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晋代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3 03:02:33
《陋巷中的三角梅600字》
晋代陶渊明独爱花中隐君子“菊花”,南朝周敦颐最爱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而我却钟情于转角处那热烈绽放的三角梅。
雨后,一切都是灰蒙蒙的。
由于最近几次择校考试总不如意,心中难免郁郁寡欢。
沿着台阶,漫步在已经空无一人的校园里。走过长长的楼道,在一个转角处,不经意间抬眼,前方小巷里那一丛热烈的红色猛然闯进我的视线。我眼前一亮,原来是三角梅。
这是一户人家阳台上栽种的三角梅,那纤细却有力的枝条努力向外延伸,像是要尽力摆脱束缚,冲破阳台的禁锢。
那艳丽的花朵,经过雨水的洗礼,显得更脱俗了些。紫红色的花朵由三片花瓣组成,成喇叭状向外绽放,似乎是要把自己最美的容颜展现在人们面前。花蕊大多呈淡黄色,也有一些是深黄色的,在花瓣中间亭亭玉立,活像在舞台上倾情表演的芭蕾舞者,旋转,跳跃。
雨点停在花瓣上,有了一种截然不同的韵味。本是透明的雨滴,落在三角梅的花瓣和花蕊上,似乎被放大了,成了一颗紫红色或淡黄色的玛瑙。
望着眼前这丛茂盛的三角梅,看着那密密下垂热烈奔放的红色瀑布,虽然隔着玻璃窗,我闻不到它的香气,但我相信,那香气一定也是浓烈的。
我万万想不到,在如此偏僻的小巷中,也会有如此让人惊艳的图景。
转角处的三角梅,它没有开在广场中央,也不是开在车水马龙的大街旁,更不是开在受人青睐的花展上,它生在陋巷,却依然开得如此热烈奔放。
望着这三角梅,我不禁想到自己,因为几次不如意的考试,就总是那么惆怅,却不曾想,只要我能够努力学习,尽我所能,将来无论在那所中学,都可以像三角梅一样尽情绽放,一展才华。
这样想着,眼前的三角梅更明艳更热烈了。
《粽子》
粽子是我国的传统美食,早在晋代时就变成了端午节的节日标志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北方人通常做的是甜粽,白粽沾糖吃,十分美味。咸粽可是南方人的最爱,其中江南的粽子名声最盛,做法也复杂,尤其是馅儿,多种多样,和北方的一个重大差异是,江南的粽子糯米原料多预先用稻草灰汤浸渍,与肉馅相蒸,出锅的粽子才会香味扑鼻。
比如说肉粽,是南方最受欢迎的粽子。采一些新鲜的芦苇叶,漂洗干净,糯米也要反复淘洗,肉要用刀切成小块,肥瘦相间,这样做出来的粽子才会香浓可口。
做粽子啦!先把糯米倒到一个大盒中,倒上酱油,用手拌匀,这样会更加入味,再拿上两片芦苇叶,把他们交错放在一起摆成一个x形,把一头往中心一卷,接下来就是放上糯米和肉。先倒一层糯米,之后再插上几块肉,再在肉边上放上糯米,填满。最后把芦苇叶筒上多余的叶给桶盖上,系上纱线,这样一个漂亮的粽子就做好了,放到蒸笼上去蒸一下,那香味真能把人馋哭。待到蒸好,剥开苇叶咬上一口,又香又糯,可口得让人连舌头都要咬掉了。
这就是粽子,我国的传统美食,舌尖上的美味。
《杨氏之子(剧本)》
时间:汉末至晋代
地点:梁国杨氏之子家
人物:杨氏之子(九岁)孔君平(一位夫子,杨氏子父亲的朋友)
古时候,梁国有一户姓杨人家,他家有一个九岁的儿子,聪慧过人,方圆几十里无人不知。他长得眉清目秀,再加上他整洁的服饰,真是人见人爱。一天,孔君平来拜见杨氏之子的父亲,敲了古色古香的红漆大门,“嘭嘭嘭——”一阵敲门声传了进来。
孔君平(边敲门边问)有人吗?
杨氏之子(边开门边问)请问您是谁呀?(打开门后,只见孔君平穿着棕色的上衣,青领金边,白色的腰带下方,两旁带有玉佩,直垂入地,宽大的衣袖,既随和又不失淡雅之风)
孔君平(笑眯眯地回答)我是孔君平,来拜见你的父亲。
杨氏之子(猛地想起父亲临走时告诉他今天有客人来访,就连忙把孔君平请到屋里坐,边说边关上门)我父亲他出远门了,由我来接待您吧!
孔君平(坐在椅子上,仔细地打量着杨氏之子,发现他眉宇之间透着灵气与智慧)
杨氏之子(给孔君平倒茶,“哗哗——”,把茶递给孔君平)伯伯,您请喝茶!
孔君平(笑了笑)谢谢!(喝下茶水)
杨氏之子(忽然想到了家中还有水果,便拍了一下脑袋)哎呀!怎么能忘了它们,真是粗心大意。(小声嘀咕完,便匆匆跑进房间)
孔君平(疑惑不解)这孩子怎么了?(朝杨氏之子进的房间大喊)怎么啦?
杨氏之子(匆匆跑出房间,手中端着一盘水果,水果中盛有杨梅)“呼!呼!”(大口喘着粗气,把果盘放到孔君平面前)伯伯,水果很新鲜,快吃吧!
孔君平(看到盘中有杨梅,想了一会儿,有了一个好主意——都说这孩子聪慧,何不借此机会考考他,他用手指着杨梅)这是你家的水果,你姓杨,它也姓杨,你们是一家!
杨氏之子(转了转眼珠,灵机一动)我可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啊!(说完,还眨了眨他调皮的眼睛)
孔君平(先是一愣,再拍案叫绝)真好,真好!这“神童”的称号真是名副其实啊!
