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潮剧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3 05:52:17
《我多么想学习潮剧作文550字》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愿,心愿看似遥远,却像种子一样深深地扎根在我们心中。只要我们把努力化作一泓清泉来浇灌,心愿终会成为参天大树。
我的心愿是成为一名潮剧演员,这一个心愿是从前年开始在我心中生根发芽的,那时候大概在我五年级时的第一学期,外婆生病了。外婆对我是那么的好,有好吃的总是留给我,有好东西不管有多心爱,都会给我看一看。如今外婆病了,我很伤心。因为在汕头,我不能去看望她。汕头的医院规定:16岁以下的不准进入住院部,进入医院需亮出示粤康码。这可把我急坏了,我多想去看望外婆啊!
我能为我婆做点什么呢?我想起外婆喜欢听剧,特别是潮剧。在外婆没生病之前,我一直借宿在她家。每次回去,只是在门口就听见潮剧说唱的声音。走进外婆家时,只见她眯着眼坐在安乐椅上,旁边的桌子上放着一个收音机,咿咿呀呀的潮剧陆陆续续地播放着。
从那一刻起,我就想我一定要学潮剧,学会了就可以唱给我外婆听。可母亲总说:“学潮剧可以呀,但它对你的学业有什么帮助呢?”在我软磨硬泡的请求下,母亲答应了,但她问:“学潮剧需要潮汕话说的流利,还要有毅力,你能坚持下来吗?”我回答她:“我有信心!”母亲说:“好,暑假就专门给你报一个班,但是你小升初给我考好哦。”就这样我和母亲约法三章。
不说了,我要努力学习了,不然我怎么学习潮剧给外婆听啊?
《潮剧声,心头涌》
闲暇时,祖父总会打开电视,听着咿咿呀呀的潮剧声,陶醉其中。
潮剧又名潮调、潮州戏、潮音戏等,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以优美动听的唱腔音乐和独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极地方特色的戏曲。
最开始接触潮剧是在小时候。祖父最爱听潮剧,每当他想听潮剧时,总会抱起我坐在竹椅上,轻轻地将磁带放入收音机,按下按钮,悠扬的潮剧声就响起。祖父手摇蒲扇,轻摇着我,低声跟唱。我便在祖父的吟唱声中睡去,潮剧从此萦绕心头。
后来随着年岁渐长,我对这些咿咿呀呀的潮剧提不起半点兴趣,甚至产生了厌恶感。只要一听到潮剧声,我就觉得烦躁,以至于祖父在客厅听潮剧时,我总不耐烦地关掉电视。这时祖父总是一脸受伤的表情,深深地看了我一眼,轻叹一口气,拿着老旧的收音机默默回到房间。打开了收音机,又急忙调小声音,生怕惊扰到我。
待我再大些时,祖父表演过的潮剧已不下十场。每次要演出,总要忙活好一阵子:要准备演出的服装,要练习演出的戏,要揣摩人物形象。在表演前夕,祖父总穿着演出服,化好妆,跟着专门找来的录音在院子里苦练。听着祖父那富含感情的戏腔,看着祖父挥汗如雨的身影,我的内心开始有所触动。
终于到了表演的日子,我选了前排坐下,等着祖父出场。随着锣鼓声响,演员纷纷出场:女戏子身着华服,头戴精美饰品,娉娉走向台中;男戏子们身穿衣袍,将长胡子一甩,就大跨步走向台中。音乐响起,祖父器宇轩昂地走向台中。随着音乐的变化,他时而怒目圆睁,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时而挥舞大刀,展露飒爽英姿。
一曲终了,全场响起稀稀拉拉的掌声。我望向身后,鼻子不由得一酸:祖父和演员们在台上辛辛苦苦表演,而来看的人却寥寥无几,且大多数都忙着看手机,等到演出结束才象征性地鼓起掌。那祖父为演出而苦练的身影又算的了什么?演员们流下的汗珠又是为了什么?
