅的读书声,仔细听来,那人读的竟是《离骚》。声音抑扬顿挫,感情极为投人,他不像是在读《离骚》,而更像是用发自心底的声音演绎着屈原赛赛不平的一生。循声望去,看到一个笔直的背影,双手执书,一副虔诚专注的样子。那个早晨,我恍然大悟。如果梦想是一只风筝,它的线轴紧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如果梦想是一叶扁舟,那么我们才是执桨的舵手。如果成长意味着对梦想的放逐和背叛,那么长大毋宁说是一种蜕化。
我一如既往地热爱你,任你翩然飞舞在我斑斓的天空。风轻云淡的秋日,凉凉的空气在透明的阳光中穿行,一阵微风拂过我的发际,树林里抖落一地的残红。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常读的《葬花词》,但并未为黛玉笔下的无限凄凉所感染,反倒体会出一种落英缤纷的美丽,感悟到生命的弥足珍贵。于是默吟着刘禹锡的那首《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神经兮兮地钻进林中捡拾一两片精致的花瓣,兴高采烈地拿回去夹在心爱的书里。生命的诗意,正因为你的注人而洋滋出醉人的芳菲。
我愈读你就愈深刻地理解你参透你因而也愈加热爱你。我们像一对朋友,由泛泛地交流语言到坦诚地交换心灵。以前读你,读你的音容笑貌,读你的言谈举止。而今读你,读你同我一样真实跳动着的灵魂。
在我眼中的你,以前宛如谢婉莹,是个昭然若揭的美丽名字。而今是冰心,惟以剔透灵魂示人。以前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觉得它语言平淡无奇,甚是不解它何以传诵千古;而今重读《登幽州台歌》,灵魂为之震颤。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康德所谓的崇高感,只觉得愁肠千回、郁积不平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
茫茫无际的宇宙,绵延不断的时间,在此面前个人的渺小无助被极度地凸显出来,知遇难求的孤独感不可抑制地从胸中喷薄而出。这枝笔,探进了诗人灵魂的深处,抒写了人类共同的情感,真实而深刻,于质朴无华中唤起天下有心人极大的共鸣。如今读你,已经不只是读你的辞藻、你的韵意境律,更读出了你所蕴涵的深挚丰富的感情,读出了凸凹不平的真实的人生。因为你,我更深深地懂得了一些感动,学会了一些思考,明白了一些人生。不经意间,你已然成长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生的路蜿蜒向前,我希望我永远葆有一颗诗意的心,在下一个站口,以幸福的姿态伫立,依然微笑着向你招手。
惟愿一生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