从此以后,孔君平就更喜爱、佩服杨氏之子了。
《读《嚢萤映雪》有感》
读了《嚢萤映雪》这篇文章后掩卷沉思,晋代读书人车胤,他从小就非常勤奋好学,但因家贫无钱点灯,入夜无法读书。他开动脑筋,在夏夜捉许多萤火虫放进纱嚢,借助萤火虫发出的光刻苦攻读。还有位读书人孔康,家景也十分困难,为了读书,他经常在雪夜坐在门口冒着澟冽的寒风,借着白雪反射出来的亮光坚持看书学习,后两人都成为著名的学者。
读到这里我不禁为自己的学习劲头不足、贪玩、而感到慚愧,内疚、脸红。每当看到别人有成就我也想做,可是一过完新鲜劲儿就不想再做下去了。老师为了让我积累词汇,要求每周背两段名言佳句。只需十几分钟我可背会,可是为了贪玩儿我把学习的事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等老师一问,我张口结舌地站在那里支支吾吾,尴尬极了。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这件事不就可以印证我缺少刻苦和恒心吗?他们家境很不好,但是他们十分努力学习,而我的条件是何等优越,和他们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我说要什么,父母一定满足我愿望,我却辜负了父母的期望,伤了他们的心,使父母对我去信心。
我暗暗地下决心:今后我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像他们那样勤奋刻苦,以顽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去谱写我美好的人生乐章。
《囊萤映雪的主人公是谁?囊萤映雪的故事和意思》
囊萤映雪的囊萤:晋代车胤小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故事源自晋代的车胤与孙康。
成语出处和典故
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晋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介,交游不杂。
故事介绍
晋代孙康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有成就,官至御史大夫。
《人琴俱亡的主人公是谁成语人琴俱亡的典故》
人琴俱亡典故: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有七个儿子。他这七个儿子中,比较有名气的有五个。其中又有四个在《晋书》中有传,可谓名垂青史。长子玄之早年夭折,不大为人们所知;次子凝之死于战乱之中,所以对他的事迹的记载也不多。对于他的儿子记载较多的是徽之和献之。特别是献之,他是继父亲王羲之之后又一位大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
王徽之字子猷,曾在大司马桓温帐下作过参军。王徽之性格狂放,不拘小节。有一次,大司马桓温问他:“现在你负责哪一项工作?”王徽之回答说:“我好像是管马的!”桓温又问:“你管多少马?”王徽之回答:“我连马都不知道,怎么会知道它们的数量呢?”后来王徽之被调到车骑将军桓冲的帐前,作骑兵参军。一次,王徽之与桓冲出门,恰逢暴雨倾盆,王徽之立即跳下马,钻入了桓冲的车中。进到车里,他对桓冲笑笑说:“外面下雨,你怎么好意思独自坐一辆车呢?”
王徽之曾在山阴后住,这天夜里,大雪初停,一轮明月照得四野生辉,银白世界让人生出许多遐想。王徽之忽然想起好友戴逵家住郯溪,王徽之驾起小船,赶了一夜路,来到戴逵的家门前,可是,连招呼也没打,竟返身回去了。
有人知道了这件事就问他:“你这算怎么回事呀?”王徽之回答说:“我乘着兴致而去,到了那儿,访友的兴致已经尽了,兴致满足了就回去,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逵呢?”(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王徽之的弟弟王献之,不仅精于书法,而且善于绘画,为人则风流倜傥,豪放不羁。一次,一个小偷潜入他的住宅进行盗窃,将他屋里的物品偷了个精光,小偷正要走,他却不慌不忙地对小偷说:“梁上君子,那条青毡是我家的旧物,请把它给我留下。”一句话把小偷吓跑了。
王献之任秘书丞时,有一次路过吴郡,听说顾辟疆家的花园景色秀美,便没有征得主人的同意,就闯进去游玩。事后,甚至连招呼也没有与主人打一声。顾辟疆毫不客气地批评王献之说:“对主人傲慢是不懂得礼貌,自以为高贵是不明道理,有了这两样就是为人所不齿的疯子。”
王献之听罢,既不生气,也不往心里去。后来王献之病重,有术士说:“如有替代,病会好转。”王徽之听说,表示愿意替代。术士对王徽之说:“你也活不长了,替代有什么意义!”没过多久,王献之便死去了。王徽之赶来吊丧,他没有痛哭,而是取过王献之生前用过的琴来弹奏,但怎么也弹不成曲调,不禁仰天长叹道:“呜呼子敬(王献之的字),人琴俱亡。”后来,这个成语就用来表示:看到遗物,悼念死者的悲痛心情。
《囊萤照读的主人公是谁》
晋代 车胤
囊萤照读 ( náng yíng zhào dú )
解 释: 用口袋装萤火虫,照着读书。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出 处 :《晋书·车胤传》:“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示 例: 古时候曾有~、凿壁偷光的志士。(鲁迅《且介亭杂文·难行和不信》)
用 法: 作谓语、定语;指勤学苦读[1]
近义词: 囊萤映雪
故 事: 晋代车胤从小就好学不倦,但因家贫没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因此浪费晚上的时间他觉得十分可惜。在一个夏日的夜晚,他见室外到处飞舞着萤火虫,就用白纱布袋把捉来的几十只萤火虫吊在书本的上方,借着微弱的光线进行读书。
通常与映雪读书并用,称“囊萤映雪”
原文: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闻鸡起舞的主人公是谁的》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
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
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
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
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
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
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
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
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
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
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
他的文才武略。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闻鸡起舞的主人公是谁》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
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
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
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
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
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
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
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
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
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
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
他的文才武略。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洛阳纸贵的成语故事》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谅也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