此时,我终于明白祖父为何对潮剧这般执著,也懂得了祖父对潮剧的坚守。
在往后的日子里,潮剧声在我心头涌,却也无人知。
《于俗语中观潮剧》
潮剧作为潮汕地区地方性剧种,与当地民俗紧密相连。而俗语又十分能体现民生风情,因此,在瑰丽之潮语殿堂取俗语数句,浅谈潮剧。
一 潮剧起源
老一辈戏人常说:“正字母生白字仔”,这话从何说起?须从南戏谈起。南戏是南宋时流行于东南沿海的戏曲形式。南戏最迟在明初已传入潮州,在潮州凤塘古墓中出土有宣德七年(1432)手抄剧本《正字刘希必金钗记》,这个剧本的行当角色、曲牌腔板都属于南戏体制,同时也吸收了北杂剧的某些成分,所以题目有"南北插科"字样。同时在题目中标明"正字"。"正字"就是正音,用官腔来演唱。
明代有潮腔、潮调的称谓,指的是"乡音搬演戏文",这种地方化戏曲在当时是严加禁止的。
在明代的潮腔、潮调发展成了今天的潮剧。因此,人们就说这是"正字母生白字仔"。因为如此,潮剧历来尊正字戏为师,称正字戏为大戏。
二 关于演员
潮剧的角色很多。明代为生、旦、贴、外、丑、末、净七行。而且每一种还有不同类型。俗语用“四生、八旦、十六老阿兄”来形容一个演员阵容齐全的标准。四生:小生、老生、花(丑)生。武生;八旦:乌衫旦、闺门旦、彩罗衣旦、武旦、刀马旦、老旦、丑旦(女丑)。“老阿兄”是指在剧中扮演各种杂角。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丑角。潮汕俗语关于丑角的俗语最多。而且把丑角突出到重要的地位。“无丑吾成戏”,就是说没有丑角演不成好戏。潮州本上戏曲形成后,虽然整台都用潮语唱念,但生、旦角色唱、白较多使用潮语的读书音和词汇,而丑角不但可以说白话,而且可以随意插科打诨,逗引观众。所以,又叫做“老五旦白话”。有时,戏班还靠老丑来进行斗戏。有一年,某地两个戏班进行斗戏,两班各有特色,势均力敌。可是后来乙班渐入佳境,观众逐渐被吸引过去。这时,甲班宣布某老丑将出场,观众一听,都涌到甲班戏台前。只见一个胖得惹人发笑的丑角上场,他穿一条唐装的齐膝间短裤,赤着胖乎乎的上身,捐一条又粗又长的大麻绳,不声不响地先在台角扮个鬼脸,然后做了“想要自缢又害怕”和“想要投水却胆怯”的动作后,说了几句“唉!想欲吊颈哩惊畏索大条!想欲跳溪哩惊无人捞!便成便成勿去死,留放街市食白米!”十分诙谐,引得台下哄堂大笑,把观众都吸引过来了。要当好丑角并不是轻易的事,技艺上必须有所专长。正所谓“无技不成丑”。而在旧社会,演员的生活十分悲惨,他们“所歇老爷宫,所交大神明”。在戏班中,生活最艰苦的莫过于童伶。童伶是那些家庭贫苦而卖身戏班的儿童。所以俗语说:“父母无修世,卖身去做戏。”童伶失去人身自由,一切行动包括大小便都要由亲丁看管,师父对徒弟稍感不如意都可打骂。童伶不能偷看师父们演戏,有些好的动作也只能偷学,如被发觉,也要挨骂挨打。童伶就是在打骂中学会各门表演艺术。因此俗语说:“戏人贱骨头,无打不成戏。”又说:“老爷姓雷,戏仔着捶”。
童伶经常要受各种刑罚,对童伶的刑罚,较通常的是打脚腿、打手掌、夹手指、撑眼皮、锁笼脚、罚跪等,而对于那些不堪虐待而逃跑的童伶,一旦被抓回,所受的刑罚更残酷。有的连续几天被吊打,有的捆绑后锁在箱笼中,不给吃饭,更有甚者是割破肉撒上盐,俗话说“鼓乐声声响,目汁垂垂滴”可以说是童伶的写照了。
三 些许俗语自剧中演化
此外,有不少俗语是来自潮剧演出过程中闹出笑话。如“老老戏做到吾知挂须”,“老老戏做到跋落棚”、“老谷笪就知”、“做三出看不见人面”等。也有反映演出基本功的:“做花旦要会射目箭,做小生要会擎白扇,做乌衫要会目汁滴,做乌面要会扯架势”;“花旦平胜脐,小生平胸前,老生平下须,乌面平目眉,老丑四散来”。有一些来自戏文内容,如“人身猪哥头,赶人赴彩楼”源于《彩楼记》,“枭过陈世美”源于《铡美案》,“枭过金章婆”源于《金花牧羊》,“爱食好鱼金针鲳,欲娶雅亩苏六娘”源于《苏六娘》。而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好就陈三五娘,莫就鬼戮枪’’了吧(见来小时候没少挨批评呀),此句便出自潮剧《陈三五娘》。
四 潮剧发展前景
我一直都对潮剧这种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之发展持乐观态度。不过,我们也应认识发展中的局限,有三:一、古典表演艺术大量失传。新中国成立后发掘整理的传统锦出戏一百多个,“文革”后能上演和作为教学剧目的只剩三十多个,近年仅存十多个,且传授行当不全。二、各类人才青黄不接。生活条件艰苦,从事潮剧的人越来越少,近年潮剧在城市招生,报名人数寥寥无几。三、身怀技艺的潮剧老艺人所存甚少,且年事已高,青年演员疲于农村演出,传承接济不上,有人去艺亡的危险。因此,年青一代亦应更重视,热爱潮剧;政府加强对潮剧的保护及宣传,使得这项艺术历久弥新,焕发出愈加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