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叙事诗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4 08:48:19
《《石壕吏》教学设计》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篇现实主义叙事诗代表作。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反映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官吏的残暴蛮横,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入(信息技术)
1、【预习作业一】提供101朗读音频资源,学生提前朗读诗歌,正字音。
2、【预习作业二】预习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请你说一说。
小结:预习过程中,同学们产生了一些困惑,还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我们以问题为导向,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石壕吏》。
设计思路:收集预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学情为导向,调整教学设计,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展示问题,探讨解决。
二、温故知新,初读全诗
1、大声、自由朗读两首诗歌,思考:二者在体裁、语言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预设】《春望》是五言律诗,属于近体诗;而《石壕吏》是古体诗。
①韵脚可换韵,用韵灵活;
②句数无限制,可奇可偶;
③字数无限制,可多可少;
④不讲究平仄和对仗等。
2、请找出《石壕吏》的主要韵脚。
【预设】i、u、en
【屏显】压韵明显的句子
小结:可见,相较律诗,古体诗用韵更加灵活。
3、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压这几个韵有什么表达效果?
【预设】读起来很低沉;很压抑;像哭一样,更能表现老妪的苦、作者的悲。
【屏显】在抒发愤懑、忧伤的感情时,常选用短促而低沉的韵脚。
小结:可见,韵律,不仅可以加强诗歌的节奏感,还有利于情感的抒发。此诗用韵之巧,机到神流,难怪《唐宋诗举要》中如此评价《石壕吏》:“此首尤呜咽悲凉,情致凄绝。”
4、生齐读,感受韵律的节奏感和其呜咽凄绝的情感效果。
5、师相机范读几处呜咽悲凉的句子。
三、再读全诗,感知大意
1、请大家结合注释,感知大意。给诗歌加副标题,概括故事。
《石壕吏》,一个 的故事。
【预设】《石壕吏》,一个悲苦的故事。(情感)
《石壕吏》,一个有吏夜捉人的故事。(人物)
《石壕吏》,一个发生在安史之乱时期的故事。(时代背景)
……
学生回答时,注意引导:你从哪里发现的?请你依据对诗歌的理解,读一读这个句子。
故事情节,可从人物形象、思想主题、思想情感等不同角度进行概括。
小结:《石壕吏》,一个……的故事。(小结学生的思考)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诗歌,今后的学习中,大家也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多角度概括故事。
四、品读全诗,感悟情感
《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下面,我们进一步来感受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请同学们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老妪的生活境遇。
【预设】“苦”
老妪之“苦”,“苦”在何处?试联系诗歌进行分析。
【预设】①“投”、“捉”、“走”、“看”,四个不同的动词,表现了不同的人物形象。
②从“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中的“怒”与“苦”可以看出。
句式对仗;身份对比;标点符号(感叹号:加强情感);程度副词。
③“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古代十五充军,可见兵役对百姓残害之深。
(例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例2: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④“存者且偷生……”两类人的苦。
⑤“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有泪有声为哭,有泪无声为泣。
…
2、想象情景,补充吏言(信息技术)
这首诗标题是《石壕吏》,却只有老妪在说话。石壕吏说话了吗?
【预设】“吏呼一何怒!”
有人说老妇的“致词”全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请你想象补充石壕吏“呼”的内容。
石壕吏:
(家有男丁否?)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
(尚有他人否?)
老妪:室中更无人。
石壕吏:
(室中是何人?)
老妪: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
(一定有他人!)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
(汝家必出人!)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展示】①完成学案,拍照上传。
②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进一步感受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特点。
【点评】点评要全面。你能不能用动作、神态表现出来。
提问:为什么要省略吏者的话呢?
【预设】内容上,不仅能体现语言的精炼,还有利于情节安排的详略得当。
结构上,则起到设置悬念,激发兴趣的效果。
小结:这是一种“藏问于答”的写作手法。诗人仅用120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
2、背景拓展
无疑,吏者是残暴的,老妪是凄苦的。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中也说道:“‘夜久语声绝’二句,泣鬼神语。结句尤难为情。”
面对如此苦难的老妪,诗人为何一言不发呢?
【预设】战争的残酷;课下注释①
【补充】视频资料
看了这段视频,你捕捉到了与这个问题有关的哪些信息?
【引导】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点,一提到战争,我们都会想到正义的一方和叛乱的一方。杜甫是唐朝的小吏,他肯定希望这场战争早点结束,镇压叛乱,这是他爱国的一面。但他亲眼目睹到老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的惨景,他又不由自主的产生了“悲天悯人”的情感,这是他忧民的一面。而杜甫的诗歌大多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他的诗歌被称作是“诗史”,尤以“三吏”“三别最为突出。(体会诗人的矛盾心理:一方面,诗人有着浓烈的忠君爱国之情,另一方面,诗人又亲眼目睹民生之疾苦,国危民难何抉择,爱国怜民难两全。)
五、捕捉细节,续写故事(信息技术)
故事的最后,“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分别之际,老翁与诗人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运用人物描写手法,大胆想象,捕捉细节,续写故事,100字以内。
【预设】略(展示学生练笔,请学生读一读)
小结:同学们的练笔,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诗人与老翁分别的情形,老翁的凄苦伶仃,诗人的悲痛欲绝跃然纸上。
总结:郭沫若先生如此评价杜甫:“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诵读全诗,在字里行间领会“诗圣”杜甫的不唱高调,不避苦难,不走过场,感受他的从容与慈悲!
【分层作业】
基础生:
①背诵全诗,上传背诵视频。
巩固生:
①背诵全诗,上传背诵视频。
②自主学习《新安吏》,完成“一米阅读”测试题。
提升生:
①背诵全诗,上传背诵视频。
②自主学习《新安吏》,完成“一米阅读”测试题。
③自主学习“三吏”另外两首诗歌,任选其一背诵。
《读《呼兰河传》有感》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著名作家茅盾曾这样评价这本书。经过老师的推荐,我阅读了当代女作家萧红的作品—《呼兰河传》。
这本书是萧红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所作的,萧红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年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河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迷信对社会和人民的影响。在看似漫不经心、童稚浪漫的字里行间里,饱含着作者对封建社会的否定与控诉。
随着作者童年的故事,我走进了一个中国东北的封建落后的小城——呼兰河。那里的人、街道,甚至是整个社会,都只是黯然无光,那里的人们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有的为了死了而活着……
书中的悲剧太多太多,但迄今为止还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小团圆媳妇的故事。她是一个童养媳,十二岁,只有十二岁,在十岁的时候,她本应该被家人当掌上明珠一样宠着,可她却嫁了人,小小年纪每天做家务,被婆婆凌辱,于是她在十二岁这花一样的年级,终止了她整个人生。这看起来只是一个故事,但这样的故事在呼兰河这小城里是数不胜数的,小城里碌碌无为、自欺欺人的居民让人觉得可笑,更可悲。
一开始,这里在节日的“盛举”,“跳大神”等活动吸引了我,后来阅读完整本书后,让我觉得可怕,引起了我的深思,小团圆媳妇惨死是她婆婆的问题吗?二伯被地主羞辱是有钱人家的问题吗?后来我想通了,不,这是整个呼兰城,整个社会的问题。大家都愚昧无知,迷信“牛鬼蛇神”,还有旧社会的封建思想,杀死小团圆媳妇的是呼兰城的麻木不仁,愚昧消极的生活态度。
《呼兰河传》写的是作者的往事,而在我眼中,她写的是那个古老的旧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